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好碟介绍>音源>古典音乐

先驱之声

  • 编号:图6
  • 演出:
  • 榜单情况:http://
  • 提供者: 发烧老兵 (61.164.58.66)

0

  • (0人评价)
  • 0%
  • 0%
  • 0%
  • 0%
  • 0%
讨论次数:1 观看人数:1494 最近讨论时间:2001-01-27 09:02:50
俄罗斯大师夏里亚宾的专辑
评分: 0

1条评论

发烧老兵. 2001-01-27 09:02:50

现在“吃”不一定再要找春节这个“唯一的借口”,“玩”却只有节日才有比
较多的时间,因此,对我这个平时时间不富裕的人来说,春节里耳朵的享受远
要比嘴巴的享受重要。这两天听了一套相当不错的老唱片,音乐和录音都有些
东东可以拿出来和大家交流交流,写了一些字,贴出来谨当薄礼,与这里的同
好们分享。
据我的观察,现在的音乐迷在选择唱片的时候,都倾向于所谓的“古董录
音”。网上若有菜鸟问及何为“最佳版本”,“资深们”必推荐“炒豆声”一
大堆的“历史名盘”。里面的原因很多,一部分是因为音乐艺术中确实有许多
今非昔比的宝藏,另有一部分原因,则纯粹是文化的风气使然。有个法国学者
在他的著作中写过,后现代的知识和文化有商品化的趋势。在一个以经济为标
准衡量一切的时代中,我们不如把这话倒过来说:“商品比以往更有文化
了”。今天,什么是商品已经不是问题,但什么又不是商品呢?所以,还是让
我们取其易者而言之吧!今天的唱片作为商品早已行销全世界,因此,它们无
可避免地和服装一样,夹杂了阵阵时髦的风气。听老唱片在乐迷中是一种“有
品味”的流行风气,不知怎的,同收藏家手上的老照片、老房子、老汽车、老
古董有着同样的“风雅”。
商品的流行就意味着利润。书本上说,丰厚的利润刺激资本家们疯狂地争夺市
场,如今,资本家正利用流行的风气,把生意越搞越大,越来越眩乎。他们深
知,有流行之风,就有人们追逐流行的心理。抓住这种心理,就能把商品卖得
更多,赚得更肥。
唱片市场老唱片之风正越刮越烈。一声轰然过后,把卡拉杨、伯恩斯坦、阿什
肯纳奇吹出十万八千里。就连原先被发烧友追逐的英文标识—Stereo,也开始
变得不值钱了。一部分人突然间从讲究DDD、4D、HDCD、XRCD录音,变成了只
听Mono—单声道录音。只要是单声道录音,不惜重金囊括之。刹那间,某家唱
片店里的充满“炒豆声”的单声道唱片正大光明地登上零售价的头把交椅。
随行就市,商品倾销,这都是商业社会的特征。但要否认老唱片这种商品中的
文化,就不那么容易了。的确,老唱片有它深厚的文化积淀,而这种文化积淀
正是劫后余生的我们想要发现的东西。当年有位资深学者,出人意料地出席了
唱片视听会,而且担当了主讲。在他侃侃而谈之间,竟把老唱片里的深奥内涵
说得头头是道,底下的观众无不钦佩不已。一时间,唱片柜台前便激增了慷慨
解囊席卷老唱片的人头。看来,老唱片的确可以让人在耳朵领受经典之外,增
添许多显示渊博的谈论话题。如果哪张唱片不能讲出一些道道,消费者岂不是
冤枉?
这几天有幸听到一套名为的“先驱之声”的古董唱片,聆听和收藏价值超出我
对市面上常规“历史录音”的认识,且制作背景也很有和发烧友侃一侃的
“料”,不妨来让大家-尤其是发烧友们认识一下。
提起古董唱片,人们常常想起RCA黑白封面的托斯卡尼尼,或者是EMI“参考资
料”系列中的海菲兹、吉泽金等。其实唱片市场除了有大牌唱片公司在让这些
“雪花点中的肖邦”、“瓢泼大雨里的格里格”咸鱼翻身,还有许多专门靠转
录老唱片营生的小品牌在“兴风作浪”。说这些公司小,并不是因为他们的办
公室破旧、电脑落伍、人员稀少、质量低下……小品牌之“小”,在于他们的
产量和品种较少。而宁精勿滥,正是他们的取胜之道。
Nimbus Records(彩云公司)就是这样的一个“小品牌”。他家90年代初开
始陆续出版的“先驱之声”(Prima Voce)系列,非但内容经典丰富,制作也
可谓独具手段,心机落足。
“先驱之声”的制作者认为:早期的唱片历史并非仅仅是发明与技术的革新
史。若不是在这段历史中,有无数伟大的歌唱家的加入,唱片萌芽时期的录音
对今天可谓毫无意义(就这种观点,我们可以充分理解为:毫无商业意
义!)。但为什么“先驱之声”在此只提及声乐艺术家呢?原来20世纪前50
年,是公认的声乐的“黄金年代”。卡鲁索、梅尔芭、斯基帕、庞塞尔等等都
生活在那个年代。而且,由于留声机时期的录音还未电气化,只有一些片断性
的声乐作品最容易被录制成唱片,器乐作品和大编制的交响乐录音即使被留
下,现代科技也难以拯救其不忍卒听的声音。所以,真正有价值的古老录音都
集中在这些声乐艺术家的身上。Nimbus Records便矢志将其中最有参考价值
的录音宝藏重见天日。
说一句拯救音乐遗产是很容易的,但要收集和修缮好这些历史遗音却十分艰
难。“先驱之声”的音乐素材全部取自78转的古董唱片。制作人之所以拒绝使
用资料馆中保存的孤版钢丝录音,是因为即使用最现代的科技,声音的清晰度
也回天乏术。而部分78转唱片尚有许多散落在欧洲各地,其中既有尘埃满布的
纯粹观赏品,也有音响品质得到细心呵护的私人珍藏。
诺曼·怀特—“先驱之声”的特别顾问,由此开始了他的欧洲之旅。他走遍整
个欧洲的各个图书馆、博物馆、歌剧院,访问了收藏家、资料管理员,从而获
得了大量宝贵的78转唱片拷贝。说大量恐怕还难以形容数量的巨大,因为即便
是同一个版本,同一次录音,在各地保存的拷贝数量也相当惊人。怀特所负责
的工作就是挑选这些唱片中,他认为可能拥有较好音质的唱片。当然,怀特不
可能携带考究的播放器材,所以,绝大多数时间里,他只能通过外观和直觉辨
别唱片品质的好坏。这位火眼金睛的鉴赏家,每天查验500余张古董唱片,最
后出色地完成了音源的选择任务。
工作到此结束了吗?没有!对78转唱片的清洗和转录工作更艰巨和繁重。原来
由于早期录音技术的粗糙和古董唱片槽纹的经年历久,唱片的转速常常不完全
等于78转,据说,最严重的偏差可能是达到每分钟只有68转或大于88转!这样
严重的差错将会导致复制后的CD声音偏低或偏高。在以往,人们可能通过LP播
放设备上的转速调校来调整自己所听到的音乐,但以CD取代后,听众将无能为
力。因此,工程师不得不找来乐谱或特征乐器来进行对比参考。但当演唱家自
说自话地改编了乐谱上的音乐调性时,工作就更加复杂了。他们不得不对唱片
模糊的音响和某些特征乐器进行辨别,比如按照乐器正常的音域宽度来调整唱
片的音高。比如,吉它的最低音是mi,而唱片里反复出现了降mi(比最低音还
低),那么就说明唱片的转速慢了。
这种艰苦的调校,足以使我们为这些“艺术商品”的复制者们致敬了。但拯救
工作没有到此结束,因为Nimbus的工程师反对将老式78转唱片的声音完全“CD
化”,他们希望还原出这些唱片“全新”时的那种声音味道。于是,他们特别
制作一个6米长的号角式扬声器,并且改变了号角的内壁形状,从而可以在录
音室里获得等同于当年播放唱片时的声音。同时,他们又仿制出当年播放这些
唱片时常用的竹制唱针,以便于唱针能够完全和老唱片的凹槽吻合。整个复制
设备的音源几乎完全按照几十年前的放音规格制造,只有为保证唱片转速正常
的转盘,是用现代精密技术特制的。
所有这些工作结束后,那些早已故去的伟大歌唱家们便重新走进了今天录音室
里。我们从来没有听到过这样神奇的老唱片。因为即便你手头真有一张78转的
卡鲁索的唱片,也不见得能播放出当年的“原汁原味”。因为转速、变形、被
氧化侵浊的片槽……所有的一切都被历史打了折扣。而Nimbus又将一切还以最
本色的面目。

让我们看看“先驱之声”中,有哪些珍贵的录音就是我们的首选。吃名气的唱
片购买者完全可以选择自己熟知的卡鲁索或吉利,但就我,恐怕要挑选一些独
特的,具有历史意义的Prima Voce。
首先自然要考虑伟大的马蒂奈利。这位伟大的意大利男高音,从完完全全的业
余歌手转变成歌剧舞台明星的历程为人熟知,但他的唱片实在属于凤毛麟角。
编号NI 7804的CD是马蒂奈利的个人专辑,曲目中包括大量威尔第的咏叹调。
但其中最出色的莫过于选择乔尔达诺的《安德列·谢尼埃》和莱昂卡瓦洛《丑
角》的咏叹调。其中的《穿上戏袍》实在令人心碎,可谓唱片界最杰出的演
绎。满满76分半的播出时间,揭开马蒂奈利神秘的面纱,使人爱不释手。
另一位以往只闻其名,不听其声的歌唱家是尼丽·梅尔芭。这位伟大的女高音
曾无数次成功地演绎吉尔达、茶花女、咪咪、戴斯特蒙娜、玛格利特等。NI
7890的这张唱片中,包括了她演唱的玛格利特的唱段《珠宝之歌》、戴斯特蒙
娜著名的《杨柳之歌》和《圣母颂》、咪咪的《别人都叫我咪咪》等拿手好
戏。因此,它对我们全面认识这个传奇女高音的艺术水准有着不可估量的作
用。
此外,被列为首选的唱片主人翁还有两位低音歌唱家—女低音玛丽安·安德森
和男低音费多尔·夏里亚宾。
安德森的历史贡献显然要比她的艺术地位高得多,因为1955年,大都会歌剧院
上演威尔第名剧《假面舞会》时邀请她扮演其中的乌尔里卡。在这之前,大都
会的舞台上还从来没有黑人演员担任过角色。在她之后,众所周知的杰西·诺
曼、凯瑟琳·巴特尔、芭芭拉·亨德里克斯等一系列黑人歌手纷纷登上舞台。
但是,安德森的艺术实力却并非因此而显得逊色。她是20世纪上半叶最著名的
黑人灵歌的演绎者。在这张唱片上,我们可以听到她演唱的众多赞美歌。
夏里亚宾更是如雷贯耳的名字。这个“俄罗斯农民的儿子”刻苦学习声乐,23
岁首次在莫斯科崭露头角。由于俄罗斯的重要歌剧作品,比如:鲍罗丁的《伊
戈尔王》和穆索尔斯基的《鲍里斯·戈杜诺夫》中,都有极其重要的男低音角
色,使得夏里亚宾的戏剧天赋得到充分地展现。他演绎的鲍里斯·戈杜诺夫举
世闻名。
这套“先驱之声”中还有一些堪称绝世珍宝的唱片,内容是关于20世纪初欧洲
各大歌剧院台柱的。这样的编排概念非常独特,也具有相当的历史价值。因
为,按照19世纪留下的传统,一个成功的剧院必然是依靠一批杰出歌唱家打响
知名度的。所以,对这些世纪初的王牌剧院进行一次整体大阅兵,我们可以充
分观赏到当时、当地歌剧世界的风景。从莫斯科大剧院的夏里亚宾,到大都会
的马蒂奈利;从拜洛伊特的弗拉克施塔特,到米兰斯卡拉的吉利;从柯温特花
园的苏佩维亚,到巴黎歌剧院的庞塞尔……遥远的星空再度灿烂,逝去的美声
再度感动我们的肺腑。
就是这样的古董唱片,令我们真实地感受到商业时代里,文化和艺术的复活。
如此“风雅”似乎不可不“附庸”也!

本贴由发烧老兵于2001年1月25日15:47:37在脉搏乐趣园〖音响发烧站〗发
表.

展开此评论回复

  • 共1个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