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次数:3 观看人数:1847 最近讨论时间:2003-05-30 14:18:36
许多乐迷们提起古典大师时,眉飞色舞的,总是那几个白发苍苍或已早入土的老人家。古典音乐
属于老年人的,似乎已经成为一种心理定式—假使有人利用它出个“脑筋急转弯”题目的话,上
当的一定大有人在。而事实上,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的年轻一代音乐家已经逐渐在古典
音乐领域攻城掠池,其中不乏具有大师气质的佼佼者。比如:小提琴手莎汉、约瑟夫维茨、单簧
管演奏家梅耶尔、钢琴手卡斯奇奥利、波格莱里奇、指挥家蒂勒曼和演唱家伊恩·波斯特里奇。
他们除了技艺超群,令人难以相信地拥有与他们年龄不相符合的艺术表现深度之外,还有许多老
一辈人所不具备的一点优势,那就是如今明星市场上所必须具备的俊美的外表。
说到明星外表,当年的卡拉杨算是古典市场上的第一位偶像级大师了,但卡拉杨如此一把年纪还
在镜头面前扮酷,有时毕竟让人觉得有些做作。但现在的明星们青出于蓝,已经将自己的偶像气
质十分自然地流露在生活与艺术之中;再加上他们以良好的音乐教育作为基础,无论是音乐会还
是灌录唱片,都给古典市场带来巨大的商机。不过,中国的市场有些例外,因为中国的大多数乐
迷有着听“小贩吆喝”的悠久传统,不仅把“吆喝”作为进行某种消费的指导,同时拿来当作艺
术去“享受”。这表现在他们过于迷信“唱片指南”的吹嘘,因而,常常轻信于宣传媒体“滚动
广告”式的现代“叫卖声”。至于那些被西方演出市场排定了数年计划的年轻艺术家们,大多数
人从来就不太过问。
不盲从现代演出市场不见得是件坏事,毕竟,大家衷情的“单声道黄金年代”经过了时间的考
验。但不盲从不等于不闻不问,甚至拒绝接受。人总还是要对新鲜事物有点兴趣,倘若对今天的
音乐世界全然不知也全然不想知,那么中国的乐迷恐怕永远都是与世隔绝的井底之蛙,永远只能
捧着洋人的中古物事自娱自乐了。
新歌曲演绎者——波斯特里奇
今天,笔者在此要介绍一位年轻的英国歌唱家:伊恩·波斯特里奇。他恐怕能算是EMI在上世纪
末推出的最优秀的艺术家,同时,也是最具明星效应的年轻人。修长的身材、绿色的眼睛、近乎
神经质的表情以及那宽大的高领毛衣几乎成为他的标志性形象。他最先在英国的Hyperion品牌
录制唱片,在规模宏大的舒伯特艺术歌曲全集录音中演唱了重头曲目《美丽的磨坊女》(获得当
年《留声机》杂志最佳声乐作品奖)。还在其他一些歌曲集锦中亮过嗓子。自签约EMI以后,陆
续推出了《舒伯特艺术歌曲集》、《舒曼诗人之恋》(98年《留声机》最佳声乐作品奖)、
《英国歌曲集》、《布里顿歌曲集》、《亨策6首阿拉伯歌曲》等近10张唱片,每张唱片几乎都
获得权威评论界的好评。
要让这位年轻的歌唱家写一篇简历的话,他所获得的文凭一栏足以让人瞠目结舌。1990年年
末,他领到了两张博士文凭——哲学和历史,颁发这两张文凭的学府是令无数世人向往的剑桥和
牛津。学习期间,他也像如今的百万琴童一样,用业余时间学习音乐,听着唱片练歌唱。不同的
是,在没有重重考试的负担下,他的歌唱技艺与学业同时进步,相辅相成,并在1991年赢得了
国家音乐协会的奖金。以此为起点,波斯特里奇决定投身于演唱事业,做一个真正的歌唱家。
1993年,波斯特里奇首次登台,次年在珀塞尔大厅中,演唱了《冬之旅》。后来,他还在98年
的慕尼黑歌剧节上演唱了同一曲目。其特殊的意义在于:那场音乐会是当年歌剧节的30多场演
出中,唯一的歌曲演唱会。而且,曲目又是德语艺术歌曲中的具有最高成就的作品,因而,在音
乐会获得圆满成功之后,他当即被公认为最杰出的新一代艺术歌曲诠释者。
波斯特里奇的嗓音条件,决定了他不可能是一位帕瓦洛蒂式的意大利美声男高音。他的声音不同
于后者天然豪迈的民歌腔调,显示出的则是精雕细琢的醇美音质,和良好的控制技巧。打个比
方,就好象根雕和石膏像之间的区别,前者自然、朴实,后者充分体现艺术的人工美。所以,人
们休想听到波斯特里奇演唱《无人入眠》,而取而代之的是具有浓郁文学气息和深邃的思想内涵
的艺术歌曲。从1995年以来,波斯特里奇灌录的许多艺术歌曲中,每个词句都包含了他的研究
心得。不过,到如今为止,似乎还没有看到他灌录的英、德两种语言以外的艺术歌曲。这恐怕在
他对某种语言缺乏把握时,是绝对不会轻易开口演唱的。
唱片推荐
波斯特里奇灌录的多张唱片中,首先要推荐EMI录制的舒曼《诗人之恋》(5 56575 2)。这是
波斯特里奇1997年在EMI旗下录制的第一批录音,1998年出版后赢得了当年的留声机杂志年度最
佳声乐作品奖。舒曼艺术歌曲的特点在于,每首歌都十分短小,有时,乐思甚至不很完整。这个
特点令许多演唱者都无从入手,还有人误解舒曼浅化了海涅诗歌的美妙意境。而波斯特里奇却发
现舒曼用瞬间的音乐转化了诗歌中原有的内容,通过音乐的简洁与前后歌曲间的逻辑关联,将
16首诗词融为一体。所以,他在演唱时,着力强调着歌词与音乐极其契合的许多瞬间,这些瞬
间最后连成一片,令整部套曲浑然一体。或许正是这种出色的处理方式,使《留声机》的评委们
投下了无可辩驳的一票。
有记者曾就《诗人之恋》对波斯特里奇进行采访,他回答说:他17岁时就在学校的艺术节上演
唱过这部套曲。由于这是他到EMI之后的第一张重要专辑,必须一炮打响,因此才选择了自己早
已熟悉的曲目。不过,事后证明,无论从哪种角度去看,《诗人之恋》都是成功的。唱片上,除
了《诗人之恋》外,还有舒曼的《声乐套曲,作品24》以及7首艺术歌曲,包括《两个掷弹
兵》。所有这些歌曲都可以算做舒曼作品的巅峰之作,录音制作也足以打一个满分。
99年,EMI推出了《英国歌曲集》(5 56830 2),收录了24首英语艺术歌曲。在前言中,波斯
特里奇直言不讳地指出艺术歌曲在英国音乐空白时期的悲惨状况。当德国人大量创作艺术歌曲的
时候、当法国人为他们的艺术歌曲(Melodie)掀起运动的时候,英国根本就没有值得一提的歌
曲产生。直到20世纪的布里顿,才完成了英国音乐的复兴,也实现了英国艺术歌曲的突破。因
此,这张专辑对于拥有强烈民族自傲感的英国人来说有着特别重大的意义。它收集了创作于布里
顿之前的,所谓复兴运动准备阶段的歌曲作品。其中有些音乐民族气息浓郁,散发着独特的英格
兰芳香。
除了选曲考究之外,波斯特里奇对如何演唱好这些歌曲也认真地下了苦功。他说,用英语演唱不
是件容易的事情,因为歌手常常要面对英语中复杂的元音。比如“home”一词中就包含至少5个
音节。随着歌曲中语气的变化,音节数还会有所增加或减少。此外,与德语歌曲不同,英语歌曲
要求歌词的句子极其流畅,讲究词与词之间的过渡,绝对不能将短语或单词分解开来。这一点对
于歌手而言又是巨大的挑战。在极为严谨的准备之后,波斯特里奇令人信服地演绎出这些英语世
界中最高贵的歌曲。穿着高领毛衣的年轻人又一次征服了苛刻的本国的听众,也征服了全世界艺
术歌曲的爱好者。
今年年初,波斯特里奇推出了又一张精心制作的专辑——亨策《6首阿拉伯歌曲》。出生于1926
年的亨策被人们戏称为当代音乐中的“蛮牛”,其左倾的政治见解与耿直的脾气历来是音乐界津
津乐道的谈资。不过,年近80的亨策在接受采访时已经表现出老年人的沉稳与凄凉感。他提
到:选择这些阿拉伯语诗歌的原因,是在于他感受到阿拉伯人的那种忧郁和恐惧。他将完成后的
《6首阿拉伯歌曲》题献给了波斯特里奇。在今天,艺术家接受题献的做法已经不太多见了,但
年轻的波斯特里奇能感动“蛮牛亨策”为他创作一组高水平的歌曲,表明了他的艺术表现已经得
到老一辈音乐家的认可。自然,在这张专辑中,波斯特里奇也尽心尽力地演绎出高水准。我们就
等着看在今年年末《留声机》的评选上,他能否再拿下一座声乐作品大奖了。
外表英俊的波斯特里奇自然不会放过在DVD影碟上亮相的机会。华纳唱片公司最近拍摄了舒伯特
《冬之旅》的MTV(8673-83780-2),导演用极其简约的风格塑造了一个青年艺术家痛苦的内
心世界,将人的内在外化,为音乐增添了强烈的视觉空间,在艺术上,堪称对舒伯特歌曲成功的
再创造,也令音乐爱好者得以一睹波斯特里奇的戏剧性表现,绝对值得欣赏!
属于老年人的,似乎已经成为一种心理定式—假使有人利用它出个“脑筋急转弯”题目的话,上
当的一定大有人在。而事实上,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的年轻一代音乐家已经逐渐在古典
音乐领域攻城掠池,其中不乏具有大师气质的佼佼者。比如:小提琴手莎汉、约瑟夫维茨、单簧
管演奏家梅耶尔、钢琴手卡斯奇奥利、波格莱里奇、指挥家蒂勒曼和演唱家伊恩·波斯特里奇。
他们除了技艺超群,令人难以相信地拥有与他们年龄不相符合的艺术表现深度之外,还有许多老
一辈人所不具备的一点优势,那就是如今明星市场上所必须具备的俊美的外表。
说到明星外表,当年的卡拉杨算是古典市场上的第一位偶像级大师了,但卡拉杨如此一把年纪还
在镜头面前扮酷,有时毕竟让人觉得有些做作。但现在的明星们青出于蓝,已经将自己的偶像气
质十分自然地流露在生活与艺术之中;再加上他们以良好的音乐教育作为基础,无论是音乐会还
是灌录唱片,都给古典市场带来巨大的商机。不过,中国的市场有些例外,因为中国的大多数乐
迷有着听“小贩吆喝”的悠久传统,不仅把“吆喝”作为进行某种消费的指导,同时拿来当作艺
术去“享受”。这表现在他们过于迷信“唱片指南”的吹嘘,因而,常常轻信于宣传媒体“滚动
广告”式的现代“叫卖声”。至于那些被西方演出市场排定了数年计划的年轻艺术家们,大多数
人从来就不太过问。
不盲从现代演出市场不见得是件坏事,毕竟,大家衷情的“单声道黄金年代”经过了时间的考
验。但不盲从不等于不闻不问,甚至拒绝接受。人总还是要对新鲜事物有点兴趣,倘若对今天的
音乐世界全然不知也全然不想知,那么中国的乐迷恐怕永远都是与世隔绝的井底之蛙,永远只能
捧着洋人的中古物事自娱自乐了。
新歌曲演绎者——波斯特里奇
今天,笔者在此要介绍一位年轻的英国歌唱家:伊恩·波斯特里奇。他恐怕能算是EMI在上世纪
末推出的最优秀的艺术家,同时,也是最具明星效应的年轻人。修长的身材、绿色的眼睛、近乎
神经质的表情以及那宽大的高领毛衣几乎成为他的标志性形象。他最先在英国的Hyperion品牌
录制唱片,在规模宏大的舒伯特艺术歌曲全集录音中演唱了重头曲目《美丽的磨坊女》(获得当
年《留声机》杂志最佳声乐作品奖)。还在其他一些歌曲集锦中亮过嗓子。自签约EMI以后,陆
续推出了《舒伯特艺术歌曲集》、《舒曼诗人之恋》(98年《留声机》最佳声乐作品奖)、
《英国歌曲集》、《布里顿歌曲集》、《亨策6首阿拉伯歌曲》等近10张唱片,每张唱片几乎都
获得权威评论界的好评。
要让这位年轻的歌唱家写一篇简历的话,他所获得的文凭一栏足以让人瞠目结舌。1990年年
末,他领到了两张博士文凭——哲学和历史,颁发这两张文凭的学府是令无数世人向往的剑桥和
牛津。学习期间,他也像如今的百万琴童一样,用业余时间学习音乐,听着唱片练歌唱。不同的
是,在没有重重考试的负担下,他的歌唱技艺与学业同时进步,相辅相成,并在1991年赢得了
国家音乐协会的奖金。以此为起点,波斯特里奇决定投身于演唱事业,做一个真正的歌唱家。
1993年,波斯特里奇首次登台,次年在珀塞尔大厅中,演唱了《冬之旅》。后来,他还在98年
的慕尼黑歌剧节上演唱了同一曲目。其特殊的意义在于:那场音乐会是当年歌剧节的30多场演
出中,唯一的歌曲演唱会。而且,曲目又是德语艺术歌曲中的具有最高成就的作品,因而,在音
乐会获得圆满成功之后,他当即被公认为最杰出的新一代艺术歌曲诠释者。
波斯特里奇的嗓音条件,决定了他不可能是一位帕瓦洛蒂式的意大利美声男高音。他的声音不同
于后者天然豪迈的民歌腔调,显示出的则是精雕细琢的醇美音质,和良好的控制技巧。打个比
方,就好象根雕和石膏像之间的区别,前者自然、朴实,后者充分体现艺术的人工美。所以,人
们休想听到波斯特里奇演唱《无人入眠》,而取而代之的是具有浓郁文学气息和深邃的思想内涵
的艺术歌曲。从1995年以来,波斯特里奇灌录的许多艺术歌曲中,每个词句都包含了他的研究
心得。不过,到如今为止,似乎还没有看到他灌录的英、德两种语言以外的艺术歌曲。这恐怕在
他对某种语言缺乏把握时,是绝对不会轻易开口演唱的。
唱片推荐
波斯特里奇灌录的多张唱片中,首先要推荐EMI录制的舒曼《诗人之恋》(5 56575 2)。这是
波斯特里奇1997年在EMI旗下录制的第一批录音,1998年出版后赢得了当年的留声机杂志年度最
佳声乐作品奖。舒曼艺术歌曲的特点在于,每首歌都十分短小,有时,乐思甚至不很完整。这个
特点令许多演唱者都无从入手,还有人误解舒曼浅化了海涅诗歌的美妙意境。而波斯特里奇却发
现舒曼用瞬间的音乐转化了诗歌中原有的内容,通过音乐的简洁与前后歌曲间的逻辑关联,将
16首诗词融为一体。所以,他在演唱时,着力强调着歌词与音乐极其契合的许多瞬间,这些瞬
间最后连成一片,令整部套曲浑然一体。或许正是这种出色的处理方式,使《留声机》的评委们
投下了无可辩驳的一票。
有记者曾就《诗人之恋》对波斯特里奇进行采访,他回答说:他17岁时就在学校的艺术节上演
唱过这部套曲。由于这是他到EMI之后的第一张重要专辑,必须一炮打响,因此才选择了自己早
已熟悉的曲目。不过,事后证明,无论从哪种角度去看,《诗人之恋》都是成功的。唱片上,除
了《诗人之恋》外,还有舒曼的《声乐套曲,作品24》以及7首艺术歌曲,包括《两个掷弹
兵》。所有这些歌曲都可以算做舒曼作品的巅峰之作,录音制作也足以打一个满分。
99年,EMI推出了《英国歌曲集》(5 56830 2),收录了24首英语艺术歌曲。在前言中,波斯
特里奇直言不讳地指出艺术歌曲在英国音乐空白时期的悲惨状况。当德国人大量创作艺术歌曲的
时候、当法国人为他们的艺术歌曲(Melodie)掀起运动的时候,英国根本就没有值得一提的歌
曲产生。直到20世纪的布里顿,才完成了英国音乐的复兴,也实现了英国艺术歌曲的突破。因
此,这张专辑对于拥有强烈民族自傲感的英国人来说有着特别重大的意义。它收集了创作于布里
顿之前的,所谓复兴运动准备阶段的歌曲作品。其中有些音乐民族气息浓郁,散发着独特的英格
兰芳香。
除了选曲考究之外,波斯特里奇对如何演唱好这些歌曲也认真地下了苦功。他说,用英语演唱不
是件容易的事情,因为歌手常常要面对英语中复杂的元音。比如“home”一词中就包含至少5个
音节。随着歌曲中语气的变化,音节数还会有所增加或减少。此外,与德语歌曲不同,英语歌曲
要求歌词的句子极其流畅,讲究词与词之间的过渡,绝对不能将短语或单词分解开来。这一点对
于歌手而言又是巨大的挑战。在极为严谨的准备之后,波斯特里奇令人信服地演绎出这些英语世
界中最高贵的歌曲。穿着高领毛衣的年轻人又一次征服了苛刻的本国的听众,也征服了全世界艺
术歌曲的爱好者。
今年年初,波斯特里奇推出了又一张精心制作的专辑——亨策《6首阿拉伯歌曲》。出生于1926
年的亨策被人们戏称为当代音乐中的“蛮牛”,其左倾的政治见解与耿直的脾气历来是音乐界津
津乐道的谈资。不过,年近80的亨策在接受采访时已经表现出老年人的沉稳与凄凉感。他提
到:选择这些阿拉伯语诗歌的原因,是在于他感受到阿拉伯人的那种忧郁和恐惧。他将完成后的
《6首阿拉伯歌曲》题献给了波斯特里奇。在今天,艺术家接受题献的做法已经不太多见了,但
年轻的波斯特里奇能感动“蛮牛亨策”为他创作一组高水平的歌曲,表明了他的艺术表现已经得
到老一辈音乐家的认可。自然,在这张专辑中,波斯特里奇也尽心尽力地演绎出高水准。我们就
等着看在今年年末《留声机》的评选上,他能否再拿下一座声乐作品大奖了。
外表英俊的波斯特里奇自然不会放过在DVD影碟上亮相的机会。华纳唱片公司最近拍摄了舒伯特
《冬之旅》的MTV(8673-83780-2),导演用极其简约的风格塑造了一个青年艺术家痛苦的内
心世界,将人的内在外化,为音乐增添了强烈的视觉空间,在艺术上,堪称对舒伯特歌曲成功的
再创造,也令音乐爱好者得以一睹波斯特里奇的戏剧性表现,绝对值得欣赏!
评分:
0
- 共3个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