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胶母盘》发烧唱片

二手器材 >>古典

发布者: 黑胶母盘 来 自:
发布时间: 2009-09-09 08:21:17 付款方式: 支付宝
到期时间: 两年 成色:
价格: 109RMB 运输公司: 顺丰快递
销售地点: 讨论 返回本版
评述: 20世纪50至60年代,是立体声录音黄金时期,以Decca,Mercury,RCA领衔的各大唱片
公司录制了大量经典名演的LP唱片;时至今日,这些头版、绝版的经典LP唱片不仅价格昂
贵,而且用户每播放一次这些LP唱片都会对片基产生些许的伤害。不过即使如此,依旧有很
多LP爱好者会花大价钱购买。究其原因,不外乎两个方面:第一,部分音乐大师的录音只灌
录了LP唱片,而从没有CD发行;第二,与CD唱片相比,LP唱片音质更加出色;尤其是一些历
史录音,由于磁带自身材质所限,母带出现大量耗损,导致发行的CD唱片难以保存足够的音
乐细节,不能再现那些已经离开我们的音乐大师的艺术神韵。而LP唱片相对而言,保存起来
则容易很多,一张在干燥洁净条件下保存且没有播放过的LP唱片,即使经过几十年的岁月流
逝,依旧可以还原最佳的音质。

有鉴于这些因素,在经历了近3年的技术筹备后,热点音频坚持“造福广大音乐爱好者”
这一基本思想,以非盈利模式运作,推出了《黑胶母盘》这一全新的唱片产品。《黑胶母盘》系
列唱片选取了被音乐爱好者和音响发烧友们最为推崇的一些的极其珍贵的LP唱片,使用最新
科技手段,在最大程度保证LP唱片原有声音质量的基础上,对这些传世经典进行了数字化录
制;同时为了保证唱片品质,热点音频选用了最先进的母盘刻录设备,并以最严苛的生产方
式进行生产,使《黑胶母盘》唱片的声音质量远远超越了传统压制方法生产的CD,达到了录音
室母盘级别。此外,每张《黑胶母盘》唱片出厂前都要经过严格的筛选程序,只有通过测试才
允许出厂;而且每张唱片的测试数据不仅会永久保存在热点音频数据库中,每位购买了唱片
的客户也将获得所购买的唱片的测试数据和唯一的唱片编号。

可以这样说,每张《黑胶母盘》唱片都是独一无二的,它不仅是一张以近于完美形式承
载音乐艺术的唱片,更是一款具有收藏乐趣的艺术品。
图片: 图片1    图片2    图片3    
回复人: 黑胶母盘 来 自: 114.241.75.47
回复时间:: 2009-10-09 09:11:13 讨论 返回本版
评述: UP
回复人: 黑胶母盘 来 自: 123.118.192.169
回复时间:: 2009-09-21 21:22:41 讨论 返回本版
评述: UP
回复人: 黑胶母盘 来 自: 125.34.20.22
回复时间:: 2009-09-09 09:15:57 讨论 返回本版
评述: 联系方式:

13366136431 王
sales@lp33.net
回复人: 黑胶母盘 来 自: 125.34.20.22
回复时间:: 2009-09-09 08:33:40 讨论 返回本版
评述: 黑胶母盘深度介绍:
http://www.lp33.net/fixAticle.jsp?aticle_type=2&page=1

三年多以前,热点音频工作室的创办者及首席录音师王轩骞先生,发现了一个很有趣
的现象:很多音响发烧友又开始使用曾经被认为是过时的音响设备——黑胶唱盘;很多经典的
黑胶唱片价格变得极其高昂,而且还常常是“一片难求”。针对这一情况,王先生走访了很多
拥有黑胶系统的朋友,同时认真地进行了聆听和比对。通过走访,王轩骞先生发现,黑胶唱
片作为音源,声音表现确实完全超越了CD唱片系统,尤其是和一些复刻经典黑胶唱片的CD进
行对比,不难发现其中声音质量的高下之分。有着录音专业背景的王轩骞先生,这时突然有
了一个新奇且大胆的创意:将黑胶唱片进行数字化转录!不过伴随着这个想法又有很多问题
产生了,这种转录工作有意义吗?数字转录后的黑胶唱片在何种介质上进行保存呢?转录到
新介质后声音质量又会如何呢?

带着这些问题,王轩骞先生进行了近三年多的技术攻关,其中涉及到录音艺术、建筑
声学、听觉心理学、模拟及数字音频技术等多个学科的专业知识。今天,针对如上问题,王
轩骞先生用《黑胶母盘》系列唱片,给出了一个他心目中的答案:黑胶唱片进行数字化转录是
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而且只要处理手段足够科学和严谨,那么即使将其刻制到CD介质上,
声音质量依旧可以达到一个很高的水准,完全可以媲美一般中档黑胶唱片系统的回放效果。

下面,为了更加直观和生动地说明《黑胶母盘》的技术特色,先将《黑胶母盘》与复刻CD
唱片、LP唱片进行一下比较。首先,将《黑胶母盘》与各大唱片公司复刻的CD唱片进行比较。
《黑胶母盘》翻录的是当年发行的原版LP唱片,而唱片公司复刻的CD唱片使用的则是模拟母
带。两者间的优劣差别主要在模拟母带损耗这个问题上。

唱片公司的模拟母带虽然存放在恒温恒湿的环境中,但是磁带上信息的衰退还是很明
显的,这些母带现在拿出来效果已经不如当年发行的LP唱片好了。而LP唱片材料稳定,只要
保存好,如果不考虑播放损耗,信息保留是非常完整的。尤其是对于那些50年代末至60年代
初灌录发行的立体声黄金录音时期的盘片(比如 Decca宽标系列经典唱片)来讲,母带损耗
几乎都已经相当严重了,这也就解释了Decca出版的“传奇”(Legend)系列声音干涩,为广
大音乐与音响爱好者诟病的原因。

下面的一段音乐文件,来自《黑胶母盘》VM001:贝多芬《第六交响曲》(田园)中第一乐
章的片段。为了进行比较,我们还附上CBS公司出版的相同录音相同时间的原版CD片段进行
对比。我们对CD唱片的电平进行了调整,使之达到与《黑胶母盘》相同的。

文件下载:http://www.lp33.net/picture/compare.zip


通过比较不难体会到,CD版本的声音干瘪,音色哑滞,管乐组完全丢失了应有的浑厚
与明亮,弦乐组声音枯干,音符完全停滞在了空气中,音符间缺少一以贯之的流畅度。《黑
胶母盘》虽然多了一些细碎的噼啪声,但是声音饱满明亮,乐器的形体感强烈,有明显的纵
深。两个版本的差距之大,如果不经过说明,很难想象出自同一个录音。

但是《黑胶母盘》与LP唱片相比,又有什么优势呢?毕竟,作为一款经过数字化转录,
并且以CD介质作为信息载体的唱片产品,不可能保留模拟音源的全部声学特性。对此,王轩
骞先生经过长期的对比实验,给出了这样的解释:相对数字转录过程的各种损失,转录过程
中使用的LP模拟系统的好坏更决定整个声音的质量。而《黑胶母盘》转录工作中,使用的是价
值20万元的专业监听级别的LP系统,相对于一般的中低端LP系统,优势明显。

同时,如果考虑到LP转盘最大的问题——避震(播放时候,喇叭的声能会通过空气的振
动传导至唱头。从而对声音的回放造成影响),除非把唱盘放到另外的房间去,一般中档LP
系统的避震系统很难保证大动态大声压下声场稳定。而且,回放LP时候的空气温度、湿度,
唱针悬架系统的状态都对播放质量产生很大影响。鉴于以上原因,人们很难保证LP系统每次
播放都是发挥到最高水平。

而《黑胶母盘》则完全没有这样的问题。只要在《黑胶母盘》录制过程中,保证使用的LP
系统,处于最佳的工作环境和工作状态中,那么以后只要播放《黑胶母盘》就可以获得非常好
的声音体验了。对于《黑胶母盘》的用户而言,不仅省去了种种麻烦的LP系统调校过程,而且
可以体验到近于完美的声音体验,何乐而不为呢?

当然,以上所涉及的问题还仅是停留在理论层次,当进入到实际录制阶段后,还有着
大量的工程难题需要一点点来解决。每一张《黑胶母盘》都依照最严格的标准进行生产,不仅
要通过极为精细的数字检测程序,还要通过繁琐的手工筛选过程后,才可以出厂发售。究竟
《黑胶母盘》是怎样制造的呢?是怎样的制造工艺令它获得如此之高的声音质量呢?下面,就
为您介绍一下《黑胶母盘》略显神秘的制造过程。

《黑胶母盘》制作揭秘


一、父本选择

在唱片内容上,《黑胶母盘》系列唱片选择的都是录音与演绎俱佳,并且被广大发烧友
交口称赞的经典版本。为了保证具有最佳的声音质量,热点音频要对唱片的版次进行认真选
择,《黑胶母盘》使用的都是这些经典唱片的头版或者二版版次的产品,而这样的唱片也往往
都是同类产品中,价格最为昂贵的。

另外考虑LP唱片播放一定次数之后,声音质量便开始下降,信息量随着播放次数增加
而急剧越少,热点音频在挑选LP唱片时候,除了要注意选择唱片内容和版次外,还特别注意
唱片的新旧程度。《黑胶母盘》所选择的LP唱片,一般都是没有播放过且保存优良的全新古董
唱片。但是一些极为稀少版本的唱片,根本购买不到全新的商品,针对这一问题,热点音频
通过一次购买多张唱片的办法,从中筛选出程度极新,播放次数极少的唱片,从第一道程
序,就保证了《黑胶母盘》的转录质量。

二、唱片清洗

LP唱片播放时,如果只含有少量的“爆豆”和“炒豆”声,不会影响到回放效果,如果过
多则不仅会干扰到乐迷欣赏乐曲,还会淹没一些细微的音乐信息。其实,部分“爆豆”和“炒
豆”是可以通过清洗唱片来解决。为此,热点音频会在录制之前,对唱片进行四个环节的清
洗工作。

首先,用蒸馏水冲洗唱片表面,去除表面灰尘;第二步,用特制的清洗剂对唱片表面
和凹槽进行手工清洗;第三步,用专用超声波清洗器清洁一般清洁技术无法清除的,附着于
唱片声槽中的霉斑、生物碎屑及粘性微物质颗粒;最后,再次使用蒸馏水清洗唱片,将残留
的清洗剂和第三步中清理的杂物冲洗干净。经过四部清洗的唱片的音槽已经被完全清洗干
净,确保了播放的最佳状态。

三、转录制作

对于转录过程中最重要的LP模拟系统,热点音频选用了德国EMT公司推出的广播级
930st系统。这套系统经过了王轩骞先生精心调整和改进,利用最新的技术提高了系统的信
噪比及转速稳定性等多项性能,使之更满足高保真回放的要求;此外,这套系统中的139st
唱头放大器还配备了价格昂贵的德律风根 ECC801S及ECC803S古董真空管。为了将这套昂贵
的专业器材发挥到极致,除了要将其调校到最佳工作状态外,还需置于恒温、恒湿且避震的
工作环境中。热点音频对LP回放系统的调整给予了同样的重视。热点音频利用专业设备,在
每次转录工作开始前,对 LP系统的转速稳定性、声道平衡、声道分离度、由VTA引起的互调
失真等进行全面调校。这个调校程序,通常都先于唱片清洗工作进行,这样在唱片清洗完
后,可以立刻进行转录工作,力求达到最佳的转录效果。为了保证LP转盘系统处于一个稳定
的工作环境下,除了要保证转录环境的恒温恒湿之外,还要利用“炮灰”唱片帮助LP转盘系统
“热身”约一个小时,之后才可正式开始转录工作。

转录过程需要将模拟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并将转换后的数字音频素材存入数字音频
工作站进行保存。这个过程,热点音频选用了业内最高标准的dCS 904进行模拟到数字的转
换,整套系统通过高精度时钟进行同步。这组时钟信号由误差仅为1PPM(一百万分之一)的
GPS参考源与主时钟发生器联合产生,时基抖动低于500fs(二万亿分之一秒)!所有转录的
数字音频素材会以DXD,DSD以及24BIT/192K等最高规格的数字格式进行保存记录,将转换损
失降低到最低。这一切都为了确保了模拟系统中播放的声音信号被准原汁原味地地记录了下来。

另外,为了避免一些未知因素对转录工作产生的影响,转录工作会进行多次,在后期
过程中通过仔细评估,选取最好的音频素材进行处理。

四、后期处理

后期处理的第一步需要消除唱片残留的“爆豆”和“炒豆”声音。自动化消除工具固然可
以快速消除“爆豆”和“炒豆”声,但是这些软件会削弱唱片的空气感。为了在达到对音质的毫
不妥协,热点音频投入了大量时间,手工消除残留的“爆豆”和“炒豆”声。这种被录音行业形
容为“外科手术”式的处理方法是通过对受损处波形的重新绘制实现的。手工处理只针对产生
“爆豆”和“炒豆”微小区域的波形进行修改,完全不会对唱片的整体音质有任何影响。但是,
手工处理一项费时费力的工作,每一分钟的音乐需要十分钟时间进行处理,一张四十分钟的
LP唱片,需要六个多小时才仅仅能完成这一基本环节。

入选《黑胶母盘》的唱片多录制于上个世纪50-60年代,这些唱片录制时采用的录音设备
以及监听系统均与现代音响系统存在较大的差异。为了重现这些珍贵历史录音的真实面目,
需要对转录的素材进行母带处理,以适应现代系统回放的需要。热点音频在母带处理过程中
采用了全套模拟效果器,确保声音的纯正。这其中包括了Maselec出品的MEA-2母带均衡器以
及MLA-3多段母带压缩器等设备。借助世界顶级的母带器材,热点音频的录音室经过反复的
调整和试听,将这些历史录音调整至完美的状态。

《黑胶母盘》录制以及处理的过程均以DXD,DSD和24BIT/192K等高规格数字格式保存,为
了能够使之适应CD格式要求,在完成母带处理后,需要进行格式转换工作。在这一处理过程
中,热点音频采用了世界最先进的采样率转换软件,将转换损失降低到了现有技术条件所能
达到的最低值。

五、生产制造

为了确保达到最佳音质,热点音频不惜重金为《黑胶母盘》量身定做盘基。借助这种高
质量盘基,并配合世界先进的母盘工艺制作,《黑胶母盘》具有远超传统压制方生产CD唱片的
声音水平和物理特性。CD光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参数,叫做“C1错误”,这个数值越低越好。
正版、盗版、不同地方压的盘、不同版次的盘声音的差别很大程度上与这个参数有关。
Decca,DG等几大唱片公司的唱片C1错误平均值在20-40个/秒,TELARC和RR这类很重视唱片
质量的公司出版的唱片,C1错误平均值大约在3-5个/秒,一般我们见到的刻录CD可能高达
80-100个/秒。而黑胶母盘所采用的盘基,其C1错误数量仅仅只有 0.5-1.2个/秒,低于目前
世界上最好的,售价接近百元每张的太阳诱电“R for Mastering”的水平。不仅仅是C1错误
这项特性,《黑胶母盘》的FE/TE特性,JITTER值也被控制在了最理想的水平。

六、品质控制

《黑胶母盘》制作后,质量检测人员会利用先进的数字设备,对唱片的C1、C2、CU
ERROR,FE/TE以及JITTER等性能进行测试;此外,还将通过主观听评和手工筛选等方式,针
对音质和外观,进行进一步的淘汰。只有达到最高标准的《黑胶母盘》,才能获得出厂资格,
每张合格的唱片都会被赋予独立的编号,唱片的测试数据都会记录入热点音频的数据库永久
保存。这些数据还填写在唱片的收藏证书上送至客户手中。证书上王轩骞先生的签名,表明
这张《黑胶母盘》的品质已经获得热点音频的最高认证。

在经历了如此繁琐的工作程序后,一张《黑胶母盘》才算是制作成功。那么声音水平又
如何呢?以热点音频所采用的回放系统进行试听:《黑胶母盘》唱片,放到任何一台价值2万
级别的CD机上进行播放,在保证其他器材完全一样的情况下,其效果要比相同录音的LP唱片
在一套价值2万级别的LP系统上播放效果好许多。可以说《黑胶母盘》是一套利用目前世界上
最先进的数字技术,配合LP黄金时代的回放系统,将录音艺术与音响技术进行了完美结合的
唱片产品;它最大程度地将绝版LP唱片的神韵移植到CD上,不仅包含了科学的智慧,更散发
着艺术的光芒。
回复人: 黑胶母盘 来 自: 125.34.20.22
回复时间:: 2009-09-09 08:30:23 讨论 返回本版
评述: 黑胶母盘推广期优惠价格:109/张
三张销售:299元/套(3张)

热点音频:http://www.lp33.net
热点音频在线商城(可直接在线支付):http://shop.lp33.net
回复人: 黑胶母盘 来 自: 125.34.20.22
回复时间:: 2009-09-09 08:28:45 讨论 返回本版
评述: 黑胶母盘系列唱片:

-------------------
VM001

贝多芬《第六交响曲》(田园)

指挥:布鲁诺·瓦尔特
唱片编号:VM001
转录自Columbia MS6012

贝多芬是否曾经在维也纳的郊外散步呢?这实在是一个难以考证的历史悬疑,但是当
你聆听到他的《第六(田园)交响曲》时候,所有疑问都消失了,如果不是维也纳郊外的美丽
风光为他带来了灵感,又怎能写成这样优美、激昂而又充满了对大自然浓厚感情的音乐作品
呢?当我们欣赏过《第三交响曲》、《第五交响曲》和《第九交响曲》后,再来聆听这首《第六
(田园)交响曲》,才发现那个充满了革命气质和深邃思想的男人,原来也有如此多情的时
候。当一个个音符被奏响,你听到的是情、是景,是情景交融的画卷,是似真似幻的维也纳
乡村。而回想到贝多芬本人在创作这部作品的时候,还经历着耳疾带来的巨大痛苦,我们更
不得不向这位伟大而顽强的音乐巨人深深致敬。


回到作品本身,《第六(田园)交响曲》(op.68),作于1807至1808年,整部作品共有
五个章节:第一乐章“初到乡村时的喜悦心情”,第二乐章“ 溪边小景”,第三乐章“村民欢聚
”,第四乐章“暴风雨”和第五乐章“暴风雨后愉快和感恩的心情”。作品的标题“田园”和每个
章节的小标题均为作者本人添加,但正如贝多芬在总谱上的注解:主要是感情的表现,而不
是音画。整部作品虽有造型性的生动描绘,但更多的是令人深思的感情笔触;此外贝多芬在
本部作品中对“标题音乐”的宽泛理解,还影响到了后来的柏辽兹和李斯特。

布鲁诺·瓦尔特出生于一个德国犹太家庭。8岁即开始在柏林学习音乐。9岁即作为钢琴
演奏家第一次登台。汉斯·冯·彪罗给了他如此之深的印象,使得瓦尔特在 19世纪90年代初
就立志成为一名指挥家。1893年他在科隆歌剧院登台,1894年他就已经在汉堡歌剧院当古斯
塔夫·马勒的助手。马勒真是他艺术上的好榜样;瓦尔特自荐要成为马勒的学生并且要跟随马
勒去维也纳上演歌剧,但马勒一开始的时候拒绝了。到了汉堡首个乐季和布雷斯劳
(1896/97) (1897/98),里加(1898-1900)和柏林(1900/01)乐季结束后,他作为乐队长于1901
年跟随马勒到了维也纳。接着他就开始了国际演出生涯。他作为客席指挥在布拉格,伦敦和
罗马活动。在马勒死后,他作为马勒两部著名遗作的首演指挥:大地之歌(1911年慕尼黑)
和第九交响曲(1912年维也纳)。1911年瓦尔特成为奥地利公民,并且正式把名字上的“施
莱辛格”划去,在此之前,他早已用艺名布努诺·瓦尔特任职。 1913年他离开维也纳并且到
慕尼黑歌剧院作音乐指导,留在那里直到1922年。他扩大了歌剧院的剧目,加入了很多同时
代的作品。也是在这个时候,他才慢慢从马勒的巨大影响中走出来。1923年瓦尔特首次登台
美国。1925年他成为柏林-夏洛登堡市立歌剧院音乐指导。从此他就开始参与萨尔斯堡音乐
节,他是该音乐节创办人之一。1929年他从柏林转到莱比锡,接替富特文格勒当上格万豪斯
乐团指挥。1933年纳粹上台后,瓦尔特迁居奥地利。在1938年所谓的德奥合并之后他不得不
再次迁居,获得了法国国籍,但他还是在1939年移居到了美国,并于1946年获得美国国籍。
在美国他指挥了很多著名乐团,1941 年到1959年间他指导了纽约大都会歌剧院的演出二战
后,瓦尔特从1947年起就经常回欧洲作演出。
-----------------
VM002

哈恰图良《假面舞会》
卡巴列夫斯基《小丑》

指挥:基里尔·康德拉辛
唱片编号:VM002
转录自RCA Living Stereo LSC2398

像贝多芬、比才等前辈作曲大师一样,哈恰图良为话剧演出创作了成功的配乐,他为
之创作配乐的戏剧作品包括莎士比亚的《麦克白》和《李尔王》、德维加的《瓦伦西亚的寡妇》以
及莱蒙托夫的《假面舞会》。哈恰图良坦言他乐于为戏剧舞台写配乐。1940年,当莫斯科的瓦
赫坦戈夫剧院邀请他为莱蒙托夫的话剧《假面舞会》创作配乐时,他欣然应允,虽然他日后回
忆此事时承认当时心中忐忑不安,因为他意识到用音乐去再现莱蒙托夫的天才作品是一项艰
巨的任务。他同时还知道,1917年彼得格勒上演莱蒙托夫的话剧时,为之谱曲的是格拉祖诺
夫。但对于哈恰图良来说,巨大的责任感和创作上的紧张反而能激发他的热情。他通过研究
当时的音乐作品正确地感觉莱蒙托夫剧作中的时代精神和氛围。他与导演交流,听演员读台
词。他通过这一切来努力走进莱蒙托夫剧中人物的世界。最后,他完成了一部优秀的戏剧配乐。

带有哈恰图良配乐的莱蒙托夫剧作《假面舞会》于1941年成功上演。1944年,哈恰图良
从配乐中选出五段音乐,成为《假面舞会》组曲出版。组曲的五段中有三段是舞曲,另外两段
乐曲虽未冠以舞曲之名,但舞曲的神韵和活力仍贯穿其中。

德米特里·鲍里索维奇·卡巴列夫斯基(Dmitri Borisovich Kabalevsky),1904年12
月30日生于圣彼得堡。他的父亲本来希望卡巴列夫斯基能够继承自己的事业,成为一名数学
家;但是在小卡巴列夫斯基 6岁那年,他接触到钢琴并且对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当全家
于1918年迁居莫斯科后,他便报考了莫斯科第三音乐学校,并于 1922年考入了著名的莫斯
科音乐学院,师从米亚斯科夫斯基学习作曲,同时还在斯克里亚宾的指导下学习钢琴。毕业
后,他于1932年开始在莫斯科音乐学院任教,并参与筹组了苏联作曲家协会莫斯科分会,在
莫斯科分会担任各种行政职务的同时,他还撰写许多评论苏联音乐与作曲家的文章。在
1929年到1938年这一时期,卡巴列夫斯基创作了包括《第一钢琴协奏曲》、《第二交响曲》、管
弦乐组曲《丑角》在内的一系列音乐作品。
------------------
VM003

李斯特《匈牙利狂想曲第二、三号》
埃内斯库《罗马尼亚狂想曲第一、二号》

指挥:安塔尔·多拉蒂
唱片编号:VM003
转录自Mercury SR90235

弗朗兹·李斯特(Franz Liszt),1811年生于匈牙利的雷丁,他的父亲是埃斯特哈齐
家族领地的管家,也是一名音乐爱好者,因此李斯特很小就开始接触音乐,到他六岁那年就
正式跟随父亲学习钢琴了,只过了短短的三年,他就举行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一次钢琴演奏会
(1820)。10岁的时候,在主人米凯尔·埃斯特哈齐的资助下,李斯特来到了维也纳师从车
尔尼学习钢琴。1823年,他又来到了法国巴黎,在这里他获得了“莫扎特式”神童的美誉,一
举震惊巴黎、伦敦、慕尼黑等欧洲城市。李斯特的一生几乎都是在钢琴的陪伴下度过,他之
于“钢琴”,就好比贝多芬之于“交响乐”一样。在前半生中,李斯特致力于钢琴演奏事业,其
演奏风格辉煌而狂放,是一位个性十足的浪漫主义大师,并和肖邦一起将钢琴艺术推至前所
未有的高度。另外他还创造性地,将原来背对观众的演奏位置变为侧对,使演奏家更易与观
众进行交流。

《匈牙利狂想曲》是李斯特历时四十年所谱写的一套钢琴组曲,其中前面15首自1846年
起创作,过了几年之后停顿下来,整个创作过程长达40年。在这19 首《匈牙利狂想曲》中,
其中有6首,被他的学生德普勒改编成为管弦乐版本:第1号(钢琴曲第14号)、第2号(钢
琴曲第2号)、第3号(钢琴曲第6号)、第4号(钢琴曲第12号)、第5号(钢琴曲第5号)、
第6号(钢琴曲第9号),这6首管弦组曲也沿用狂想曲的体裁。本张唱片所收录的,是他的
第2号和3号管弦乐改编作品。

埃内斯库的作品感情真挚、技巧娴熟。他以动人的民间音乐素材、雄浑的气魄,体现
了罗马尼亚人民丰富的情感,为罗马尼亚的音乐在世界上赢得了荣誉。管弦乐《罗马尼亚音
诗》是乔治·埃内斯库的第一号作品,它由一系列描写罗马尼亚的乡村景色的小曲组成。其中
有《节日的前夕》、《仲夏之夜》、《黎明》、《人民的欢聚》和《人们跳起了霍拉舞》等。整个乐曲
是由田园式的、标题性的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描写了节日前夕,仲夏时节乡村宁静的气
氛。第二部分与第一部分截然不同。他描绘了雷雨交加的场面。接着,又描绘了雨过天晴,
雄鸡报晓的自然景色。最后,在节日钟声的鸣响下,村民们跳起了热烈奔放的霍拉民间舞
蹈,整个乐曲在一片欢腾的气氛中结束。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一部分里,还出现了罗马尼亚
国歌的曲调。从这部作品所应用的素材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作曲家和爱国热情。
回复人: 黑胶母盘 来 自: 125.34.20.22
回复时间:: 2009-09-09 08:25:46 讨论 返回本版
评述: 音乐与音响用家评论:
-----------------
# 周一收到热点兄弟的黑胶母盘“贝六”,当晚在本人寒碜的系统(apogee stage铝带屏风+胆
前后)对比报纸版普通... (973字)(Thriller 9-3 15:31 阅读 18)

内容:区别非常明显:“母盘”音场更靠前,结像更清晰,弦乐的高频延伸自然,质感更强
烈,低频的细节也多些,整体上声音更有张力,微动态和空气感较强;普通CD的音场靠后,
结像似乎更凝集(其实是细节减少,音场有所压缩),音色略微暗淡。后来同事又在他的高
级系统中(盟主+乐林+Wadia 850+Oracle Oracle Delphi Mark V),将母盘与普通cd和原
版LP进行对比试听,结论是母盘比较接近LP,品质完胜报纸版CD。总之,母盘更多地带有LP
那种自然流露的音乐味道。主要听黑胶的朋友在对比原版LP后认为,母盘CD有LP9成的水
平!这几天连上班时他也一直在办公室的小系统听贝六的母盘。
-----------------
# 小王兄弟好!今天走时没有找到您,您的三张黑胶母盘一定给我留一套! (156字)(银衫儿
8-30 22:14 阅读 2)

今天我带的《小丑》XRCD24(李源处220元),与黑胶母盘相比,除了透一点外,其他都输了,
原来我一直崇尚XRCD,看来.....
-----------------
重新感受瓦尔特版《田园》

瓦尔特(Bruno Walter)在上世纪50年代指挥哥伦比亚交响乐团(Columbia Symphony
Orchestra)录制的《贝多芬第六交响曲》被很多专家和专业杂志评定为演录俱佳的版本,然而
在我第一次聆听这张CD的时候,却很难认同这样的专家观点。

在热点音频工作室,我与负责《黑胶母盘》系列唱片制作的王轩骞先生进行了交流,他
提议来欣赏下这一曲目的CD版本与通过LP转录的黑胶母盘版之间的区别。工作室的全套设备
都很好,王先生又是录音专业出身,对于音响设备和空间处理都有所研究,能够在此处欣赏
这样一张著名版本的CD,对于我而言,是欣然接受的。

可是当音乐刚刚从音箱中传出,立刻就让人没有了听下去的动力,声音干瘪,音色哑
滞,管乐组完全丢失了应有的浑厚与明亮,弦乐组声音枯干,音符完全停滞在了空气中,音
符间缺少一以贯之的流畅度,整首曲目虽然不失瓦尔特指挥艺术的特点,但是作为艺术作品
所必需的神韵,却是丝毫不见踪影。实在难以想象这会是企鹅、TAS等专业杂志一致推荐的
最佳版本。

在场得各位均受不了这样的“折磨”,不到三分钟得时间便停止了CD的播放,王先生默
默地调出了同一录音的黑胶母盘版,瞬间,幸福的感觉涌上了我的心头,这样的录音表现才
称得上是以录音艺术的方式展现出了大师当年的风采。多少曾经遗矢在历史长河中的音乐细
节,其实都默默地记录在了那张LP之上,等待着今人的挖掘。

对于大师的演绎,作为非专业人士的我实在难给以评价-其中尤为重要的原因是大师
离开人世太久了,我们永远都无法在现场聆听大师的音乐,那么任何对大师的感受都只能是
带有猜测性质的。但通过对这张黑胶母盘的欣赏,我个人感觉到瓦尔特指挥棒下的“田园”,
不能够单纯地引用“温文尔雅”、“人文气质浓厚”这样的形容语句来加以评价;实际上,在信
息保留充足的黑胶母盘版本上,不难发现瓦尔特的“田园”极富内在冲击力,尤其是对音乐起
落的控制,以及对乐器间相互配合的严格要求,使得整首“田园”有一种极强的感染力。乐曲
生动活泼,充满了一种跳动的生命活力。我猜测,此时瓦尔特对乐曲的理解可能是这样的:
贝多芬虽然近于失聪,但却依旧充满了对生活的无限热爱和对生命的庄严礼赞;贝多芬在“
田园”一曲中,以极为丰富的音乐想象力描绘了他对大自然和世间万物的充沛情感,以及他
灵魂深处所散发出的无穷的生命活力。而瓦尔特的这一理解在演绎乐曲时,也得到了极为充
分的表达。以第一乐章为例,乐句之间分割清晰,节奏流畅但不失稳重,乐队的演出更是极
富冲击力。当然如此“冲动”的演绎方式,在其他指挥那里换来的也许只能是一个庸俗的,追
求声音刺激的“田园”,但是在瓦尔特的手中却完全不一样了,他以情感为主线贯穿全曲,乐
队的任何演奏手法最终都是为了展现贝多芬本人的人文情怀而使用,这最终使得全曲的展开
带有一种令人欣喜的、直达灵魂的冲击力。在此时,真正打动我们内心的不再是肤浅的音乐
之美,而是隐藏在音乐之中的情感共鸣。自然与生命的礼赞,在这一刻得到了一种近乎完美
的诠释。

一曲听罢,我突然感到好的音乐需要我们去寻找,去聆听和去感受,并不是因为什么
近于偏执的音响发烧热情,而是因为真正美好的音乐确实值得我们花费心血与时间。
  • 共7个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