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CD唱片指南>>专业介绍唱片的书-附精

二手器材 >>古典

发布者: SZNSL 来 自:
发布时间: 2008-03-15 02:41:41 付款方式: 支付宝
到期时间: 两年 成色:
价格: 50RMB 运输公司: 顺丰快递
销售地点: 全国 讨论 返回本版
评述: <<经典CD唱片指南>>专业介绍唱片的书-附精美发烧CD一张
全新原版,2004年增刊,联系电话13428966053 QQ775150603我们有现货,

随已附一张发烧CD.



经典CD唱片指南》的出版,历时超过三年,评介文字所花的时间并不算多,难得的是在市
面上成千上万张的CD唱片中,负责任地选出300张(套)经典的、经得起时间考验、认可的
CD唱片,的确不是一件易事。而书名也是临近出版前数月方才定下来的。对于影音出版
物,中文圈内的业者,胆子及豪气通常比西方人大,如果要出版一本书,不论内容如何,
书名一定吸引眼球且具震撼力,所以为避免雷同,最终将书名定为《经典CD唱片指南》。
也是拜《英汉大辞典》、《辞海》、《现代汉语词典》所赐,让我们对“指南”一词有了
深刻的理解向导、引导者(英汉大辞典);正确的指导(辞海);辨别方向的依据(现代
汉语词典)。如是有了出版这本书的目的为爱乐人、收藏者、音响爱好者提供一份最好的
CD唱片评介集及收藏名录。

编辑《经典CD唱片指南》最感困难的是唱片的选择,先定下依据的标准很重要,这也
决定了书的品质、价值,翻阅过往中文版的有关唱片评介一类的书,似乎内容原创的不
多,多为根据美国《TAS》榜单、英国《留声机》杂志的榜单、英国《企鹅唱片指南》三星
带花标志、日本《唱片艺术》名曲名盘三百、美国《Stereophile》(发烧天书)榜单等拼
凑编辑而成,可以很肯定地说其中不少唱片对编辑者而言甚至是根本未曾听过的,当然也
有部分书的作者是根据自己手头有限的材料(唱片)作为编辑基础的,那么如何避免上述
这些编辑方式可能带来的弊病,以全新的编辑手法,真正的编辑出一本实用、权威,具评
鉴、收藏、工具书功能的书籍,就成为我们考虑的主要问题,也成了我们的编辑方针。方
针已定,自然选择唱片也就有了方向,有了准绳。

对于古典音乐、爵士音乐、中国音乐等,许多曲目都有众多的版本,选择的标准当然
是从曲目(认知度、普及率)、演奏、录音方面先做评估,国内外著名媒体的评价当然也
会引为参考,在此基础上遴选出初步的唱片名单,然后再反复对比测评出优秀的唱片。至
于它们最后能否入选300张(套)里,我们还会结合该唱片在过去的15年间的市场表现,以
及在各种大大小小的音乐、音响演示活动中听众的反映等,此外我们还会适当考虑购买CD
唱片的难易程度,也就是说选出来的唱片如果真的都没进入过中国市场,本身的产量也甚
小,如此让读者只有望梅止渴的份的话,我们会在总体的评估上减分,毕竟我们编辑出来
的书还要讲究一个实用性。当然从经典、收藏的意义上说,这一类的唱片也不排除其中一
些有其特殊的价值,所以我们在选择唱片时,还是保留了一定比例的这一类唱片,但严格
控制数量。概括地说,我们选择唱片的标准如下:曲目、演奏、录音、经典性、市场、业
内的影响力会作为重点考虑,媒体的评价、演示会的反应、市场业绩等只是作为“选拔加
权”来考虑。因此读者也不难发现,对同一曲目不同版本,有时本书中甚至会出现大师落
选晚辈上榜的情况,这就是我们坚持的“唯大师论,又不唯大师论,重在表现”的客观公
正的评鉴标准的具体体现。

玩音响、收藏唱片的人,国外的《Stereophile》(发烧天书)、《TAS》(The
Absolute Sound)、《留声机》(Gramophone)、《企鹅唱片指南》(The Penguin
Guide to Compact Discs)、《唱片艺术》这几本杂志及指南不会不知,也可能都看过,
很坦白的说,音响、唱片源于欧、美、日,无论是概念、技术的掌握,他们都早于我们,
强于我们,尽管近年来,这种差异、差距在缩小,但必须承认历史。

《Stereophile》、《TAS》其实都不是美国最早创刊的音响杂志,因为在上世纪四十
年代末就已有了《Audio》杂志,后面则有《Stereo Review》,到了有《Stereophile》时
已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后的事了。《Stereophile》杂志最早只是一本地下刊物,之所以
这样是当时因为一些老牌的音响音乐杂志不“公”,它的出现是创刊者们为了改变这种状
况的“义举”,因为在《Stereophile》之前的音响杂志,一开始都十分受人推崇,发行量
也大,广告也逐日增多,但广告多了之后,杂志的言论就变得谨慎或有商业倾向了,公正
性自然就打折扣了。应该说《Stereophile》杂志创刊之初也是非常理智及相对公正的音响
杂志,但红起来之后,同样出现类似“前辈们”的问题,一些主要的办刊人变得武断,以
致于产品不刊登广告就难以上“榜单”及获得好的评价,加上出版日期不准时,令其读者
反戈,于是后来有了一段由《Stereophile》杂志读者创刊《TAS》的故事。同样《TAS》也
有一段辉煌的历史,但随后其发展轨迹也一如《Stereophile》,种种原因,最后导致它早
早地结束了杂志寿命。这两本美国的杂志都红于音响的全盛时期,市场、技术、产品的发
展造就了杂志的辉煌,所在地产品的丰富也使得他们的编辑有机会聆听更多的东西,所以
尽管他们订立的“榜单”也是由个人或很少的人去作挑选评判,但从大名单上看,的确其
中有不少名副其实的经典之作,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由于商业利益的驱使,个人喜好的
不同,令入选这两本杂志榜单的品牌及产品过于集中于某些客户及某些门类,而且有时对
音响的重视往往重于音乐本身,这些显然是我们应该认识到并引起注意的。相对来说英国
的《留声机》、《企鹅唱片指南》给我们的感觉是在音乐上非常的注重且专业,《留声
机》的“史上100大”及《企鹅唱片指南》“三星带花榜单”本身就很能说明问题。《留声
机》自创刊至今已七十多年,虽然编辑有更换,但总体的风格及水准似乎保持得很好,现
今像如此专业的音乐评论杂志已经不多了(尽管它有少量篇幅的音响内容)。《企鹅唱片
指南》,我们认为它的确是称得上是“指南”的唱片参考书,但同时我们对他们的评判标
准也有所保留,并且他们有明显的重音乐略轻音响的倾向。而“企鹅唱片指南”所评及的
唱片又是一个天文数字,如何在如此众多的唱片中,比对出最优,这绝不是出版一本书的
问题,而是一个巨大的专业评介“工程”,以这本书三个编辑之力完成如此浩大的“工
程”的确让人佩服不已,同时对其部分结果的客观公正性想必读者也会多少存有疑虑。
《唱片艺术》是日本最具代表性的音乐唱片杂志,它的代表性评鉴为《名曲三百首》,它
是以旗下的乐评人先选出三百首古典乐迷应首选的名曲,每曲再选出最佳唱片版本的模式
操作。尽管《名曲三百首》参与的评鉴人员很多,是它的优势,但涉及的音乐门类只限于
古典,这一来又收窄了它的受众面。

《重拍》(DOWN BEAT)是美国一份有几十年历史的爵士乐专业评介杂志,其专业权威
性似乎不容质疑,因为经该杂志评定为五星级评价的许多唱片后来都成为公认的经典,但
同时我们也应看到《重拍》评论的地域性。同样存在地域性问题的还有《企鹅爵士评
鉴》,它也有相当的权威性,但评介对象基本限于在英国发行的爵士乐专辑。评判的最高
分为7颗星评介(也有人称获得7星评价的爵士乐专辑为“四星带花”)。《史上101张最佳
爵士专辑》是书,一本评论专书,它的最大特色是除了列出作者Len Lyons所选出的历史上
101张最佳的爵士经典专辑外,还依据爵士乐历史轨迹逐一介绍每一时期、每一流派最具代
表性的专辑,虽为一个作者所为,但由于无商业因素在内,所以有相当的独立性、公正
性。至于作者观点有时众口难调等问题也是存在的,瑕不掩玉,仍称得上是史上不多的好
的爵士乐参考书籍。

如此长的篇幅的国外相关出版物介绍,是想通过我们对上述在音响、音乐圈内极具影
响力的出版物所持的态度及评价,将我们在编写《经典CD唱片指南》时为什么只是将他们
的成果作为一个参考加以闸述。的确就某一方面来说,他们推出的评鉴结果都极具专家水
准 ,但就全面性而言又不免偏颇,有的更是武断的,我们没有必要将他们的每一句话、每一
个推介奉若神明,而应该在尊重前辈、尊重权威的基础上,仔细分辨每一个具体评介的内
容,抛弃地域性、商业性的因素,以自身为主,尽可能科学、客观、公正地给每一款入围
的CD唱片一个合理的评价,这就是我们在编辑《经典CD唱片指南》过程中,对于所有参考
资料及外界评论所持的态度及作法。
《经典CD唱片指南》所选取的300张(套)CD唱片按其门类共分6个部分,即古典音乐(以
完整乐曲划分,乐曲按作曲家英文名顺序排列)、古典音乐(集锦)、爵士音乐、流行音
乐、中国音乐、电影音乐及其他(包括轻音乐、音乐剧、跨界音乐、专用测试碟等)。其
中篇幅较大的是古典音乐两部分,其它依次是流行音乐、爵士音乐、中国音乐、电影音乐
及其他。

所有已出版的相关CD唱片评介的指南类的书刊,都面临一个最尴尬的问题,那就是词
曲作者、演奏者、曲名中文译名的不统一的问题。台湾地区的出版物有自己的一套拼写方
法(实际上同是台湾地区的出版物译名也各不统一),香港地区的出版物也有自己的一套
粤语发音拼写方法,中国大陆的出版物则取决于出版社,有的死死紧扣出版标准规范,有
些控制不严的就比较乱,完全由作者自定,或跟台湾地区的译名,或跟香港地区的译名。
为了打破影音出版物里的这种不统一状况而令读者无缘由地产生困惑的窘境,我们对书中
译名作了统一规范,即严格按出版标准规范,并以《牛津现代高级英汉双解辞典》、《音
乐译名汇编》、《外国音乐辞典》等国家权威机构出版的辞书、辞典为参照,将译名尽量
规范。

中国音乐唱片类在《经典CD唱片指南》中占的篇幅从经典的意义上严格说可能是多了
一点,毕竟我们起步较晚,国产唱片的整体质量相对要差些,但考虑到它的市场,篇幅似
乎又不能太小,所以最终几经取舍保持了现在的篇幅。中国音乐唱片的制作,港台地区起
步早,且香港地区建树更大,全盛时很多唱片品牌都留下一些经典之作,但延续至今,真
正形成品牌优势的又屈指可数。时至今天港台地区每年的中国音乐唱片制作不少,但可称
之为精品的则是少之又少,这是现状。而近一两年里,中国大陆崛起了一股新的唱片制作
“势力”,尽管稚嫩,但已显出不俗风范,对传统的中国音乐唱片制作领地的霸主地位进
行了挑战,而凭借内地人才、地域、市场的优势,相信日后中国音乐唱片制作的大格局将
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由于我们选片时在乐种方面已网开一面,所以,对中国音乐唱片
除了坚持原有的选片原则(除针对部分唱片会放宽少许标准外),还会考虑其在史上所产生
的影响、意义而适当加分,这样就出现了同一间公司的出品,早期的产品上榜,后期的落
选的情况,这是因为后期也许在录音、包装等方面更胜前者,但前者在史上的影响力或歌
词创作、演绎方面的组合等上更为优胜,这也造成其当选的理由,何况,一些新的唱片,
由于刚上市或上市不久,还有待于市场及乐评的考验,而从经典的意义上看,也暂不适宜
归于经典之列。鉴于如此类似的情况并不多,遂在此作一说明,读者可举一反三,看待书
中可能出现的情况,恕不在内文中一一说明。

SACD、DVD Audio、XRCD、HDCD都是近年兴起的新的唱片模式,对于许多唱片尤其是受
市场青睐的录音都经历相继推出CD、HDCD、SACD、DVD Audio、LP、XRCD版本这样的商业运
作模式,本书不可能将每一款入围的CD唱片都去找齐来作上述多种模式唱片的比对试听,
我们试听的主体是CD唱片,SACD、XRCD等会选择性地听,据我们总的比对的结果看,传统
CD与上述不同模式的高标准CD相比较,传统CD未必全军溃败。高标准的CD模式中,似乎
XRCD普遍获得较高评价,这也许与XRCD制作严谨有关,所以对于为什么文中甚少出现CD唱
片之外的其它模式CD,这里也作一解释。

作为《经典CD唱片指南》的另一个最大的靓点就是我们将所有的CD唱片的曲目全部中
文化(极少数的意大利、葡萄牙等语种,由于用中文表达比较困难,故保留原文原貌),
方便读者查阅及熟悉唱片,此举也是开了CD评介书刊的先河,尽管为此我们付出了很大的
精力,但我们仍然认为值得,对于不谙外文的乐迷及发烧友,从此再也不会盲目购碟了。

以往的多数CD评介出版物往往特别强调某一方面,于音乐、音响两方面同时兼顾的不
多,即便是有涉及多是很笼统或蜻蜓点水般地轻轻带过。《经典CD唱片指南》在此方面予
以了足够的重视,从音乐、演奏、媒体的评介等各方面,甚至以小段故事去评述,而且还
十分注重从录音、音效两方面去评介,并且给出每张CD唱片的推荐曲目,并用红色的*点予
以标识,非常的实用。

随《经典CD唱片指南》一书会附赠读者一张精选CD唱片。它取材于本书中入围的300张
(套)CD中的11张CD唱片。分别是:1、《翻筋斗之舞》(选自RR公司的《无敌天碟》一
碟,它是发烧圈首屈一指的古典天碟,各种演示会几乎是必播之曲目,其动态、气势、演
奏、录音一流);2、《初次尝到寂寞》(选自雨果《初次尝到寂寞》一碟,雨果老板易先
生心水之作,市场上该碟的XRCD、LP版早已进入炒货阶段,可见其影响力之大);3、《欢
乐歌》(选自百利《夜深沉》一碟,百利近年最为成功且市场反响热烈的制作之一,近期
的市场焦点热碟);4、《秋叶》(选自风行《爵士原音》一碟,风行首张独立制作的爵士
乐唱片,一款让业界众口称许的经典之作,也表明国人也可以制作上佳的爵士乐);5、
《思乡曲》(选自马可勃罗《梁祝·吕思清》一碟,吕思清经典之作,曲目不朽,琴音质
朴,隽永,市场长青唱片之一);6、《都有一颗红亮的心》和7、《做人要做这样的人》
(选自ABC唱片《花月夜》一碟,京剧《红灯记》组曲节选,洋为中用的典范,名曲、名
演、名家等兼备,经典之经典);8、《紫竹调》(选自风潮唱片《笑弯了一根扁担》一
碟,身为中乐唱片它无论是编配、演奏已属上乘,但妙在曲目当中,出现了爵士乐变奏、
中西结合等前卫理念,妙趣横生,也为中乐添色);9、《莫扎特No.21号钢琴协奏曲之柔
板乐章》(选自天乐唱片邦菲里奥的《浪漫曲调》一碟,当年名噪碟市的“黑口琴”,以
单件小乐器挑战世界名曲,让人百听不厌,这就是它在市场长盛不衰的真本事);10、
《逝去的时光(节选)》(选自星文唱片《蝶恋花》一碟,不可多得的当代中乐大部头作
品,马友友的一段烧味甚浓的大提琴演奏,让人过耳难忘,而现场的细节之丰富,够发烧
友玩味的了);11、《歌唱二小放牛郎》(选自柏菲唱片《璇曲蔓地》一碟,我们没选该
碟的主打歌,是因为《歌唱二小放牛郎》中古璇的演唱更能体现古璇那质朴、充满磁性的
女声,当然它不俗的录音也是靓点);12、《朝圣》(选自《音响世界》的《响韵》(境
外版本名为《响宴》)一碟,《响韵》算得上音响界最早的公认的发烧录音的CD唱片之
一,也是获国内外影音媒体最多好评的制作,绝对是一张市场常青唱片)。

经过三年的筹备,《经典CD唱片指南》得以出版,这期间得到帮助无数,在此我们衷
心的感谢环球、EMI、华纳、BMG、SONY、雨果、风行、拿索斯、百利、马可勃罗、风潮、
ABC、天乐、星文、柏菲等众多唱片公司在资料等方面提供的协助,更要感谢RR公司、雨
果、百利、风行、马可勃罗、ABC、风潮、天乐、星文、柏菲提供唱片版权让每一位购书的
读者能得到一张制作精美的DSD CD唱片。同时要感谢我们的同事及朋友石继文、简桂珍、
徐孝平、马晓燕、杨耀辉等在文字录入、版式设计、排版、校对等方面所作出的努力,更
感谢热心读者及业界的前辈给予我们的建议与指导,所以《经典CD唱片指南》的出版是所
有关心它、支持它的所有人努力的结果,衷心希望它能得到广大读者的厚爱。

吕英敏 朱迪
图片:
回复人: SZNSL 来 自: 220.231.246.26
回复时间:: 2009-02-14 05:10:22 讨论 返回本版
评述: BBBBBBBB
  • 共1个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