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转贴(作者:LEISURE 时间: 点击数: 206)
-
不吐不快,欢迎讨论!
北京 青枫
前几天看到一个本论坛一个关于“发烧保险管”的帖子,由此感到有话不吐不快。帖出这个帖子恐怕让许多人不高兴,尤其是许多有意无意间骗人赚钱的厂商。
线材究竟有多大作用呢?可能许多吹捧线材效果的人也无法给出一个清晰的答案。许多文章都从线材的纯度,晶格结构、晶格间的电势差、电阻率、集肤效应、电感、电容、电阻以及介质损耗等方面论述线材影响音质的原因,但这些说明有充足的论据吗?至今没有。如果说有,也存在于频率远高于音频信号的高频和射频领域,如有线电视的同轴电缆绝缘介质的莲花瓣结构,以及收音机中波天线线圈的多股漆包线等有限的几例。在音频应用的绝大部分情况下,本人认为这些理由都难以成立。下面从两个方面说明本人的观点。
一、现有观点的错误之处
1. 纯度。现有纯度影响音质的依据有两个:第一,影响晶格结构。纯度低的导体晶格颗粒小,有杂质,电子通过晶格间的界面和杂质时会产生热噪音。这种说法有理论上的依据,但通过下面的分析可以看到,这种依据难以站住脚。
1). 线材所产生的热噪音与电阻所产生的热噪音相比,其数量简直是微乎其微。线材的电阻一般不会超过 1 欧姆,而热噪音的大小与电阻成正比例关系,与数十K欧、上百K欧的电阻所产生的热噪音相比,其数量级常常只有前者的几千分之一至几十万分之一,可以想见会有多大影响。
2). 音响器材中高档的电阻是金属膜电阻。而金属膜电阻的“导电膜”主要是用“铬硅系”或“镍铬系”合金粉通过蒸镀、溅射、氧化、沉积或者涂覆烧结等工艺覆盖在陶瓷基体上的,形成一层厚度为50—100nm 的无定型结构或微晶结构的导电层,晶粒尺寸在 1—10nm 之间,远小于普通纯铜线材中微晶的尺寸。如果线材中的微晶对电流有很大影响,那么电阻中的微晶影响又有多大呢?
3). 以一种金属为标准,“合金”的纯度要比纯度为 99.9% 电工纯铜低 几十、数百倍,这样,从导电的角度讲,线材的纯度几乎失去了意义。之所以电工纯铜要求这样的纯度,主要是从抗腐蚀性、延展性等机械和化学性能方面来考虑的。即使最高档的高精密度、低温飘、高稳定可靠性、低噪音、高频特性优良的“合金箔”电阻,也是铜、铝、锰、硅铬等多种金属的合金,同样“低纯度”,但价格要比金属膜电阻高数百上千倍,没见到那种器材在使用。一般绕线电阻因体积大、高频性能不好、阻值范围小、工艺简单而成本较低,常用在大电流的输出级,但也是用上述合金丝制造的。
4). 音响器材中最常用的还是炭膜电阻,其炭膜是“多晶石墨”体结构,晶粒取向混乱,依靠晶粒间的接触导电,各项性能指标普遍低于金属膜电阻。
5). 金属化电容器的电极材料主要是铝、锌、锡。现在主流是用铝,以前主要是使用锌,首先用锡形成敏化层,便于锌的沉积,构成锌锡合金电极。这些材料的导电性都低于电工纯铜。
6). 各位知道元器件的引脚主要是什么材料吗?早期无源元件是用镀锡纯铜,有源元件使用镀锡的镍线或黄铜线。现在无源元件广泛应用的是铜包圆钢线,不信用磁铁试试一般的电阻、电容器的引线?有源元件,主要是集成电路,主要使用黄铜板、覆铜碳素钢板等材料,外表涂镀铅锡合金,极少数特殊用途如航海、航天等应用的镀金处理。集成电路内部的引线主要是硅铝丝,用于连接芯片表面的铝导电层和引脚,主要优点在于容易与芯片表面的铝导电层连接,少数用纯铜丝、银丝,但压接的难度大,成本高,主要用于承受大电流,特殊用途的用金丝,可靠性高,但材料成本高,导电性低于铜和银。再说“胆”管,电极材料主要是金属镍,有优良的真空性能,阴极用钍的化合物涂覆,增强电子发射能力;引出线是覆铜铁镍合金,俗称“杜美丝”,有与玻璃相同的热膨胀系数,保证真空管的密封性。还有电位器内的电刷,用的是锡青铜、铍青铜、硅青铜、镉青铜、锌白铜、锰白铜、锡白铜、镍铝黄铜等铜基合金,或者镍铬、镍铍、镍铍钛、钴等镍基合金。
7). 同种金属之间晶粒的界面没有“势垒电位”,不会像热电偶那样有一个天生的电势差,阻碍弱小信号的通过。而焊接、压接等技术则有可能产生“势垒电位”,如焊锡与铜材之间的焊接,现在普遍使用的铅锡印刷电路板。但并没有人提出这种可能存在的势垒电位会对细小信号产生影响。如果仅追究晶格对弱小信号产生影响,是否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由此可见,“低纯度”的合金在我们的器材内几乎无处不在,一小段“9N”的纯铜线有多大作用?
2. 氧化物。因大部分氧化物是半导体,因此许多人认为线材表面的氧化层会影响电流的通过。但从两个方面分析,氧化物之说也难以成立。
1). 首先,线材氧化物产生在导体的表层,平行于电场方向,电子在垂直于氧化层的方向上无电场的推动力,只有无规则的热运动,产生热噪音。这种热噪音与半导体器件中产生的热噪音的原理相同,但因为是无源器件,所以其影响比半导体器件小得多,为什么非要抓住苍蝇不放,而任老虎横行?
2). 除金、铂的表面以外,其他金属的表面几乎都有氧化层,氧化层几乎无处不在,如果这样注重氧化层,我们用什么来制造元器件呢?银虽然较难氧化,但容易硫化形成硫化银薄膜,在直流电的作用下会发生原子迁移出现毛刺,而产生漏电、拉弧现象,已经很少用在外表面,如镀银电路板已经被淘汰,所以引线表面几乎没有使用。
今天先写道这里,待续,欢迎各位朋友参与讨论!!!
2002-1-5 2:42:22
上一条 下一条 返回
--------------------------------------------------------------------------------
©1999 版权所有
《高保真音响》杂志
·
(作者:hzc 时间:2002-01-09 13:03:10)- 驳线才无用论
河北 文化沙漠
这些天不幸身患重流感,很少登网。今天偶上,发现一个以支持线才无用论的讨论在网上出现。线才无用论者不尊重客观事实,凭借雄厚的金属理论知识,最后是得胜而归。我终于有点明白,为什么国外音响厂的老板是发烧友而不是技术专家,却能造出畅销世界的靓声产品,而我们的音响厂全由专家组成,也只能靠重金实料打天下。另人惊讶的是,此论调竟然博得了大卫兄,虎兄,斐培兄几位资深烧友的满堂喝彩,我不禁有些茫然了。贤妻笑曰:纵使你换根线,我在外屋也听得出来,但还是没人信你。我辩解到:这不可能!99年初,为了普及塞外小城的发烧知识,我和朋友崔哥自掏腰包办了音响试听讲座。讲座分四部分:1、音响与价格,2、音响与搭配,3、音响与音乐,4、音响的玄学与科学(本地电视台还对此事作了新闻报道)。在第四节讲座中,我们现场更换几组音箱线(由于时间关系,没做信号线的演示)和电源线,令每场六十多位听众都信服点头。特别是用普通电源线替下古河G362—15电源线时,解析力和饱满度同时下降,音响效果大打折扣。那次赔本讲座令许多人至今仍记忆犹新,因为他们真正学会了科学发烧,这也正是我所欣慰的地方。
我家贤妻又说:你这人就是杠头,人家管理员都不管,你干吗非得罪人。我说妻呀,你可知有多少人用着很贵的音响不出好声,又有多少人照者杂志去搭配,最后却一无是处吗?也许他什么都照做了,就是没有照着配线呀!为什么在我们中国,假的东西能屡屡得手,而真的东西却无人相信呢?一个普通的老和尚却被说成是海灯法师,而揭露者至今也得不到平反;一个水变油的伪科学,没有任何(包括日本)外国的记者和专家特务来窃取,而在我国却风风雨雨整十年。相反,音响配线理论早在八十年代初,在国外就已深入民心,而我们至今还在为此讨论真伪。一些人尽可以说我崇洋媚外,但事实胜于雄辩,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线才无用论者大可到发烧行家那里听听,或者勤劳一点,到北京新街口迪高音响,或者名线屋,可直抒来意,此两地老板或店员自会为你演示。不过,还有点“反常”的是,这边有线才无用论,而那边老呔的二手线还是那么走俏。不仅诸如华仔、LIXJ这样的大烧要买,就象我等工薪小烧也要买。以一副旧线要价1800大元,何以人们仍趋之若鹫。我想唯一的解释就是超值(值已不足以购买)。那么怎么看待线才的价值呢?容我漫漫说来。
我记得马龙辉先生在一篇文章里对线才的价值观,令我很受启发。大意好象如此:我们衡量一副线的价值不能只看它的制作成本,这就好比一幅蒙娜丽莎的油画价值一亿美金,你不能用她所用的纸和墨来衡量她一样。况且,一副达到7N的音响线的制作工艺的复杂和严格超出了我们的想象,打一个喷嚏,全车间的线就会报废。那么什么是线才的价值所在呢?除了外观的艺术价值,最重要的当然是声音价值。我举个例子:过去线才无用论者称,给你一万块钱买音响,一千块钱买线,你不如把一千块钱加进去,买一万一千块钱的音响,用普通线这样的效果会更好。结果,这条理论不攻自破,人们发现把有限的资金加在任何一件器材上,其拓展都很有限,而用在线才上却立杆见影。再说,就算这个理论成立,那么一万一千块钱的这套音响,仍是用上对路的好线,效果才更好一些,否则还是不能尽放其潜能,如此该如何?那么,还有些烧友对贵价线有看法,我这里要说到音响除“木水桶”理论外的又一理论,我暂且叫它“跳高”理论。我们发现,很多事物的价值是不存在线性规律的。就好象一个人练跳高,他用了几天跳过了一米六,而他练到一米八后,练过一米八一他就用了三年。所以,二百万的音响能比一百万的好一百万吗?这不可能的,就算他又多投入了一百万的成本也不可能。这个“跳高”原理,我们要能理解。根据我们的经济情况,我们可以烧几千块钱的水平,如果你有足够的银子,不满足一百万的水平,也尽可以掏一百二十万,甚至二百万,不要互相不理解。我的音响只值几万,大卫兄的价值几十万,我就指责大卫兄不懂音乐,有病,烧钱,这能行吗?一些经济条件很好的朋友胆敢把钱花在音响上,我很感动!!难能可贵呀!我们知道比尔盖次拥有世界上最昂贵的六套音响,而我们中国的大款们宁可逛歌厅、找小姐,也决不会买音响。说回到线才的问题上,我的音响系统价值三两万,所以我只用到几千元的线才,而大卫兄的信心五号体系总价二十多万,所以他用几万的线才。我想,要是把我的线才搬到他的系统上,他那超高分析力的丹拿体系立刻土崩瓦解喽。然而,两万元级的音箱线,对某些人来说,是不是又惊呼天价了?
还有一些问题,比如,线才达到一定档次后作用真的为零吗?同一档次的线才没有音色的差异吗?线才的纯度无所谓吗?非也!我们知道有一些Spendor的忠实爱好者所用的单根线才超过了他的整套器材的价格,而我的朋友崔哥也是听了我的怪兽M2.4的优异表现之后,买下一根接在那对几乎与之同价的KEF CODE7上,然后激动得颤抖了一个下午。其实,线才之间不仅存在音色差异,在音场、速度、频响等几个方面都有不同之处。这次北京之行,在大卫兄家,用6N怪兽M2.4与以纯度著称于世的超时空THE TWO音箱线对比(当然不仅是纯度上的区别),在丹拿体系的超高分析力下,dadoudou兄即刻听出怪兽M2.4不太干净,我和LIXJ兄以及崔哥也都马上听出两线区别.超时空全频平衡感极佳,音场透明度高,高频延伸好,空气感一流,且带有金属光泽,中频区清秀,有很好的凝聚力,低频富有弹性和张力,下潜深且线条优秀。用于丹拿和全套MARK体系上,唯显不足是声底偏薄和音乐色彩不够浓烈。而怪兽M2.4音场扎实,,全频厚实密不透风,中音饱满有力,分析力也有上佳表现.不过,由于怪兽M2.4在高频区有砂石感,从而显示出了两线档次上的差异。在LIXJ老兄家,用怪兽M1000信号线和日本铁三角信号线对比时(这是纯度和档次相当的两款线),铁三角中高频通透,润泽,而怪兽则饱满稳重,动态好。L兄说的好,看来线才确实有他调整的作用,但不会大于器材。也有发烧友把线才比喻为画龙点睛,当然,你也可以认为龙没有眼睛可依旧是龙,但也许会有另外的人认为,没有眼睛的龙是受不了的。那么,点睛的这一点作用到底是大是小,烧友们去仁智自鉴吧。科学证明,人耳的结构是非常精密和复杂的,至今还没有什么震动仪器能完全取代它的分辨率,而电眼的水平已是人眼的无数倍。我承认,人耳很容易忘记,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听完百万元的系统,过两天忘了还能听几千元的,但人耳也是最刁钻的,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同时听百万音响和千元音响时,千元音响马上不忍再听的原因了。
为什么有些烧友玩线,或者运用其他一些发烧小窍门不能成功呢?我想无非有以下几个原因:1、音响系统没有合理地摆放。这个因素所劣化的效果大于一切,其他的任何改善都正打歪着,甚至适得其反。2、不同的音响器材对不同的线才和音响附件的敏感度不一样。比如我原来用爱索斯的信号线,有一天拿到朋友家的NAD的CD和功放之间,竟然只能追求一点自我陶醉的效果,后来,朋友换用了线圣才取得满意效果。这就象有的书架箱换一对好脚架如同换箱,而有的却也就那么回事。3、玩音响不勤奋。在发烧行家那里,一套看似简单的音响系统播出了磬人心脾的音乐,你可知他在背后付出了多少努力。比如,用发烧线取代音箱短路棒到底有没有用,买不起成品,你可曾一条条拭过;玩双线分音到底粗线接高好,还是细线接高好,结论可不一定按理论行事呦;把音箱分频器的电容换用更好的,是不是就一定有正面效果;
你把家里的电源做过简单的处理了吗?你把功放机中信号部分的鸡线换下来了吗?你对CD机和功放机做过避震处理吗?买不起弹弓杨的水晶钉,你可曾自己车了铜钉,用不起铅板,你可曾用石板试过。音响感天知地,定会用最好的重播效果来回报他的主人!也许你会说:太累了,这些我都没做过。其实,也没有必要都这样做,但可有一点,千万别妄称线才无用论者了!
我想,任何科学都是以实验为基础的。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不能换个角度去思考问题。那就是线才的作用已清清楚楚摆在这里,我们去探索为什么?去探索我们还不能用很微观的科学去解释的结论。这样我们才会真正进步!很多东西有待于科学的再进步。就象我过去曾说过:古人插上翅膀在天上飞,大都摔死了,那时人想上天就是天方夜谭,而如今,我们的宇航员可以常年在太空工作,这时是科学。我们国内的发烧友也是在实践中不断进步的,过去我们不承认电容能改变音色,不承认褒机能改善效果,现在,这些不都是不争的事实了吗?至今还没有人能用微观理论去确切解释得了褒机是怎么回事吧。音响也可以说是自成体系的一门科学,很多发烧友都认为他并不仅仅是一门纯技术性的东西。这正如失真千分之几的机子可能不如失真百分之几的好听,而把航天飞机的精密元件装在功放机里就一塌糊涂,说人耳只能听到二十千赫,但听了三十千赫的音箱果然觉得更爽,而一些音响专用电容要好声过更精密的工业电容,这都是一个道理。有些线才无用论者可能理解不了,正如西方医学永远也理解不了中医的刮痧一样。音响离不开科学技术为依托,但也离不开人文文化,德国人严谨,所以能设计出象丹拿这样的兼听器材,法国人感性,所以造出了劲浪的乌托邦,日本人冷血,所以它的技术不逊色于欧美,但却造不出几件顶级器材。我们呢,也许不仅仅是技术上的差距吧。
今天,我还想对《高保真音响》提一点建议。编辑们能不能利用你们的听音室来举办一些讲座呢?利用好的环境,以限定人数的方式,让大家边听,边理解,这样取得的效果会很好。难道你们忍心看者网上一番争论,最后以错误的结论而告终,这就是你们办网的初衷,难道你们辛苦试听推荐的好线,都被当成商业吵作,你们不痛心?
以音乐美化人生是我的生活信条。让每一位热爱音乐和音响的朋友能真正理解音响和音响文化,这也许不是我一个人能做到的,但,这确实是我-一个生活在塞外小城,号称文化沙漠环境之中的一个跋涉追求者的最大心愿!
2002-1-8 18:43:26
上一条 下一条 返回
--------------------------------------------------------------------------------
©1999 版权所有
《高保真音响》杂志- 驳线才无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