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专题论坛>
  • ·  音响评论的误区(作者:我是海河 时间: 点击数: 178)
  • 正如文学评论与文学创作,好多评论家能写出高质量文学评论文章,却不能写出高质量的文学作品,目前有好多音响评论者的评论是中看不中用,甚至害人不浅。不可否认,高质量的音响评论对我们提高欣赏水平和鉴别器材优劣的能力很有帮助,并以此推动了音响器材制造水平的提高;我们也不能否认,现在好多音响评论主观臆断,云山雾罩,以其昏昏使人昭昭。1、意识不清,烧的糊涂。如,评论一套器材的重播效果说“可以听出小提琴弓弦 的松香味”、“甚至看到鼓锤与鼓皮粘连的瞬间”、“乐队指挥的手臂在上下左右挥动”,等等。这些话作为文学语言很动听,因为这是想象中的描写,但从理性的角度分析怎能站的住脚?因为神仙也办不到。2、原汁原味 到处乱用。重播音乐达到“原汁原味”是绝对不存在的,有关论述我在以前已经阐明。3、褒此抑彼,信口开河。这也不行那也不是,唯我独尊。4、耳力过人,人已非人。经常看到有人说高中低频段不足或过高等等,实际上有的人连基本的频段划分都搞不清,不信就问问他!更有甚者,人耳根本听不到、只有仪器才能检测到的频率他都能听到!你说这样的评论可信吗?我认为,通过音响评论 来达到相互交流、相互学习、提高自己的欣赏水平本身没有错;错的是背离了实事求是、扭曲了科学,以梦呓般的话语为自己创造一个神话般的世界,并以此影响他人。这如“法轮功”同出一辙。此文为我一家之言,并不想伤害谁,欢迎批评指正。
  • ·

    (作者:达明 时间:2002-03-25 12:39:14)
    说的好,特别是香港的杂志,和武侠没区别
  • ·

    (作者:yuan 时间:2002-03-25 12:49:04)
    痛快、痛快。
  • ·

    (作者:*Jazz* 时间:2002-03-25 13:10:47)
    对声音的描绘的形容词是不够用的,评论者们会使用一些感性或夸张的手法;“可以听出小提琴弓弦 的松香味”这并不太夸张,因为还有“小提琴的表现如同吹箫一样”的负面评论,而我本人就很注重“小提琴弓弦的松香味”,而不是高、中、低频的频响曲线多么平直...,这个并不是所谓“主观臆断,云山雾罩”,而是作者对音响器材所表现的音乐的恰当的描述;另外,如果你会拉小提琴,你会听出拉弓和提弓的不同,通过音场的表现能听(看)到拉琴者的手臂拉弓的运动也不足为怪...其他的我就不一一辩驳,总之,如果器材的搭配得当,对音乐理解得当,任何人有任何感性的评论至少对我来说不是不可以接受的。

    《Audiophills》有一个评论者在其评论文章中的每一段落的结尾,都会引用《圣经》中的一些深奥的理念去感叹,我不会对此反感,只恨我没读过《圣经》。
回复: 上传图片    最大5M,支持jpg,gif,png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