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专题论坛>
  • ·  我是如何“猜测和不负任”的剖析(作者:飞欧 时间: 点击数: 298)
  • 我是如何“猜测和不负任”的剖析。
    前几天,本人贴了个“擦亮眼睛看音响价格的贴子”引来个反对的贴子:“道听途说!不要拿一些猜测和不负责任的言论来误导大家,先指出几点显而易见的错误”,我看了有必要再说几句。
    本来我不想贴这样的贴子,对音响价格我坚信我了解的----当然也的确有“猜测”的,自己清楚就完了。
    常听人讲,“逄人减岁,见物添财”,我总说HIFI音响价格离谱,不是“等于”说那些已经大体按标价买了的人是“冤大头”吗?人是敏感的动物啊!更何况坛子上也会有人就是音响店的老板,当然也可能其它行业的老板,也可能会不太高兴,所谓“惺惺相惜”是也!

    不过我还是贴了,我也属于没能先富起来的,否则即便我知道音响价格离谱我一样抛去大把金钱,潇洒一番,至于转身以后,另外一个银弹少的发烧友,由于与老板在价格上的“斤斤”计较频遭老板的白眼挖苦,就不是我考虑的问题了,还正好突显我的潇洒呢!----有了这样的消费者,老板们更不愿降价了,那么我买的就不会贬值;一方面,看到坛子上总有人对价格很关心,这时,让我觉得并非我一个人关心价格,才把我对音响价格的认识的贴子贴出来。

    好了,言归正传,“道听途说!不要拿一些猜测和不负责任的言论来误导大家,先指出几点显而易见的错误”
    这个贴子的作者,说我是猜测,不得不说,有些的确是我的猜测,就拿IB1S的价格说吧,我的确没有到过台湾,在台也没有亲朋好友,所以没有机会让可靠的人邦我问,也没有IB1S的经销商朋友,所以只好“猜测”

    我猜测IB1S接近10万台币,在那个贴子中我已讲了是根据《音响在线》的那篇IB1S的评论文章,我再重复一下这几句话,
    1。“体型小的IB-1S,延伸低频的能力颇为惊人,若能挤进十万元级的价位,IB-1S就可以算是名列前茅”
    “若能挤进十万元级的价位”这句话是不是让人理解为接近“十万元”?我是这样理解的,不,应该说是猜测的。
    2,“PMC建议IB-1S的用家使用一对Bryston 7B后级驱动,这是500W/8欧姆的单声道扩大机,上个月私底下曾经利用一对Bryston 7B搭配过GenesisⅠ、Ⅱ喇叭,表现令人大为称奇。虽然PMC如此建议,但每位用家可不见得用得起,体型不大的IB-1S,要用比喇叭还贵的扩大机驱动,真是太说不过去了”(评论员的口气还是很重的吧?)
    这句话是不是说IB1S与Bryston 7B后级在价格上相差很大?我是这样猜测了。
    3,“事实上,大部分时间我皆以一部Bryston 4B驱动,为求较好的音质罢,我也建议IB-1S的准用家搭配4B,价格比例上才不至于太离谱。”
    这句话是不是说IB1S与Bryston 4BST后级价格更接近,而反对我观点的贴子的作者也承认Bryston 4BST的价格人民币一万六七是很容易拿下的-----而不是在二万之上,对吧?而在国外的参价----以Sterophile为准吧:
    Bryston 4BST --- USD2470;Bryston 7BST--USD5260,
    “价格比例上才不至于太离谱”那么是不是说IB1S与Bryston 4BST后级价格接近---在台湾?
    至于那位仁兄说“为什么这个价格(4BST)和国际市场相差不大,而IB-1的价格就会相差这么大? ”这应该是我问的,奇怪,那位仁兄为什么却来问我!?
    至于汇率,最近我在网上查1美元=34.5台币,人民币8.26=1美元,算一下1人民币=4.18台币,10万/4.18=24000元人民币,当然,我眼睛也可能看错了,另外,也可能我的计算器有问题,希望知道的热心网友指出来,以免误人误已。
    就算汇率有波动,但评论员说IB1S与Bryston 4BST后级价格更接近,而这两件东西都不是大陆产的,也不是在台湾产的,虽然产地不同,但都是美元标价,所以无论汇率如何动,它们之间的价格比率是不变的---IB1S与Bryston 4BST后级在台湾价格接近。

    我对以上问题的猜测审视再三,还是无法改变我原来的猜测结果,也许本人太愚钝,不知那位仁兄根据上面那几句话能猜测出怎样不同的结果,还望不吝赐告,希望有不同结论的网友也说出来,

    至于这篇IB1S的评论文章是《音响在线》版主从哪弄来的,我不知道,有没有转贴错?不排除,如把100万弄少了一个零成了10万,亦或把16万的6弄成了0?真希望版主能看到这篇文章,告诉我等。有原文的网友也证实一下。不过,没有转贴错,还是有问题:焉知那个评论员不是猜测或信口开河?

    至于IB1系列的国际上美元参考价,我从两个外国网站看到过,IB1S都是4500USD,其它记不清了。有一个上面的价格我原文抄下:
    另一个我没记住是哪个网站,这个由于我看它的评论才保存的。我没有看到英文网站中美元参考价有贵过这个报价的,当然肯定有许多我没看到,所以并不表示否认那位仁兄说的是真的。
    Sugg. Retail(参考零售价):
    Black textured finish "S" version(黑纹S版,就是IB1S).....$4,500/pr US
    Also Available in Black Ash(熏黑)...........$5,400/pr US
    Rosewood(红木/花梨木).....................................$5,850/pr US
    Size: 29" H x 33"W x 18" D

    Distributor: Bryston Ltd.,
    P.O. Box 2170,
    677 Neal Drive,
    Peterborough, Ont.
    K9J 7Y4
    (705) 742-5325 FAX 742-0882

    括号内中文是我加的,我想(也可说我猜)Rosewood 也可译成玫瑰木---有人根据英文直译的结果,本人E文不好,所以那位仁兄说玫瑰木在5900之上再加25%,我又有点拿不准,但总之IB1S参价是USD4500我并没有信口开河。

    我没到过德国,关于德国的音响价格情况,也是从《家电大视野》是看到的,上个贴子已说清楚了。我想那位仁兄说德国不是这样,不应是对我说的,因为这些情况我是原原本本转述,《家电大视野》的那位作者有没有猜测和道听途说,有兴趣的朋友可以问他们,好在《家电大视野》有自己的网站。

    发达国家的店铺费和人工费比我们贵很多,这话是我说的,说店铺费贵过我们,的确是意测。人工费贵过我们三四十倍,我是根据媒体,都这样说。而那位仁兄说其弟在德国,一个熟练的技术工人在德国的月薪在1000-2000马克之间,多的可达到3000。有网友已指出,这是周薪才可信。我也不敢说德国技术工人低薪圈一定就不接近1000-2000马克,但我也会说,德国奔驰车厂装配线上的工人月(月,没错,不是年)薪是六万马克--我没打错,(这是国内一家大报上说的,如果我没记错应是《二十一世纪经济报道》说的,至于他们有没有猜测和道听途说我就不知道了。)但这都是特例,我们应该用平均值,怎样得到?一点也不难,各国政府和世界银行每年都公布各国的GDP,人均GDP基本就反映了人均工资。如果你说他们公布的数字不如你的亲朋好友说的可信,那我也无话可说。

    有一件事我倒不根据别人的,就是JMLab的Electro 905 ,是我亲口问的超音波的销售人员:
    问:Electro 905你们多少钱? 答:一万四千?百!
    问:上海都灵才一万二啊!? 答:我们也可以给你这个价!
    问:是吗? 答:当然,都灵是从我们这进的货。我们只会比其它的更低,我们是全国总理。
    问:你们不是从香港进的? 答:不是,我们从法国厂家直接进的。
    问:价格还再低吗?一万行吗? 答:没问题,不过我去问问经理。(一会回来)我们经理说只能是一万二。
    这位销售人员不知道,生意上有个规矩,批发商和厂家零售时不能低于零售商的价格,否则等于自己打自己。
    但这位销售人员却说出了一定实情:Electro 905一万以下是有赚的。想想二手的零售商一万二,而Electro 905参价是2300USD--我从两个网站上看都如此,当然不少卖器材的网站1600USD就出。
    叁月前我从一国外音响店网上看到它的不少器材“折价”销售,一部分全新,一部分演示品,我印象最深的是FOSRELL的前级,原价一万四千多美金,折价后7700USD,全新的。
    也曾看到某音响杂志评论员对音乐之旅功放的评论,该评论员问商家,价格为何只是STEROPHILE上的一半?答曰:我们从厂家直接进货。我相信很多发烧友都看过该文,可惜我记不清是哪家杂志了。

    所以我说音响产品在中国大陆的人民币售价应是:美元参考价*0.5*10等于人民币价不是没根据的。我不敢说都是如此,但我敢说绝大部分如此,怕我还是保守。尢以中高档的产品。对这点我坚信。让我拿出更多的证据,我拿不出。我相信随着时间,大家的经历多了,自然会有所悟,我也相信,那些商响商家亦心知肚明。就象过去的足协---球迷说某些队打假球,拿出证据来。就象某国政府,你们说某个官员贪污,拿出证据来,
    要不打你个污告,(MJ国家都是官员只有分辨的权力,而没有反告纳税人的权力)

    B&W N805 和FOCUS FS68 的价格是从坛子上看的,我看说我是道听途说得到来,一点不错,为什么我会信呢,我想即便有出入,也不会差太远。

    至于说各级商都要赚钱,那么我们为什么要养那么多环节。

    至于邮购店,《家电大视野》说得是前几年,因特网不普及。不是指网上邮购店。我想有了网络后,网络运行费用也是挺高的吧!具体原因不清楚,我知道,我们的手机网上店就比实体店铺卖得贵不少。

    至于为什么“以暴利起家”M之声要自己生产?还不如多代理几个牌子,不用那么辛苦啦!
    因为邓小平南巡后,经济过热,出现不少爆发户,那时好卖,M之声正逢其时。后来它认为自己做赠得更多。
    现在不好卖,1,因为一直经济不热,2,价太高--与汽车房子一样的价,人们先得满足这两样吧!3,烧友理性多了。4,音响的价格需求弹性大。不象粮食,药品,价格需求弹性小,价再高,也得买。
    至于说“没有一定的利润,可以支持得下来吗”。
    而总利润=单件利润*总量,单价下来,总利润不一定减少,有时反大---1,消费群体扩大2,真正的发烧友一般不会满足于一套。消费者考虑的是物值其价,不是商家的利润,更不是为了要养那么多环节。而反过来,商家不考虑消费者,最后他也不会赚钱。

    至于增值税,不是我国大陆独有,还是从发达国家学来的,没有增值税,也会在所得到税中反映。关税15%,在那么高的价中占多少?

    题外话:药价,出厂几毛钱,到医院,几十块钱,前几年一块多,现在一百多-----从报纸,电台看的,听的。
回复: 上传图片    最大5M,支持jpg,gif,png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