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DIY>
开发PA-HA-6000耳放的初衷
提供者:lxp (218.98.78.222) 发布时间:2005-08-04 14:16:19 点击数:5442
开发 PA—HA—6000耳放的初衷
陆晓屏
自从打算把主要精力投入Hi—Fi音响市场以来,我一直很慎重地以一个发烧友的角度
在观察国内这块市场。为什么要这样呢?因为从我玩音响起这二十多年里,市场发生了很大
变化。国内很多厂家(这里不包括国外厂商)开发出众多款Hi—Fi产品,林林总总,七七八
八。从国内的发烧友一开始盲目追随到逐渐理智,再到现在的成熟,在这段漫长的时间里,
众多产品,众多厂家被市场淘汰(某些产品并非不好,好象是厂家运作有问题),只有少数
产品,少数厂家坚持了下来。这可以从历年来音响杂志上的广告中就能看出。能做到现在的
厂家,一定有它生存的道理,我不得而知。但我想顺应潮流,发展精品,苦练内功,满足广
大发烧友的需要,市场才会给你面子,厂家才能生存,这是硬道理。由此看出,市场是无情
的,顺我着昌,逆我着亡,市场是检验厂家的唯一标准。当我把我想进入Hi—Fi市场做点事
的想法跟朋友们说后,很多人都劝我要谨慎,如果没有好的产品,没有市场运作推广的经
验,肯定是肉包子打狗,血本无归。可是我明知这里风险很大,但就是不甘心(我的性格是
属于那种不碰得头破血流不死心的主儿),觉得一定要做一件自已喜欢的事。并且我有自信
能够做出让发烧友满意的产品来。至于市场运作这一块,我倒是觉得不会有哪几个厂的老总
会把他们自己成功的经验和教训传授给我,就是传授了也不一定就适合我。还是自已摸着石
头过河吧!
虽然确定了自已的目标,但具体到开发那一款产品做为切入点进入市场,我慎重地考
虑了许久。从我做为发烧友至今,玩音响走过的弯路简直三天三夜也讲不完。在这期间,浪
费了大量的精力,损失了大量的金钱,回过头来总结,就是没有遇到一个好的启蒙老师,国
内也没有哪个学校开设讲授玩音响方法和学问的这门课程。因为玩音响是一个很个性化的东
西,没有绝对标准可寻。也许大家会说,有音响杂志看呀!不错,我承认它们是引导我走上
发烧路的引路人之一,但杂志是看的,不是听的,它没有“音乐”,从看音响杂志上的音响
评论,到领悟作者的真实意图,要有一个过程。我这个人悟性很差,常常不得要领。而且我
住的城市音响发烧器材店又少得可怜,许多店家也并没有把自已销售的器材调到最佳水平,
所以就造成了我购买器材很盲目。其实调校音响是一个很深奥的学问,让它唱歌容易,但唱
好歌就难了。环境的改造、器材的搭配、摆位的要求等等、等等,那一项不到位都不行。从
刚上贼船(我形容玩音响上瘾)时听什么都兴奋,——到就喜欢这种味道,——再到后来追
求一种全面平衡的声音,这期间要走漫长的路,投进大量的精力和财力,这还不排除有几个
发烧友朋友好心地对你“说三道四”,把他认为正确的声音灌述给你。假如你自身没有判断
力,耳朵一软,再参照他的意见,那你走的弯路花的冤枉钱恐怕就会更多了。这都是我自已
亲身经历的事,说出来让大家开开心!
那么怎样从初级发烧友快速提升自已的鉴赏水平,少走弯路,一跃成为高级发烧友呢
(我说的高烧友并不是买最贵的器材就行,要是那样的话,反而简单了)?方法有吗?当然有
啦!最直接的方法就是让世界上各大Hi—End音响品牌厂家在你家门口开他们自已的旗舰产
品试听室,你就可以想听那家听那家。并且一个电话,全国几家著名HI-FI音响杂志的主
编,想叫哪个叫哪个,而且他们随叫随到,耐心细致地给你讲解、引导,陪你挨家搭配、比
较。我估计,悟性强的人,两个星期,像我这样的顶多一个月,咱们也是音响界的大腕了。
牛吧!
你可能说这法儿不行。还有招吗?有,再不济的话,咱就搬到广州去落户,每天到海
印广场去蹭听,我想只要你脸皮厚,各个代理商家不会拒绝你去听吧!那里好器材多了去
了,就是没人指点的话,整天听几万、几十万、上百万的器材播出来的声音,总该不差吧。
这样悟也比我以前走过的路快许多。
好了,玩笑到此为止,该说正经的啦。其实最好的方法,就是经常去听现场音乐会。
听就听那种不带扩音设备的交响音乐会,这是最正确的提升你鉴赏能力的方法。在现场,你
可以很轻松地听到无数的细节,无尘无染的透明度,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量。什么音场、
定位、层次,什么结像、形体、质感、、、、凡是音响上所用的Hi-Fi术语,在现场通通找
得到。实际上我认为现场就是标准。你可能说每个音乐厅的结构不一样,声音应该不一样
啊?没错!但是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性——自然!高频延伸飘逸,中频丰润自然,低频温
暖雄浑,音乐平顺、悦耳、流畅,这就是共性。你也许会说“在音乐厅里没有听到你说的这
些特点呵”?这可能是你坐的位置不对吧。在这里告诉你一个小秘密,有的音乐厅里可能并
不是最贵票的位置最好。你可以前后左右,楼上楼下比较一下,听音乐会时有些位子是空
的,只要你脸皮厚,就一定能找到一个好位子。这就好象摄影大师一样,他为什么能成为大
师,一方面他的摄影技术高超,另一方面,他得脸皮厚,全然不顾旁人的白眼,钻到最有利
的地形,才能拍出最佳照片来。
什么?你说你不好意思。没关系,再教你一招。你们当地一定有乐器店吧,你就装着
要买钢琴的主儿,店老板一定笑脸伺候。你让琴师(一般高档乐器店都有自己的琴师)在他
们的高档钢琴上弹上一首(要弹高中低全音域的曲子),近距离仔细地听一下钢琴的质感,
它的泛音,它的密度和厚度,再回家用自己的音响系统放一下钢琴,比较一下有没有差距,
这个差距就是你要解决的问题。
你还是不好意思。还有办法吗?有,那就是台湾刘汉盛先生所说的“以耳机为师”。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任何的音响系统都是一种妥协。也就是说,做得再好,保真程度再
高,也不可能百分之百地还原录音师当时录制唱片时在现场他自已所听到的真实声音(这还
不包括录音时录音器材所损失的信息)。每种音响器材或多或少都有一些染色(已经说得很
好听了),只能说好的产品保真程度高些罢了。我觉得到了顶级的产品,它们的设计师也只
能是以现场为标准来校音了。每种品牌的顶级产品在宣传时可能会说自已的声音十分接近现
场。但是你放心,决不会有哪个厂家会说:我们的产品比现场还好听,你买我们的产品就不
用去现场听音乐会了。
宣传是必须的,也是必要的,但这里有个度的问题,在一定范围内怎么吹都成,但千
万别过杠,一旦过了,就不好玩了。以前我对耳机关注很少,高档耳机几乎没有听过,但自
从看了刘汉盛先生写的“以耳机为师”的文章,并认真听了森海塞尔的大奥系统后,顿时悟
出一个想法:这可能也是一条快速提升自已鉴赏和调校音响水平的最佳捷径。在调校正常的
高档耳机系统中(要用各大品牌的顶级产品),你可以听到比音响系统多得多的细节,可以
正确地感受到音乐的平衡性。
大伙儿可能说自己的音响系统很平衡啊!——请大家千万千万听了好的耳机系统后再
说这句话。音响系统的高中低三个频段的分布是否均匀,高中低频段的量感是否正确,这对音
响系统很重要。举个例子,系统低频量感少或者浑浊,这可能就是低频段量感分布不匀或控制
不好的表现。你可以听听耳机系统。注意,我用耳机来听低频!大家一定会笑!你怎么拿耳机
的弱项与音箱的强项去比呢?耳机的低频对人体肌肤的冲击力根本就没有。所以就没有了真
实感。对!是这么回事儿。耳机的低频确实没有高档音箱表现得真实。但是,对一个初级发烧
友来说,这里有可能产生一个错觉,觉得音箱中播出的音乐里低频“咚咚”地撞胸口,就认为
这套系统低频好。我倒觉得不准确。耳机虽然没有撞胸口的感觉,但它的低频是能够听出来
的。你从耳机中可以听到低频下潜的深度,它的量感,它的质感以及低频的解析力。通过用
耳机系统训练出来鉴赏低频表现的能力,再来评价一套音响系统的低音还原,你可能就会做
到心中有数。
难道说耳机系统就没缺点了?有。音场和定位是它致命的弱点。所以说它不可能替代
音响。但作为一套辅助系统,可以从耳机那里找到除音场和定位以外的大部分音响要素。这
些要素如果用耳机系统来捕捉,来感受,并以它们为标准来调校自己的音响,我估计能少走不
少弯路。你想呀,我们平时听音响,音乐从CD机中传出后,经过信号线、前级、后级、喇叭
线、喇叭、空间,才传到我们耳朵里,中途经过那么多环节,肯定有太多的污染,太多的失
真。耳机呢,最少可以排除环境和摆位对你的污染(请千万不要小看处理不好的环境和摆位
在音响系统中所起的负作用),并且耳机本身(我指的是高档耳机)可以做到很小的失真
(THD<0.05%),喇叭就做不到(THD<1%就相当不错了)。另外耳机是全音域的,没有分频器,
更排除了相位失真,大部分喇叭也做不到。你注意到没有,录音师在录音时除了用监听音箱
外还经常用耳机来监听。这说明什么?耳机也是音箱不可替代的监听工具。
有了这种认识后,从二零零四年年初开始,我专门对耳机市场和一些耳机发烧网站进
行了考察。在国内,就目前的消费水平而言,耳机高端产品也就集中在那么几个品牌上。比
如高阻的有森海塞尔的HD580,HD600,HD650,拜亚动力的DT880,AKG的K1000,240DF,
240M等;低阻的我没有听过。静电耳机有森海塞尔的大奥,STAX的007等。但就是这么几个
品牌,去网上一看,嚯,没想到,真的没想到,耳机发烧友在网上都分帮结派啦,580党,
拜亚党,240党…好玩儿!
在认真听过几款高档耳机后,大体感觉到各品牌声音的走向。只不过用来推这些耳机
的耳放选择余地很小,远远没有功放品种多。除了有很少几款厂家的产品外,就只有几款
DIY的作品。这就给了我一个机会,开发一款耳放作为切入点,进入Hi—Fi市场。
既然要开发耳放,得选几款耳机作为最佳搭配,总不能所有耳机都通吃吧!通过认真
分析,决定以森海塞尔的HD650,拜亚动力的DT880,AKG的240DF为搭配对象,把它们推好
了,其他高阻耳机就应该不成问题。对这款耳放,我初步定了几条原则:第一,它的声音要
耐听,音色中性并且松弛。第二,整体要平衡。第三,层次清晰,结像力和形体感清楚,并
且人声和乐器要饱满,不能薄,不能瘦。第四,解析力要强,细节再生要好。第五,要求动
态大。
首先说说这款耳放为什么要耐听。大家听音乐时一定有这方面的经验。在听一套器材
时,首先你得能坐住。如果听到的所有音响元素都很Hi—Fi,但就是不能坐太长时间,太刺
激了或者说太躁了,那你还对这套器材感兴趣吗?要知道,乐器和人声几乎没有什么声音是
会躁的。比如说小提琴,一定要有木味。就算是打击乐器和铜管乐器,虽然有金属的光泽,
但一定不会刺得让你难受。不信你去听一场交响音乐的现场音乐会,所有的声音都是非常松
驰的,舒服极了。另外这款耳放音色要相对中性,才能够真正把耳机的音色体现出来,让大
家听到的是耳机和CD机的音色而不是耳放的音色。在这里,我要特别强调一下我说这款耳放
要“中性”,而没敢说整个听音系统“中性”。我对“中性”这个词很慎重,不是随便评价
一套系统就说很“中性”。我认为现场最“中性”,谁的系统最接近现场,谁的系统就相对
中性。
其次是要整体平衡。这里说的平衡是指高中低三个频段的能量分布要均匀。比如说你
听到这套系统高频太亮,或者低频太少,这都是不平衡的表现。就拿BBC的监听音箱LS3/5A
来说,它的高低频相对来说少了些,用它来听人声和弦乐,有人说表现很好,但若你拿一款
更全面的音箱和它比,播放一下交响乐,马上听出差别了(当然BBC当时也只用它来监听人声
罢了)。所以很多朋友听了发挥正常的高档落地箱后,很难再倒回去听小书架箱。原因很
多,但关键一条,小书架箱是一种妥协,不平衡,不全面。作为高档耳机来说,各个厂家会
尽量把他们的高端产品在频响上做得宽而且直。这样,在回放各种题材的音乐时就没有太多
的限制。那么耳放呢?当然应该比耳机频响做得还要宽和直,不能成为瓶颈。
再就是层次要清晰,结像力和形体感要好。就耳机来说,它与音箱最大的差距就是音
场和定位,其次是它的低频。听音箱时低频对身体的冲击力是任何耳机都做不到的。低频在
耳机中只能够用耳朵来感受。但是层次和结像力是能够感觉得到的,层次好的结果是听大场
面的音乐时不会乱。并且轮廓要清楚。还要不能薄。一定不能薄,不能瘦。有的朋友说听人
声口型要越小越好。我倒觉得在密度大的情况下声音要健康地大。但不是那种虚虚地大。马
龙辉先生形容得好:要有骨头,要有肉。这里我还想啰唆几句,有些音响系统听交响乐时把
各种乐器群分得清清楚楚,历历在目,但乐器群间有空隙,这就显得不够丰满。如果乐器群
体型稍微再大一点,把这个空隙填满,就再好不过了。你想想,乐器质感清晰,层次分明,
并且厚厚地、暖暖地向你袭来,是不是有点儿坐在音乐厅前排的味道……
还有就是要求耳放的解析力强,细节再生要好。因为耳机的解析力和细节比音箱要容
易做得好,这是耳机突出的优点和特点,也是录音师和发烧友用耳机系统作为参考系统的主
要目的之一。你要是把耳放做得把音乐中的细节都抹掉了,抹平了,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听起
来油滑油滑的,一是耳机厂家肯定不认可,二是录音师和高级烧友也一定不认可。
最后就是要求耳放的动态要大,速度快。我想这不论是音响系统还是耳机系统都必须
要做到的。听音乐,说爆就爆得起来,说柔就柔得下去。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大丈夫提的起,
放的下,这样才全面,才平衡。说到这里我又想多说几句,有的系统听起来好像声音很响,
就感觉动态很好,其实是不对的。动态实际上是小信号与大信号的比例。系统调得好的话,
微弱的声音就象窃窃私语,爆起来就来它个昏天黑地。耳机本身的动态感觉就好像不如音响
系统,你做的耳放再有动态压缩,不应该吧?
根据以上的五点要求,从二零零四年七月份起,我开始了漫长的研制过程。前后做出
了十多种款式和版本,各种类型的电路进行了搭配调试。在这些试验品中,我听到过典型的
晶体管声,也感受到暖洋洋的胆味儿。从速度奇快,到慢得要命。最后选定了现在的这种电
路结构,从听感上基本满足了我的开发初衷。由于耳放电路主要是一款前级电路加功率驱
动,所以这款耳放本身就带有前级功能。作为前级,搭配我开发的后级功放在音箱上进行了
试听,声音趋向和耳放一致,我觉得作为前级也是成功的。这前前后后就用去了一年多的时
间。
以上啦啦杂杂的说了这许多,其实就是我设计这款耳放的理念。好在产品也出来了,
丑媳妇终于要见公婆了。请大家感觉一下我说的和做的是不是“言行一致”。

-----此文首登于2005年第八期<高保真音响>杂志上

0条评论

  • 共0个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