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DIY>
我对发烧的理解—发烧是一门什么样的艺术
提供者:j (202.98.180.199) 发布时间:2000-09-03 09:15:46 点击数:5184

自从我们的老祖母偷吃上帝的苹果,知道用无花果叶来遮羞的时候起,人类就产生了美感。
在美学中,美感、审美和艺术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既有差异又相统一的整体。其中,美感是人类
羞耻感的泛化延伸,与具体存在的文化有关;审美则是以生与死、人之大欲为欲念基础的情感追
求,是人们用其所获得的美感去感受事物形象,对具体事物产生同构心理感受的过程,它们都是有
偏向的。而艺术,无论是美与丑、真实与虚幻、复杂与简单、清晰与混沌、和谐与骚乱、荒诞与严
肃、悲哀与喜悦、粗糙与细致、伟大与渺小…都可以产生审美趣味,引起情感的幻化和共鸣,具有
相同的审美价值。我国词书把“艺术”解释为:从现实中升华而出的具有典型性的意识形态。这是
基于社会学的观点。在各种艺术理论中,还有专家公认说、约定俗成说、美感响应说等众多观点。
但在美学中,艺术到底应该是什么样的概念,依然没有得到共识,迄今对什么是艺术却仍然莫衷一
是。由于艺术在社会中具有丰富的含义,以至一些语言分析学家认为应该在科学术语中将它取消,
具体地去讨论绘画、音乐、雕塑、建筑…问题。然而,这就阻碍了这些艺术活动和艺术作品在更高
层次上被归纳的可能,违反了人们对艺术所形成的基本意识,并没有得到社会承认。既然如此,那
么将如何来说明发烧是一门艺术呢?我想,这主要应当从它所依托的形式、所产生的形象和引申出
的意味来具体考查和说明。

许多发烧友认为音响仅仅是重现声音的载体,发烧的美感来自原本声音所表达的内涵,所以
艺术的是声音,并非音响。毫无疑问,这是一种基于对Hi-Fi理想的狭义认识。因为,它不能,也
必须不改变声音原有的任何性质。这对于必须实现真实声音的要求而言,这样理解发烧也并没有什
么不妥的地方,高级的剧院、音乐厅是不依赖音响来放大声音的,即使有音响,也要在保证对原声
音不造成明显影响的条件下使用。但随着时代的进步,今天的音乐表现已更多地依靠音响来实现
了,如果流行音乐和通俗歌手没有音响来创造效果,烘托气氛是不可想象的,尤其是电子音乐;对
于音乐爱好者群体来说,利用音响来适应自己的欣赏趣味也是很普遍的,据国内一项调查,结果有
27%的人认为音响的音乐更美,有28%的人则认为在音乐厅听音乐才美,其他人或认为差不多、
或说不知道;而发烧友们,虽然仍然在坚持“真”的观点,但更多的人并不反对有音染的“美”,
在欧美有的发烧友甚至是用音响创造自己的“美”。可见真正将Hi-Fi作为审美标准来坚持的人已
少之又少了。

音响是声音的载体,但它是能够改变声音效果的,即使是被公认为Hi-Fi极品的产品也是一样
的不“真”。那么什么才是“真”的呢?就音乐创作到发烧欣赏的过程中,应当说只有乐谱才是音
乐有形存在的本原,它才是唯一的真实。音乐声的产生只是演奏产生的结果,它包含了指挥与乐队
共同的艺术再创造以及乐器和配器所能产生的各种声音效果,如若要Hi-Fi,那么就应当只有一种
声音。而我们从音响听到的声音,又是经过录音、音响重放、环境干涉得到的结果,它也是被“加
工”了的音乐声,又为何不可以是对原音乐的艺术再创造呢,不是许多发烧友都有自己的听音偏好
吗(这里不是指对某些音乐类型的喜好)?所以,Hi-Fi只应作为音响制造的标准,把它作为声音
欣赏的标准反而是有害的!因为,音响没有Hi-Fi作为保证,就会失去对音乐表现的基准,这与没
有好的乐器就不能正确实现乐谱音准的道理是一样的。相反,对声音的欣赏,则是在听到正确的声
音的基础上,也要满足个人对这些声音效果体现的喜好和多方面的乐趣。

尽管在发烧中音响、乐器、乐队、录音的作用各不相同,但作为载体的性质却是一样的。一
切艺术都必须依赖于一定的载体,发烧就是利用音响作为载体形式而实现声音欣赏的。每一套以不
同方式、不同产品、不同环境组合在一起的音响对其重现的声音都有不同的艺术效果,就和一件件
的艺术品一样,但在人们固有的观念中音响只是一种器用而已,所以谈不上是艺术。其实有许多我
们现在称为艺术的东西,原先也是以实现功利为目的的器用,陶瓷艺术品、教堂庙宇、佛像、典
籍、圣歌和祭祀音乐…无不是这样。而器用又是怎样才转变为艺术的呢?这主要就要看它有没有超
越其功利,能够引起审美趣味的东西了。就音响而论,且不说在录音中,DJ必须要根据自己对音乐
的理解和音响器材声音还原的特点对原声音进行艺术处理,就是放大器制造中的声音调校也需要有
丰富的审美体验和对组成元件音效的了解。在70年代以前,使用放大器只是为了得到适当响度的正
确的声音,厂商和DIY们在放大器设计制造中主要还是从减少失真来考虑问题的,对放大器的音效
影响并不太在意。其后,随着Hi-Fi音响在家庭中的普及,大家才逐步认识了怎样用音响器材获得
所需美感的方法和体现审美趣味的方法,对电路结构、有源器件、无源器件、线材产生的声音效果
进行了大量探讨,使今天的人们更加追求于用音响进行对声音的欣赏体验,而决非仅仅是为了Hi-
Fi。于是使音响产生了对其功利的超越,转向了对审美趣味的体现。

艺术是以审美手段、艺术产品、审美经验为整体而存在的,既然发烧是艺术,那就不能例
外。我认为,发烧之作为艺术,就是以音响为审美手段,通过改变声音原有的效果(不做任何改变
也是其实现方式中的一种特例),重现为艺术想象的幻想世界来产生艺术产品的,并且与人的审美
经验相互作用,而成为艺术品存在于人的意识中。每当我们欣赏这些由音响重现出来的声音效果
时,其效果便是幻想的实在,虽然这个幻想的实在并不等同于载体和个人的审美经验,但它的状
态、性质都将取决于载体和个人审美所提供的一切。但是,艺术与非艺术的界线经常是模糊的。一
方面,对于那些音乐发烧友和坚持“唯真”标准的人而言,由于他们并不是追求于声音效果所产生
的幻想实在,音响对于他们仍然是作为一种器用,所以谈不上将发烧作为一种艺术来对待;另一方
面,处在不同文化、历史、伦理的背景下的人,对发烧的审美手段、审美对象能否作为艺术,作为
什么艺术的判断不同,在具体认识上也是千差万别的,这从对美国作曲家凯奇的名作“4分33秒”
是不是音乐的争论就可见其一斑。所以,发烧到底是不是艺术,还要决定于载体存在的条件和个人
的审美素养、审美方式,使主客观通过审美对象求得统一。

如果我们这里假定发烧是一门艺术,那么我们下面再对发烧艺术的形式、形象、意味如何形
成,是什么作用做一番讨论。

任何艺术形式的形成都是历史积淀的结果,发烧也是从最初只是为了实现放大还原声音的功
能发展到如今对声音效果的控制,而为发烧走向艺术提供了表现形式的。尽管现在人们还不能通过
设计和参数控制来预知音响器材对声音的全面影响,根据目的来制造出音响器材,但我们毕竟已经
基本掌握了许多元件、电路、器材对声音效果的影响,还有许多发烧友仍然坚持不懈地在对每一种
元件及其参数的作用进行细致入微的研究,加深对电路结构的认识从而改进电路和其制作工艺,探
讨音箱的形状、扬声器材质对声音重发的影响,利用数字技术提高信号的保真度,应用器材配搭实
验实现声音欣赏…,知道如何控制器材,使声音的表现变得冷、暖、厚、薄、快、慢…,满足自己
对声音欣赏的趋向,这就为发烧艺术的形式发展建立了广泛现实的基础。这里,我们还可以看到,
发烧作为技术与艺术的统一体正是在这一点上结合起来的。

在大量实践中,发烧友们通过对音响器材的使用,逐步形成了对声音各种效果变化的领悟、
想象、理解、感受和感情,使发烧中的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在感性中得到统一,产生出了审美的愉
快和心理结构,并使声音效果的表现突出在对声音领悟的感知之中。另外,具体的音响器材使用带
来的效果也会影响人们对声音的感知,电子管的黯淡微光总是与温暖的音色形成联想,号角音箱本
身就让人感到有气势和声音的力量,老式的器材往往有种古典的意味…,从心理上影响人们对欣赏
其声音效果的评价。应用什么器材,表现什么声音,对我们感知声音效果也是很有讲究的,许多人
都认为听古典音乐用有“英国音”的器材更好,有“美国音”的器材长于流行音乐、爵士乐的表
现,室内乐则更符合“德国音”那种冷静凝重的特点…,随着现代音乐发展和与影视艺术的结合,
表现声场流动的作品已屡见不鲜,而这已非2CH的两路立体声系统所能表现,于是产生了THX、
DTS、AC3等多声道的系统,创造了更新的声音效果感知形式。发烧感知形式的发现、创新是非常
困难的,要突破固有的感知形式,引起新的审美,就必须把声音审美发展的时代要求与器材制造结
合起来,以一时、一事所得的独自心得,是难以成功的。当然熟悉传统欣赏形式的人也会提出种种
理由、列举种种缺点反对新出现的艺术感知,然而艺术形式的发展永远都将随着时代发展不断进
步,因为它在历史积淀的基础上,正通过人们对声音审美的认识向更宽广的感知世界延伸着;向现
实世界的社会性、时代性延伸着。

作为感知形式,除了具体的外,也可以是抽象的,如把声音分别为稳定的-运动的、清晰
的-模糊的、理智的-感受的、古典的-浪漫的…就是抽象化、符号化的结果,而这种结果又会通
过审美对声音表现的感知产生整体的影响。由于抽象的过程来自对大量具体声音的感知,一旦形成
就很难从意识中被抹掉,所以它是一种思维定势。这种思维定势不仅存在于个人头脑中,也会产生
社会影响,例如把Hi-Fi作为声音欣赏的标准,就是这种抽象感知形式的结果,是一种以零变化为
符号的理想的感知,并非是发烧友们无视于时代、社会发展已经带来了新的对声音感知形式,故意
要采取保守的态度。因为每个人的实践过程不同,其抽象感知也不尽相同,往往大家在探讨声音赏
析的时候,虽然采用的符号是相同的,却理解不同,最后才发现并没有说到一起去。由此可见,抽
象感知形式虽然来自具体感知形式,但它的存在方式却与对具体的感知不同,它主要影响的是更深
的意识层,所产生的审美影响比具体感知更为深刻,在审美中发挥着更大的作用。

形象是艺术对其题材、主题、内容等的具象体现,与人的情感有着紧密联系,在欣赏中表现
为对艺术情节所呈现人的本能、冲动、希望、要求、期待、恐惧…的认同和从艺术幻象中的自我实
现,从而打动人、感染人、启发人、激励人、陶冶人。由此可见,发烧中这样的形象是依赖于具体
的声音,如音乐来实现的,音响器材并没有这些特质。这也是为什么许多发烧友要否定发烧是艺术
的一个重要原因。但是,如果我们将音响器材对声音效果的改变与具体声音的表现联系起来考虑,
就会不得不承认这时我们听到的声音形象已经被改变了,形成了新的艺术形象。而且声音效果改变
后,所产生的一些特殊效果,其带来的情感影响也是很不相同的。对不同的音乐,要用不同的音响
器材来表现,才能相得益彰,早已是发烧友们的共识,否则将摇滚乐配上阴柔的器材就会没了激
情,交响乐用“亮而薄”的机子就会索然无味,中国古曲如果声音太厚可能就要有损于意境…。总
之,音响器材虽然本身并不创造形象,却在影响着形象的产生,所以不应孤立地看待发烧艺术的形
象的问题。

利用音响器材改变声音效果,如果形象是被感性加强的,就能够突出原声音本质的表现,使
形象更加鲜明,让人更容易理解、感受和体验,了解细节,把握意义,产生心理共鸣;如果是非感
性加强的,那么形象就会产生多意,使内容难以捉摸,超越本质,超越实体,出现荒诞、离奇、扭
曲、骚乱的幻景,强烈刺激人们,引起多样的复杂的心理感受。前一种获得形象的方法,作用主要
在于增强原声音的具象,所形成的声音形象是具体的,对于“以真求美”的发烧友,无疑是比较容
易被接受;而后者,原声音会发生很大变化,甚至有可能完全被改变,这除了一些前卫的发烧友
外,大多数人是无法接受的,但它却为发烧艺术中形象的建立提供了比感性方法更广阔的探索途
径。在艺术形象的发展上,还需要重视的一个方面是“世俗化”,没有这一点,发烧产生的艺术就
不能融入社会,被人们所理解、所接受,或者被看作是怪僻的、违反常理的、反社会意识的。随着
商品社会的疯狂,世俗化也越来越成为人们对艺术的要求,只靠“名士”风坚持自己的信念是难以
为续的,这只要看看当代音乐如何流行、对什么趋之若鹜就够了。许多孩子们都有自己的音乐偶
像,认为古典音乐固然也美,但听古典音乐是思想封闭的呆板,是不敢正视和追求自我。可别说他
们什么不懂,时代潮流如此而已。在今天的中国,一方面是传统文化的影响,另一方面是抽象的现
代艺术缺乏滋生的土壤,迄今绝大多数发烧友仍然把Hi-Fi作为自己的审美标准来坚持,这很可能
也是一种艺术形象传统的世俗化结果。然而,艺术形象总是循着“具象-形式化-装饰化”的规律
螺旋发展的,在一些年轻发烧友中出现的向“唯美”发展的趋势,已使Hi-Fi变得更加概念化、形
式化了,用“耳朵收货”,寻求自己可心的艺术形象才是他们的主流。

计算机和数字技术的迅速发展,使人们在获得原声音的各种性质方面、创造新的声音特征方
面、设计声音效果方面、创作编辑声音方面都取得了巨大进步,为发烧友们不再依赖外界制造出自
己的声音作品、树立自己心中的声音艺术形象提供了优越的技术条件,就当前欧洲利用计算机自编
自演音乐的大众性实践与探索发展来看,谁能料定今后的哪一天不会产生出一群自己制造声音来欣
赏的发烧友呢!到那时,发烧也就真的“假”了。

艺术品之所以可以激动人心,造成可持续的品味,都是因为艺术品有它自身的“意味”,体
现着人性之于艺术的可实现程度。为什么“中性”、真实的音响器材喜欢的人不多?为什么会对温
暖、柔和、醇厚的音色表现赞赏有加?为什么一些器材名噪一时之后就无人问津?…都与音响所形
成的意味有关。成功的艺术是开放的,“以美启真”才符合人类特有的文化-心理结构,能长久存
在下去。麦金图、电子管不就是如此吗?Hi-Fi的理想固然非常美好,可是人们的心理欲求则是多
样性的,这是谁也不能否定的事实。

艺术的意味源于生活,是对形式、形象的升华,好的作品能够直指人心,让人感到“生命可
贵,值得活着”,才是其最高的境界。我们的先人很早就发现了声音对人情绪变化的影响,认为:
“乐也者,情之不可变者也,礼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把“乐”与关呼社会命运的“礼”放在
同等重要的地位,并且还说:“致乐以治心”,“君子听之,以平其心,心平德和”。人对声音意
味的体会是历史渊远的,它发生于巫文化之前,所以它能直接发自内心,感物而动,表现生命经验
的形式,成为社会普遍的感情。好的音响器材,能通过对声音的欣赏,使人深入声音的本质,体味
出更多的意义,平静心灵、抚慰忧伤、激励志气…其作用也是一样的。

音响已经越来越成为了现代人生活中的一部分,“发烧”终将对心理-情感本体产生深刻的
影响,改变人们审美的方式,形成新鲜的感知、理解、想象、宣泄的经验,成为个体自我完成的意
识,发挥出生命的潜力和才能,创造出更丰富的生活形式,使我们的身心能够时时常新!

0条评论

  • 共0个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