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DIY>
贵丰25周年纪念特辑(1985-2010)
提供者:雅典音响audio (58.63.135.91)
发布时间:2011-09-29 14:31:30
点击数:2651
贵丰25周年纪念特辑(1985-2010)
编者/Albert L.Jones 编译/罗丹阳
在过去二十五年的时间里,丹麦的音响品牌贵丰为世界奉献了许多好声的、华丽的家用音
响设备。值此贵丰25周年之际,谨以此特辑献给把创新的工程设计和感性的艺术装饰天衣
无缝的结合在一起、制造出兼具顶级的声音表现和惊艳的外形设计的贵丰。
贵丰Gryphon的传说
它的历史比龙更悠久,
比独角兽更受到人们喜爱,
它是最具传奇性的神话动物,
它就是:鹰头狮(Gryphon)。
从缅甸到苏格兰,
从西伯利亚荒凉的大草原到埃及灼热的沙漠,
在全世界各地的神话传说中都能见到它的影踪,
它是力量与神秘的象征。
鹰头狮是受人尊敬的、充满力量的。
它是所有空间和时间里永恒的存在。
贵丰的第一款产品:唱头放大器
贵丰的第一款产品是唱头放大器,这本来是Flemming E. Rasmussen为了改善他家里的立体
声系统而手工DIY制作的,这款产品也为后来所有的贵丰产品树立了一个经典的榜样。因为
这款唱头放大器发出的声音非常好,很快,不少人都知道了它,并想向Rasmussen购买,从
不拒绝朋友请求的Rasmussen于是开始大量生产,来满足不断增加的需求量。
之后发生的事大家都知道了。
贵丰的调声秘技其实从第一款产品就开始运用了:双单声道结构,左右声道完全独立在两
个底座上,两声道各自由独立的外部电源供电,纯甲类放大,零负反馈,全部采用精密零
件,在讯号通路上没有交连任何电容,从DC到3.5MHz的超平频率响应,以及对于MC唱头放
大器来说最为重要的超低杂讯。
这款产品被日本的《StereoSound》评为“最值得购买的产品”,被丹麦的《Hi-
Fi&Elektronik》评为“年度产品”,获得1990年美国EIA创新设计与工程奖,被法国的
《L’Audiophile》评论为“艺术的化身”。这款唱头放大器获得的好评使贵丰跻身国际殿
堂级音响品牌的行列,也为之后的贵丰产品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作者赠言
我一直抱持着这样一个想法:最好的产品应该是能体现创造者个人个性和性格的。如果光
凭这个标准来说的话,这么多年来贵丰的好多产品都能被称之为最好的产品。因为它们不
是为了制造而制造的,相反,这些产品都很好的体现了贵丰的创始人和精神领袖Flemming
E. Rasmussen 执着的追求和深刻的见解。
我第一次遇见Flemming 是在80年代中叶丹麦的音响展。从那以后,贵丰的产品就再也没有
缺席过我家的立体声系统。
在过去的纷乱的二十五年中,作为发烧友的我们在Hi-End音响市场中看到了一波又一波的
竞争者来了又去,他们要么是几个合伙人内部闹矛盾散伙,要么是因为居心不良的经理人
而导致没办法坚持原本的创意理念。反正很多的厂家都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而和他们自身
所期望达到的目的背道而驰了。
在这里就没必要点名了,自己是什么情况自己清楚。但贵丰和Flemming 却一直沿着他们所
规划的道路走得越来越坚定。
他是第一个将备受争议的升频扩位技术应用到CD机上的先驱者,也很可能是坚守在设计只
能播放CD的播放机这条阵线上的最后一人,这只是因为他那双敏锐的耳朵告诉他:只有这
样播放出来的声音才是准确的,更像真人在真实的空间演奏出来的真实声音。
在这样一个充满了阿谀奉承和诽谤中伤的产业中,Flemming E. Rasmussen一直都坚持着他
正直的姿态,并持续的为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更好的音乐而做出贡献。
25周年快乐,Flemming。
——Albert. L. Jones
口述贵丰的历史
(这是贵丰的创始人Flemming E. Rasmussen所描述的贵丰历史,提问者是Ken Kessler )
在创立贵丰之前你认为自己算是一个发烧友吗?
你可能也想象得到,我的确是玩录音机那个年代过来的人,不过我不算是一个发烧友,我
只是爱好音乐而已,但是后来我发现我朋友拥有的各种不同的系统发出的声音也千差万
别,我对此感到很好奇。然后,和那时许多同龄的孩子一样,我知道了立体声系统。当时
我只是个学生,没有什么钱,所以从那时候开始就自己做扬声器了,我记得当时我做了很
多不同的扬声器,也可以算是很早就接触这个行业了吧。
从雅哈斯艺术学院毕业之后,我做了八年的老师,教授摄影、绘画及暗房技术。80年代早
期我换了一个工作,为一家印刷纺织厂做设计师,在那里上班的时候,我开始自己动手鼓
捣一些东西。
你是什么时候将这个业余爱好转变成生意的呢?
当时我对线材很感兴趣,自己动手做了一个接头。只是做来自己使用的。原因很简单,因
为我觉得市面上卖的那些接头都很不靠谱,它们的外形都很好看,但是却没有在接头真正
的用途——连接上做好功夫,感觉就像是为了设计而设计一样。于是我就做了一个接头自
己用,我朋友看到后,说他想要几个,然后我就陆陆续续的做了好多个,这种接头的品牌
名叫“信号大师”。
我想既然我都在卖接头了,那为什么不卖点其他东西呢,于是我就从德国的奥霸进口了一
些东西来卖,来买我的接头的人也会买那些东西,所以卖得还不错。
当我听说日本用新的线缆抽出技术(即高温热铸模式连续铸造法)发明出无氧单结晶铜
(PC-OCC)的时候,我立马去日本那个厂家亲自考察。我是欧洲第一个引进此技术的人,
我们也是欧洲第一家用无氧单结晶体铜做线材的。接着我们又代理了很多品牌:
Audiostatic、高文(Goldmund)、汇点(Counterpoint)、Infinity、马田卢根
(Martin Logan)、Pierre Lurné、Vimak、VPI、WBT、奇力(Krell)、驾势
(Classé)。
除此之外,我还通过Herman Van den Dungen进口奇力(Krell),当时我非常喜欢的
Kiseki(奇迹)动圈式唱头也是他代理的。那时我并没有零售管道,我只是代理而已。我
一直就对唱头很感兴趣,在接触过这么多唱头之后,我就越发感觉到不同的唱头播放出来
的音乐之间的差别肯定是很大的,大部分人意识不到这个问题只是因为这种差异被噪音和
档次低的器材抹杀掉了。
所以你就开始设计器材是吗?
当时我和我的朋友Kim Rishøj(后来他成立了TC 电器公司,现在天朗Tannoy是其旗下品
牌)一起设计了一部唱头放大器,就是金色的小小的那部,当时只是当做业余爱好来做
的,做来也只是自己私人使用而已。我设计这个唱头放大器主要是想拿来试听那些很棒的
动圈式唱头。因为只打算做一个来自己使用,所以我们没有考虑成本、工程难度之类的问
题。
所以当时我们的设计可以说是很疯狂的,这部唱头放大器拥独立外部供电的双单声道。我
们是想能够清晰的分辨出声音信号之间细微的差距,后来设计出来的这部机器确实也做到
了我们的要求。它使我们能够更明显的分辨出各个不同的唱头之间的差异和不同的转盘播
出的录音再生之间的差异。
1986我以代理商的身份参加了消费者电子产品展(CES),一个朋友跟我说:“你干嘛不把
那部唱头放大器带去呢,那东西很棒呢。”所以我就把它带去CES了,并放在其中一个视听
间内供大家参观,希望人们能对它进行讨论。当时有一个日本人走进视听间,深深的被它
吸引了,他想跟我买下来。我说,这个我可不卖,这东西是我做来自己听的,就一台。但
是他坚持说一定要买,于是我就答应他回丹麦之后会重新做一台。后来才知道这个人是当
时日本最大的代理商之一Noda先生。
回家之后,我就再做了一台,设计的时候没有想过要做第二台,真正做的时候才发现成本
非常高,反正基本上不算是一个可执行的商业产品计划。做好送到日本以后,我就再没有
听到过关于它的任何消息了,我几乎把这事完全忘了,只一心专注在代理生意上。
大概6个月后,我收到一本日本杂志《Stereo Sound》,它把这件器材评为“最值得购买的
产品”!可是你根本买不到啊,全世界就两台!
那接着你怎么办的呢?
反正当时情况就有点难以处理,我不知道该怎么办,他们又说很想要买。然后我就小规模
的开始生产,就在我家里进行。生产出来后就卖了一些到日本,有几台卖到了新加坡,后
来他们就想跟我订购。
当时只是很小规模的生产,也赚不了多少钱,但是有很多乐趣,生产自己所设计的东西这
件事让我确实挺兴奋的。之后有一个机缘我去了香港,因为我听说那是一个很大的市场,
我认识Infinity在香港的代理商,我估摸着可以去拜访一下他,我是带着我的唱头放大器
去的。
到了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去拜访香港一个很大的代理商:马浚(Winston Ma),他对我的
东西并不是很感兴趣,我估计是因为很多人都是这样带着东西想要卖给他吧。总之他就给
我说:“我们就坐在视听间里,你有多大能耐就展示吧。”
当时和我们坐在一起的还有另外一个发烧友,我把我的唱头放大器拿出来的时候,他眼睛
一亮,然后立马说:“哇,我要买这东西,这是什么啊?”他那个样子感觉好像真的马上
就可以掏钱出来买下似的。
那你没有拒绝么?
然后我们就约定说当晚带着我的唱头放大器去他家,马浚陪着我一起去的,那个人家里有
非常多器材,而且他在香港有一栋别墅,在香港拥有别墅可真的是富豪才办得到的事,因
为修别墅的地块可以用来修二十层的建筑啊。他别墅的各个房间里有很多不同的系统,这
些系统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声音不敢恭维。但是那个人对拥有这些系统感到非常开心。
他不停的打开一个又一个装满零件的抽屉给我们看,那些超贵的唱头他一个都不缺:
Kiseki(奇迹)的、Lapis Lazulis的、Koetsus的,他是个收藏家。他对我说:“你坐到
椅子上来,我给你照张相”,我照他说的做了。坐在椅子上给他拍的时候,我抬头看到墙
上挂的照片,全是Jeff Rowland、Ken Ishiwata、Dan D'Agostino等设计师坐在同一张椅
子上拍的相片!原来这也是他的收藏品之一:设计师坐在他椅子上的照片。
我突然意识到对于发烧友来说,器材并不只是单单为了播放音乐而已,这是一个完全不一
样的市场。因为我发现这些人喜欢音响的原因不只是追求好的声音而已,也有其他不同的
原因,当然我对此并没有任何意见,也不清楚为什么他们会这个样子。
这让你觉得震惊吗?
那是我第一次去香港的情况,第二次我就是准备好才去的。我带了一个前级去,因为人们
不断的跟我说,你都做了唱头放大器了,为什么不做一个前级呢。所以我按照相同的设计
原则做了一个前级。因为设计唱头放大器的原则就是不计成本只为好声,所以最后设计出
来的前级也很贵,很独特。
我设计出来的前级是无负反馈、超大频宽、真正的双单声道结构。在那个时候没有任何产
品像我们的那样做成真正双单声道的。
那大家对产品的反映如何?
这次去香港我认识了冯炜国(Leo Fung),和他经常玩在一起有一群发烧友,他们自称
“夜猫子”,他从马浚那里听说有一个丹麦人做了一部唱头放大器和前级,他对此非常感
兴趣。所以邀请我拿我的前级放给他们听。那天晚上已经很晚了,我们一群人坐在冯炜国
的全黑的视听间里,你唯一能看到的是大家的眼睛,但是感觉得出来大家都非常兴奋。当
时Leo的音箱是一套Duntechs,非常不错的音箱。我的这个前级前面板是亚克力做的,很厚
重很坚固;旋钮是木制的,用金色来装饰;底部是用圆锥形的角钉支撑;真正的双单声
道;两声道完全独立,仅用前面板来连接。当晚在场的很多人都非常喜欢这部前级,我卖
出去7台!我们在香港真可以说是首战告捷,后来也收到很到好评。所以我很感谢Leo,这
中间没有牵涉到什么利益关系,他只是因为真的很喜欢这部前级,才帮助我宣传,我和他
也相处得非常愉快。之后,香港变成了我们公司最重要的市场。
你为什么要这么设计呢,当时你会不会觉得你的设计有点过于超前呢?
大家都问我,你为什么要用这些材料来做前级呢?其实我并不是想故意做得很独特、很酷
或什么的。因为我做的是真正单声道嘛,两个声道必须是要分开,但是又必须是在一个机
器里面,所以就要用前面板来连接,这个面板不能传导任何震动,所以就用了亚克力。至
于为什么用木制的旋钮,这可不光是为了美观,金属的会有静电,人摸上去有时候会被
“电”一下!所以最后我就决定采用木制旋钮。我们的设计肯定是有一定的原因在里面
的,绝对不是只为了看来很漂亮。然后很多其他产品就会模仿我们的。当时我们还制造了
相应的后级,那东西很大,黑色的,散热槽很大,有点像今天的Antileon。
之后你就一心一意开始设计器材了吗?
对,1987年我卖掉了自己的代理公司,把Infinity的代理权转让给了Peter Lyngdorf,他
是我做代理的时候认识的老朋友了。我当时这么做是有几个原因,首先是我对贵丰真的很
感兴趣,比起代理来,自己做公司让我觉得更好玩,第二个原因就是这中间有一些冲突,
因为我在代理奇力(Krell)的同时又是贵丰的老板。前面几年我的处理方法是在丹麦不卖
贵丰的产品,这样就不会与奇力(Krell)有什么冲突了。不过,奇力(Krell)还是不太
满意这个现状,这也是可以理解的,所以我最终就把代理权转让了,然后一心一意的运作
贵丰,当时贵丰只有我一个老板,这情况一直维持到1997年霉运降临。
发生什么事了?
我在美国有个代理商,那时候我刚刚把Tabu系列研发出来。那是我第一次做稍微平价一点
的产品。我花了很多资金在研发方面,差不多准备好开始生产了。贵丰在纽约有一个仓
库,里面存放了很多器材,结果这仓库发生火灾,我记得一个星期之后我收到美国方面寄
来的信,说让我收到信的第二天就过去看看仓库里还有没有可以挽救的器材。
这火灾可真是让我损失惨重,因为没有买保险。有人跟我说,你怎么不去告纽约港口管理
处呢?我怎么可能去告纽约港口管理处啊(笑)。当时反正是真的很困难,因为我的资金
都投到研发Tabu系列了,然后又遇上这种事,情况很糟糕。
那你是怎么拯救公司的?
Peter Lyngdorf帮了我的忙,我卖了公司的股份给他。当时Peter是NAD的老板。所以直到
现在大家还有一些误解。其实NAD和贵丰一丁点关系都没有。真相很简单:Peter Lyngdorf
当时是NAD的老板,然后他又买了一些贵丰的股份,就这样而
编者/Albert L.Jones 编译/罗丹阳
在过去二十五年的时间里,丹麦的音响品牌贵丰为世界奉献了许多好声的、华丽的家用音
响设备。值此贵丰25周年之际,谨以此特辑献给把创新的工程设计和感性的艺术装饰天衣
无缝的结合在一起、制造出兼具顶级的声音表现和惊艳的外形设计的贵丰。
贵丰Gryphon的传说
它的历史比龙更悠久,
比独角兽更受到人们喜爱,
它是最具传奇性的神话动物,
它就是:鹰头狮(Gryphon)。
从缅甸到苏格兰,
从西伯利亚荒凉的大草原到埃及灼热的沙漠,
在全世界各地的神话传说中都能见到它的影踪,
它是力量与神秘的象征。
鹰头狮是受人尊敬的、充满力量的。
它是所有空间和时间里永恒的存在。
贵丰的第一款产品:唱头放大器
贵丰的第一款产品是唱头放大器,这本来是Flemming E. Rasmussen为了改善他家里的立体
声系统而手工DIY制作的,这款产品也为后来所有的贵丰产品树立了一个经典的榜样。因为
这款唱头放大器发出的声音非常好,很快,不少人都知道了它,并想向Rasmussen购买,从
不拒绝朋友请求的Rasmussen于是开始大量生产,来满足不断增加的需求量。
之后发生的事大家都知道了。
贵丰的调声秘技其实从第一款产品就开始运用了:双单声道结构,左右声道完全独立在两
个底座上,两声道各自由独立的外部电源供电,纯甲类放大,零负反馈,全部采用精密零
件,在讯号通路上没有交连任何电容,从DC到3.5MHz的超平频率响应,以及对于MC唱头放
大器来说最为重要的超低杂讯。
这款产品被日本的《StereoSound》评为“最值得购买的产品”,被丹麦的《Hi-
Fi&Elektronik》评为“年度产品”,获得1990年美国EIA创新设计与工程奖,被法国的
《L’Audiophile》评论为“艺术的化身”。这款唱头放大器获得的好评使贵丰跻身国际殿
堂级音响品牌的行列,也为之后的贵丰产品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作者赠言
我一直抱持着这样一个想法:最好的产品应该是能体现创造者个人个性和性格的。如果光
凭这个标准来说的话,这么多年来贵丰的好多产品都能被称之为最好的产品。因为它们不
是为了制造而制造的,相反,这些产品都很好的体现了贵丰的创始人和精神领袖Flemming
E. Rasmussen 执着的追求和深刻的见解。
我第一次遇见Flemming 是在80年代中叶丹麦的音响展。从那以后,贵丰的产品就再也没有
缺席过我家的立体声系统。
在过去的纷乱的二十五年中,作为发烧友的我们在Hi-End音响市场中看到了一波又一波的
竞争者来了又去,他们要么是几个合伙人内部闹矛盾散伙,要么是因为居心不良的经理人
而导致没办法坚持原本的创意理念。反正很多的厂家都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而和他们自身
所期望达到的目的背道而驰了。
在这里就没必要点名了,自己是什么情况自己清楚。但贵丰和Flemming 却一直沿着他们所
规划的道路走得越来越坚定。
他是第一个将备受争议的升频扩位技术应用到CD机上的先驱者,也很可能是坚守在设计只
能播放CD的播放机这条阵线上的最后一人,这只是因为他那双敏锐的耳朵告诉他:只有这
样播放出来的声音才是准确的,更像真人在真实的空间演奏出来的真实声音。
在这样一个充满了阿谀奉承和诽谤中伤的产业中,Flemming E. Rasmussen一直都坚持着他
正直的姿态,并持续的为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更好的音乐而做出贡献。
25周年快乐,Flemming。
——Albert. L. Jones
口述贵丰的历史
(这是贵丰的创始人Flemming E. Rasmussen所描述的贵丰历史,提问者是Ken Kessler )
在创立贵丰之前你认为自己算是一个发烧友吗?
你可能也想象得到,我的确是玩录音机那个年代过来的人,不过我不算是一个发烧友,我
只是爱好音乐而已,但是后来我发现我朋友拥有的各种不同的系统发出的声音也千差万
别,我对此感到很好奇。然后,和那时许多同龄的孩子一样,我知道了立体声系统。当时
我只是个学生,没有什么钱,所以从那时候开始就自己做扬声器了,我记得当时我做了很
多不同的扬声器,也可以算是很早就接触这个行业了吧。
从雅哈斯艺术学院毕业之后,我做了八年的老师,教授摄影、绘画及暗房技术。80年代早
期我换了一个工作,为一家印刷纺织厂做设计师,在那里上班的时候,我开始自己动手鼓
捣一些东西。
你是什么时候将这个业余爱好转变成生意的呢?
当时我对线材很感兴趣,自己动手做了一个接头。只是做来自己使用的。原因很简单,因
为我觉得市面上卖的那些接头都很不靠谱,它们的外形都很好看,但是却没有在接头真正
的用途——连接上做好功夫,感觉就像是为了设计而设计一样。于是我就做了一个接头自
己用,我朋友看到后,说他想要几个,然后我就陆陆续续的做了好多个,这种接头的品牌
名叫“信号大师”。
我想既然我都在卖接头了,那为什么不卖点其他东西呢,于是我就从德国的奥霸进口了一
些东西来卖,来买我的接头的人也会买那些东西,所以卖得还不错。
当我听说日本用新的线缆抽出技术(即高温热铸模式连续铸造法)发明出无氧单结晶铜
(PC-OCC)的时候,我立马去日本那个厂家亲自考察。我是欧洲第一个引进此技术的人,
我们也是欧洲第一家用无氧单结晶体铜做线材的。接着我们又代理了很多品牌:
Audiostatic、高文(Goldmund)、汇点(Counterpoint)、Infinity、马田卢根
(Martin Logan)、Pierre Lurné、Vimak、VPI、WBT、奇力(Krell)、驾势
(Classé)。
除此之外,我还通过Herman Van den Dungen进口奇力(Krell),当时我非常喜欢的
Kiseki(奇迹)动圈式唱头也是他代理的。那时我并没有零售管道,我只是代理而已。我
一直就对唱头很感兴趣,在接触过这么多唱头之后,我就越发感觉到不同的唱头播放出来
的音乐之间的差别肯定是很大的,大部分人意识不到这个问题只是因为这种差异被噪音和
档次低的器材抹杀掉了。
所以你就开始设计器材是吗?
当时我和我的朋友Kim Rishøj(后来他成立了TC 电器公司,现在天朗Tannoy是其旗下品
牌)一起设计了一部唱头放大器,就是金色的小小的那部,当时只是当做业余爱好来做
的,做来也只是自己私人使用而已。我设计这个唱头放大器主要是想拿来试听那些很棒的
动圈式唱头。因为只打算做一个来自己使用,所以我们没有考虑成本、工程难度之类的问
题。
所以当时我们的设计可以说是很疯狂的,这部唱头放大器拥独立外部供电的双单声道。我
们是想能够清晰的分辨出声音信号之间细微的差距,后来设计出来的这部机器确实也做到
了我们的要求。它使我们能够更明显的分辨出各个不同的唱头之间的差异和不同的转盘播
出的录音再生之间的差异。
1986我以代理商的身份参加了消费者电子产品展(CES),一个朋友跟我说:“你干嘛不把
那部唱头放大器带去呢,那东西很棒呢。”所以我就把它带去CES了,并放在其中一个视听
间内供大家参观,希望人们能对它进行讨论。当时有一个日本人走进视听间,深深的被它
吸引了,他想跟我买下来。我说,这个我可不卖,这东西是我做来自己听的,就一台。但
是他坚持说一定要买,于是我就答应他回丹麦之后会重新做一台。后来才知道这个人是当
时日本最大的代理商之一Noda先生。
回家之后,我就再做了一台,设计的时候没有想过要做第二台,真正做的时候才发现成本
非常高,反正基本上不算是一个可执行的商业产品计划。做好送到日本以后,我就再没有
听到过关于它的任何消息了,我几乎把这事完全忘了,只一心专注在代理生意上。
大概6个月后,我收到一本日本杂志《Stereo Sound》,它把这件器材评为“最值得购买的
产品”!可是你根本买不到啊,全世界就两台!
那接着你怎么办的呢?
反正当时情况就有点难以处理,我不知道该怎么办,他们又说很想要买。然后我就小规模
的开始生产,就在我家里进行。生产出来后就卖了一些到日本,有几台卖到了新加坡,后
来他们就想跟我订购。
当时只是很小规模的生产,也赚不了多少钱,但是有很多乐趣,生产自己所设计的东西这
件事让我确实挺兴奋的。之后有一个机缘我去了香港,因为我听说那是一个很大的市场,
我认识Infinity在香港的代理商,我估摸着可以去拜访一下他,我是带着我的唱头放大器
去的。
到了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去拜访香港一个很大的代理商:马浚(Winston Ma),他对我的
东西并不是很感兴趣,我估计是因为很多人都是这样带着东西想要卖给他吧。总之他就给
我说:“我们就坐在视听间里,你有多大能耐就展示吧。”
当时和我们坐在一起的还有另外一个发烧友,我把我的唱头放大器拿出来的时候,他眼睛
一亮,然后立马说:“哇,我要买这东西,这是什么啊?”他那个样子感觉好像真的马上
就可以掏钱出来买下似的。
那你没有拒绝么?
然后我们就约定说当晚带着我的唱头放大器去他家,马浚陪着我一起去的,那个人家里有
非常多器材,而且他在香港有一栋别墅,在香港拥有别墅可真的是富豪才办得到的事,因
为修别墅的地块可以用来修二十层的建筑啊。他别墅的各个房间里有很多不同的系统,这
些系统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声音不敢恭维。但是那个人对拥有这些系统感到非常开心。
他不停的打开一个又一个装满零件的抽屉给我们看,那些超贵的唱头他一个都不缺:
Kiseki(奇迹)的、Lapis Lazulis的、Koetsus的,他是个收藏家。他对我说:“你坐到
椅子上来,我给你照张相”,我照他说的做了。坐在椅子上给他拍的时候,我抬头看到墙
上挂的照片,全是Jeff Rowland、Ken Ishiwata、Dan D'Agostino等设计师坐在同一张椅
子上拍的相片!原来这也是他的收藏品之一:设计师坐在他椅子上的照片。
我突然意识到对于发烧友来说,器材并不只是单单为了播放音乐而已,这是一个完全不一
样的市场。因为我发现这些人喜欢音响的原因不只是追求好的声音而已,也有其他不同的
原因,当然我对此并没有任何意见,也不清楚为什么他们会这个样子。
这让你觉得震惊吗?
那是我第一次去香港的情况,第二次我就是准备好才去的。我带了一个前级去,因为人们
不断的跟我说,你都做了唱头放大器了,为什么不做一个前级呢。所以我按照相同的设计
原则做了一个前级。因为设计唱头放大器的原则就是不计成本只为好声,所以最后设计出
来的前级也很贵,很独特。
我设计出来的前级是无负反馈、超大频宽、真正的双单声道结构。在那个时候没有任何产
品像我们的那样做成真正双单声道的。
那大家对产品的反映如何?
这次去香港我认识了冯炜国(Leo Fung),和他经常玩在一起有一群发烧友,他们自称
“夜猫子”,他从马浚那里听说有一个丹麦人做了一部唱头放大器和前级,他对此非常感
兴趣。所以邀请我拿我的前级放给他们听。那天晚上已经很晚了,我们一群人坐在冯炜国
的全黑的视听间里,你唯一能看到的是大家的眼睛,但是感觉得出来大家都非常兴奋。当
时Leo的音箱是一套Duntechs,非常不错的音箱。我的这个前级前面板是亚克力做的,很厚
重很坚固;旋钮是木制的,用金色来装饰;底部是用圆锥形的角钉支撑;真正的双单声
道;两声道完全独立,仅用前面板来连接。当晚在场的很多人都非常喜欢这部前级,我卖
出去7台!我们在香港真可以说是首战告捷,后来也收到很到好评。所以我很感谢Leo,这
中间没有牵涉到什么利益关系,他只是因为真的很喜欢这部前级,才帮助我宣传,我和他
也相处得非常愉快。之后,香港变成了我们公司最重要的市场。
你为什么要这么设计呢,当时你会不会觉得你的设计有点过于超前呢?
大家都问我,你为什么要用这些材料来做前级呢?其实我并不是想故意做得很独特、很酷
或什么的。因为我做的是真正单声道嘛,两个声道必须是要分开,但是又必须是在一个机
器里面,所以就要用前面板来连接,这个面板不能传导任何震动,所以就用了亚克力。至
于为什么用木制的旋钮,这可不光是为了美观,金属的会有静电,人摸上去有时候会被
“电”一下!所以最后我就决定采用木制旋钮。我们的设计肯定是有一定的原因在里面
的,绝对不是只为了看来很漂亮。然后很多其他产品就会模仿我们的。当时我们还制造了
相应的后级,那东西很大,黑色的,散热槽很大,有点像今天的Antileon。
之后你就一心一意开始设计器材了吗?
对,1987年我卖掉了自己的代理公司,把Infinity的代理权转让给了Peter Lyngdorf,他
是我做代理的时候认识的老朋友了。我当时这么做是有几个原因,首先是我对贵丰真的很
感兴趣,比起代理来,自己做公司让我觉得更好玩,第二个原因就是这中间有一些冲突,
因为我在代理奇力(Krell)的同时又是贵丰的老板。前面几年我的处理方法是在丹麦不卖
贵丰的产品,这样就不会与奇力(Krell)有什么冲突了。不过,奇力(Krell)还是不太
满意这个现状,这也是可以理解的,所以我最终就把代理权转让了,然后一心一意的运作
贵丰,当时贵丰只有我一个老板,这情况一直维持到1997年霉运降临。
发生什么事了?
我在美国有个代理商,那时候我刚刚把Tabu系列研发出来。那是我第一次做稍微平价一点
的产品。我花了很多资金在研发方面,差不多准备好开始生产了。贵丰在纽约有一个仓
库,里面存放了很多器材,结果这仓库发生火灾,我记得一个星期之后我收到美国方面寄
来的信,说让我收到信的第二天就过去看看仓库里还有没有可以挽救的器材。
这火灾可真是让我损失惨重,因为没有买保险。有人跟我说,你怎么不去告纽约港口管理
处呢?我怎么可能去告纽约港口管理处啊(笑)。当时反正是真的很困难,因为我的资金
都投到研发Tabu系列了,然后又遇上这种事,情况很糟糕。
那你是怎么拯救公司的?
Peter Lyngdorf帮了我的忙,我卖了公司的股份给他。当时Peter是NAD的老板。所以直到
现在大家还有一些误解。其实NAD和贵丰一丁点关系都没有。真相很简单:Peter Lyngdorf
当时是NAD的老板,然后他又买了一些贵丰的股份,就这样而
共0条评论
- 共0个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