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好碟介绍>音源>古典音乐

莫扎特:魔笛

  • 编号:42716-2
  • 演出:
  • 榜单情况:http://
  • 提供者: 发烧老兵 (61.152.18.3)

5

  • (1人评价)
  • 100%
  • 0%
  • 0%
  • 0%
  • 0%
讨论次数:7 观看人数:4913 最近讨论时间:2020-02-27 11:34:42
我认为,对唱片的发烧,应该一分为二。音响是音响,音乐是音乐。其实在下除了对HI-FI的
狂热,一直将歌剧视为音乐生活的终身至爱。有人说我的音乐人格是分裂的,我不在乎。在此不
谈音响,只聊音乐。希望借多年积累的一些聆乐手记,投石问路,找到知音,并希望能领进一些
对歌剧感兴趣,但仍然徘徊门外的烧友一齐迷醉其中。
今次先说我对莫扎特的歌剧「魔笛』的认识。
(我突然发现上传封面只能一个封面,我可要说许多版本,有些遗憾。〕

关于歌唱剧

记得好莱坞名噪一时的经典影片《阿玛德乌斯》中,莫扎特被塑造成一个向传统挑战的作曲家。
他创作《后宫诱逃》时同当时主管意识形态的上层领导发生了激烈冲突。保守的大臣们主张,只
有意大利语才适合于歌剧脚本的写作,而莫扎特则认为意大利语同德语一样,没有高雅庸俗之
分。在那场斗争中,莫扎特依靠具有民族解放思想的莱奥波特皇帝获得了胜利。事实上,莫扎特
的歌剧创作中,德语歌剧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没有超越意大利语歌剧。对于一位音乐天才
而言,用什么语言创作歌剧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意味,只是作为达到艺术理想的手段之一而已。不
过,从莫扎特12岁时完成的《巴斯蒂安与巴斯蒂安娜》、中期杰作《后宫诱逃》以及作为天鹅
之歌的《魔笛》中,我们还是见识到这位伟大作曲家对于“歌唱剧”这种德国式的歌剧体裁的重
大贡献。
“歌唱剧”(Singspiel)按照字面上的解释,是“歌唱”(Sing)的“戏剧”(Spiel)。这
样的文字游戏立刻会把视线牵引到瓦格纳的“乐剧”(Musikdrama)上。所不同的在于:前者
强调歌唱,后者强调音乐;前者只是普通表演戏剧,而后者则论及严肃得多的戏剧(drama),
但瓦格纳确确实实接受了歌唱剧的影响。
歌唱剧的形式同歌剧没有什么太大区别,基本上是表演一个故事的过程。所不同的在于,歌唱剧
只在抒发感情的时候才有音乐,而且多为讨人喜欢的优美小曲。而在展开故事情节的时候,也就
是歌剧中需要用“宣叙调”解决问题的时候,歌唱剧的演员就像话剧演员一样念起对白了。这样
一说,“歌唱剧”就有些类似江浙一带的滑稽戏了。我们不得不承认,最初的歌唱剧的确不是什
么高雅得让人望而却步的东西。这是在莫扎特的手里,歌唱剧中增加了合唱、管弦乐段落,特别
是重唱段落,才使它渐渐获得较高的地位,并被韦伯、瓦格纳等人继承发展。

故事梗概

可以说,《魔笛》是第一部享有较高声望的歌唱剧作品。作为莫扎特最后一部歌剧作品,《魔
笛》至今享受着欧美各大歌剧院保留剧目的待遇(据说,能获得这样待遇的剧目最多不过30
部)。
《魔笛》的故事令人费解,由于其创作过程中的反反覆覆,莫扎特创造了一个180度大转弯的奇
异世界。第一幕中,夜后的女儿帕米娜公主已经被太阳神殿的大祭祀萨拉斯特罗掳走,悲痛的夜
后嘱托塔米诺王子前去营救。为了爱情,塔米诺王子带着随从捕鸟人帕帕盖诺一起出发,找到了
帕米娜公主,然而却被黑人仆役莫诺斯塔托斯抓住。
第二幕中,故事彻底改变过来。大祭祀萨拉斯特罗变成了正面角色,他让两个年轻人经受爱情的
考验,并为他们的幸福祈祷。而夜后却张牙舞爪地命令自己的女儿杀死塔米诺王子。结局当然皆
大欢喜,夜后堕入地狱,爱情战胜一切,大家一起赞美太阳神。
故事虽不复杂,但由于这样一个急剧的调头常使听众一头雾水,无法明白。造成这样一个结果的
原因,并不是莫扎特醉酒误事,也不是什么痴呆病症。众说纷纭的行家解释中,有些比较有代表
性的观点。其中之一,就是,莫扎特希望写作一些严肃的音乐。由于剧本中,有过多的笑料,使
得莫扎特始终拉不下脸来。因此,他执意更改剧本,以致最后的作品成品中出现了类似众赞歌式
的合唱音乐。于是,莫扎特的艺术信念保住了,《魔笛》却因此留下了令人哭笑不得的疤痕。

有关《魔笛》的奇闻趣事

《魔笛》本身就是浩如烟海的歌剧作品中的一部神奇童话,其中有些情节都是我们幼年时,在母
亲的怀里听到过的。比如:塔尔米诺寻找帕米娜时经过三扇门,前两扇门都对他大喊:“退
下!”直到最后一扇门才出来一个花白胡子的智者,说了一堆谁也不明白的事情。
还有,带领王子和帕帕盖诺深入萨拉斯特罗境地的仙童一定是三个,他们指点主人公前进的方
向,阻止一切不幸发生(帕帕盖诺、帕米娜的命都是他们救下来的)。这样的角色,在任何一个
来自欧洲的童话故事中都不会缺少。
最后一幕中,塔尔米诺王子和帕米娜一同经过水与火的考验一节,既有些照搬欧洲共济会的仪
式,又有着鲜明的民间童话痕迹。或许该这样说,共济会仪式同民间童话本身有着同样的源流。

关于这部童话一般的歌剧作品,也有不少令人感兴趣的传闻。据说,开幕时追赶塔米诺王子,并
被夜后的侍女杀死的怪物是一头狮子。然而,由于当时的奥地利皇帝的徽号正是狮子,胆怯的剧
院经历万万不敢让象征着皇帝威严的狮子倒毙在他的舞台上,所以,最后登上舞台紧紧追赶塔尔
米诺的怪物变成了西方人共同厌恶的龙。直到最近,指挥家加德纳在他的音乐厅版《魔笛》的演
出时,才有意识地将龙改回成狮子,算是为莫扎特的原剧正了身。

版本评荐

前些日子,上海的舞台上迎来苏黎士歌剧院的演员们,他们带来在欧洲上演了将近十年的《魔
笛》版本。这次演出由于上海舆论和新闻界忙于准备奥运会的报道工作而没能获得其应有的反
响,但就舞台演出本身而言,纯正、明快这样的形容词恰到好处地描述了演出的效果。在华纳旗
下的Teldec品牌中,有一款唱片(42716-2,哈尔农库尔特指挥),同样带给我们这样的感受。

DG公司录制德奥传统的作品,历史悠久,一直保持较高的水准。目前上市的一共有4个录音、2
个录像版本。录音版本中,最值得品味的是卡拉杨的柏林爱乐与柏林德国歌剧院版(410 967-
2)。这位历来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演奏作品的狂飙式的指挥家,这次却出人意料地沉着冷静。
洋洋洒洒的音乐风格促使他录制了为数不多的几款3CD组成的《魔笛》录音。但由于有玛蒂斯、
托莫娃·辛托夫、巴尔莎、凡·当这样的歌唱家组成演员班子,又有柏林爱乐技艺娴熟的演奏,
这个版本的音乐将征服所有聆听它的人。
被认为是卡拉杨之后,DG公司最勤奋的指挥家之一的约翰·埃利奥特·加德纳以Archiv品牌录
制的《魔笛》(449 166-2)同该版本的录像一样具有争议性。人们在争论他的舞台演出是否还
可被归类为歌剧时,一定也会讨论一下,这样的音乐是否还符合自己心目中的莫扎特形象。不
过,学者气十足的加德纳会用详实的资料证明,他的《魔笛》一定是最正宗原味的《魔笛》。事
实上,自从他录制了贝多芬《九部交响曲》之后,加德纳的名字就处于音乐圈的关注的焦点之
上。
目前,绝大多数爱乐者手里拥有的《魔笛》录音,应该是卡尔·伯姆指挥的“经典原版系列”录
音(449 749-2)。这张唱片上汇聚的歌剧明星令人心动,既有历史上最伟大的“塔尔米诺王
子”――冯德里希、又有全能中音――费舍尔-迪斯考演唱帕帕盖诺。光是这些就足以使各家唱
片杂志将它奉为经典。但乐队的演奏显然是它的硬伤,某些程度上讲,它还不如基本上以同样班
底录音的弗里乔伊版单声道录音(435 741-2)。
DG公司的图像出版物也具有绝对的权威优势。除去,加德纳那个天马行空的《魔笛》,美国大
都会上演的具有浓重传统童话色彩的录像版(NTSC 072 524-3)更是受到青睐。这个版本中,
男低音库尔特·摩尔曾来上海演出,他的低音足以让任何发烧低音炮黯然失色。

EMI公司似乎同DG互别苗头,一共推出过6个全剧录音版本。其中的卡拉杨版(5 67071
2)和克勒姆佩雷尔版(5 67388 2)都被收录近了“世纪伟大录音系列”,而富尔特文格勒版
(5 65356 2,也是3CD)同样是大家所知的名版。不过,所有这些版本都只在传统的意识上诠
释《魔笛》,还没有一个录音版本能够轻轻松松地对听众讲一回童话故事《魔笛》。

顺便说一句,没有对白的《魔笛》录音(多半出现在那些2CD的简装版中)是不完整的,就像空
中楼阁那样,永远不能满足执着追寻歌剧魅力的人。
评分: 0

7条评论

hclitao 2020-02-27 11:34:42

难得的好碟.

展开此评论回复

音乐和谐 2011-02-06 14:59:30

多谢,赞一个,写的很美. 让人对莫扎特的歌唱剧<魔笛>有了更多的认识. 稍后找个卡拉扬的版本听听.

展开此评论回复

deleted 2010-11-04 10:27:49

123.125.156.130

展开此评论回复

doutea 2010-04-15 15:41:53

展开此评论回复

FOR 2009-12-01 13:18:34

DING

展开此评论回复

小兵 2004-08-21 00:42:54

老兵娓娓道来,
小兵如痴如醉!!!!
感谢老兵带我行!!!

展开此评论回复

mrbighead 2000-10-13 19:07:20

老兵兄:
这篇文章不错啊!
我也认为音响发烧和欣赏音乐实际上是两个独立的爱好,用WALKMAN听磁
带也不会对欣赏音乐产生根本性的影响。至于两者能在多大程度上重叠,就要
看个人了。

展开此评论回复

  • 共7个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