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专题论坛>全部
-
·
求问英国原装Ae2音箱价格
(作者:张生广州 时间: 点击数: 533)
- 收藏
-
如题,请各位高手指教。9成新,带原装脚架
-
·
闲赋在家半年,专注DIY功放
(作者:壮家汉 时间: 点击数: 636)
- 收藏
-
辞掉工作,在家无所事事,只好研究DIY,半年下来,水平总算有了实质性的提高。
音响系统的效果由平淡无奇发展到不错,可以坐下来好好欣赏音乐了。
-
·
神油来了!
(作者:LDH 时间: 点击数: 1310)
- 收藏
-
或许大家使用过或听说过各种神油在音响接插件上的使用,皆因效果出乎想象而冠以神油称呼,遗憾的是只要是跟HIFI粘上了边就身价倍增,一两个毫升就几百元,令到大多烧友只闻其名不见其身
一个大好消息是这类似的神油现在已经有国内高手实验成功并投放市场,价格大家都接受的了,效果却不在进口洋品牌之下
中国神油由广东镁声李研究成功,前几天拿来一瓶试用,效果明显,在高端器材上更是功效卓著,我拿的这瓶是通用型的,适合用在大电流的电源线跟喇叭线的接插组件上
按照使用说明,我把所有的电源线插头插尾以及喇叭线几个插件都涂上了油后重新接插好,与众不同的是我把电源线的插头跟插尾都拆下涂上了神油后又组装了起来
在期待和盼望中开声了,结果是失望的,声音暗淡,高频信息损失,低频失去了凝聚和线条,不过使用说明上也明文说明,刚涂上时使用是不好听的,上述的结果也吻合说明中的现象,没辙,就通着电慢慢的煲吧,10小时后声音有了起色,继续煲至50余小时后声音回复正常,并给出了一些未使用神油前的声音元素信息
播放了几段耳熟能详的曲目,明显的系统升级了,既然大家习惯于拿三频说事,那我就入乡随俗说三频
先说高频,量感稍稍的有一点点内敛,但带来的好处是更细腻更安静更富有延伸,同时加入了一丝胆机高频那种特有的“粘滞”感的韵味,这是十分难得的十分可贵的
再说中频,厚度有所增加,线条感明显,质感增加,全部是优点
低频,应该是改善最明显的,第一听感明显的是弹跳感所谓Q感更加明显,下潜更有深度,层次到更好了,比换钉换线更明显
音场展宽,向后退,定位也清晰了
上述单项的集体综合就是总体听感更悦耳更耐听,系统音色更“高贵”了,这些效果可不是换线能够给予的,因为换线有负面的影响,而神油不会有负面作用
几年前赴广州有朋友曾经赠给了半小瓶日本的XX神油,据说价格过千,记忆中使用后没有镁声李的神油明显和全面,其他使用过进口和镁声李神油的也有如此评价
有朋友开玩笑问比印度神油如何?呵呵。。。。一定要说的话那就是印度神油是增“硬”的,而镁声李神油是“增软”的,使用后整体的听感更柔顺细腻宽厚松荡
感兴趣的朋友可直接联系镁声李,说明是论坛的烧友会有一定优惠的
·
(作者:ldh 时间:2013-07-17 11:27:40)- 18948984110
·
(作者:镁声绕梁 时间:2013-07-17 16:49:24)- 镁声油寄出去我就旅游了几天,期间和刘版主没有任何沟通。直到网友们纷纷来电要求购买,才知道版主已经有测评了,赶快打开发烧站一看,测评听感和我的研发目标及听感完全吻合。感谢刘版主慧眼识珠。
镁声油配方全部采用国外采购的最顶级原料进行配置,280元的定价也极为克制。但为答谢发烧站的版主和网友,7月25日前购买可以享有200元一口价包邮,并送清洁套装。请淘宝拍下后注明发烧站网友,我会改最低价。无淘宝直接打款购买的网友请发短信给我。
http://item.taobao.com/item.htm?id=18829169205
为节约版面和尊重烧友们的交流习惯,镁声不会反复在这里讨论和推广自己的产品,有需要咨询的朋友请直接来电话18948984110。谢谢!- 镁声油寄出去我就旅游了几天,期间和刘版主没有任何沟通。直到网友们纷纷来电要求购买,才知道版主已经有测评了,赶快打开发烧站一看,测评听感和我的研发目标及听感完全吻合。感谢刘版主慧眼识珠。
·
(作者:zhidong 时间:2013-07-18 08:48:04)- 这个要顶下!我N年前以有其他牌子的使用经验了.
-
·
听LDH老师新款纯银信号线--惊喜、享受中...
(作者:yun0251 时间: 点击数: 949)
- 收藏
-
先上个图片。回头再具体描述。
LDH前级在很早之前,阳极电阻换了RMG,之后反馈电阻又换了AMRG碳阻。昨晚又在刘老师指示下,全部换了AMRG。
·
(作者:yun0251 时间:2013-03-24 11:39:26)·
(作者:yun0251 时间:2013-03-24 11:42:34)·
(作者:yun0251 时间:2013-03-25 11:27:46)- 这段时间,在镁声钉、德恒钉等新垫材的支撑和细调下,系统声音已经提升了不少。
但得知刘老师正式推出新款纯银信号线后(主要供LDH功放),好评不断,我岂能不听?
稍稍等待,LDH银铜两款线上周六驾到。马上插到CD到前级的神经位听,初听就感到不错,而且银比铜刻画力高。然后,就开始分头煲线,铜线到现在还插在电视机顶盒上尾端插上电阻全天候煲(用音乐电台或电视节目),那这些天就听的是银线了。
上周一和朋友y兄下午来家一起听评,毫不夸张的说惊喜、感动,出乎意料的适配和好!
- 这段时间,在镁声钉、德恒钉等新垫材的支撑和细调下,系统声音已经提升了不少。
-
·
从音响里面看世界之低频篇
(作者:LOBO 时间: 点击数: 575)
- 收藏
-
从音响里面看世界之
---从低频里面看世界之
----低频驻波篇.
投影篇还未完成,同时开工吧,望各位老师多多批评指正.
物理学上的驻波和音响的驻波,是正在和以后将努力思考的地方.暂时考虑到这些.请批正.
物理学上的驻波如以上朋友 的百度 结果.
谈音响的驻波,首先咱们明确易明确的事情. 音响里面的 "驻波",先说听感上的表现 : 就是在房间某个地方,低频轰隆隆一团响. 这个地方就是过多低频能量的积聚. 所以,本人认为, 反而音响中的驻波,用低频能量在小范围的快速积聚不能释放,以及听感上的轰隆声(之前想到一个词儿更加准确些,一时忘了),这样描述,更加确切.
无论哪个频段的低频,都是借助完整的从弱到强从强到弱的波形传播的. 依据去年本人Google 的搜索加上个人消化结果, 至去年为止,尚无人捕捉到完整的声音波形,因为难以捕捉,故尚无人知道声音的波形是什么样子 . 记得仿佛是南加州大学物理实验室使用类似 衍射 的原理, 捕捉并推理到声音的波形 :犹如球状的蛛网, 从中心呈球状向西面传播. 可以肯定的是, 1,不是平面传播,是空间立体传播. 2,是规则波形,有从波谷到波峰 并从波峰到波谷的完整波形.
如果低音炮的解析力 控制力够好, 信号从弱到强从强到弱展现的都很好 . 怎么说呢? 信号来的时候,在信号从弱变强的过程中, 低音炮的盆边的振动也是从弱到强, 那么低音炮周围的空气是一点点被推动,不是被猛地一把推出去,能量释放均匀不容易堆积,所以, 相对就不容易有驻波; 若低音部分解析力控制力不好, 信号来的时候,弱之信号没有解析到, 强的信号解析一下子到来, 低音的盆被猛地推出去, 像一盆水一样,不是一点点倒掉而是猛地泼出去,会回溅你一身,这样自然容易有驻波. 控制力和解析力是息息相关的, 解析力不好,控制力也不会好到哪里去,反之亦然,二者都是相关表现,非因果关系. 解析力 控制力不好的炮,盆收回去的时候, 从最高位一下子到最低位,就易拍边. 低音单元运动的过程,各位烧友可以有更多描述阐述,无论怎么分析,都不能脱离低音单元振动之由若到强 由强到弱的渐变过程.
低频波段应该集中了音箱的大部分能量. 这里说到驻波,很多烧友" 引经据典" 把物理中的驻波套用到低频上来,说两列方向相反幅度相同的两列波叠加, 想说声波在房间的某个地方走不动了.我个人认为,音响中的驻波,用的仅仅是名义上的驻波而已,如上所述, 低频能量在某个地方急剧积聚,听感上是轰隆隆一团, 和物理上的驻波应该是8杆子打不着. 另外,系统里面,您到那里去找方向相反幅度相同的波? 按照这个物理学理论,放单声道音乐时, 左右音箱中间岂不是全是驻波? 事实上,驻波容易出现的地方是在墙角这些低频能量不能被快速吸收 反而被多重反射 能量容易积聚的地方,和物理讲的 驻波 真没有任何关系,如同什么信息爆炸这个不严谨的说法一样, 名同而义不同.
接着来.
另外的角度. 从专业吸声来看.,专业吸声处理实现的原理很简单, 就是把声能转化成机械能或者热能. 房间两侧的吸声板,里面是空腔, 空腔的大小和针对要处理频段的声音的1/4波长有关系, 这些频段的声波到达吸声墙的时候, 都要被转换成机械能或者热能.
以上是一个能量转换的例子. 任何能量的转换,都违背不了能量守恒定律.
拿一台低音炮对着墙角狂轰, 释放的声音的能量不能被快速吸收或者转换, 结果就要在墙角这里累积,当然能量快速积聚到一定程度, 听感上就轰隆隆的,极其不舒服. 如果低音炮的能量是被有序释放的, 驻波的强度就低,如果是被猛地释放的, 驻波的强度就高. 所以,很容易就知道, 空间越大,越不容易有驻波; 低音炮 低音箱体越远离死角,驻波越不容易发生. 还有一个强烈的因素,就是低音炮本身的素质.
声音固然有玄学的成分,这玄学过多的是指听感; 但是音响的器材脱离不了科学的范畴.器材的问题尚要借助科学的方法分析. 依照能量守恒定律,得知能量最不容易被吸收或者转换的声音频段就越容易发生驻波. 反而知道极低频率,反而不容易有驻波,因为频率越低, 波长越长,波长越长,穿越物体的能力越强. 20Hz 的波长有 17 米, 按照能量的整幅就是1/4波长算, 有 4米多,一般墙体都拦不住; 40hz 的 1/4 波长也有 两米多, 也没有问题. 真正 20 30 40 hz 等这些频率,人的听感或者体感(因为极低频率往往不是听到的而是身体感受到的) 反而比较舒服. 所以,另外一个结论就是, 下潜很好的低音炮,也不容易有驻波. 20 30 40 等这些极低频段的声音的能量得以均匀分布,听感上并不强烈, 迪吧里面 80hz 以下的声音都是削掉的,能量感反而更强. 打在心口窝上面的低频,反而是频率偏高的频率; 真正的低频,就应该贴着地面走,卷库管,连座椅都震动的.
综上所述,空间越小 容积越小 越 密闭的空间反而容易发生驻波; 当然我们也知道,那些真正具有高解析力 控制力 的低音炮不容易有驻波; 当然我们也知道音圈大的低音炮不容易有驻波; 当然我们也知道,下潜好的低音炮不容易驻波;当然好的低音炮对于摆位要求真的不高,只要别正对墙角,因为低频的传播的能力很强.
另外, 前天我的 ID在 199 还没有被封的时候,正和一位烧友谈论此问题. 有另外烧友说到低音炮导致门窗乱抖的事情,其实这不是驻波, 这是能量的转换. 在相对密闭的房间中, 低频能量当然易从门窗的缝隙中得以释放, 释放能量的声波带动或引起门窗共振,所以这个现象是共振,不是驻波.
补充两个可能明白也可能迷糊的为题:1,两个鼓,为何大鼓比小鼓低频下潜低? 我自己想到的就有有多种形象的解释. 1a 当然, 当敲鼓的时候 ,从鼓的底部到顶部的质点一起参与振动,大鼓参与振动的质点更多,质点越多,组合成的波形就越长 波长越长, ,频率就越低; 1b当然, 直径越小的鼓,形变恢复的快, 大鼓,形变恢复的慢,当然小鼓频率高了; 1c 当然,您想,一块大石头扔到水里, 引起振动的水面的波形比小石头的波形大的多, 就如鼓面一样,一个道理 ......... 2, 为什么低音单元越大,低频越强 ? 为什么低频的能量最强 ? 这个就和鼓是一个道理了. 不过低音单元是音圈带着盆振动, 鼓是被棒槌敲的而已. 所以当然了,2a, 低频单元越大,同时间参与振动的质点越多,质点越多, 共同组成的波形越长,波形越长,频率越低;,2b, 质点越多,当然能量越强; 盆越大, 质点更多, 振动的幅度更大,当然波更长,能量越强了. 所以这个音圈就如棒槌一样,肯定是越大越好啊.
再注: 另外,需要回忆的中学物理基础.任何振动,都是从中心向四周传播的, 振动中能量的传播,是以质点带动相邻质点振动的形式进行的 .所以,当低音单元或者鼓振动的时候, 能量从中心的质点向四周的质点传播. 所以,低频单元的振动特性越接近音乐现场低频乐器的特性,低频就越好听. 你想想, 现场的发低频的乐器例如大提琴,不是金属的吧, 大提琴就是木头振动发生,所以,纸质的低频单元加木音箱,好听. 如果听金属摇滚乐,我猜是金属音箱好听. 再者, 低音单元的盆振动幅度过大过小,都是失真. 所以, 从录音到碟片中记录的低频信号分贝大小 ,到音源解码,到 前级 后级放大的过程,一直到低音单元振动, 都极有讲究.低音炮一般都有音量衰减,不就是让您调这个东西的吗? 倘若一只15寸低音单元最大振动幅度是正负10, 一个30hz信号过来,应该到8就结束再往回走,若此时您调的音量过强,让单元振到9再回,那么就是失真; 振到7就往回走了,就是下潜不够. 若是振到 10了才到 60hz,也是下潜不够. 如果大提琴轻轻擦了一下,本来低音单元需要振到1刚好, 结果低音单元根本就没有振起来,就是解析力不够......等等,自己想吧,不罗嗦了.
又想到一点,按照物理学 驻波理论, 当低频驻波的时候, 即使降低 低音炮的音量, 驻波也是无法消除的,因为两列波的特性仍然是振幅相同 方向相反,不过同时振幅降低,不过最终 驻波强度降低 ; 而如果,音响的驻波不完全是物理驻波,驻波只是一个某小空间内积聚的低频能量到达一个临界点以后的表现 , 当您把低音炮音量关小驻波就消失,如果是这样,就能有力说明低频驻波适合物理驻波不相称的. 我自己没有试验过,各位可以试验, 不过,您得先确定那就是驻波,不要把共振当成驻波.
·
(作者:LOBO 时间:2013-07-12 11:16:22)- 诸位烧友的意思我是很明白, 房间里面当然会有 物理学 所说的物理 驻波, 怎么可能没有呢? 也不用上图, 物理学驻波是个非常容易弄明白的定义. 问题这些驻波是否就是我们烧友听到的驻波? 所谓被反射然后叠加尔后发生驻波的声音的频段,是否就是我们烧友所听到的驻波的频段?
我的这个帖子的标题就是低频之低频驻波, 意思很明显, 开始我就认为, 烧友听到的轰隆隆响这个驻波现象, 是低频段的表现. 首先咱们把容易弄明白的问题弄明白, 驻波发生时, 听感是怎么样的? 是否同意我所说, 听感上 轰隆隆 响 ? 诸位烧友如有更加确切 更加感同身受的 对于 驻波的 描述,请务必补充.
如果诸位同意 轰隆隆响这个驻波的表现,那么就不要再想物理学 驻波这个事情了. 为何? 因为 易被物体反射再和其他波形叠加的声波, 其频率都是很高的,不会是 80 hz 以下这一频段, 这么长的波长不会那么容易被物体反射. 您要知道, 任何一个做吸声的房间, 吸收的仅是高频,不是低频,您想把低频吸掉,那得多大空腔啊. 您再想,若按照物理学驻波 来定义音响驻波,而再假设低音炮的声音出现物理驻波, 那么一个频率为 40hz 波长为 8.5米的声波产生的物理驻波,是什么概念? 就不是在房间某一处了,是整个房间里面,甚至驻到隔壁邻居家里面了.
另外,我一开始就强调能量的作用,我认为 驻波是强能量 作用的结果. 用能量的现象来寻找答案. 很多书架箱譬如 C3 下潜到 40-50Hz 也没有任何问题的, 诸位可曾听到书房里面的书架箱有驻波? 书房里面那么小, 书架箱也没有驻波啊. 事实上,很多书架箱的频段和落地箱的频段是一致的,如果我们讨论音响驻波,讨论其发生关键就是频率因素而不考虑能量因素,那么 为何落地箱在大空间里面都有驻波,而书架箱即使在小空间里面也极少有驻波呢? 为何诸位烧友更加强调低音炮的驻波呢? 如果我们把三分频的音箱的低频端不接,仅仅接中高频,看看还有没有驻波? 音响的驻波,其产生,是否更加由于能量相加的结果 而不简单是波形叠加 ?
我们发烧友讲的驻波,听感上的驻波,到底是能量相加为直接原因,还是波形叠加为直接原因,这是首要问题 ; 要弄明白产生 音响 驻波 的声波的能量, 声波的频段.
综上所述, 1,我从未否定生活中处处存在驻波, 音响的房间中当然也存在这一列列驻波; 2,而按照物理学中驻波的描述, 音响房间中发生驻波的声波的频段,就是易被反射的声音的频段当然是中高频段而不是低频段, 中高频段的能量比低频段低太多太多了, 中高频的物理驻波,是否是我们易听到的驻波? 这和我们烧友经常听到的低音炮的 驻波 现象显然有相违背 ;3,按照物理学驻波引申出的 \"反射\" 驻波理论, 中高频段更加容易被反射, 更加容易出驻波, 那么 如果去掉音箱的低频段, 中高频段驻波仍然很明显,这中高频段的驻波,是否为我们 烧友所听到的驻波 ?
所以, 请首先弄明白一个问题,并统一意见, 您听到的驻波,听感上的表现是如何, 轰隆隆的,还是 嘎拉嘎啦的,还是吱吱吱........抑或是其他的呢?
如果您同意 轰隆隆响 就是诸位通常想表达的驻波的表现, 那么我可以肯定的告诉您,这个驻波,是低频的驻波,这个表现,其发生的原因,不能用物理学 驻波来解释. 这个驻波, 恐怕还就得用小空间内能量的快速积聚不能释放转移 来解释 最为合适.
- 诸位烧友的意思我是很明白, 房间里面当然会有 物理学 所说的物理 驻波, 怎么可能没有呢? 也不用上图, 物理学驻波是个非常容易弄明白的定义. 问题这些驻波是否就是我们烧友听到的驻波? 所谓被反射然后叠加尔后发生驻波的声音的频段,是否就是我们烧友所听到的驻波的频段?
·
(作者:aclfxrrd 时间:2013-08-12 16:51:02)- 1
·
(作者:aclfxrrd 时间:2013-08-12 16:51:02)- 1
·
(作者:aclfxrrd 时间:2013-08-12 16:51:02)- 1
·
(作者:aclfxrrd 时间:2013-08-12 16:51:44)- 1
·
(作者:aclfxrrd 时间:2013-08-12 16:51:44)- 1
·
(作者:aclfxrrd 时间:2013-08-12 16:51:44)- 1
-
·
纯手工橄榄核雕双面十八罗汉手串
(作者:ZHT1111 时间: 点击数: 179)
- 收藏
-
纯手工橄榄核雕双面十八罗汉手串
-
·
从音响里面看世界之从投影里面看世界
(作者:LOBO 时间: 点击数: 783)
- 收藏
-
从音响里面看世界之
---从投影里面看世界之
----变形镜头篇.
这里玩影院的人不多,但是一定有.
很久之前就想写个系列的帖子,分享一下自己在音响 投影方面的切实体会,经验.
近日遇上最多的是投影机烧友问变形镜头的事情,因此,先写这篇.其它有空陆续补上.
共勉.
关于变形镜头.
---主题: 用投影机看2.35:1的电影和变形镜头的关系
讨论的主要内容, 要看 2.35:1的电影,一定要用到变形镜头吗?
主要的观点,核心内容, A,所有2.35:1 的电影,其成像 存储 传输的格式,都是 16:9 的.
B:无论有没有变形镜头,您的投影机都可以看 2.35:1 的电影.
正文:
1,关于电影的格式
2002 2003 年左右的时候,很多投影机的芯片还是 4:3 或者 SXGA 5:4 的,那时候也能看
16:9 的电影,用变形镜头或者不用皆可;那时候很多显示器还是 4:3 的呢; 现在的电影,
除了 IMAX, 基本都是 2.35:1的.
2,要说到电影的比例格式,一定要谈芯片的格式.
现阶段所有投影机的芯片,我说的芯片无非是两大阵营; a , 液晶面板芯片包括 Sony 的
SXRD 以及 JVC 的 D-ILA , b,德州仪器 TI 的 DLP 投影机用 DMD 芯片.
按照另外一个方法也可以分两大类, a, 就是数字相机或者数字摄像机的成像芯片, 用以
把光学信号转换成电子信号; b, 就是投影机的还原芯片,把电子信号还原成人眼可见的光
学信号. 所有这些芯片,目前都是 16:9 的, 在未来不短的一段时间内, 无论是 Sony
JVC 还是 TI, 都不会主推 2.35:1 的芯片,因为半导体厂的投资非常巨大, 把芯片从
16:9 转换成 2.35:1, 技术上容易,但是工厂的所有设备 工艺都要重新洗牌, 没有利益的
推动, 目前的投入没有得到充分的回报的情况下, 不会轻易推出 2.35:1 的芯片.
3, 2.35:1电影
16:9 以及 2.35:1 电影的出现,无非是因为更适合人眼的物理视觉特性,看 16:9 的电影比
4:3 的舒服, 2.35:1 的电影比 16:9 的更舒服 .
注意:
主要的观点,核心内容, 所有2.35:1 的电影,其成像 存储 传输的格式,都是 16:9 的.
为了制作 2.35:1 的电影,目前都是使用变形镜头, 拍摄的时候, 变形镜头加在数字摄像机
前面, 变形镜头按照 2.35:1 的比例切割抓取光学信号, 然后另一端按照 16:9 的比例把
光学信号给摄像机. 摄像机仍然以 16:9 的格式录制和存储.
我们看到的电影,大家都知道,是由一帧一帧的画面 组成的, 所谓的活动的画面,不过是由
连续的静止 画面组成.
远的不用扯了,我不懂,很多烧友也不懂. 近的来,就说咱们用的蓝光机和投影机. 无论在蓝
光碟里面, 还是从蓝光碟到投影机的传输,在这些个过程里面, 所谓 的 2.35:1 的电影的
一幅幅画面的比例,都是16:9 的,如果您去看原始的 2.35:1 的电影的画面, 会发现都是
16:9 的.
4: 从蓝光机到投影机,看 2.35:1 的电影.
注意:
主要的观点,核心内容, 无论有没有变形镜头,您的投影机都可以看 2.35:1 的电影.
下面来看看投影机显示 2.35:1的两种情况
4-1, 没有变形镜头.
看 2.35:1 的电影, 没有变形镜头,您就只好告诉投影机,使用 Anamorphic 模式 即变形模式,投影机会自
动把从蓝光机获得的信号转换成 2.35:1的,并且按照此比在投影机的光学芯片上面成像,
而目前投影机的光学芯片都是 16:9 的, 即16:9的芯片上面呈2.35:1的画面, 因此, 芯片
的上下两部分便没有光学信号,完全没有工作,当然,仍会有光漏过去,这就是没有变形镜头
的时候, 幕布上面两条灰边的由来 ;
4-2,有变形镜头.
下面 我以我最熟悉的Runco 投影机为例. 当有变形镜头的时候,我此时看 2.35:1之电影,告诉投影机,并且选取
Letter Box信箱模式(每个品牌的投影机都应该有此选项,不过菜单名称不同罢了), 所谓
信箱,顾名思义, 信箱只放东西,不管处理, 您放进去什么比例的画面,还是给您什么比例的
画面. 此时,投影机得到这个指令,会把从蓝光机来的2.35:1的电影画面,以原始的比例格式
传输,以原始的比例格在光学芯片上成像,当然,这个格式,一定是 16:9 的, 这个时候, 即
在 16:9 的芯片上呈16:9 的画面, 投影机的光学芯片是全幅工作的. 此时,若你把变形镜
头拿开,会发现所谓的 2.35:1的电影的原始画面,都是 16:9的, 不过画面都是由两边向中
间压的,此时人像都是高高长长的失真那样子.
相比没有使用变形镜头, 投影机的光学芯片上, 有多出 20-30%的像素参与了工作,这也就
是为何其它一切条件皆不变, 不用变形镜头的条件下, 若投影机能够投 100寸2.35:1 的画
面, 那么加上变形镜头以后 ,此时您获得的2.35:1 的画面是 130寸左右.
5, 使用变形镜头的好处,主要有两点
5-1, 好处一,挽救了 20-30%的像素,提高了分辨率.
注意,变形镜头没有任何放大作用, 上述过程的结果是借助变形镜头 挽救 了分辨率. 至于
其他的有人说,使用变形镜头,提高了亮度,这是变相的说法,不科学也不准确. 应该这样分
析,如果原来投 100寸,加变形镜头投 130寸,这个情况,亮度基本会会降低 ; 而假若使用变
形镜头投的画面为 100寸, 不使用变形镜头 也是投 100寸,这两种情况比较,应该是使用变
形镜头的 100寸亮 .因为当您使用变形镜头投 100寸的时候,实际上投影机不过投80寸不
到. 同一台投影机,投的画面越大,就会亮度越低,分辨率 像素等综合质量也会降低 ,简而
言之,就是密度降低; 投80寸的是时候的画面,看起来应该比 100寸的画面亮. 这是投影机
的光学密度问题,另外开课讲.
5-2, 好处二, 能够投射弧形的画面.
没有变形镜头,是可以投 2.35:1 的画面,但是一定不能投弧形画面.
弧形的画面,更加适合人眼的球形之物理观看特性,视觉上更加舒服. 一旦到了 150寸,使
用弧形的 2.35:1 的幕布看到的画面,,比起非弧形的,舒服很多.
其它
目前的变形镜头,像矩形的美国的 Panamorph 以及芬兰的Prismasonic, 圆形的,德国
ISCO , 这些镜头都非常不错. 千万不要说必须用 ISCO 的,这个说法,可能是看了假的
Panamorph 得到的结果 .我看到有假的 Panamorph 出售,您不用来问我,我不可能讲.因为
纵然我想打假,也需要充分的证据. 希望您自己擦亮眼睛. 实际上,正宗的 Panamorph
Primasonic ,效果也非常好.
结尾,
如果就是看 100 寸的幕布, 用不用变形镜头无所谓了,也没有必要上弧形幕布; 到 130
寸,可以上弧形幕布,也可以不上,变形镜头也可用可不用; 到 150寸以上,建议上弧形幕布,
若上弧形幕布,一定要上变形镜头. 当然,到了 200寸,弧形幕和变形镜头,则缺一不可了.
音响,投影,都没有太复杂的学问,只要您多动动脑筋,就会有正确的结果, 天天上网查资料,
尤其是 什么 199或者 JD啦, 这样的以盈利为目的的网站加上自以为是的大师,出来的很多
帖子是不会专业的.
还是那句话,真理总是掌握在少数人手里.
后记,关于变形镜头的一些数字,
1, 1.33X ,大部分变形镜头的变换比为 1.33X, 绝大多数朋友对此有误解,以为 1.33X 为变形镜头的放大倍率.事实非如此. 先说 16:9的银幕,宽度和高度比为 1.778(16除以9等于1.778), 不用说 2.35:1 银幕的宽度和高度比,为 2.35, 2.35除以 1.778等于 1.322. 因为事实上很多宽银幕电影的比率为 2.40,而非 我们常说 的 2.35, 我想 1.33倍是取了中间值而已,关于2.35 还还是 2.40这点没有时间再做详细研究,有懂得朋友可以补充.
所以, 1.33X 表示拉伸比,非放大倍数也. 其它的还有 1.50X 和 2.0X 的,这些个就不适合我们用了.
2, 使用变形镜头以后,相比不用变形镜头,提高的分辨率是多少 ?
请抓住一个要点,就是:使用变形镜头把 16:9 的原始画面转换成2.35:1 的过程中, 其画面面积是不不变的.让我们做个初中水平的简单计算.
16:9 的银幕, 100寸,表示对角线大小是 100寸即 254CM,则根据勾股定律求得100寸银幕宽度为 221.3CM, 高度为 124.5CM,
同理 2.35:1的银幕,100寸时,宽度为 233.7CM, 高度为 99.5CM.
以W代表宽度, H代表高度, 2.35:1银幕中 W=2.35H. 原先 为 100寸16:9 的画面 其面积为 221.3 X 124.5 平方厘米,加上变形镜头以后,由于面积不变,则 2.35H X H= 221.3 X 124.5,求得 H=108.3 CM,则加变形镜头转换成2.35:1银幕后,实际宽度为2.35H= 254.5 CM,对角线长度为 276.6 CM, 可以得知实际转换成 2.35:1 银幕的大小为 108.9 寸,约为 109寸, 实际等于画面 放大 1.09 X 1.09 约等于 1.19 倍, 变相等于分辨率提高 1.2 倍,所以我说分辨率提高 20% 是有依据的.
从另一方面求证, 如果不使用变形镜头,在 100寸 16:9 画面上,靠遮幅做成的 2.35:1画面 其宽度最大为 221.3CM, 实际获得的 2.35:1 银幕的最大 为 94.7 寸, 则 109 / 94.7= 1.15. 加上其它因素,我认为1.2倍是可采信的.
注:矩形之面积大小 和 对角线的平方成正比,所以从 100寸到 109 寸时,放大的倍数应为 1.09 的平方而不是 1.09 倍.
3, 变形镜头厂家网址
https://www.schneideroptics.com/ ... cinema/products.htm
http://www.panamorph.com/
WWW.PRISMASONI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