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许久,昨天终于收到了,回温暖机后,一开声,哇!墙壁立马消失,整个声场立体般上下高低前后左右实实在在的搭建在面前。首先用DG的一张歌剧改编的交响乐试机(这张cd也被选入那个DG出的刘汉盛棒喝CD中,录音非常好,尤其是动态,层次,弦乐,而且--很好听 :))), 第一首开声的几张定影大鼓的声音,贴地滚滚而来,质感强烈,鼓皮的微颤余韵的微弱细节一丝不少,之前完全没感受过这张cd鼓的录音有这种低频的分析力!接着弦乐群的齐奏,用港台写手常用的言语是简直可以看到琴弓在弦上摩擦,而且是一片片的琴弓,弦乐群的厚度有了,高频的解析力和水分有了,快起快落的动态节奏感有了。 整个交响乐队的层次如远看紫禁城的屋顶,是层层叠叠分明有序的排列出来,甚至可以听出,定音鼓和低音大提琴部分乐手的位置是略高于小提琴部的座位的。
再听听最敏感的人声,用了2张cd,一张偏高音一些,陈洁丽,另外一张瑞鸣公司的宛若微风,女中音,我自己个人听人声就听一感觉,声音的情感变化能否表达出来,吐气换声的时候,齿音是否过多,音调变化的时候,是否圆润细腻。全部过关,由于细节和微动态出色,声音表情的变化是历历在目,完全超出我的期待。
刘大哥在做这套音源设备的时候,在校声上话费了极大精力和时间,电容的搭配,接线的选择,解码芯片的多种搭配和调整,能出来这样的效果,可想而知工作量有多大,仅仅在保持高频的解析力水分层次的同时,但要改善女声齿音的现象,就已经花了差不多3天的时间去调整元件的配合,感叹油盐酱醋谁都在用,但是能成为米其林五星大厨的又有几个?
自从PCHIFI兴起后,目前看看市面上各种解码层出不穷,淘宝随便一搜就是几十个,几千到几万都有,罗列一大堆元器件的型号,好点的在贴个失真图,放几张指标图,但是对于最重要的校声却鲜有提起,须知,数据虽然客观,但是音响器材毕竟是要耳朵听而不是眼睛看的,要没有经验丰富的校声修养和水平,堆叠一大堆的数据指标也未必一定是好声音的必然保证。想想以前欧美多少铭器,有些直接把元器件的的型号品牌打磨掉,除了可能保密的原因之一,也未免不是告诉你,hi,用耳朵来鉴定声音而不是用您的眼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