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环境还原
其实这个问题已经讨论过多次了,说到底还是个在室内如何实现录音声环境还原的问题。
声环境还原是与音质还原不同的问题,前者关注的是声空间正确再现,而后者主要解决音质、音效。声环境主要包括:声音还原与现场的相似性,如摇滚音乐是否具有旷野中那样的声直射感,交响乐是否有音乐厅的混响与层次,弥撒乐有没有教堂中的声从空中降临…;声场的定位与层次性,如乐队的布设感怎样,强音与弱音是否清晰,声场的前后延伸如何,声舞台的大小能否适当…;残响时间正确性,如回声的反射次数与保留时间准不准,是否达到了与音乐厅中混响感受,听众与乐队间的距离感如何…;声衰减的正确性,如对卒发声的响应怎样,高低频的响应关系与强弱的掩蔽作用可否正确…;声音的清晰与可懂程度,如乐器声音在声场中的传播畸变有没有含混感…。呵呵,可能有人会说这可是专业录音也不能完全解决好的问题,难到通过好的装修能解决吗?这话不假,但好的装修至少能最好的解决不再产生还原畸变的问题。下面我们再来看一下各种声环境对声场还原的要求。
露天流行音乐会环境:它一般是在空旷的场所进行,多采取设备扩音,音乐处理突出节奏与气氛,周围声反射小,主要是直达声,声混响弱,声音方向感强,声衰减较大,空间感与混响弱。
音乐厅环境:音乐厅有良好音响设计,高级音乐厅也很少用设备扩音,即使有辅助音响也很弱。音乐厅混响设计多在2秒左右,客满时也有1.5秒以上。由于空间大,它的驻波在40Hz以下的极低频段,所以很少影响听音。其音响效果恰与露天流行音乐会环境相反,有良好声学性能的音乐厅清晰度也很高。
教堂音乐环境:以哥特式教堂为例,由于它有巨大穹顶,所以声音能够向下聚射,形成声音自天而降的感觉,混响时间较长,有余音绕粱的感觉,空间感极其强烈。尤其是对和声效果有十分美妙的配合,但清晰度也相应做了牺牲。
室内乐环境:是指西方贵族家庭音乐会的音响环境。它一般是矩形、椭圆形、圆形…,面积约50-100平方米,对室内乐等小乐队表现比较合适,混响时间0.5秒左右,音乐也优美柔和,空间反射能与之相得益彰。
听音主体中心环境:此类环境如战争场面的电影音响…,它能形成声音环绕听音主体的听音感受,要求声音从四面八方向听音主体直射的包围感,环境一般没有反射或只有弱反射,犹如身临其境。对这样的环境,反射往往降低音乐的清晰度和方向感。
由此可知,对表现不同的声环境,室内的装修将是不同的,没有全能的听音室,必须根据自己对音乐的爱好适当考虑。(未完待续)
知道了不同声环境的特点,下面再说一说有关听音室处理的问题。
喜欢流行音乐的朋友常常埋怨从音响里找不到感觉,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三个问题,一是开大声音就容易发浑,使声音强度不够,缺乏声直射的压迫感,尤其是对于摇滚、重金属;二是瞬态响应不够敏感,声音突不上去,降不下来;三是声音觉得松,没有波涛汹涌的声阵,缺乏感人气氛。其实这都与声直射强度不够,室内有较强反射有关。所以这样的听音室应当加强侧墙面和后墙吸音处理,减弱反射;而前墙和顶棚要硬处理,并能够形成适当散射;混响时间控制在0.1-0.3秒,尽量利用器材实现残响,提高瞬态响应,使直射声音能够在房间内达到95dB以上,仍然有足够的清晰度。因为听音的声强度高,一定要注意处理角部驻波,有条件时应做去角处理,若不能做到,可用吸音柱等方法避免。另外,从加强声直射考虑,最好使用号角音箱。一般强低频的声能量是很难吸收掉的,也是声音发浑的重要原因,这样的听音室最好采取专门的吸音结构设计。听音室面积也要大一些,使音箱后部摆位留有足够空间。
每个发烧友都希望能把自己的听音室变为金色大厅,使音响的表现近似音乐“现场”,所以听音室设计装修大多以管弦乐的准确还原为准。须知,这是不可能达到的。首先你的房间就没有音乐厅那样的体量感,混响时间也满足不了要求…。但这并非是说,我们的房间就不可能良好的重放管弦乐。若处理得好,对小乐队的表现仍然可以做到很真实,大型交响乐队重现虽然难,也还是能够最大程度的良好放音。如果你主要听四重奏、轻音乐、独唱独奏等小乐队音乐,这样你的听音室处理并不复杂,对房间的要求也不高,即使用发泡轻质墙板+石灰涂墙(可不能用油漆、乳胶之类哦,可能减弱吸音)装修也行。当然能够在听音室里做些吸音处理,装点几处凸凹不平的文化墙加强散射,效果将会更好。要是为重现交响乐等大型乐队和合唱,这样的听音室可是一点不能马虎的,吸音与散射应当适当配合,以获得最佳混响,保证有较高的清晰度和层次感。一般应当在墙面安装二次余数反射板或采用散射吸音的结构,屋顶可处理成锯齿形的反射面来均匀声场,地面铺设宽大的厚羊毛地毯,音箱后的墙面以硬处理为主,也可装修成文化墙。混响时间一般控制在0.3-0.7秒,大小与房间条件有关,小房间混响时间长就会发浑,15-20平方米的听音室能达到0.3-0.4秒就不错了。装修房间最好能用声压计测量,作为指导,使各点的声场均匀度控制在20%以内。
宗教音乐主要有格里高利圣咏、弥散曲、圣母悼歌、安魂曲、神剧…,其中从声音上给人感受最深的是那些优美的和声,其中也不乏管风琴的奏鸣,如果听音室混响与共鸣不足,对欣赏这些音乐,领悟心灵在歌唱,就要打些折扣了。可是混响与清晰是难以调和的矛盾,混响时间长,清晰度总是要下降的。好在这些和声多是在中频段,乐器奏鸣除管风琴也常在中频至次高频,故可以采取选择吸音与散射声场来处理。加强400Hz以下吸音,并使400-8k频段有良好散射。由于听音室空间小,无法靠其体积与形状获得最佳混响,解决的办法,一是用吸音板墙对墙面进行装修,可用10-15厘米宽,2.5厘米厚的木条,贴上厚吸音毛毡作为装修材料,在墙上加空安装,并在木条间及后墙面间留3-5厘米缝隙,使声能穿透板墙被吸收,为了控制吸收频段,其正确设计可参考声学书籍进行;二是可将木条表面做成钝角三角形,改善墙面的散射条件;三是屋顶也应以散射处理为主;四是在前墙安装一些面积较大的散射板,获得比较均匀的前场声场;五是要尽量避免室内出现声场盲区,使声场处理得尽量均匀一些。有条件的朋友可以采取椭圆去掉长轴两端曲面的形式装修,这样在椭圆的两个圆心上将形成对称声场,强化和声作用。调整混响时间最好分频段进行,低频、中频控制在0.4-0.6秒,比一般听音室稍长,声音不蒙、不嗡即可,不要过多牺牲清晰度,高频混响时间应更低一些,以使声音保持通透亮丽。
楼上LDH兄以唱片kenya & Tanzania为例,给出了一个以听音主体为核心的听音还原例子。这张唱片是录音师在野外,使用人工头录制的,而且没有添加任何修饰和味精,他认为这张唱片的音乐“…声像的移动和谐的伴随着舞蹈者的跑跳,前后左右非常清晰准确而自然。但是在居家环境中播放时却大打折扣,声像移动中断,并发生明显的‘乒乓’效应,几乎没有了纵深感,即便在良好调校的环境中也是这样。只有在旷野中才真正领略到了这张片子音场定位的神奇魅力”。从而说明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听到的声音都是以主体定位为核心的,来自四面八方的声音,经过主体识别才产生了空间感。这才是自然的听音。可惜的是这样的录音限于技术条件的确是太少了,为了解决自然听音问题,我们至多只有AC3、DTS等“代用品”。按声全息的观点,要体现自然听音环境,至少要有4个声道,使每2个声道之间能够形成声场定位,若模拟立体空间的放音则不能低于6个声道,而且为保证声场不受外声场干扰,听音室应该是无反射的。从这样的观点出发,我们听AC3、TDS等环绕录音也应该是相类似的。对于这样的听音室,主要的是要有利于形成自由声场空间,而把所有的声处理,诸如残响、流动感等交由器材来完成,所以听音室装修要有非常好的声能吸收特性,最大程度地降低混响时间,营造出一个类似于旷野的声场背景。当然这也对器材提出了很高的标准(我认为它应当达到今天Hi-Fi器材中的高端产品),那种认为听环绕录音只要简单器材、不必追求高质量的观点是非常错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