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好碟介绍>音源>古典音乐

拉丁美洲弥撒

  • 编号:467095-2
  • 演出:
  • 榜单情况:http://
  • 提供者: 发烧老兵 (61.152.0.205)

0

  • (0人评价)
  • 0%
  • 0%
  • 0%
  • 0%
  • 0%
讨论次数:2 观看人数:1635 最近讨论时间:2001-01-16 20:41:38
弥撒曲,是天主教用于圣体圣事礼仪的音乐,以纪念耶酥钉在十字架上。其唱词通常用拉丁文,
并分为五段:慈悲经、荣耀经、信经、圣哉经和羔羊经。历代古典大师如巴赫等都写有许多令后
世传唱的弥撒曲,成为音乐宝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遗产。不过这张唱片中的《拉丁美洲弥撒》则
诞生于60年代。阿根廷作曲家拉米雷斯将南美洲当地的音乐元素和神圣的宗教圣咏完美的结合
起来,发表至今,已成为近代世界乐坛的经典之作。PHILIPS多年前曾经出过一张歌王卡雷拉斯
的《拉丁美洲弥撒》,一度成为发烧友人手一张的天碟。

至于本片的演唱者梅赛德斯·索萨,是阿根廷年逾六旬的女歌唱家。她一生坎坷,几十年如一日
的以真挚歌声赞美造物主,不知为多少困苦生活中的心灵带来过慰籍。在阿根廷人的心目中,索
萨的歌声代表着信念和理想。由于到处以歌声为人民争取平等和自由,在独裁时代, 她吃了不
少苦头,至今一直被认为是不折不挠的战士。在这张唱片中,她苍凉的歌声具有感人的力量,发
自内心的赞美,能直入人的灵魂深处。如果说卡雷拉斯追求的是艺术上的完美,让人沐浴在爱和
感恩的气氛之中,那么,索萨的歌声简直就是人神合一,用最质朴和纯净的方式拉近了尘事与天
堂的距离。



其实,卡雷拉斯当年的那张《拉丁美洲弥撒》的录音效果,已经差不多要让发烧友们连声叫好
了。而这个新版本的效果更是不得了。一开声,音场的深阔度和空间感的无比巨大,就足以让摆
位良好的高级音响在房间中“蒸发”掉。高低频延伸也让录音呈现出极端的平衡之美,地道的拉
丁美洲乐团的伴奏以及合唱团的伴唱均带有透明无尘的音色和层次,袅袅余韵,绕梁三日而不
绝。难能可贵的是,索萨的歌声和各种南美乐器的质感惊人的细致和传神,各种乐器的位置,歌
手的口型甚至高度都可以于无形中鲜锐呈现。

PHILIPS极少有如此出身的录音。这张唱片的录音水准甚至可与北欧的一些蚊型小厂的录音媲
美。很多朋友如果还不领会什么是真正高质量低频、正确的音场还原?坛子上的b&W迷,如果想
知道推到最好的N800系列,是如何的迷人?我看,说什么都要拿这张唱片做个示范。当然,前
提是,您的音响得真正调配到最佳状态。
评分: 0

2条评论

发烧老兵. 2001-01-16 20:41:38

很显然,弥撒曲是一种宗教的音乐艺术,在神学思想的直接影响之下,它注重
的不是人对艺术创造的个人自由,而是如何艺术地表达出人对于上帝的信仰。
因而也就使其具有形象性的启示与体验性的接受,这样的双重特征。它促使音
乐在进行宗教预言的艺术表达之中唤起宗教热情;在宗教热情的艺术表达之中
坚守宗教信仰,从而在理性与感性趋于和谐的宗教虔诚之中,进行对于天国的
理想性追求。
直接影响到“弥撒曲”这一音乐语言的,是《圣经》。因为根据基督教教义,
正是耶稣的牺牲,象征着救赎世人行动的结束,神与人重新和解并立约,所以
神学家认为通过弥撒来重现基督耶稣殉难之前的情景,无疑是坚定教徒信仰的
最重要的宗教仪式,因而弥撒成为了教会活动的中心。作为一项重大的基督教
献祭礼仪,弥撒直接来源于《圣经·新约》:基督耶稣预感到自己即将殉难,
因而与十二个门徒共进最后的晚餐,在将饼分给门徒们的时候,说:“这是我
的身体,为你们而牺牲的”,在把葡萄酒倒给门徒们的时候,说:“这是我的
血,要为你们和众人而倾流”,以此来暗示自己行将永远离开他们。所以,在
基督教各大教派中,都要举行以领圣餐为主要仪式的献祭礼仪。如此显赫隆重
的纪念活动,当然需要在庄严肃穆的颂歌与神秘圣洁的教堂之中进行。

如果没有神秘圣洁的教堂,很难想象虔诚信仰的崇高;如果没有庄严肃穆的颂
歌,也就很难想象虔诚情感的真挚。弥撒曲,那真挚的赞美与心灵的吟唱,如
同天籁般的流淌,并弥漫出庄严肃穆的气氛。那如同天穹般的扩展所延伸而成
的神秘圣洁的感受,旨在带领着教徒崇高的向往与精神一起飞升,所以,应该
被看成人与上帝在无言而直接的对话。

深入了解弥撒曲,不得不谈谈西方的宗教音乐的发展和变革。早期的教会音
乐,主要以声乐为主(象格里高利圣歌),这是因为最初的教徒认为乐器是世
俗的器具,而不是神圣的象征,人应该用心灵的吟唱来对上帝直接进行赞美,
这因而导致乐器与器乐长期成为宗教音乐的禁区。一直到公元6世纪教堂才开
始使用风琴,而正式使用风琴则是公元12世纪的事了。当时天主教的各大教堂
都有大型管风琴,公元14世纪出现可移动的小型风琴,供唱诗班使用,因而被
称作唱诗班风琴,从此,风琴成为典型的宗教乐器。此外,器乐在公元16世纪
后期才开始有所发展,主要用在非礼仪性的宗教集会场合,如婚礼音乐等等。

尽管对于乐器与器乐的排斥造成了教会对于音乐发展的一个方面的极大限制,
但是,也在客观上留下了器乐发展的天地。更为重要的是,教会对于声乐的重
视,无疑又从另一方面推动了音乐的发展。基督教的声乐主要取材于《圣经·
旧约》的《诗篇》。随着天主教在基督教中地位的上升,由教皇主持编定的
“颂调”逐渐成为主要的音乐形式。颂调为吟诵式颂歌,音调简单无伴奏,节
奏自由。由于天主教对颂歌的吟唱具有严格的规定,不仅要求吟唱内容与宗教
仪式必须相符,而且更要求吟唱者只能是由教士或指定人员组成的男声唱诗班
担任,并且进行齐声合唱,因而教徒唱诗受到限制。虽然看起来这似乎剥夺了
一般信徒的吟唱权利,但是从音乐发展的角度来看,这种具有专业性的吟唱活
动,无疑为声乐的迅速发展提供了动力。因而在公元10世纪就出现了多声,重
唱与合唱,奠定了复调音乐发展的现实基础。

中世纪最著名的声乐是天主教教会唯一的亦是最理想化的大型礼仪颂歌――有
着5个乐章的弥撒曲。它们的词和曲有固定的搭配关系,共分为五段:1.慈
悲经;2.荣耀经;3.信经;4.圣哉经;5.羔羊经。五段中间穿插着神
职人员的朗诵,采用拉丁文,追求庄严肃穆的宗教气氛,表现出极大的艺术感
染力。它不仅对于天主教的艺术表达有着直接的影响,还促使整套弥撒曲吟唱
在公元15世纪以后成为西方宗教的常规;并间接影响着后世音乐家的创作。
现在的音乐界,在弥撒曲的定义上,为了与宗教仪式有所区别,通常将弥撒曲
分为"普通弥撒"和"特别弥撒"两种,而我们通常所说的“弥撒曲”多指前者。
同时,弥撒曲还分成不同的类型:比如说参加仪式的神职人员很多,“普通弥
撒”的五段音乐写得完整而精致的,称为"大弥撒",又称"庄严弥撒";反之则
称为"小弥撒";如果没有朗诵和其他宗教仪式,则称为"音乐会弥撒",巴赫的
《B小调弥撒曲》、贝多芬的《庄严弥撒曲》就是音乐会弥撒的典范。其中巴
赫的《b小调弥撒曲》在庄严的合唱与重唱之中加入个人抒情性极强的独唱咏
叹调,与贝多芬结构宏大而激情充沛的《庄严弥撒曲》同为杰作。这些音乐的
出现,使弥撒曲式的吟唱超出了宗教的艺术限制,成为声乐发展中的一个有机
构成。

作为“弥撒曲”的入门者,巴赫的《B小调弥撒曲》几乎是必听的曲目。聆听
巴赫《b小调弥撒曲》――这部大型康塔塔(合唱)组曲时,大约很少有人真
正能够注意那流畅而慰人心胸的旋律是以精美的对位形式展开的。但是只要将
同时期其他作曲家的作品与巴赫稍加比较,恐怕也很少有人会感受不到这一
点:通常那种仅仅是表现柔和的、相对来说较为清晰而单一的声音,在巴赫这
里变得深沉、浑厚起来,因而具有了一种难以言喻的庄严和崇高感。抒情的旋
律在这里并没有消失,然而却像是经过了一只看不见的神奇之手的巧妙融合,
像是经过某种浓缩而呈现出了新颖的宽广气息,让那些原本是跃动不已的各个
声部在这里表现为一个包罗万象而井然有序的整体。巴赫创造出来的这种整体
所拥有的力量是非凡的,那不像是某个人所能拥有的那种力量,因而我们能够
感觉到这里所发出的音响是何等的丰满、何等的充满活力。这一点,即使是无
情的岁月流逝都是无可超越的。
除此之外,古典音乐作品中拥有大量的弥撒音乐的变体。安魂曲又称为追思
曲、追思弥撒。顾名思义,可以知道它就是弥撒的一种变体,专用于追悼的场
合。罗马天主教的亡灵弥撒通常包括以下各段:1.进台经;2.慈悲经;
3.继叙经;4.奉献经;5.圣哉经;6.降福经;7.羔羊经;8.圣餐
经。最后还可增加一句应答句:"主拯救我。"常规弥撒中的荣耀经和信经,这
里不用。我们现在听到的安魂曲,一般都是由管弦乐队伴奏的合唱套曲;从这
一点看,它的形式有些类似于清唱剧。传统的安魂曲都是宗教题材的,歌词一
律用拉丁文;因此勃拉姆斯在1860年前后用德文歌词写作安魂曲被称为创
举,这部作品因而被称为《德意志安魂曲》,实际上它属于一首宗教康塔塔,
不是弥撒。16世纪欧洲的三大作曲家(帕莱斯特里那、拉絮斯和维多利亚)
都写安魂弥撒曲。较晚的安魂弥撒曲有独唱和乐队伴奏,莫扎特、柏辽兹
(《大安魂弥撒曲》)、德沃夏克、威尔第和福雷都写过。戴留斯的安魂曲歌
词系集尼采语录而成,非宗教性质。布里顿的《战争安魂曲》将拉丁语经文同
威尔弗里·欧文所作有关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诗交织在一起。现代作曲家也喜欢
使用这种体裁表现庄严肃穆的悼念,当然,不再用拉丁文,也很少是宗教内容
了。

展开此评论回复

penpie 2000-12-10 02:20:54

真叫我找到了!

展开此评论回复

  • 共2个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