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专题论坛>
  • ·  [原创] 选国货,还是洋品?(作者:烧不退 时间: 点击数: 545)
  • [原创]

    选国货,还是洋品?

    烧不退

    在发烧圈里,常有是选择国货还是选择洋品之争。之所以有此一争,就是在“国货”与“洋品”之间存在着可比性。这种可比的空间或说是范围是什么呢?其实就是HI-FI。因为HI-DEN根本就没有国货的份,不可比。之外呢,就是发烧友们不屑一顾的AV套装了。既然烧友“不屑”,此文也就不再对AV论及了。
    那么,在HI-FI范围内,是选国货还是选洋品呢?圈子内的争论笔者认为其实是有些多余。一个人在挑选音响时,是选择国货还是洋品,完全是根据自身的经济条件和对音响产品(或国或洋)的认识来决定。
    个人的经济条件是制约烧友选择器材最要命的因素。如果大家都腰缠万贯,直奔老外们的HI-END去罢了。正因为我们手中的银两有限(或认为需要花钱的地方太多),才要“量力而出”,才要在“国货”与“洋品”间徘徊。
    一个初烧者在选择器材时,可能是盲目的,但他花钱肯定是精明的。攥在手心里的那叠人民币面对国货或洋品举棋不定,是因为他充分地意识到要用相同的投入,获得最大的回报——这种回报不仅仅是指他买回多少“元件”多少“料”更包括器材重放音乐后给他带来多大程度的愉悦和精神享受。
    经济方面,旁人对当事者是无能为力的,唯一能“帮上忙”的就是把自己对音响器材——或国货、或洋品的认识,与当事者聊上一聊了。一个挑选器材的初烧,多方听取别人的意见、建议,无不俾益。
    对待国货,首先要有一个定位,如果一个烧友将要购进器材,真是在国货与与洋品之间犹豫不决时,他已经在心底承认了国货在HI-FI的地位。事实上,确实如此,国内有不少的音响企业在激烈、残酷的市场竞争中,激流勇进,创建了自身的品牌与形象,在音响界、在“发烧”界获得了一定的声誉。我们在这里讲“定位”,
    就是要分清在国货中,哪些是真HI-FI的,哪些是粗制滥造、冒名顶替、用低价冲击市场的。这当中,对知名品牌的认识、认知是很有必要的。如果一个购买者没有一点对国产真HI-FI品牌的认知,或干脆图便宜,买回“垃圾”,而对国货通通贬斥,一棍子打死(如在网络上发帖,曰:“国货皆垃圾”),实在是对自己的不负责
    (购器材时)、对自己言语的不负责(发言论时)。是对国内HI-FI企业的不公,对国产HI-FI用户的无礼。
    “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面对音响产品中的国货与洋品,在比较前,首先需要对它们有一定的认识。但是要做到真正对音响器材的认识,是一件不容易的事。纵观横看,不少发烧高手,都是经过多年的磨砺,“亲尝梨子”,有的甚至是经过多次的失败,走了不少弯路,才获得真知灼见的。当然,我们也要看到:不少发
    烧友发烧水平提高的同时,也是欣赏口味提高的过程,而且,这个过程亦然是音响科技发展的过程,是人们经济收入提高、生活质量改善的过程。时光到回20年,那时哪来的什么“国货与洋品”之争。其它不谈,仅从器材上看,央央中华大国,为数不多的几个烧友,既无国货可选,更无洋品一觅。大家只得去元件堆里去选、去
    焊、去装、去调自己的“土炮”。
    现在不同了,什么都“提高”了,国货造出来了,洋品打进来了,发烧友队伍扩大了,由原来单纯的“焊机派”、“土炮党”发展出多“派系”:什么“厂机族”、“洋枪队”,还有什么“玄吹者”等等名目繁多。由此一来,各家之说纷纷出笼,包“国货与洋品”在内的各种“纷争”不断。音响,包括围绕在它们身旁的各
    “派”爱好者们的创立的“学说”、“争论”等,形成现今社会生活中一“另类”景观:“发烧文化”现象。此种“文化”,可谓异军突起,蔚为壮观,可喜可贺!
    各种“发烧”论说多了,一方面丰富了“发烧文化”,增强了烧友们的音响知识和欣赏水平,另一方面又有“公婆”各说有理、莫衷一是的情形,让“发烧初哥”们无所适从。
    现在,笔者谈点对国货的肤浅认识。

    一、国产音响确有HI-FI

    国内音响工业起步于上人世纪80年代初,算是一个较年轻的产业。这个“新生儿”一出世,便面临中国改革大潮,使其在成长中充满生机与活力。同时,也不乏“营养”,那就是国外先进的科技与品位较高的元器件。中国音响可以说是一起步就站在了一个较高的台阶上。在我们这样一个可以把卫
    星和载人航天器送上太空的国度,造一部HI-END级音响,可说是“小菜一碟”。制约我国音响业向高端发挥的瓶颈,乃是那要命的市场因素。企业要生存,产品必须顺应市场。精明的企业策划人,早看出中国的音响市场在低价的AV产品和同样低价的VCD、DVD碟机上。本来就小得可怜的HI-FI市场,又被“外来者”抢去了大半,
    所以,占少数的国内HI-FI厂家,举步维艰、风雨飘摇......
    尽管如此,一些为振兴民族音响工业的拓荒者,经过严酷的市场洗礼,坚强地屹立在激流中,创立了口碑较好的品牌,在音响界获得声誉。这里试举几例:惠威、小旋风、山灵、柯颂、欧博、钟神、凤之声、华韵、八达、原创(CD)、新德克、天逸......

    二、国产HI-FI音响多用发烧元件

    上面所举的国内知名品牌(厂、商家),为达到HI-FI的效果,常在自己拳头产品乃至普通产品中,使用了不少发烧级元件(这已是发烧友们的共识)。如:我们任意打开一台“新德克”功放,什么“东芝”、“三肯”名管、“阿尔卑斯”电位器、聚丙稀电容等等竞相奔来眼前。使用发烧元件,为国产HI-FI音响奠定了较
    好的基础。

    三、国产HI-FI音响性价比高

    关于性价比,无疑是国产HI-FI坐“第一把交椅”。性价比高,首先体现在用料上。一方面,就是上面提到的用发烧元件;另一方面,是常使用“重料”。故在同等价位下,购国货,可以买回“更多”的“东西”。如购功放,在7、8千元的价位下,可以购到一部高大威猛、遍身铠甲重达几十斤的国产“柯颂V8”;而用此价,
    可能还购不来一台薄薄的、轻轻的英国雅俊A75......再看看音效呢?你放心,V8不会输给A75。V8可以放置在客厅去担当推“大食”音箱的重任,而A75恐怕只能在“躲”在卧室、在枕边为您“低呤轻唱”了。

    四、国产音响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且莫说,国货几无HI-END的边,就是在HI-FI中,不尽人意处也还甚多,可能受市场、器件供应、价值价格等等因素影响过多,厂家不会包括对设备的精心设计、调校等方面太多投入成本,这使得某些品牌的国货在实际听感上不尽人意。有时真会出现一台“高大威猛”的国货不如一台薄薄、轻轻的外来品,给一概贬斥国货的
    人造成“口实”——尽管这种“口实”是没有经过价格等因素多方位对比后信口而出的。

    五、国产音响常有不注意细节的问题

    国货中,常有“不拘小节”的现象,这包括在音质调校“软”的方面,也包括在物——“硬”的方面也常如此。如:一部选用了不少发烧元件的功放上,相反要用上一两枚非常普通的、大路货色的(音量、音调)电位器;稍一用力就滑丝的螺钉;粗一看,外观不错,细再观,连标牌都贴歪了......如此的“不经意”,会给
    消费者(烧友)带来无尽的苦恼。如那廉价的电位器,一但出现噪声,你将怎样面对?恐怕是弃之可惜、用之难过。还有那标牌帖歪的事,你总不至于赞之为“白碧微瑕”吧?花几千大元买回,还未出声,就如此光景,只怕你那跟吃了苍蝇般难受......呜呼,失口碑哟!这种“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的生产理念,厂家实在不足
    取。

    现在,笔者就自己曾用过的一部国产功放的经历,谈点感受,算是给烧友在国货选择中一个参照吧。当然,时过境迁,许多情况已是今非昔比,烧友不可照搬照套。
    那是1993年,在翻阅了不少刊物后,受“无瞬态失真、双超线性”的吸引,笔者选择了“中联9300A(前级)9300B(后级)”功放,时价1460元。请看厂家给出的指标(后级):

    输出功率:150W*2(8欧、RMS) 谐波失真:0.001% 动态:123DB 频响:1HZ-400KHZ(+-)3DB 转换速率:600V/US 通道分离度:>140DB

    怎么样,指标高到天上去了吧?
    用料情况:环牛400W*2只;三肯对管2SA1216、2SA2922*2对(那时的此类管值得信任);菲利普五环金膜电阻;10000U/63V红宝石电解(估计是冒牌货)4个;MKT电容;20A整流桥*2;运放UA741、NE5532(大S)分别充当零位伺服和失真校正;机壳用0.4MM铁皮冲压成型,面板及旋纽均为塑料;其它辅料如螺钉、电源线等都非
    常糟糕......
    工艺现在来说属于较差劲,感觉就像家庭作坊里出来的。但那时觉得还行,因为没有个对比。
    机器一到家,忙不迭接线试听,竟听出两个严重问题:一是音量左小右大,用平衡电位器也不能平衡;二是左边不时出现“咔嚓”声。尽管几天反复左调右换,问题均在左边。这下心凉半截,知机器有先天缺陷。由于笔者原是个喜欢动手也多少会动点手的“土炮”发烧,于是对后级来了个“开膛破肚”,对比线路图仔细看电
    路板。结果发现一粒小三级管竟然管脚(电级)焊错!(同志们哪,你让这“中联”最终不消声匿迹才怪!)忙烫下重焊,再开机,好,这下左右平衡了,但那“咔嚓”声仍在。尽管电位器很糟,已判断排除了它出问题的可能。又经反复研究,逐步断级试之,终查出噪声出自一P型场效应差分对管2SJ74中的一只。调换(向厂家索
    要来几个)后,故障才得以排除。前级在后来也发现问题,是TAPE输入端口左右铜铂没腐蚀干净而相连。怪不得听磁带是没有立体感。
    那时候,笔者才由“自作”到刚接触“厂机”,对真正“好声”没有多少感性认识,对故障排除后机子的出声已甚是满意。但由于自己“手痒”的毛病使然,逐次对功放进行打摩。应该说,中联9300的摩机余地并不大,主要是换了运放为AD827、滤波电容为松下金字12000U、音量电位器为50K步进式。摩机后,感觉音质确有提
    升。
    尽管该机(后级)指标恐怕没有厂家标称的那么高,但由于采用了如“无大环路负反馈”、“场效应双差分输入”、“零位伺服”、“失真校正”、“高压差电压放大”、“电压、电流放大级电源独立”、“完善延时保护”、“全对称”、“全互补”等先进且相对复杂的线路,使该机音质表现不错,特别是甩开该机前级(后
    级带音控)后,整个音域响应平坦,表现中规中矩不带音染;低音圆润饱满、收放自如,弹跳如孩童般活泼跃动而不似老年人行动迟缓拖泥带水;中音“多汁”润泽、沁人心脾;高音则清晰细腻、“色彩”绚烂;就连那气流如何经过歌手喉头、口腔、齿间也清楚可辨......正因为该机的尚佳表现,笔者一直使用12年,前不久送亲
    戚继续“服役”。
    想选国货的烧友能不能从上面文字中有悟出点什么呢?如果你是一个完全不具备动手能力的烧友,大可不必为笔者开始购机的经历所吓着,毕竟像上述中的机器“先天故障”是极个别情况(偏偏让笔者碰到!),烧友不必顾虑而更应多想想今天国产音响的进步。各位烧友在结合自身的经济条件、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后,或国
    货,或洋品,相信烧友您会作出正确的决择。
    有句发烧“名言”:自己满意的,就是最好的!




  • ·

    (作者:9999足金 时间:2005-08-17 11:04:03)
    支持国货是国民心愿!但玩却另一回事.市场无情.努力.努力
回复: 上传图片    最大5M,支持jpg,gif,png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