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轴单体发展的关键30年
从Monitor Black到Monitor Gold
在Tannoy原厂所提供的历史资料中,虽然详述了公司80年来的变迁过程,但是却简短带过了1940年末期到1970年代间Tannoy同轴单体的发展。而Tannoy在这段时间所生产的单体,正是无数音乐迷最扒崇的珍品,也是Tannoy同轴单全发展最关键的时期。本刊关问陈正雄老师从第12期开始,陆续介绍了Tannoy这段时间的发展,并附有许多珍贵的产品照片,有兴趣的读者可以查阅参观。以下则再将这段期间的单体发展作一简述,从古知今,从单体演进和轨迹,了解今日Tannoy声音风貌之根源。
1947年时,Tannoy总工程师Ronnie Hrackham设地了第一款同轴单体Monitor Black,结合了高音压缩号解兴15时动圈单体,把低音振膜当作高音号角的延伸,有效降低了高音号角的低频延伸,将分频点设在1kHz,避开了音乐重播最重要的频域,成功创造当时喇叭所元法达到的低音染重播境界。Moniror Black的最大承受功经为20W,效率92dB,这种规格已经足见当时音乐重播应扩音之需要。1949年,Decca唱片公司在试听过Monitor Black的声音后,立刻采用了900只单体作为监听使用。1950年代晚期,Decca总线音师Arthur Haddy更将Moniror Silver列为Decca FFRR录音室的指定监听喇叭。
6年之后,Monitor Black改款为Moniror Silver,最大承受功率提升至25W,并且改良为更适合装入音箱中使用,当时Moniror Silver所搭配的音箱是Autograph迷宫式号角音箱,1955年再推出GRF Corner音箱,其后Tannoy继续改良单体的承受功率应效率,1958年时升级为Monitor Red,也就是台湾音乐迷熟悉的[红头]单体。这几代的单体型号之所以被称为[黑]、[银]、[红],主要是根据单体磁戴金属外毅的颜色而命名。
15时Monitor Red的最大承受功率提升至50W(12时单体则为25W),效率也提升至94dB,这种改变其实也反映出当时真空管扩大机输出功率的提升。1967年,Montior Red再改款为Monitor Gold,最大承受功率进一步提升到60W,效率却反而降为92dB,以便在扩大机可驱动的范围内,营造更下的低频。同时,振膜的重量也有所增加,以提升振膜刚性,并音低共振频率。平均阻抗部分,Monitor Gold之前的型号一律为15欧姆,演时到Monitor Gold时,则改为接近于近代喇叭规格的8欧姆。
1974年后,Tannoy再推出改良的HPD(Monitor High Performance Dual)单体,以高温特殊处理固定单体音圈,以便承受更高的功率。振膜背面加上了强支加强,将共振频率压低到20kHz。悬边则从以前的折叠式纸边,改为泡棉悬边。此后Tannoy的同轴单体便不断朝向更高承受功率,让这款单体即使在经60年岁月之后,依然是喇叭设计的经典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