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专题论坛>
  • ·  艺术与科学结合的典范(作者:RECORDS33 时间: 点击数: 172)
  • WILSON AUDIO的音箱可能是音响迷一生追求的目标,我也不例外。在没有享有WILSON AUDIO的音箱之前,听一听他家的唱片同样是莫大的享受。WILSON AUDIO出品的唱片数量很少,但张张是精品张张是极品!我珍藏的这张编号为W-8315的LP,A面录有贝多芬1812年创作的第十小提琴奏鸣曲G大调作品96号,这首作品是献给Rudolph Written大公的,首次公演于1812年12月29日。 B面是不常见到的艾乃斯库第三小提琴奏鸣曲作品25号。小提琴演奏是1935年出生在美国华盛顿的大卫阿贝尔,他在室内乐方面有着很高的造诣。钢琴演奏是身材修长的朱莉斯特博格女士。这张LP于1983 年发行. 现在早已绝版,我为我拥有这样一张LP感到非常幸福和骄傲。同版的CD编号为WCD-8315,您如果还没有这张CD的话,赶快跑步或打的去买一张,它是发烧友的教科书,反复、认真、用心的去“阅读”(听),它会教会您很多。我们的音响器材要升级,我们的发烧头脑也要升级!
    国庆期间我对新加盟模拟系统的MARK LEVINSON MLC1动圈唱头作了进一步的调整,整体表现令人相当满意,因此拿出这张宝贝黄碟(封面为柠檬黄),对MLC1动圈唱头进行最后的测试鉴定。
    大卫阿贝尔与朱莉斯特博格的演奏,没有帕尔曼、阿什肯那齐那么热情洋溢,没有塞林、海布勒那么只细致典雅,也没有奥依斯特拉赫和奥伯林的宽广深邃,但他们的演奏给人一种极为独特的感受,(这种感受让我想起敏次演奏的贝多芬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一个理智且冷静的诠释)内敛、含蓄、毫不张扬,赋予人一种冷俊的美感,要感受领悟如此风格的演绎需要一定的修养与耐心。
    由于演绎风格的因素,录音并非大起大落的动态之作,同样两件乐器也没有松香粉乱飞的所谓细节,更没有乒乓效应的“音场”。那么这张唱片好在什么地方呢?它高高挂在TAS榜单上的理由是什么?要说明这些问题,还是让我们先来听一听这神秘又令人迷惑不解的黄碟吧。
    A面就是贝多芬的小提琴奏鸣曲,它共有4个乐章, 1. 中庸的快板 2. 慢板 3. 诙谐曲- 快板 4 .稍快的快板 。首乐章开始是一个舒缓并不太快的快板,小提琴与钢琴遥相互应,钢琴的位置基本在中间靠后,小提琴位于钢琴的前面偏左约在两只扬声器的四分之一处。乐曲至始至终我都没有感到SONUS FABER EXTREMA在发声,这是很多唱片无法做到的。小提琴与钢琴的声压比例非常准确,小提琴与钢琴的形体比例同样非常准确。两件乐器丝毫没有因为乐句的渐强或渐弱的变化而前后位移,也没有因为乐句的渐强或渐弱的变化形体随之膨胀和缩小。声场定位极为精确。钢琴的高音区呈点状发声,清晰而有穿透力,低音区呈线段状发声与高音发声点保持适当的纵深空间,随着音域的变化,发声点准确在最高音和最低音的纵深空间内变化(高音弦短,低音弦长。)构成一个可变的发声面,营造即有宽度又有深度活灵活现的钢琴。小提琴的琴身娇小玲珑,不象钢琴有那么庞大的发声面,小提琴的发声面只是尺尺而已。大卫阿贝尔使用的这把小提琴低音宽厚丰满,中高音甜润细腻,从听感上判断应该是把瓜内利(猜测而已)。小提琴与钢琴的质感我只能以四个字来形容:真实自然!它能让人忘却音响器材的存在,与赏乐者容为一体。不象一些号称发烧碟的录音不论乐器前后,不论乐器的大小,件件乐器“细节”都多的吓死人,小提琴的声音让人感觉好象把脑袋插在琴箱里听,这是小提琴吗?简直就是大倍司!这样的发烧碟真是误导发烧友,害人不浅。音乐是艺术,录音是科学,一个优秀的录音制品是艺术与科学结合产物,WILSON AUDIO W-8315的这张LP就是一个艺术与科学结合的典范。我们这些可爱的发烧友需要以科学的态度来发烧,让我们的发烧水平有更大的提高。
    RECORDS33 2003.10.05
回复: 上传图片    最大5M,支持jpg,gif,png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