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DIY>
再谈音响<贵气>
提供者:?義偉 (219.128.10.72)
发布时间:2004-06-17 08:43:00
点击数:13555
编辑先生,
這篇文章于2004-02-25發表於視听論壇.但沒有轉貼至經驗心得,本人只好自已轉貼,因為這
樣會有更多讀者像上一篇般讀到.
想不到偶然对 贵网络的文章产生感触,在 贵论坛上以旧笔名「尤悠」发表一下拙见,经
转接到「心得」栏后,竟然能引起三千多名读者的阅读兴趣,真是始料不及。因此,我仅
在这里,诚意地把上述的文章加以丰富化,稍较详细地描述「50年不变」发烧趣事的经
历。
由于文章比较长,共有万多字,发表时,可以小节为间隔,多次刊载。
希望读者们对它也有同样的兴趣!
有一件事情想请问:为甚么「经验心得」栏目不能像「视听论坛」一样可以图文并茂?
再者:我的e-mail地址已改如下:
chanharvey@vip.sina.com
旧的还仍然能用:
chanharvey@hotmail.com
尤悠 2004.-02-25
再谈音响<贵气>
上次发表的那篇文章,完全可以说是因为读到<音响发烧站>的「视听论坛」中j君的<贵气>
专题伟论后,触发了拿起笔来写的读后感,亦可说是「狗尾续貂」,替j君续上一些阐释,
或可将它当作「车辙」,以供有心人「借鉴」。
为甚么说它当作「车辙」?自从2002-3-18的「视听论坛」转载我所写给j君的文章到<经验
心得>后,我收到一些反应,说明我国聆听音响、欣赏音乐的人士的水平普遍都高了!一位
姓林的未来「发烧友」e-mail给我,说他在上海浦东刚买了新居,想为将来的新居添置音
响设备,并征求设计好他的聆听室的意见,希望我能给他提出全面的建议,并询问我现用
的RPG Diffractal在那里可以订购?结果我们成为了e-mail笔友,我e-mail给他一切资
料。这件事说明我的我的「前车」还是有点「可鉴」的。
在这里顺便一提,原因是我曾经病了,入住医院多次,前后共有半年之多,e-mail积累了
太多垃圾邮件而爆满,因此被关闭了半年多的一段时间,恐怕已经有不少e-mail流失了,
这里我对大家表示歉意,假如有那位先生尚未得到我答复他的e-mail者,请将原来的e-
mail再发一次,保证立即回复。现在用原来地址重新登记了,可以再用:
chanharvey@hotmail.com
并且新增了另一地址如下:
chanharvey@vip.sina.com
正文:
音色与音质
「音响的贵气」这几个字写出来相当抽象,恐怕了解它的抽象内容的香港人不会很多,我
仅可算是其中之一而已,因为我可以说是一名道地的音响发烧友,发烧了已经有五十多
年。骤然间要说明「音响的贵气」的定义,真是十分困难,彷佛它是一种可意会而不可以
言传的体验或感觉…却能肯定它的存在的概念。
因再生声音的雍容「贵气」,对我的印象委实太深刻了,我再熟识不过。所以偶然在<音响
发烧站>网络的「视听论坛」专栏上,读到一些有关音响回放时,呈现「贵气」的讨论,心
里觉得颇为诧异。因为我认为能在聆听音响回放中,聆听出「贵气」,可以说已经是道地
的、资深的「音响发烧友」了。这些音响发烧友所拥有的音响系统必需有一定的水平;他
们对音响的鉴赏能力、对声音的分析力和品味、对音响术语的认识和了解,都达到相当高
的程度;他们都拥有一对灵敏的耳朵,他们对音乐的鉴赏能力…等等,已经证实了他们对
处理音响器材再生的经验丰富,和聆听鉴赏声音音质的资历老到。再仔细观察一下那些在
这专栏发表言论的署名,才发觉他们大多数是<音响发烧站>的专栏主笔,怪不得水平能有
这样高。
「贵气」这词语,在香港音响界的写手中,很少用来描写声音再生出来的音质。我曾从各
种渠道,下载了不少各种各样的有关音响及声学的字典、词汇,翻遍了也找不到有关用
「贵气」来形容声音优美的词语。他们多数说:「声音雍容高贵(elegant?)」等许多随着
对声音的形容词描述。英文中elegant多少带有一些人为的、经过培养而得到的修养的意
思,不是与生俱来的气质;若使用graceful来形容的话,意思同样是高雅、优美,但却含
有天然和赋有的意味较多,就像是乡村姑娘般,不需培训而天真高雅大方,这是天赋的气
质…所以可以这样说:「音响的贵气」是一种天赋的音响声音的气质,与生(所采用的音响
系统整体配搭)俱来,这与设计师的音乐修养有密切关系。
说起来有点玄,在聆听音响的过程中,一旦你「幸运地」有机会感触到「音响的贵气」这
种「东西」后,从此,你对音响聆听的要求,就会不自觉地忽然提高了;你会对回放声音
的效果诸多挑剔,这样不对劲、那样也不对劲…各种各样的问题就像寃鬼纒身般,麻烦永
无了期的随着增加了。直至现在,我还搞不清楚:理解了「音响的贵气」后,到底是一件
可喜或是可悲的事?是苦事还是乐事?看来我的感觉是有时苦有时乐的,但日子却一天一
天愉悦的飞逝了,不经不觉地已经渡过了五十多年。
要对「音响的贵气」下一个定义,是一件既复杂又困难的事。假如一定要做的话,最好在
开始讨论前,首先我们明确一下什么是音质和音色。我从美国杂志为了统一
写手的用辞含义的字典中,抽出tonal quality和timbre将其翻译如下:
音质(tonal quality)——回放出来的声音能摹仿原本声源的精确性。一般音响谈话中,有
些人错误地将音质与音调、色调(tonality)混淆。其实在音乐里,音调是指乐谱里相对某
一音阶该乐器声音的音质。
音色、音品(timbre)——可以识认出来的某种乐器的声音特征,聆听这种声音相同的音阶
和音量特征时,可以明显地辨认出来,它是横笛或是巴松管或是某某歌手的声音。
音质
从上述的定义中,我的理解认为:音响系统的音质是指它回放出来的声音,能摹仿原本声
源的精确性达到的程度。换言之,它可以说是一项该系统技术上能达到的仿真技术指标,
亦即是该系统的技术、物理特性。有优异的物理特性是否等如有优美的音质呢?
按目前的科技水平来说,即使是普及型器材,今天已能达到以前未能想得到的优异物理特
性; 音响器材的买家,从这些器材里得到的音质,又能否感到满足呢? 假如是满足的话,
即是没有任何不满,那么便应该没有再出新产品之必要,音响业便必定似「一盆死水」
了! 现实情形当然不会是这样,发烧友往往对自己拥有的器材感到不满,因此才尝试去换
换这部、换换那部的发烧落去,希望能找到一个适合自己口味之配搭。与此同时,即使换
用物理特性更佳的器材,但总觉得回放出来的声音没有改善,不符合自己口味,这种烦恼
一直困扰着他们。
但是如根据厂家不断推出物理特性更佳之器材、音质便有改善的论点,这是否背道而驰、
是否可笑呢? 当然,对于这个问题,是人人有不同之见解,因为各人口味不尽相同! 但是
如果改善物理特性就可以接近原音回放,撇开个人之主观评价,以客观的态度去看,应该
能得到近似音乐厅一样的优美音质吧!
以下笔者希望大家相信一些令人难以置信的物理特性的奥妙事实。
在广大的发烧友当中,有不少人不喜欢现在的设计、新欵的器材,反而对一些二十年以上
的「古董」器材情有独锺,不舍不离。当然大家会以为只是他们拥有一份怀旧的感情吧!
但是我却认为不只是「怀旧」一词可以解释,还应该有其它原因。我认为原因是现代的器
材,就没有以前的器材那份音乐味,古董器材能传达得更多音乐的「讯息」给予人们,使
人对音乐更陶醉、更有「意思」。
当然,这些器材已是二、三十年前的产品,有很多已经损毁或已经变得衰老,不能硬说所
有器材都有好的音质再生。但经过修好的器材,对于真正爱好音乐的朋友,是有更大的满
足感,音乐有更亲切、真实的感染力,是优异的音质。
还有一样极奇怪的事实,就是我还记起几十年前听到留声机后的强烈感动。当时的留声机
失真很大、频律响应只是很狭窄(100-1000Hz),距离「原音回放」很远。但音乐含有的感
情,就很直接感受得到。在开始听的短短时间内便立刻被音乐吸引着,然后整个人就集中
在音乐上,产生幻觉,令人不可思议的事接着发生。虽然留声机发出来的声音,不会接近
原音的声音 ,但在眼前的确有一种现场演奏的错觉,听完后的心情是极受感动,仿似到音
乐厅听了一场精彩演奏后的心情一样。
但是,经详细再考虑一番后,就连自己也觉得可笑。因为这到底与现代人的理论刚巧相
反。现代人相信机械性能越佳,便有更高传真度,从而更接近原音回放。以这论点去分
析,留声机是Low fidelity,不能够忠实地回放音乐。可是事实并非如此,以现时的观点
去看,「低传真度」的留声机是能播放出很动听的音乐; 二、三十年前制造的留声机,扬
声器等,比起目前的产品有更高传真度的音乐再生能力。究竟是什么的一回事呢? 物理特
性恶劣的留声机竟然能播出优美的音乐。相信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只要音质好便可以回放出动听的音乐吗? 音乐固然是表现声音的一种方法。如果单从字面
推想,岂不是只要声音的质量愈好,就会更接近原音回放吗? 是否只要音质好,就能使人
完全满足呢? 现在的音响器材的音质,相信大家都同意已臻达理想的境界。其中有些器材
在回放某种乐器的独奏时,事实已极之接近原本的声音。但这些器材首回放音乐时,就没
有使人感动的地方。有时因为只得音质好,但却令人失去了听音乐的心情,破坏了情绪,
这些例子很多。
为什么以前的东西好像与现在的东西颠倒了呢? 现在的「声音」虽确实美丽,但音乐的表
现就极平凡,似没有感情,没有意思。现代的音乐回放缺乏感情,突然使我联想起 「自动
钢琴」。众所周知,在LP初期,「自动钢琴」是唱片之大敌。「自动钢琴」的工作原理很
简单,利用一个布满小孔的纸筒,通过压缩空气去敲打钢琴上的琴键; 因为这种机械构造
设计得很巧妙,钢琴上的琴键自动的敲打着、脚踏也被自动按着,远看就好像有位透明人
在弹奏着钢琴一样。「自动钢琴」在全盛时期,受欢迎程度更高于唱片,那些「纸筒」记
录了很多著名的音乐家的演奏,但当LP正式普及后,自动钢琴便不知不觉地销声匿迹。这
种自动钢琴,我也曾听过数次。即使现在也有人喜欢,将当时的机械重修好,还收藏了很
多珍贵的「纸筒」。虽然是听得多,但我却认为它没有音乐味,缺乏了感情。当然在演奏
的是一台真正的钢琴,音质是毫无疑问的百分百原音,但令人不快的原因,就是音乐的表
现力。即使机械结构设计至天衣无缝,但机器毕竟是机器,与原人演奏此较起来,就严重
缺少了声音之强弱变化,而且更没有那些「轻轻一按」产生之微妙音色变化。所以当时的
纸筒虽是著名音乐家的演奏记录,但回放出来的钢琴声就十分机械化,平凡而没有感性,
可以说是死板音乐。
上述讨论中,清楚明白地指出光凭音响系统组合的物理特性优异,是满足不了发烧友的要
求的,他们所追求的不单是音响系统组合回放出来的音质,还需要音乐里的那些有血有肉
的气质和感情。这些东西不是物理特性优异、失真在小数点多少个0之下就能体现出来的。
奥妙在于怎样才能表露出有血有肉的气质和感情、有音乐味?谈论至今,应该讨论音响系
统组合回放出来的音色了!
音色
我认为「音响的贵气」这东西,主要是音响系统组合所回放出来的声音的音色,因为它增
加了聆听者对声音瞬间识辨能力。因此,我可以断言:音色必然存在有乐器声音的泛音和
高次谐波。音色是与生俱来的,它是音响系统组合原本赋有的,回放出来的声音能令发烧
友聆听起来心神领悟、迷醉钟情的。虽然「音色」是属于一个极为抽象的形容词,但它却
是指声音的强弱变化与微妙的音色变化,与「音质」是不同的。原本以现在音响器材的优
异物理特性,不单有原音的音质,应该要有原音的音色,两者如果都能满足音乐迷,相信
古董器材也应该再没有存在的价值。
强弱与音色微妙的变化最珍贵。现在的音响器材虽有美丽音质,但缺乏感性的原因,大概
是与自动钢琴有共通之处。而音质恶劣 (与现在的器材比较) 的古董留声机、音响器材,
却有丰富的音乐味,原因是有的:以前的器材,因为性能不太优良,无法造成原音回放,所
以就致力于表现音乐的组织要素万面,从开始已放弃原音回放这条路,只尽量记录下声音
的强弱变化及音色微妙的变化,因此回放时虽不HiFi,但有极丰富的音乐味。就算频律响
应狭窄、失真不少,但主要回放声音的强弱与音色微妙变化,我想它的目的是可以达到
的。物理特性虽不是完美,但论到音乐味,我深信LP始终最优秀,在未来的日子,LP是会
继续被大家爱戴!
但是,现实情形里,人们似乎是追求「音质」多于追求「音色」、「音质」和「音色」虽
同是需要的物理特性改善,但设计者就只着眼「音质」,忽略了「音色」,其实要更有音
乐味,要有更美丽的音色,也是与器材的物理特性息息相关,为何人们只着眼「音质」呢?
为了追求声音的活生感及自然的移动,看来设计师应朝着另一种原音回放(音色)的道路,
制造更有音乐味的器材。我的Audio Research SP 11 MK II前级放大器,它由SP 11升级到
SP 11 MK II,仅是将内部的一些接线和电容器改变了,身价一下子提升了一倍余,机本身
的质素,当然也是提高了不少。事实证明:音质和音色是与生产时所选择的零件有很大的
关系。我的意思是不一定必需是补品,只要对口径。有些有权威性的写手说:他在升级他
音箱内的分音器时,发觉无论怎样也没办法将高音更顺耳,结果尝试将那颗Wima电容器倒
过来焊接上,结果一切问题迎刃而解。试想,这只不过电容器的薄膜引线由里向外或是由
外向里而已,谁知道结果竟会有这样大的分别?
音响之根源是音色 我们已经讨论过不同人有不同的喜爱,包括器材的音色。但对于音乐来
说,最重要是声音的强弱变化及音色的微妙变化。我相信没有人不喜欢听细腻的音色。假
若声音失去了细腻的音色,音乐便变得平凡而死板。爵士音乐便少了那份摇撼(swing) 节
奏感,歌声会缺乏感情,大型交响乐的旋律便模糊不清。因此听什么类型音乐也好,微妙
的音色变化、活生感是最为重要。
十个人有十种听法 为什么会这样,大家可想象他们到音乐厅听现场演奏。虽然十个人在同
一环境聆听同一场音乐,但十个人就不会以同样程度去理解音乐,各人有各人听法,对演
奏的音乐是否喜欢,各人都会有自己的不同的态度。人不是机械,音乐的感染力对于每个
人都有程度上的差别。音响也是同一道理。如果有十名发烧友,他们家里应该会有十种不
同音色的音响组合吧!
2000年初,我在于本地聆听到一套如此的搭配的器材:Gryphon XT前级及Gryphon S-100后
级,推McIntosh K2 9500。你不禁会想:这样高价位的器材搭配起来,相信声音不可能不
好吧?事实却不是这样,回放出来的声音瘦削尖锐,更要命的是整个回放过程活像是戏班
子在赶场子,赶快完了这场好去别处演奏。奇怪的是应该是三分钟的旋律,它却没有在回
放时间上少了一秒钟,但给所有听者的感觉是赶着下班,听起来一点印象也没有,草草了
事的,就像猪八戒「囫囵吞枣」般吞吃人参果,吃了也不知道人参果的味道究竟怎样;又
似水过鸭背,清洁溜溜,没留一点痕迹。我心里不禁在想:假如换上了一对ATC 100或
Dynaudio Compound 4或 confidence 5情况会有天渊之别!这次的经验是:器材都是好
的,但彼此配搭上却做错了。我将自己的见解说出来,人们就立即采取行动,将我的那对
Dynaudio Consequence音箱搬来接上,以原来的聆听环境再回放同一乐曲,结果不出所
料:声音有条不紊的、慢条厮理的、音色强弱与微妙的变化纤毫毕现…(当然,Gryphon S-
100的输出功率较小,推动Consequence显得吃力是必然的) 你能说K2 9500这对音箱不好
吗?但以它来回放起Rock and Roll音乐时,年轻朋友却喜欢到心坎里,摇摆得十分起
劲!
<音响发烧站>aiko君说:「…声音有“贵气”要有二个条件,缺一不可,这二个条件就是
象真度与醉人音色。」
象真度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音质。音色却是由三个最主要的因素构成,就是音质纯净度、
声音密度与乐器质感。我们听音乐时,大多时候只是注意音响的三频段平衡性、音场、动
态、音质等。音色属于深层次的东西,往往藏在音质之下,要有一定聆听声音经验才能识
别。音质纯净度、声音密度与乐器质感这三者是相互相承的,有好的纯净度与密度乐器质
感才能真实;而非常好的乐器质感,一定会有优异的声音密度(泛音和高次谐波)与纯净度
为基础,这就是它特有的天赋音色。
醉人的音色就是设计师在设计器材过程中,赋予器材的自己对音乐的认识与品味。就象发
烧友搭配音响时最终声音效果,也体现出自己对音乐的品味一样,音响器材也包含着设计
师的音乐气质和个性。
所以,当醉人的音色与高象真度相互溶合时,“贵气”就会出现。听人说:人的脑电波理
含有Alpha波,而大自然里的Alpha波存在于23KHz里。由于CD取样频率的关系,所以仅能发
出20KH z以下的频率,而LP的泛音即可以高达100KHz。是否因为CD里不含Alpha波,无法与
脑电波起共振反应,所以令人们聆听起来,没有LP那么好听? 还有,当人身处大自然中
时,往往会感觉心情特别舒畅,可能是人脑与大自然的A1pha波起了共鸣。相信「贵气」醉
人的音色也许存在于这种A1pha波之中。为此,我曾经翻阅不少百科全书想弄明白A1pha波
究竟是甚么东西?我没法找到。我只能人云我亦云,姑且信之。
如缺少“醉人的音色”,你只会感到器材的解析力很高,音质纯净度、声音密度与乐器质
感很好,但仍缺少一点东西,还不能称为“贵气”(上述K2音箱的例子证实了这种设想);
如缺少象真度,音色只会给你一种表面的美感,所以往往某某发烧友说:一套三万元的器
材声音与一套三十万元的器材声音好接近时,一般就只是“音质”上的接近,如你象我们
一样注重“音质纯净度、声音密度与乐器质感”,那么试听了之后一定会感到大失所望。
真实观点(HiFi)是对质感真实的追求,是侧重于声音客观性,主要是针对那发出声音的实
体的真实感有很高的要求,无论是乐器的声音、发声的具体位置、形状大小、演奏技巧、
乐队的规模大小和摆布、乐队中个人的表现……使整个演奏的声音听起来好像「看得见,
摸得着」,有点象是欣赏一幅工笔画;对意境真实的追求方面,一般都坚持对声音的客观
的美、对声音质感的还原、对还原声音中强弱、节奏、旋律、动感、和声……表现意境的
声响表达有很高要求,以实现声音对情绪的真实表现与还原,犹如欣赏写意画。
假如这套HiFi能把这些声音音色和音质都能准确地再生出来,亦是说它能够呈现出「贵
气」,这就是音响系统的高度传真!木制的乐器应赋有木的气质,竹制的乐器应赋有竹的
气质,铜制的乐器应赋有铜的气质,因摩擦琴弦振动而发声的乐器,应赋有很多条马尾毛
制成的弓,齐擦在弦上细致摩擦声…等等。总而言之,声音准确,不加一点盐、不加半点
醋。
我有一片CD唱片,是由Ricci拉的小提琴名曲集里,他动用了由
1560-1744期间所制造的,一共15把世界著名的小提琴来演绎。要将这唱片的声音准确重现
的话,真是对器材的质素作严厉考验,稍差的器材所再生出来的声音,15把提琴的声音会
是通通一样。那一种声音是1560年前的Andrea Amati所制造的琴发出来的?那一种声音是
1744 制造出来的Joseph Guarneri所制的琴所发?…混淆不清。试问一套连高度传真也未
能达到的音响系统,又怎样能再生「贵气」的呢?这是最起码的条件。明明演奏者用的小
提琴是Stradivari (斯特拉第瓦利) ,或者是Guarneri (瓜涅利),你聆听起来却与三数百
元一个的小提琴的声音没有甚么分别,售价接近美金数百多万元以上的一把的世界名器的
音质和音色(较买一台Stienway & Son的大钢琴贵上十数倍),被你糟蹋了,不,是被你那
套音响系统糟蹋了!
对小提琴有研究的,相信会对意大利黄金时代,几位著名的小提琴制造家有一些认识,对
他们所制造的小提琴有些怎样的特点,亦会好奇地探索一下。如Stradivari发出来的声音
像地中海上空的阳光一样温暖、明亮、醉人、甜美传神和反应灵敏。Joseph Guarneri也是
当时意大利四大名家之一,他的名气是自N. Paganini在1742年,采用了他所制的名为<大
炮 Cannon>来演奏后,名气振动了整个欧洲,他所制的小提琴价值亦一日千里。Guarneri
所制的小提琴发音格外深厚明亮,但外观不甚精致。Andrea Amati是小提琴制造学派的代
表之一,曾经是Stradivari的老师,他早期制造的小提琴尺寸较细小,后期作品琴头旋首
则大,音质甜美、优雅、低音弦更为动听。
晓得多少小提琴的常识后,我在1991年聆听上述的时,用的是
Restek Vector前级,Restek Exponent Mono block后级,Restek CD Radient CD 唱盘,
Deltec PDM 2译码器,Dynaudio Consequence音箱,Clear Audio 讯号线,OCOS音箱线,
这套系统来再生的。当年的耳朵还十分灵敏,15部提琴的声音有点不同,这方面可以肯
定,但要说这是那个名字或别个名字的琴所发的声音,却没法肯定。尤其是由16节至30节
的乐曲,Ricci是分别以15个名琴,演奏同样的Bruch 的G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的同一小节,
真是「雄兔却扑索,雌兔眼迷离,两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了,两只兔在眼前走
已经难分辨,何况15只眼前乱走的白兔,它们都是那样洁白可爱,谁能说谁是谁?谁会这
样幸运有机会近距离去听到名琴所发声音,我为了想分辨这15把世界名琴,绞尽了脑筋才
找到方法,结果我跑了多家书店,买来了不少有关小提琴的书。我认真的读完它们,对名
琴多少有一点认识后,将 CD放进CD机,把遥控器的Repeat钮按
下,每曲不恹烦地连续聆听数十次,直到我认为已经有眉目为止。就是这样,15把小提琴
聆听下来,可以说「耳熟能详」了。这就是发烧友的真正发烧精神!是一种坚毅不懈地永
远追求音响完美再生的精神。可惜的是我只有这个录音的CD,要是当时有一张LP黑胶唱片
在手,分辨起来就容昜得多了,我曾经寻找了全香港所有的唱片店,都没法找到(真是一项
遗憾事情)。
这张唱片录制的原意很明显——给人们认识到名琴的声音,不同的琴各自有它不同的气
质,但它们的声音都是那么高贵而令人向往。下文说明一下世界怎样公认这些名琴的,世
界各国都希望能制造出同样质素的小提琴来,换言之,世界各国是怎样去寻觅这种小提琴
所产生的「贵气」所作的努力:
自18世纪开始,世界各国的小提琴制作家,就一直在模仿Stradivari等意大利大师的所制
造的小提琴形状和尺寸制作提琴。让人感到奇怪的是,无论模仿得多幺维肖维妙,声音效
果总逊色很多。对这种以手作及简单工具制作出来的,连用先进机械精确仿制的相同制品
的质素也达不到,这奇怪事实令人不禁怀疑:其中必定有「诀窍」。世界各个先进国家,
都设立了研究部门或专门机构,集中了小提琴制造家、声学家、化学家、数学家、物理学
家等等,去分析Straivari、Guarneri…等各名琴的构造。它们的外型…努力寻求
Stradivari等名琴发音的诀窍。形状上、木料上、涂漆上、几何曲线上、材料物理性质
上、提琴的琴腔的共鸣上、质料共振上、琴弦张力上、琴颈和琴尾间的力矩上…等等,利
用先进仪器,作了各种各样的很多详尽细致的测量鉴定。最显着的是:优质古琴的整个频
率响应范围内,响度曲线出现很多音波峰和音波谷,其中有三个「峰」是优质古琴所共
有。这些「峰」是当小提琴被拉时,由提琴面板、提琴内腔内的空气,与整个小提琴各部
份,都在同时振动而得到的。研究仍继续进行,迄今已变成了一门新的边缘学科——提琴
声学。
制造一把古老、高质素的小提琴,已经有这样高深的学问,现今科学发达,几经计算机分
析得到详细数据,也没有办法再制造出同样的小提琴来,真是「贵气」难求!
怎样才算是能再生出真实的Stradivari 或Guarneri小提琴的声音,怎样才是Steinway三角
大钢琴的声音,当然要有一对金耳朵才能分辨识认出来,而且这对金耳朵必需曾有现场聆
听过这些乐器的经验,才能作准;但双簧管与单簧管也混淆不清、洞箫和长笛的声音也分
不清楚,那就有点那个了。再谈「贵气」也是白搭!
发烧友们多半认为自己的耳朵是金的,实际上他们有几许到现场去听音乐,只有他知道和
天知道。他们的声音鉴赏能力或许很强,但我敢说他们的声音概念是建立在他们的意识
里,是抽象的。他们心中的音响再生里也会有「贵气」,这种「贵气」也是抽象的,是他
心里想象出来的,别人很难理解。欣赏音乐的修养是不可或缺的,否则他只能算是「器
材」或算是对「声音」的发烧友吧了,他所欣赏的仅是声音的美,而不是整体音乐的和谐
韵律。
我住的市镇里,就有这样一位「声音」发烧友,他喜欢聆听鼓声,朋友到访所听的音乐,
除了<第一鼓>继续还是第一鼓,真的是<鼓战>连场。他用的音箱是B&W Nautilus 801,15
吋 的低音大单元,再生出来的低频声音,真的具有震撼性。再生<第一鼓>时,我可以感到
背部靠着的沙发,因共振而产生的反作用力的敲打,力量还相当大。播放<黄孩子>第8曲目
时的海浪声音,真的是汹涌澎湃,以雷霆万钧之势迎面覆盖而来。这种气势,我的
Dynaudio Consequence音箱望尘莫及,但Consequence再生细致的大浪小浪一个接一个,冲
撞到礁石所冲击起的水花洒落声音等等…纤细的呈现,却远较Nautilus 801详尽得多,聆
听者被溅得一头一脸四处都是。这里并无意思贬低Nautilus 801的质素,它完全是音响系
统的声音讯源、前后级放大器等等的质素问题,再加上聆听室的声学处理不妥,声音再生
才会这样粗糙。整体来说,这个搭配是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中频和高频段音域,被吸掉
或反射的和差效应所抵消,令到中高频段失落,因此丧失去细致分析力,声音便变得粗
糙。话说回头,我的那位朋友却是沾沾自喜,认为自己这套音响系统所向无敌。
这种重型超低音的「享受」,只可偶尔为之,否则影响身心健康。这次聆听经验却是难能
可贵的,我还是第一次体验到这种气势。从此可知:低频亦有、层次、深度和细致性,汹
涌而澎湃仅是「劲」吧了。像上述例子的意境中,海浪澎湃并带着无数的水花,这样才算
是好的低音。听鼓声的话,必需分别有:大鼓鼓皮所发的声音、鼓内空腔所发的共鸣声
音、敲打鼓边表面所发的声音…等等的细致呈现、有所区别、而且层次分明、时间先后有
序。这样才能说是低频!不是声音震撼、下下打在前胸感到疼痛窒息心跳加速,地动山
摇,声音散送时所产生的风煽动了衭脚…这只是专业器材所营造出来的低频,仅能算是官
能的享受吧了,不敢恭维。
「贵气」有浓淡层次 有人认为「贵气」的种类很多,可以丰俭由人。意思是说高价系统有
高价的「贵气」,不同价位的系统,有不同价位的「贵气」。换言之,「贵气」有很多价
位,亦即「贵气」有不同的等级。严格地说,我认为「贵气」没有种类或等级之分,只可
以说它存在着不同的层次。高度传真的音响系统也有不同的层次,只要组件选择适当、搭
配得宜,就能再生出「贵气」。这样就可以解析音响系统的价格高低,都有可能呈现「贵
气」的原因。层次之分别在于「贵气」呈现的浓淡而已,回放出来的声音呈现「贵气」的
「浓密」或「淡薄」,不能说明是由较高层次的或较低班次的音响系统再生出来了。「贵
气」也有浓妆或淡抹,要根据自己经济条件和喜好、口味而定。正所谓「情人眼里出西
施」,我们这许多发烧友吕布里,自己眼睛里的西施也会多如天上繁星。
我觉得「贵气」的浓淡不是三言两语可以理喻,它的范畴相当广阔,要明白很多音响上常
常采用的术语,才能够意识它所包括的内涵。我自己就拥有三四部前级放大器,用Restek
的Vector回放效果是纤毫毕现、玲珑剔透;用AudioLabo的Klar时回放出来的声音却是丰厚
润滑、风情万种;真是「燕瘦环肥」难以取舍,「燕瘦」回放出来的声音比较「淡薄」;
「环肥」回放出来的声音则是「浓密」的。要了解这样一个既是感觉性、又是理念性的抽
象概念,必需要学习并熟悉音响技术上的术语。写到这里忽然想起台湾<音响论坛>的总编
辑刘汉盛先生,他曾发表过一篇文章「音响二十要」,很详尽的音响术语阐释(感兴趣的话
可以上音响论坛的网站下载)。我在2000年网上才有机会拜读他这篇大作,认为不可多得的
佳作,于是打印下来,作为自我检讨、批评别人音响系统的参考依据。我发觉它的用处颇
大,值得我们仔细阅读及了解个中道理。80-90年时代我能读到这篇文章就好了,这样我可
以少走不少弯路,节省下不少不必要花费的金钱。我个人认为刘汉盛在给音质和音色所作
的说明令我越读越胡涂起来,什么布、鞋的质;什么黄、蓝的色;我读罢还是糊厘胡涂,
辨不出东或西。令我产生一种错觉:看来他自己也还未了解透彻。
我学习音响技术术语是从杂志中一点一滴地积累而来,过程相当漫长。当年香港音响杂志
中,我最推崇的写手叫雷明。他吐故纳新的较别的写手说得忠实,不含商业性地推销代理
商品,骗取双重稿酬。我为了追寻雷明的文章,因而走遍很多旧书摊子,买来不少旧杂志
(后来为了节省地方,我将那些印着的彩色广告页抛弃了,现在仅存留下印着文章的杂志散
页)。
若要我写出怎样的音响系统才会有「贵气」,我会说这种音响系统必需达到下述各项标
准:
(1) 6个感:空气感,空间感,形态感,定位感,层次感和活生感。
(2) 4个对比:细节重量对比,明暗对比,强弱对比,动态对比。
(3) 4个度:瞬态速度,深度,阔度,透明度。
(4) 2个力:解析力,结像力。
(5) 1个平衡:整体平衡。
这些标准多半是对音响系统各构件,作适当的挑选、并且搭配得宜而获得的。音响系统中
各构件的选择和搭配,是一门经验和实践相结合的学问。它是那么的千变万化、五花八
门,随着各人口味不同,可以做出诸多类型的声音效果,各取所爱。有经验的音响业前
辈,略知你的所好,了解你的预算,很快便会提出一套令你满意的系统搭配的。
要想上述各点都能在声音再生中达到理想,必需具备下列的条件:
(1) 对音响系统各构件,作适当的挑选、并且搭配得宜;
(2) 对音箱的摆放位置,附加超高音单元;
(3) 聆听室声学处理恰当;
(4) 有录音达到一定水平的软件…等等
为声音再生做出适切的配合,创造「贵气」呈现的环境,「贵气」便会在望了!剩余的仅
是「贵气」呈现的浓淡和层次,那就要看投入资金多寡了。首先认识「贵气」必需具备的
重现条件,才晓得怎样去迎接「贵气」。
标准和条件立了不少,它们有一定的重要性,有空首先再谈谈有关影响「贵气」最敏感的
所采用的讯源和软件问题。
——尤悠 25-02-04
這篇文章于2004-02-25發表於視听論壇.但沒有轉貼至經驗心得,本人只好自已轉貼,因為這
樣會有更多讀者像上一篇般讀到.
想不到偶然对 贵网络的文章产生感触,在 贵论坛上以旧笔名「尤悠」发表一下拙见,经
转接到「心得」栏后,竟然能引起三千多名读者的阅读兴趣,真是始料不及。因此,我仅
在这里,诚意地把上述的文章加以丰富化,稍较详细地描述「50年不变」发烧趣事的经
历。
由于文章比较长,共有万多字,发表时,可以小节为间隔,多次刊载。
希望读者们对它也有同样的兴趣!
有一件事情想请问:为甚么「经验心得」栏目不能像「视听论坛」一样可以图文并茂?
再者:我的e-mail地址已改如下:
chanharvey@vip.sina.com
旧的还仍然能用:
chanharvey@hotmail.com
尤悠 2004.-02-25
再谈音响<贵气>
上次发表的那篇文章,完全可以说是因为读到<音响发烧站>的「视听论坛」中j君的<贵气>
专题伟论后,触发了拿起笔来写的读后感,亦可说是「狗尾续貂」,替j君续上一些阐释,
或可将它当作「车辙」,以供有心人「借鉴」。
为甚么说它当作「车辙」?自从2002-3-18的「视听论坛」转载我所写给j君的文章到<经验
心得>后,我收到一些反应,说明我国聆听音响、欣赏音乐的人士的水平普遍都高了!一位
姓林的未来「发烧友」e-mail给我,说他在上海浦东刚买了新居,想为将来的新居添置音
响设备,并征求设计好他的聆听室的意见,希望我能给他提出全面的建议,并询问我现用
的RPG Diffractal在那里可以订购?结果我们成为了e-mail笔友,我e-mail给他一切资
料。这件事说明我的我的「前车」还是有点「可鉴」的。
在这里顺便一提,原因是我曾经病了,入住医院多次,前后共有半年之多,e-mail积累了
太多垃圾邮件而爆满,因此被关闭了半年多的一段时间,恐怕已经有不少e-mail流失了,
这里我对大家表示歉意,假如有那位先生尚未得到我答复他的e-mail者,请将原来的e-
mail再发一次,保证立即回复。现在用原来地址重新登记了,可以再用:
chanharvey@hotmail.com
并且新增了另一地址如下:
chanharvey@vip.sina.com
正文:
音色与音质
「音响的贵气」这几个字写出来相当抽象,恐怕了解它的抽象内容的香港人不会很多,我
仅可算是其中之一而已,因为我可以说是一名道地的音响发烧友,发烧了已经有五十多
年。骤然间要说明「音响的贵气」的定义,真是十分困难,彷佛它是一种可意会而不可以
言传的体验或感觉…却能肯定它的存在的概念。
因再生声音的雍容「贵气」,对我的印象委实太深刻了,我再熟识不过。所以偶然在<音响
发烧站>网络的「视听论坛」专栏上,读到一些有关音响回放时,呈现「贵气」的讨论,心
里觉得颇为诧异。因为我认为能在聆听音响回放中,聆听出「贵气」,可以说已经是道地
的、资深的「音响发烧友」了。这些音响发烧友所拥有的音响系统必需有一定的水平;他
们对音响的鉴赏能力、对声音的分析力和品味、对音响术语的认识和了解,都达到相当高
的程度;他们都拥有一对灵敏的耳朵,他们对音乐的鉴赏能力…等等,已经证实了他们对
处理音响器材再生的经验丰富,和聆听鉴赏声音音质的资历老到。再仔细观察一下那些在
这专栏发表言论的署名,才发觉他们大多数是<音响发烧站>的专栏主笔,怪不得水平能有
这样高。
「贵气」这词语,在香港音响界的写手中,很少用来描写声音再生出来的音质。我曾从各
种渠道,下载了不少各种各样的有关音响及声学的字典、词汇,翻遍了也找不到有关用
「贵气」来形容声音优美的词语。他们多数说:「声音雍容高贵(elegant?)」等许多随着
对声音的形容词描述。英文中elegant多少带有一些人为的、经过培养而得到的修养的意
思,不是与生俱来的气质;若使用graceful来形容的话,意思同样是高雅、优美,但却含
有天然和赋有的意味较多,就像是乡村姑娘般,不需培训而天真高雅大方,这是天赋的气
质…所以可以这样说:「音响的贵气」是一种天赋的音响声音的气质,与生(所采用的音响
系统整体配搭)俱来,这与设计师的音乐修养有密切关系。
说起来有点玄,在聆听音响的过程中,一旦你「幸运地」有机会感触到「音响的贵气」这
种「东西」后,从此,你对音响聆听的要求,就会不自觉地忽然提高了;你会对回放声音
的效果诸多挑剔,这样不对劲、那样也不对劲…各种各样的问题就像寃鬼纒身般,麻烦永
无了期的随着增加了。直至现在,我还搞不清楚:理解了「音响的贵气」后,到底是一件
可喜或是可悲的事?是苦事还是乐事?看来我的感觉是有时苦有时乐的,但日子却一天一
天愉悦的飞逝了,不经不觉地已经渡过了五十多年。
要对「音响的贵气」下一个定义,是一件既复杂又困难的事。假如一定要做的话,最好在
开始讨论前,首先我们明确一下什么是音质和音色。我从美国杂志
写手的用辞含义的字典中,抽出tonal quality和timbre将其翻译如下:
音质(tonal quality)——回放出来的声音能摹仿原本声源的精确性。一般音响谈话中,有
些人错误地将音质与音调、色调(tonality)混淆。其实在音乐里,音调是指乐谱里相对某
一音阶该乐器声音的音质。
音色、音品(timbre)——可以识认出来的某种乐器的声音特征,聆听这种声音相同的音阶
和音量特征时,可以明显地辨认出来,它是横笛或是巴松管或是某某歌手的声音。
音质
从上述的定义中,我的理解认为:音响系统的音质是指它回放出来的声音,能摹仿原本声
源的精确性达到的程度。换言之,它可以说是一项该系统技术上能达到的仿真技术指标,
亦即是该系统的技术、物理特性。有优异的物理特性是否等如有优美的音质呢?
按目前的科技水平来说,即使是普及型器材,今天已能达到以前未能想得到的优异物理特
性; 音响器材的买家,从这些器材里得到的音质,又能否感到满足呢? 假如是满足的话,
即是没有任何不满,那么便应该没有再出新产品之必要,音响业便必定似「一盆死水」
了! 现实情形当然不会是这样,发烧友往往对自己拥有的器材感到不满,因此才尝试去换
换这部、换换那部的发烧落去,希望能找到一个适合自己口味之配搭。与此同时,即使换
用物理特性更佳的器材,但总觉得回放出来的声音没有改善,不符合自己口味,这种烦恼
一直困扰着他们。
但是如根据厂家不断推出物理特性更佳之器材、音质便有改善的论点,这是否背道而驰、
是否可笑呢? 当然,对于这个问题,是人人有不同之见解,因为各人口味不尽相同! 但是
如果改善物理特性就可以接近原音回放,撇开个人之主观评价,以客观的态度去看,应该
能得到近似音乐厅一样的优美音质吧!
以下笔者希望大家相信一些令人难以置信的物理特性的奥妙事实。
在广大的发烧友当中,有不少人不喜欢现在的设计、新欵的器材,反而对一些二十年以上
的「古董」器材情有独锺,不舍不离。当然大家会以为只是他们拥有一份怀旧的感情吧!
但是我却认为不只是「怀旧」一词可以解释,还应该有其它原因。我认为原因是现代的器
材,就没有以前的器材那份音乐味,古董器材能传达得更多音乐的「讯息」给予人们,使
人对音乐更陶醉、更有「意思」。
当然,这些器材已是二、三十年前的产品,有很多已经损毁或已经变得衰老,不能硬说所
有器材都有好的音质再生。但经过修好的器材,对于真正爱好音乐的朋友,是有更大的满
足感,音乐有更亲切、真实的感染力,是优异的音质。
还有一样极奇怪的事实,就是我还记起几十年前听到留声机后的强烈感动。当时的留声机
失真很大、频律响应只是很狭窄(100-1000Hz),距离「原音回放」很远。但音乐含有的感
情,就很直接感受得到。在开始听的短短时间内便立刻被音乐吸引着,然后整个人就集中
在音乐上,产生幻觉,令人不可思议的事接着发生。虽然留声机发出来的声音,不会接近
原音的声音 ,但在眼前的确有一种现场演奏的错觉,听完后的心情是极受感动,仿似到音
乐厅听了一场精彩演奏后的心情一样。
但是,经详细再考虑一番后,就连自己也觉得可笑。因为这到底与现代人的理论刚巧相
反。现代人相信机械性能越佳,便有更高传真度,从而更接近原音回放。以这论点去分
析,留声机是Low fidelity,不能够忠实地回放音乐。可是事实并非如此,以现时的观点
去看,「低传真度」的留声机是能播放出很动听的音乐; 二、三十年前制造的留声机,扬
声器等,比起目前的产品有更高传真度的音乐再生能力。究竟是什么的一回事呢? 物理特
性恶劣的留声机竟然能播出优美的音乐。相信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只要音质好便可以回放出动听的音乐吗? 音乐固然是表现声音的一种方法。如果单从字面
推想,岂不是只要声音的质量愈好,就会更接近原音回放吗? 是否只要音质好,就能使人
完全满足呢? 现在的音响器材的音质,相信大家都同意已臻达理想的境界。其中有些器材
在回放某种乐器的独奏时,事实已极之接近原本的声音。但这些器材首回放音乐时,就没
有使人感动的地方。有时因为只得音质好,但却令人失去了听音乐的心情,破坏了情绪,
这些例子很多。
为什么以前的东西好像与现在的东西颠倒了呢? 现在的「声音」虽确实美丽,但音乐的表
现就极平凡,似没有感情,没有意思。现代的音乐回放缺乏感情,突然使我联想起 「自动
钢琴」。众所周知,在LP初期,「自动钢琴」是唱片之大敌。「自动钢琴」的工作原理很
简单,利用一个布满小孔的纸筒,通过压缩空气去敲打钢琴上的琴键; 因为这种机械构造
设计得很巧妙,钢琴上的琴键自动的敲打着、脚踏也被自动按着,远看就好像有位透明人
在弹奏着钢琴一样。「自动钢琴」在全盛时期,受欢迎程度更高于唱片,那些「纸筒」记
录了很多著名的音乐家的演奏,但当LP正式普及后,自动钢琴便不知不觉地销声匿迹。这
种自动钢琴,我也曾听过数次。即使现在也有人喜欢,将当时的机械重修好,还收藏了很
多珍贵的「纸筒」。虽然是听得多,但我却认为它没有音乐味,缺乏了感情。当然在演奏
的是一台真正的钢琴,音质是毫无疑问的百分百原音,但令人不快的原因,就是音乐的表
现力。即使机械结构设计至天衣无缝,但机器毕竟是机器,与原人演奏此较起来,就严重
缺少了声音之强弱变化,而且更没有那些「轻轻一按」产生之微妙音色变化。所以当时的
纸筒虽是著名音乐家的演奏记录,但回放出来的钢琴声就十分机械化,平凡而没有感性,
可以说是死板音乐。
上述讨论中,清楚明白地指出光凭音响系统组合的物理特性优异,是满足不了发烧友的要
求的,他们所追求的不单是音响系统组合回放出来的音质,还需要音乐里的那些有血有肉
的气质和感情。这些东西不是物理特性优异、失真在小数点多少个0之下就能体现出来的。
奥妙在于怎样才能表露出有血有肉的气质和感情、有音乐味?谈论至今,应该讨论音响系
统组合回放出来的音色了!
音色
我认为「音响的贵气」这东西,主要是音响系统组合所回放出来的声音的音色,因为它增
加了聆听者对声音瞬间识辨能力。因此,我可以断言:音色必然存在有乐器声音的泛音和
高次谐波。音色是与生俱来的,它是音响系统组合原本赋有的,回放出来的声音能令发烧
友聆听起来心神领悟、迷醉钟情的。虽然「音色」是属于一个极为抽象的形容词,但它却
是指声音的强弱变化与微妙的音色变化,与「音质」是不同的。原本以现在音响器材的优
异物理特性,不单有原音的音质,应该要有原音的音色,两者如果都能满足音乐迷,相信
古董器材也应该再没有存在的价值。
强弱与音色微妙的变化最珍贵。现在的音响器材虽有美丽音质,但缺乏感性的原因,大概
是与自动钢琴有共通之处。而音质恶劣 (与现在的器材比较) 的古董留声机、音响器材,
却有丰富的音乐味,原因是有的:以前的器材,因为性能不太优良,无法造成原音回放,所
以就致力于表现音乐的组织要素万面,从开始已放弃原音回放这条路,只尽量记录下声音
的强弱变化及音色微妙的变化,因此回放时虽不HiFi,但有极丰富的音乐味。就算频律响
应狭窄、失真不少,但主要回放声音的强弱与音色微妙变化,我想它的目的是可以达到
的。物理特性虽不是完美,但论到音乐味,我深信LP始终最优秀,在未来的日子,LP是会
继续被大家爱戴!
但是,现实情形里,人们似乎是追求「音质」多于追求「音色」、「音质」和「音色」虽
同是需要的物理特性改善,但设计者就只着眼「音质」,忽略了「音色」,其实要更有音
乐味,要有更美丽的音色,也是与器材的物理特性息息相关,为何人们只着眼「音质」呢?
为了追求声音的活生感及自然的移动,看来设计师应朝着另一种原音回放(音色)的道路,
制造更有音乐味的器材。我的Audio Research SP 11 MK II前级放大器,它由SP 11升级到
SP 11 MK II,仅是将内部的一些接线和电容器改变了,身价一下子提升了一倍余,机本身
的质素,当然也是提高了不少。事实证明:音质和音色是与生产时所选择的零件有很大的
关系。我的意思是不一定必需是补品,只要对口径。有些有权威性的写手说:他在升级他
音箱内的分音器时,发觉无论怎样也没办法将高音更顺耳,结果尝试将那颗Wima电容器倒
过来焊接上,结果一切问题迎刃而解。试想,这只不过电容器的薄膜引线由里向外或是由
外向里而已,谁知道结果竟会有这样大的分别?
音响之根源是音色 我们已经讨论过不同人有不同的喜爱,包括器材的音色。但对于音乐来
说,最重要是声音的强弱变化及音色的微妙变化。我相信没有人不喜欢听细腻的音色。假
若声音失去了细腻的音色,音乐便变得平凡而死板。爵士音乐便少了那份摇撼(swing) 节
奏感,歌声会缺乏感情,大型交响乐的旋律便模糊不清。因此听什么类型音乐也好,微妙
的音色变化、活生感是最为重要。
十个人有十种听法 为什么会这样,大家可想象他们到音乐厅听现场演奏。虽然十个人在同
一环境聆听同一场音乐,但十个人就不会以同样程度去理解音乐,各人有各人听法,对演
奏的音乐是否喜欢,各人都会有自己的不同的态度。人不是机械,音乐的感染力对于每个
人都有程度上的差别。音响也是同一道理。如果有十名发烧友,他们家里应该会有十种不
同音色的音响组合吧!
2000年初,我在于本地聆听到一套如此的搭配的器材:Gryphon XT前级及Gryphon S-100后
级,推McIntosh K2 9500。你不禁会想:这样高价位的器材搭配起来,相信声音不可能不
好吧?事实却不是这样,回放出来的声音瘦削尖锐,更要命的是整个回放过程活像是戏班
子在赶场子,赶快完了这场好去别处演奏。奇怪的是应该是三分钟的旋律,它却没有在回
放时间上少了一秒钟,但给所有听者的感觉是赶着下班,听起来一点印象也没有,草草了
事的,就像猪八戒「囫囵吞枣」般吞吃人参果,吃了也不知道人参果的味道究竟怎样;又
似水过鸭背,清洁溜溜,没留一点痕迹。我心里不禁在想:假如换上了一对ATC 100或
Dynaudio Compound 4或 confidence 5情况会有天渊之别!这次的经验是:器材都是好
的,但彼此配搭上却做错了。我将自己的见解说出来,人们就立即采取行动,将我的那对
Dynaudio Consequence音箱搬来接上,以原来的聆听环境再回放同一乐曲,结果不出所
料:声音有条不紊的、慢条厮理的、音色强弱与微妙的变化纤毫毕现…(当然,Gryphon S-
100的输出功率较小,推动Consequence显得吃力是必然的) 你能说K2 9500这对音箱不好
吗?但以它来回放起Rock and Roll音乐时,年轻朋友却喜欢到心坎里,摇摆得十分起
劲!
<音响发烧站>aiko君说:「…声音有“贵气”要有二个条件,缺一不可,这二个条件就是
象真度与醉人音色。」
象真度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音质。音色却是由三个最主要的因素构成,就是音质纯净度、
声音密度与乐器质感。我们听音乐时,大多时候只是注意音响的三频段平衡性、音场、动
态、音质等。音色属于深层次的东西,往往藏在音质之下,要有一定聆听声音经验才能识
别。音质纯净度、声音密度与乐器质感这三者是相互相承的,有好的纯净度与密度乐器质
感才能真实;而非常好的乐器质感,一定会有优异的声音密度(泛音和高次谐波)与纯净度
为基础,这就是它特有的天赋音色。
醉人的音色就是设计师在设计器材过程中,赋予器材的自己对音乐的认识与品味。就象发
烧友搭配音响时最终声音效果,也体现出自己对音乐的品味一样,音响器材也包含着设计
师的音乐气质和个性。
所以,当醉人的音色与高象真度相互溶合时,“贵气”就会出现。听人说:人的脑电波理
含有Alpha波,而大自然里的Alpha波存在于23KHz里。由于CD取样频率的关系,所以仅能发
出20KH z以下的频率,而LP的泛音即可以高达100KHz。是否因为CD里不含Alpha波,无法与
脑电波起共振反应,所以令人们聆听起来,没有LP那么好听? 还有,当人身处大自然中
时,往往会感觉心情特别舒畅,可能是人脑与大自然的A1pha波起了共鸣。相信「贵气」醉
人的音色也许存在于这种A1pha波之中。为此,我曾经翻阅不少百科全书想弄明白A1pha波
究竟是甚么东西?我没法找到。我只能人云我亦云,姑且信之。
如缺少“醉人的音色”,你只会感到器材的解析力很高,音质纯净度、声音密度与乐器质
感很好,但仍缺少一点东西,还不能称为“贵气”(上述K2音箱的例子证实了这种设想);
如缺少象真度,音色只会给你一种表面的美感,所以往往某某发烧友说:一套三万元的器
材声音与一套三十万元的器材声音好接近时,一般就只是“音质”上的接近,如你象我们
一样注重“音质纯净度、声音密度与乐器质感”,那么试听了之后一定会感到大失所望。
真实观点(HiFi)是对质感真实的追求,是侧重于声音客观性,主要是针对那发出声音的实
体的真实感有很高的要求,无论是乐器的声音、发声的具体位置、形状大小、演奏技巧、
乐队的规模大小和摆布、乐队中个人的表现……使整个演奏的声音听起来好像「看得见,
摸得着」,有点象是欣赏一幅工笔画;对意境真实的追求方面,一般都坚持对声音的客观
的美、对声音质感的还原、对还原声音中强弱、节奏、旋律、动感、和声……表现意境的
声响表达有很高要求,以实现声音对情绪的真实表现与还原,犹如欣赏写意画。
假如这套HiFi能把这些声音音色和音质都能准确地再生出来,亦是说它能够呈现出「贵
气」,这就是音响系统的高度传真!木制的乐器应赋有木的气质,竹制的乐器应赋有竹的
气质,铜制的乐器应赋有铜的气质,因摩擦琴弦振动而发声的乐器,应赋有很多条马尾毛
制成的弓,齐擦在弦上细致摩擦声…等等。总而言之,声音准确,不加一点盐、不加半点
醋。
我有一片CD唱片,是由Ricci拉的小提琴名曲集
1560-1744期间所制造的,一共15把世界著名的小提琴来演绎。要将这唱片的声音准确重现
的话,真是对器材的质素作严厉考验,稍差的器材所再生出来的声音,15把提琴的声音会
是通通一样。那一种声音是1560年前的Andrea Amati所制造的琴发出来的?那一种声音是
1744 制造出来的Joseph Guarneri所制的琴所发?…混淆不清。试问一套连高度传真也未
能达到的音响系统,又怎样能再生「贵气」的呢?这是最起码的条件。明明演奏者用的小
提琴是Stradivari (斯特拉第瓦利) ,或者是Guarneri (瓜涅利),你聆听起来却与三数百
元一个的小提琴的声音没有甚么分别,售价接近美金数百多万元以上的一把的世界名器的
音质和音色(较买一台Stienway & Son的大钢琴贵上十数倍),被你糟蹋了,不,是被你那
套音响系统糟蹋了!
对小提琴有研究的,相信会对意大利黄金时代,几位著名的小提琴制造家有一些认识,对
他们所制造的小提琴有些怎样的特点,亦会好奇地探索一下。如Stradivari发出来的声音
像地中海上空的阳光一样温暖、明亮、醉人、甜美传神和反应灵敏。Joseph Guarneri也是
当时意大利四大名家之一,他的名气是自N. Paganini在1742年,采用了他所制的名为<大
炮 Cannon>来演奏后,名气振动了整个欧洲,他所制的小提琴价值亦一日千里。Guarneri
所制的小提琴发音格外深厚明亮,但外观不甚精致。Andrea Amati是小提琴制造学派的代
表之一,曾经是Stradivari的老师,他早期制造的小提琴尺寸较细小,后期作品琴头旋首
则大,音质甜美、优雅、低音弦更为动听。
晓得多少小提琴的常识后,我在1991年聆听上述的
Restek Vector前级,Restek Exponent Mono block后级,Restek CD Radient CD 唱盘,
Deltec PDM 2译码器,Dynaudio Consequence音箱,Clear Audio 讯号线,OCOS音箱线,
这套系统来再生的。当年的耳朵还十分灵敏,15部提琴的声音有点不同,这方面可以肯
定,但要说这是那个名字或别个名字的琴所发的声音,却没法肯定。尤其是由16节至30节
的乐曲,Ricci是分别以15个名琴,演奏同样的Bruch 的G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的同一小节,
真是「雄兔却扑索,雌兔眼迷离,两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了,两只兔在眼前走
已经难分辨,何况15只眼前乱走的白兔,它们都是那样洁白可爱,谁能说谁是谁?谁会这
样幸运有机会近距离去听到名琴所发声音,我为了想分辨这15把世界名琴,绞尽了脑筋才
找到方法,结果我跑了多家书店,买来了不少有关小提琴的书。我认真的读完它们,对名
琴多少有一点认识后,将
下,每曲不恹烦地连续聆听数十次,直到我认为已经有眉目为止。就是这样,15把小提琴
聆听下来,可以说「耳熟能详」了。这就是发烧友的真正发烧精神!是一种坚毅不懈地永
远追求音响完美再生的精神。可惜的是我只有这个录音的CD,要是当时有一张LP黑胶唱片
在手,分辨起来就容昜得多了,我曾经寻找了全香港所有的唱片店,都没法找到(真是一项
遗憾事情)。
这张唱片录制的原意很明显——给人们认识到名琴的声音,不同的琴各自有它不同的气
质,但它们的声音都是那么高贵而令人向往。下文说明一下世界怎样公认这些名琴的,世
界各国都希望能制造出同样质素的小提琴来,换言之,世界各国是怎样去寻觅这种小提琴
所产生的「贵气」所作的努力:
自18世纪开始,世界各国的小提琴制作家,就一直在模仿Stradivari等意大利大师的所制
造的小提琴形状和尺寸制作提琴。让人感到奇怪的是,无论模仿得多幺维肖维妙,声音效
果总逊色很多。对这种以手作及简单工具制作出来的,连用先进机械精确仿制的相同制品
的质素也达不到,这奇怪事实令人不禁怀疑:其中必定有「诀窍」。世界各个先进国家,
都设立了研究部门或专门机构,集中了小提琴制造家、声学家、化学家、数学家、物理学
家等等,去分析Straivari、Guarneri…等各名琴的构造。它们的外型…努力寻求
Stradivari等名琴发音的诀窍。形状上、木料上、涂漆上、几何曲线上、材料物理性质
上、提琴的琴腔的共鸣上、质料共振上、琴弦张力上、琴颈和琴尾间的力矩上…等等,利
用先进仪器,作了各种各样的很多详尽细致的测量鉴定。最显着的是:优质古琴的整个频
率响应范围内,响度曲线出现很多音波峰和音波谷,其中有三个「峰」是优质古琴所共
有。这些「峰」是当小提琴被拉时,由提琴面板、提琴内腔内的空气,与整个小提琴各部
份,都在同时振动而得到的。研究仍继续进行,迄今已变成了一门新的边缘学科——提琴
声学。
制造一把古老、高质素的小提琴,已经有这样高深的学问,现今科学发达,几经计算机分
析得到详细数据,也没有办法再制造出同样的小提琴来,真是「贵气」难求!
怎样才算是能再生出真实的Stradivari 或Guarneri小提琴的声音,怎样才是Steinway三角
大钢琴的声音,当然要有一对金耳朵才能分辨识认出来,而且这对金耳朵必需曾有现场聆
听过这些乐器的经验,才能作准;但双簧管与单簧管也混淆不清、洞箫和长笛的声音也分
不清楚,那就有点那个了。再谈「贵气」也是白搭!
发烧友们多半认为自己的耳朵是金的,实际上他们有几许到现场去听音乐,只有他知道和
天知道。他们的声音鉴赏能力或许很强,但我敢说他们的声音概念是建立在他们的意识
里,是抽象的。他们心中的音响再生里也会有「贵气」,这种「贵气」也是抽象的,是他
心里想象出来的,别人很难理解。欣赏音乐的修养是不可或缺的,否则他只能算是「器
材」或算是对「声音」的发烧友吧了,他所欣赏的仅是声音的美,而不是整体音乐的和谐
韵律。
我住的市镇里,就有这样一位「声音」发烧友,他喜欢聆听鼓声,朋友到访所听的音乐,
除了<第一鼓>继续还是第一鼓,真的是<鼓战>连场。他用的音箱是B&W Nautilus 801,15
吋 的低音大单元,再生出来的低频声音,真的具有震撼性。再生<第一鼓>时,我可以感到
背部靠着的沙发,因共振而产生的反作用力的敲打,力量还相当大。播放<黄孩子>第8曲目
时的海浪声音,真的是汹涌澎湃,以雷霆万钧之势迎面覆盖而来。这种气势,我的
Dynaudio Consequence音箱望尘莫及,但Consequence再生细致的大浪小浪一个接一个,冲
撞到礁石所冲击起的水花洒落声音等等…纤细的呈现,却远较Nautilus 801详尽得多,聆
听者被溅得一头一脸四处都是。这里并无意思贬低Nautilus 801的质素,它完全是音响系
统的声音讯源、前后级放大器等等的质素问题,再加上聆听室的声学处理不妥,声音再生
才会这样粗糙。整体来说,这个搭配是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中频和高频段音域,被吸掉
或反射的和差效应所抵消,令到中高频段失落,因此丧失去细致分析力,声音便变得粗
糙。话说回头,我的那位朋友却是沾沾自喜,认为自己这套音响系统所向无敌。
这种重型超低音的「享受」,只可偶尔为之,否则影响身心健康。这次聆听经验却是难能
可贵的,我还是第一次体验到这种气势。从此可知:低频亦有、层次、深度和细致性,汹
涌而澎湃仅是「劲」吧了。像上述例子的意境中,海浪澎湃并带着无数的水花,这样才算
是好的低音。听鼓声的话,必需分别有:大鼓鼓皮所发的声音、鼓内空腔所发的共鸣声
音、敲打鼓边表面所发的声音…等等的细致呈现、有所区别、而且层次分明、时间先后有
序。这样才能说是低频!不是声音震撼、下下打在前胸感到疼痛窒息心跳加速,地动山
摇,声音散送时所产生的风煽动了衭脚…这只是专业器材所营造出来的低频,仅能算是官
能的享受吧了,不敢恭维。
「贵气」有浓淡层次 有人认为「贵气」的种类很多,可以丰俭由人。意思是说高价系统有
高价的「贵气」,不同价位的系统,有不同价位的「贵气」。换言之,「贵气」有很多价
位,亦即「贵气」有不同的等级。严格地说,我认为「贵气」没有种类或等级之分,只可
以说它存在着不同的层次。高度传真的音响系统也有不同的层次,只要组件选择适当、搭
配得宜,就能再生出「贵气」。这样就可以解析音响系统的价格高低,都有可能呈现「贵
气」的原因。层次之分别在于「贵气」呈现的浓淡而已,回放出来的声音呈现「贵气」的
「浓密」或「淡薄」,不能说明是由较高层次的或较低班次的音响系统再生出来了。「贵
气」也有浓妆或淡抹,要根据自己经济条件和喜好、口味而定。正所谓「情人眼里出西
施」,我们这许多发烧友吕布里,自己眼睛里的西施也会多如天上繁星。
我觉得「贵气」的浓淡不是三言两语可以理喻,它的范畴相当广阔,要明白很多音响上常
常采用的术语,才能够意识它所包括的内涵。我自己就拥有三四部前级放大器,用Restek
的Vector回放效果是纤毫毕现、玲珑剔透;用AudioLabo的Klar时回放出来的声音却是丰厚
润滑、风情万种;真是「燕瘦环肥」难以取舍,「燕瘦」回放出来的声音比较「淡薄」;
「环肥」回放出来的声音则是「浓密」的。要了解这样一个既是感觉性、又是理念性的抽
象概念,必需要学习并熟悉音响技术上的术语。写到这里忽然想起台湾<音响论坛>的总编
辑刘汉盛先生,他曾发表过一篇文章「音响二十要」,很详尽的音响术语阐释(感兴趣的话
可以上音响论坛的网站下载)。我在2000年网上才有机会拜读他这篇大作,认为不可多得的
佳作,于是打印下来,作为自我检讨、批评别人音响系统的参考依据。我发觉它的用处颇
大,值得我们仔细阅读及了解个中道理。80-90年时代我能读到这篇文章就好了,这样我可
以少走不少弯路,节省下不少不必要花费的金钱。我个人认为刘汉盛在给音质和音色所作
的说明令我越读越胡涂起来,什么布、鞋的质;什么黄、蓝的色;我读罢还是糊厘胡涂,
辨不出东或西。令我产生一种错觉:看来他自己也还未了解透彻。
我学习音响技术术语是从杂志中一点一滴地积累而来,过程相当漫长。当年香港音响杂志
中,我最推崇的写手叫雷明。他吐故纳新的较别的写手说得忠实,不含商业性地推销代理
商品,骗取双重稿酬。我为了追寻雷明的文章,因而走遍很多旧书摊子,买来不少旧杂志
(后来为了节省地方,我将那些印着的彩色广告页抛弃了,现在仅存留下印着文章的杂志散
页)。
若要我写出怎样的音响系统才会有「贵气」,我会说这种音响系统必需达到下述各项标
准:
(1) 6个感:空气感,空间感,形态感,定位感,层次感和活生感。
(2) 4个对比:细节重量对比,明暗对比,强弱对比,动态对比。
(3) 4个度:瞬态速度,深度,阔度,透明度。
(4) 2个力:解析力,结像力。
(5) 1个平衡:整体平衡。
这些标准多半是对音响系统各构件,作适当的挑选、并且搭配得宜而获得的。音响系统中
各构件的选择和搭配,是一门经验和实践相结合的学问。它是那么的千变万化、五花八
门,随着各人口味不同,可以做出诸多类型的声音效果,各取所爱。有经验的音响业前
辈,略知你的所好,了解你的预算,很快便会提出一套令你满意的系统搭配的。
要想上述各点都能在声音再生中达到理想,必需具备下列的条件:
(1) 对音响系统各构件,作适当的挑选、并且搭配得宜;
(2) 对音箱的摆放位置,附加超高音单元;
(3) 聆听室声学处理恰当;
(4) 有录音达到一定水平的软件…等等
为声音再生做出适切的配合,创造「贵气」呈现的环境,「贵气」便会在望了!剩余的仅
是「贵气」呈现的浓淡和层次,那就要看投入资金多寡了。首先认识「贵气」必需具备的
重现条件,才晓得怎样去迎接「贵气」。
标准和条件立了不少,它们有一定的重要性,有空首先再谈谈有关影响「贵气」最敏感的
所采用的讯源和软件问题。
——尤悠 25-02-04
共0条评论
- 共0个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