当前位置:首页>好碟介绍>音源>古典音乐

Massenet:Ballet Music

  • 编号:KCD-11007
  • 演出:David Mottley
  • 榜单情况:http://
  • 提供者: mjune (202.103.224.74)

0

  • (0人评价)
  • 0%
  • 0%
  • 0%
  • 0%
  • 0%
讨论次数:29 观看人数:12656 最近讨论时间:2012-07-18 11:11:52
这是一张录音很棒的CD,给我最大的感觉是瞬变惊人,高音也不错,层次感与凝聚力也佳,任何器
材放都会有惊艳的感觉.
这张CD录音风格和金嗓子功放风格有相似之处,不知各位有无同感.
评分: 0

29条评论

pharmacistFW 2001-05-26 09:18:51

特别推荐。老K的碟子都值得一听,而这张不听等于你没听过老K的东西

展开此评论回复

冬子 2001-05-25 21:20:24

非常棒,人手一张。

展开此评论回复

发烧老兵 2000-10-11 12:31:28

其实数码录音和模拟录音相比,目前来看还是有不可超越的差距。你知道数码
音乐信号其实是由一个个断续的点组成,波形呈锯齿状。而模拟录音的音乐信
号,则是一个非常线性、完整的波形。有国外名厂一个录音师告诉我,尽管数
码录音有后期制作简单、动态大、信噪比好等等优点,但由于必须进行压缩,
低电平信息量,尤其是超高频的细节总是无法和模拟录音相比。你知道我们发
烧友孜孜以求的音乐味道、细节、泛音、空间感、质感等等,其实很多都是取
决于录音的低电平信息的。所以,即使是今天,真正极致的发烧录音,尤其是
古典、爵士类的录音,母带阶段都还会以模拟方式进行(一般认为只有钢琴和
拨弦乐器对于的独奏,数码录音才有明显的优势,这可能因为需要表现很大动
态〕。事实上,一些真正要求考究、重要的录音,录音师亦会同时录两个版
本,或留下一个模拟的作备份。
话说回头,数码技术在母带完成后的后期剪接、处理上是有绝对优势的。尤其
是现在,数码技术在录音信息量的飞跃上,已经今非昔比。如24/96、HDCD、
XRCD乃至DVD-AUDIO、SACD等各种格式,都在录音、后处理、甚至载体上动
脑筋,争取缩小与优秀模拟录音、模拟唱片的差距。
这些技术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除了加强数码录音及载体的低电平信号的
储存量,令数码的压缩比变小、断续点缩短,锯齿波形变得不明显,更接近于
线性;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将数码动态大、信噪比高的优点发扬光大。其结果
是,分析力更强、清晰度更高。
所以,如果是早年的优秀模拟录音,用合适而先进的数码技术进行后处理,效
果往往和未经处理的唱片相比,有鲜明的差别。
经过新技术处理,听感是否一定就好?相信这是吾兄最关心的。事实上,听感
这个问题很难回答,也没有必要争论。但技术上说:新技术处理后的录音,让
我们可以对以前的唱片音质评定多了一个客观检讨的机会。
举例而言,它就象一块擦得更亮、更清楚的玻璃,让我们看清了许多以前没有
看清的东西。这些被发现的新东西中,有的我们看到了比以前更美的一面,有
的,则使我们突然发现了以前被隐藏的缺点。所以从纯HIFI角度而言,发烧友
就自然而然地会凭耳朵淘汰掉一些以前曾经认为声音很好的唱片。
当然,从某些对音乐的主观审美角度去看,有些老录音,尤其是经典录音的瑕
疵我们宁愿是看不到的,或许模糊一点,也许更美。
不过,如果单就音响效果出发,这无异于有点掩耳盗铃。或许我们是在感情上
不舍得把我们曾经认为的好东西扔了。无奈,发烧友就是一群不断在扔东西的
人。

展开此评论回复

mjune 2000-10-11 10:12:36

我自己一直好象没有使用过数码味这个词,这次写的时候就觉得有些冒味.我喜
欢类似于LP的风格,甜美,温暖,明亮通透,润滑细致.
我所说的包装,是为了奉劝大家,如果有了老的版本,新版本可以不用理会了.
因为自己也受不住新版本的诱惑,也买了一些,变化是有的,但是由CD的格式所
限制死了,再怎么好,变化不是由CD跳自LP产生的改变那样大,尤其是器材不高
档时.因为大部分买唱片的朋友手头并非宽裕,尤其是手头有非常喜欢旧版,受
到广告海天胡地的一吹,完了,又睡不着觉了.
我自己对录音的过程不了解,到最后在CD上的声音,和母带真正的差别又是什
么?忽然发现两个相同版本听到的CD风格不一样,到底相信新的还是旧的呢?

展开此评论回复

发烧老兵 2000-10-08 23:37:41

不明白斑竹指的“数码味”是什么?这不会是主观上的一种成见吧?!
事实上,HDCD、24/96等数码科技的开发目的,就是要藉着解像度的提高,尽
可能消除16BIT规格CD的“数码味”,而且被证明是有明显改善效果的。因此
绝不是象斑竹说的仅仅是“包装”而已。
如果我不能听到这些新科技对声音的改善,我会首先怀疑我的器材和耳朵,以
及我的评判观念。而不是唱片的录音。
我想人们常常说老录音好,只是指老录音的母带的品质好,即演奏、录音的本
质好,而如果用同样品质的母带再制版,新科技肯定是有优势的。所以,如果
从纯HI-FI的角度出发,我还是相信新科技对于唱片声音优异。
(请注意这是指母带处理技术或制版技术。与音乐作品、演奏、录音无关。〕
也就是说,同样是黄金年代的录音,新格式的唱片,应该胜过旧格式的。

展开此评论回复

mjune 2000-10-08 12:16:44

老兵,有些不同意.
现在许多用新技术包装的,BMG有High Performance,
EMI有ART,DG有什么数码original process,我觉得
DECCA和BMG都多了几分数码味.ART和DG都还可以,尤其是
ART.
这张熙德组曲,好听的不光是开头几声鼓,15分钟后一段长笛吹得
十分漂亮,还有第三小节的弦乐拉升上来的齐奏,华丽辉煌,节奏明快,
有闻歌起舞的快感,这两段是画龙点睛之作,能让人久久回味.
音色的感觉也不是DECCA的24bit/96kHZ所能比拟.

展开此评论回复

发烧老兵 2000-10-08 01:56:42

本碟的演奏为弗雷莫斯指挥英国伯明翰市交,其实老K的这一批片子中这个组
合有许多精彩录音,母带其实皆来自EMI的宝藏,经老K的王牌工程师BRUCE
LEEK重新做REMASTER处理,效果相当出众。我记得,几年前,老K的这批唱片
在上海炒得非常热,发烧友几乎人手一张。
不过,今天如果以纯HIFI的角度再来听这张“领袖”,瞬态虽然依然算是犀利
(当然是开头那一下最吸引人啦!〕,但音质已只能归入“粗”的一类。且模
拟味道不及DECCA、RCA最近发的再版CD,音场、、空间感细节也不如RR的
HDCD数码新录音。所以,论音效,现在听来根本没有前几年那样的让人“五体
投地”了。没办法,谁叫我们的耳朵总是越来越叼呢。
当然,此碟的音乐还是相当好听的。法国式芭蕾的味道。看在这一点份上,还
是有收藏价值的。

展开此评论回复

mjune 2000-10-07 06:52:06

录音室上的奇迹!!瞬变极快,毫不拖泥带水,层次分明,音场浩大且稳,录音干净
透明,乐器质感也非常好,乐曲又动听.听了这张碟子,再放其他的碟子,就觉得
很不是滋味了.这张碟买了有三年了,音效听起来还是没有发现胜过它的.

展开此评论回复

梦君 2000-07-06 15:25:58

此碟发烧界称作“大K城堡”,是马斯奈的芭蕾音乐集,我在
朋友那里听过,演录一流,同时有很好的可听性,也是风行发烧界
多年的烧碟,目前还是我追寻的目标。如果你没有,而它又出现在
你的面前,建议一定不要放过它。

展开此评论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