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专题论坛>全部
-
·
各位大侠,本人现在玩丹拿AIR6
(作者:任我行 时间: 点击数: 344)
- 收藏
-
上海及各地的朋友有时间欢迎道寒舍听听。谢谢!
13311688792
-
·
AUDIO NOTE国内是哪家代理?
(作者:阿昆 时间: 点击数: 361)
- 收藏
-
AN音乐贵族LEXUS LX80喇叭线有散装吗?大概多米、知道的告诉一声。
-
·
请问胆机的问题
(作者:wzhj100 时间: 点击数: 458)
- 收藏
-
请问各位懂胆机的朋友,胆机从开机后10分钟内,会从音响内发出轰轰的低鸣声,还有偶尔的劈劈声;大约10分后,又一切正常。整个过程的播放没问题。有朋友说可能电容漏电,如电容漏电是否自始至终都有杂音,不会过段时间消失的吧?是不是胆管的问题?
-
·
大家玩好,黄金周后见!
(作者:jq 时间: 点击数: 274)
- 收藏
-
-
·
转贴自家电论坛,作者"冬凌".好文!
(作者:X163 时间: 点击数: 356)
- 收藏
-
HIFI器材魂断国内厂家
问题的思索缘起于一个朋友去年在美罗城买的“某颂V8”坏了,他找不到修理的厂家,打个电话求我救他。他说美罗城的那家专卖国产器材的店蒸发了,产品网页也突然没了,114提供的电话根本打不通。他是一个每月才3000多大洋收入的小工薪,花了6400多银子买了这台机器,坏了很着急。
我混乱了一圈,终于弄明白,某颂现在叫“德某”,工厂原班人马已经从玉佛寺那边搬到了十几公里外的杨浦,而企业的资本构成已经变化,产品依旧在生产,很糟糕的是用了很多年的商标改掉了。
机器终于修好了,故障属于阴沟里翻船的那种低级错误。由于这台放大器重达30多公斤,朋友叫我帮忙借车拉一下,于是我有缘鉴赏了这台名声很大的国产放大器。
放大器的外观私下说说其实很老土的,开声后觉得这玩意儿忽而力大无比,忽而弱不经风,声音不靓丽也不平衡,虽说不是一件很差的东西,也绝没有坊间传说的那么诱人。最奇怪的是它为什么要做得那么重,重量估计主要来自肚子里的那头肥牛,环型的,硕大。还有精工打造的那些很厚的金属板……从声音角度说,6000多大洋是有点宰人的,不值的。
在网上这么评论人家的倾力之作,总有点不忍心,缺德吧。某颂奋斗了20年,从某灯,到某颂,再到德某,它的旗舰机就被你这么乱砍一通。但我没心情说假话。
从严格的HIFI意义上说,国内现在已经没有什么品牌值得留恋和把玩了。不消说我们拿不出什么经得住考验的扬声器系统,也根本没有解码器技术,就是能够苟延的放大器、CD机之类,基本充斥着鸡肋之作。就是这些鸡肋,养鸡场主人多半也活得极累,那些总经理们可能比俺们这些国产发烧友还穷,大概国产HIFI鸡患禽流感已久,全部死翘翘是迟早的事情。俺心中祈祷的是,它能置之死地而后生。
早年的八达、湖山、银笛、迪霸(波)、雄的某之声、雌的某之声……现在仍在出的某巴克(不是咖啡星巴克)、某雅……等等,死的早死了,活着的也没弄出啥有听觉冲击力的好声音,外形也是越做越丑。相比10年前,民族HIFI产业的市场规模或许已经萎缩了30倍。作为一个HIFI者成长道路上的垫脚石,国产HIFI器材也许还有它的位置,相对一个成熟HIFI者的耳朵,这些国字号的器材,我个人觉得连垫脚的资格也没有。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尽管很多技术派的人否认HIFI是一种文化,否认HIFI器材的设计和制作需要人文情怀的积淀,但“HIFI是技术与艺术的综合体”这一观点已经反复见诸于主流舆论,逐渐成为一种公理。由于国内HIFI业的从业人员多半是技术派,学习音乐的和学习人文科学的加入者甚少,造成了做HIFI器材的人懂音乐和懂艺术哲学的凤毛麟角的现状。没有艺术和人文的成份,根本形成不了那么多HIFI品牌,凭啥我认你这个机器?俺们现在穷,有点知识的人都没闲着,哪有多余的人参与HIFI事业的建设。就凭那些会画晶体管电路的人就倒腾出文化来了?俺以前是怀疑,现在俺很肯定地认为“不能”,事实摆在那里了嘛。
国产HIFI器材好胡吹,拿红包雇了枪手乱写擦皮鞋文章。冬凌草不才,也写过那些枪手文章。那时俺穷死了,给300大洋俺就写了,现在俺有点钱了,如果包个1万大洋,俺不知会不会也写,俺也把持不住。反正俺不写,也有人写,关键不在有没有人写,而是器材厂家的思路就是靠这破文章卖机器的。什么器材听评,谁说实话他下次就不理你了,靠,心思全不在正道上。(“靠”这个字,俺会写的,说是说不出口的,嘿嘿)
马克列文森卖了自己的品牌和工厂后,还想做机器,跑到上海找了家厂OEM了50台,拿到欧洲贩掉了,因为得利颇丰,就说了点真假不知的好话,然后黄鹤一去不见回返,再也不OEM第51台机器了。这件事,被这家厂吹了七八年了,到处写文章。谁都夸俺冬凌草漂亮,俺知道自己不漂亮,见了MM,GG、SHSH们总是说你漂亮的,MM心中要有数,是捧你的,不要当真,不然自以为真是这么回事,要吃亏的。GG见了MM,总说“你最近瘦了”,天天说一遍,真是这样,俺早成一根线了。俺这点自省能力,国产HIFI厂家是没有的,它们不仅当真,而且会顺水推舟、添油加醋到处宣扬。
80年代的时候,某HIFI厂家自己找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一个关系,卖出去一些办公室用的节目审听喇叭箱。在电台呆过的人都知道节目编辑以前要审听录音合成的节目带的(现在早不听了,都直播了),有声音就行,没啥特别要求。这事怎么就开始宣传了,“节目审听”变成了“节目监听”,审听箱变成了“监听箱”。好家伙,吹了20多年,越吹越邪门了,给你的感觉就是JBL 4344也是它手下败将。4344现在倒真也是退休了,不过和咱中国人没关系,它是被好像是芬兰做的GENELEC驱逐的。可俺们这老乡,吹自己是电台监听吹了20多年,还煞有介事地推“监听一号”、“监听二号”……真是揪着自己头发飞天……电台的监听也分三六九好几等啊,一个审听的东西没几天就堆厕所门口了耶,20多年了,厕所也已经翻建几回了呀,门口那堆箱子……咳!
偶的周围现在卖力工作着的,数量最多的是各种皇冠放大器,这是很机器的一种放大器,貌不惊人,也不大,也不是很重,声音却有一毒。眼见俺乡亲现在又都做上什么“全对称全平衡”放大器了,或许没这个能力吧。皇冠有自己的元器件工厂,元器件的一致性是灵魂。你做的全对称,敢问元器件都对称到啥程度了?不要是纸上画了个对称的图形噢?换新概念啊。
蒙,瞎蒙,蒙了今天蒙不了明天。发展是硬道理,声音是硬道理。
写到这里发觉自己偏激了,国产HIFI还是有些认真努力的厂家的,不过不是主流。民族产业要发展,不过不是靠坑蒙拐骗。民族之魂,断不能让位于投机取巧。
HIFI器材魂断国内厂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