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发烧碟之惑(作者:Donalddon 时间: 点击数: 631)
-
虽说早就知道所谓的发烧碟有些是用于中低端系统骗耳朵的,多年来仍然收了一些。这段时间在乐友大听音空间大号角系统把这些碟片又听了两遍,发现其中多数的所谓发烧其实用扭曲手段实现的。比如低频所谓结实或宽松的用词根本就是错误的。我听到的扭曲是增加低频的音量,尤其是延长时值,这样得到的倍大提琴,大号,巴松等一听就是夸張了的,还有对声音的修改,把双篑管等乐器搞得象电声似的,一张出名的小提琴吉他二重奏形体大了一倍都不止。结果一大批发焼碟打入冷宫。
·
(作者:ZHAO 时间:2016-05-03 10:09:18)- 益有需求的发烧友
·
(作者:ldh 时间:2016-05-04 09:56:33)- 特别是发烧碟,当一些烧友津津乐道的时候,别忘记了录音师的魔术手段,很多在平常烧友听来“感动的流泪”的“天籁之音”也不过是大量现代技术手段的应用。适当的技术手段处理会极大的增加美感,如果真的一点也不处理的“原汁原味”其实也不好听,干干巴巴的。听过歌星没经过加工处理的原人原唱,跟唱片上的还声完全是两种感觉。本地一位烧友挖掘了一些濒临失传的地方曲乐,在北京一录音棚录音后让“雨果”老易给做了下后期处理就80万的费用,虽然花费大了些,比起未经处理过的效果提高来还是值得的。
·
(作者:老虎12 时间:2016-05-04 22:28:26)- 平时以听古典(特别是大编制)为主,感觉以上厂牌的录音大部分曲目是百听不厌。与音乐厅现场听音分別不大,听出了音乐的神韵,不夸张,不过分突出某声部,听起来各种乐器的声音比例也是平衡合理的。当然各厂牌碟片也各有个性。但绝不会出现国内某些所谓发烧碟片的夸张或故弄玄虚,听久了会很厌烦,不耐听。又比喻,RR的音效清晰无比,劲道十足,不知是选曲风格的原因,还是自己对曲目不喜欢,总觉得音效有余,而“音乐味”却不足。纯个人见解。
·
(作者:老虎12 时间:2016-05-06 13:06:14)- Donalddon兄台您好!我曾经也遇到过你说的形体变大的情况,结果是器材、线材、摆位等等调较、搭配上不完全合理。如果是这样,也会有兄台所述的问题出现的。小提琴变成中提琴的声音了。各方面找找原因也许会更完善。个人愚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