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专题论坛>
  • ·  音质评价的俗语与术语 声频技术词汇(作者:烧不退 时间: 点击数: 221)
  • [原创]
    音质评价的“俗语”与“术语”、声频技术词汇


    烧不退

    在描述一套音响的放音效果时,语言是必须不可少的。在我们浩如烟海的汉语词汇里,除了少有的几个如“频响”、“瞬态”、“振幅”等音响设备的客观测评的技术性词语外,再没有一套适用于人们对音响设备 主观听音评价的专用术语。于是,人们借用生活中现有的汉语“俗语”来评价音响设备或音乐制品的听音效果及抒发自己对音乐的心理感受。这些“俗语”一经流行,被广大发烧友认可,也被声频专家所采用,那么,它们实际上便成了音质评价的“术语”。
    对声频设备(音响)的音质评价与客观性能测试之间,存在着某些不一致性。如:一套客观测试指标很高的音响设备,听感未必就好即是如此;再如一部功放失真度指标高到千分之一以下,但被人们(发烧友)听过后,用了“干、少水份”、“硬、尖利”、“有毛刺”、缺少“亲和感”和“人情味”等形象化“俗语”评之,这部功放就被标定为“不行”而打入冷宫。
    这里我们看出音质评价与音质评价的术语的积极意义。通过音质评价来沟通声频专家、音响制作厂家、录音师、声乐等专业部门人士及广大消费者和发烧友,让音质评价的主观感受“俗语”与技术专用词汇形成对应,对促进电声学研究、声频技术与工程的开发、繁荣音响文化(发烧文化)、音乐文化、繁荣音乐、音响市场等,无不裨益。
    下面是笔者对音质评价“俗语”、“术语”及“声频词汇”对应关系的粗浅认识。
    一切“声音”:“语言的”、“音乐的”、“大自然的”、“噪杂的”等等,都是物体发生振动使然。声音的三大要素是指:音调、音色、音量。
    音调,指声音的高低。音调与“频率”这一物理量有关。频率值越大,音调越高,即常说的“高音”;反之则反。在乐音中,常表现为频率每增加一倍,即声频技术上所说的增加一个“倍频程”,声调升高八度,故乐音上的“八度音”对应了声频中的一个“倍频程”。
    音色又称为音品,是由泛音决定的。声波如不是由信号发生器产生的话,那么它是复合声波,发声体除了产生决定音调的“基波”外,还有许多频率为基波整倍数的声波(谐波)。这种整倍数有二倍、三倍、四倍......偶倍数时称为偶次谐波,奇倍数时称为奇次谐波。谐波的产生使乐音产生泛音与谐音,产生“音色”。如,提琴与长笛,两种不同的乐器演奏同一个乐音,虽然响度与音调都一样,但我们仍然能区别出谁是提琴、谁是长笛,因为它们有着各自的“音色”。
    音量,指声音的强弱,是由发声体的“振幅”决定的。在声频技术中还有一个叫做“声压级”的量化指标与音量对应。“振幅”、“声压级”的值越大,音量也越大——音强;反之,音弱。声压作用于人耳,称为“响度”。“响度”也是人的主观感受。响度不仅与声压(振幅)、还与频率有密切的关系。如普通人响度感觉频率范围为20Hz——20KHz,此范围便被称为“听域”。在听域内,人耳又对1KHz——6KHz的声频最为敏感,对高低“两头”的响度感觉(可用“响度级”表示,单位为“方”)相对较弱。随人年龄的增长,到老年时,响度级下降,特别是高频(高音)段。
    而我们常说的“音质”,则是一个综合性指标,一个大的范畴,是对音响设备的整体评判。任何一个听音者,即他不是发烧友,他都可以笼统地用“音质好”或“音质不好”来言明自己的听音感受。仅用一个音质的“好”与“不好”,评价音响,显得粗泛。而当我们要将这“好”与“不好”道出个一二三,说明“好”与“不好”到底“好”在哪,“不好”在哪些个方面,怎么地“不好”时,只得动用现有的词汇或“俗语”来描述。结果我们发现,这些词汇或“俗语”在评价音质时,竟十分贴切和形象。
    在这些词汇(俗语)中,诸如:亮、圆、宽、醇厚、清晰、柔软、润泽、有水分、透彻、结实、有弹性、相融、干净、群体感、立体感、亲切、丰满、平衡、活跃、有层次、定位准等等,属于“好”的方面的评价。与之相反的如:暗、扁、窄、单薄、混浊、硬、干、模糊、空洞、发木、发毛、发沙、发炸、发破、闷、哄、散、飘、抖......等等等等,则都属于“不好”的评价。音响的普及,新产品的开发和发烧队伍的扩大,新的音质评价俗(术)语不断产生,丰富着音质评价的词汇。如:“空气感”、“力度”、“量感”、“数码味”......等等。
    音质评价的俗(术)语与音响技术含义及物理意义是彼此联系的。下面谈谈个人对这种联系的认识。
    大凡是音质 被好评的器材,其技术指标相应是高的。虽然此说并不尽然,也就是说:有些听感好的器材指标未必很高,反之亦然。出现这种差异时,我们同样可以从物理、乐理、心理等方面找到解释这个差异的原因。
    一部器材的频响宽且均匀时,听感被评价为音“宽”;高音“绚丽”、中音“润泽”、低音“丰满”;整个音乐的“成份多”、“细节丰富”;有“量感”、“拳拳到肉”等。
    反之,频响窄,某些频段或抑或扬,也就是频率响应不好、不平直。频响不好、不平直还会带来相移失真与瞬态失真造成听感不好。如:低频缺如,中高频被夸张,会被评价为“尖利”、“刺耳”,“炸”、“缺力度”、“聒噪”......相反,低频太甚,高、中频迭落,听感被评为“发蒙”、“糊”、“肥(或臃肿)”、“不清晰”、“无细节”,甚至是“只有节奏,没有旋律”,歌手似用“鼻子”演唱等等。
    动态指标高与不高,反映在音质评价上常常被说成是能不能很好地表现“爆棚”效果,能不能很好地再现交响乐的忽而“低徊惋约”,忽而“高潮迭起”。如果低到“低不可闻”,高又“高不到哪儿去”,说明器材(系统)的动态指标不好。非杜比降噪的磁带听音效果,就是动态指标不高的情况。
    信噪比常与动态相关,动态指标高或低,直接影响到信噪比的高与低。当信噪比指标高时,设备能更好地再现许多“细节”,即弱音成分。反之,“细节”会被噪音所掩,或相互调制使弱信号部分产生“互调失真”,听感上是“无细节”或“细节不清”、“结像不好”、“定位不准”等。
    瞬态特性的好与否,决定了瞬态失真的小与大。瞬态特性不好的器材,在信号经过时,反应迟钝,使突变的信号波形发生变形,相当于原乐音信号上叠加进新的杂讯成份。由此造成的失真与音染就是“瞬态互调失真”。特别是附加成份频率是基频的奇数倍(奇次谐波)时,附加声最人令人深恶痛绝。瞬态失真大的设备常被评价为声音“发毛”、“不干净”、高音“有毛刺”、音色“不纯”、音“不清晰”、低音“破”、“含混”、“收不住”、“慢”、“拖泥带水”等等。但是,适当的偶次谐波,对音色有修饰作用,这是因为声频中的一个“倍频程”对应了乐音中的一个“八度和声”的原故。正因为电子管功放瞬态失真恰如其分地附加了一些偶次谐波而相当于揉进了一定程度的和声而讨人喜欢,故电子管功放迷倒了一大批烧友。对电子管功放靓声的评价常有“润泽”、“汁浓(过分了则被形容成‘稠得化不开’)”、“饱满”、“甜美”等等对于瞬态特性好的器材,听音码评价常有高音“绚丽多彩”、“丝丝如扣”、“顺滑”、“清丽冷艳”、“高贵”;低音中“鼓点清晰”、“速度快”、“收放自如”、“拳拳到肉”等等。由瞬态特性好(合符高保真意图)与适当的偶次谐波附加(多少有违高保真精神)形成的两种靓声,决定了两种不同的风格走向,前者被形容为“冷”,后者则反之为“暖”。
    “数码声”是对数码音源(主要是CD)的不好的音质评价。其实,真正的“数码声”(拾取的信号)我们是听不到的,。那么,这里的“数码声”到底是指什么呢?它是指普及、低档的数码音源特有的一种:尖利刻薄、中高音“发毛”、“带刺”的品质。这种品质使其声音不耐听、听久心烦。“数码声”的产生是由于音源的“量化精度(位元数)”不高、“数字滤波”不良、存在“时基抖动误差”或“过零失真”等所至。
    美好的东西往往是唯一的,不幸却有多种多样。音质就是这样,“好”只有一个标准,而“不好”则有各种各样的表现。随着音响技术、音响市场的发展、发烧友队伍的扩大,音质评价的术(俗)语、词汇,不管是褒是贬,或毁或誉,将不断地产生、丰富,更加促进音质评价一开展。反过来也进一步促进音响技术与音响市场的发展、繁荣和勃兴音响文化。
回复: 上传图片    最大5M,支持jpg,gif,png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