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专题论坛>
  • ·  境界 好贴一篇(作者:lg365 时间: 点击数: 252)
  • 请刘版主好好看看 我就是上次与你电话争论的上海人 您也开了帖子谈论我 我也姓刘 今年32岁 听音乐16年 5000张收藏 酷爱3/5A 酷爱古典 喜欢纯粹 知道人无完人 懂得满足 了解什么叫量力而行 发誓不作音响的奴隶

    倡导音响艺术 感悟万物之道(上)
    作者:三百七十年猿(原名:刘中一)
      观点摘要:
      谈音响不能就事论事,要联系万物 / 音响的技术性和艺术形是一对矛盾 / 器材千篇一律,性情因人不同 / 功放与声箱有一最佳匹配区间 / 欲放先收,欲收还放,是音响之大道,是万物之大道 / 负反馈技术体现了万物之道 / 喇叭线圈的反电动势对声音是有益的 / 阻尼系数代表不了功放对声箱的控制能力 / 音响界两大宗派,美国声尚形,英国声尚神,美国声尚 质,英国声尚韵 / 高保真音响和艺术音响最终会各立门户。
                              
      音响技术发展到今天,已经非常成熟,人们用科学的手段,可以对器材进行客观的监测和定量分析,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器材的技术指标也日益完善,通过这些技术指标,能得到很直观的比较和参考结果,当然是很值得人信赖的。然而,随着对音响技术的进一步认识和探索,人们发现,音响在技术上仍然存在许多难以克服的问题,例如:为什么器材的技术指标与实际听感存在较大的分歧;为什么失真度1%的电子管功放,听感上会好于失真度0。01%晶体管功放;为什么一部100瓦的晶体管功放推不好一只低效率的小箱仔,而功率只有8瓦的单端胆机却能把他推的轻松自如。诸如此类的种种问题,我觉得我们有必要再换一个角度重新开始认识音响。
      在不断的认识和实践中,联想到生活中的各种事物,我逐渐地悟到,音响这个事物只限定在无线电这个圈子里研究和探索是不够的,也是不全面的。一切事物在运动中都要遵循一个大的共同的规律,这个规律就是万物之道,它的核心就是辩证。事物是由矛盾构成的,矛盾的双方相互存在,相互促进,相互对立,相互制约,失去了矛盾的一方也就是去了矛盾的另一方,这个事物也就没有意义。音响这个东西从小处说是要遵循无线电原理,从大处说就是要遵循万物之道,前者是具象的,后者是抽象的。何以见得?我可以打个比方:功放和声箱在工作时虽然形式不同,但是“理”一样的,他们都是在信号的驱动下作振荡运动,前者是电振动,而后者是机械振动。再如密闭箱的原理,说白了就是放大器单元线路中的电流串联式负反馈,放大管说白了就是一只能控制水流大小的水龙头,俗话说“行隔理不隔”,万物一理。一部功率放大器,从电路上看和从无线电原理上看,以及从技术指标上看可能都不会有问题,但不一定能把各种矛盾辩证地处理好,就是说器材各个元件,器件,单元之间不一定配合得良好,这对声音的松紧,软硬,质感,韵味很大的关系,这也是常常被我们忽视的方面。就像一个人,单从四肢和五官上看没有毛病,但不一定是个健全的人,甚至有可能是个植物人。说到这里。使我想起中医和西医的区别,西医认为,人的疾病是细菌或病毒所致,而中医却不承认细菌和病毒的存在,它认为,人身体的各个器官失去协调,气血不通就是病患。
      完美的音响器材有躯体同样也有精神,两者同等重要。就是说音响不只是一门技术,而且同样是一门艺术。这是无可争辩的,凡事物都有两重性,即实用性和艺术性,我常听烧友们争论“你是听音乐还是听音响”这个问题。其实这个问题争论的没有意义,就看你是一个什麽烧友,偏重哪一方面,是音响烧友还是音乐烧友,前者是硬件烧友,后者是软件烧友。软件烧友偏重音乐的内涵,沉醉到音乐的情节中去而容易忘却音场本身的优劣,硬件烧友往往专注地盯着音场的定位,乐器的声像和质感等声音的整体表现而较难进入到音乐的精神角色中去,前者多是一些具有乐理知识和音乐修养的人士,后者多是一些具有无线电专业知识和声音调校技术的人员,前者发烧会烧成音乐家,后者发烧会烧成音响器材的设计师和制造者。各有所得,各有所失,如果一个人两者都具备,那他是个不可多得全才。
      很多人看到了器材的技术性和艺术性相互促进的一面,没有看到两者相互制约的一面,音响的技术性和艺术性是一对矛盾,他们既互相促进也互相制约,技术性讲究真实和一致性,艺术性讲究个性和多样化。技术性不好艺术性难以体现,但技术性太好反而会制约艺术性的发挥。我这样说可能不好理解,打个比方,比如说书法家写字,没有好的基本功是不行,这个基本功就是技术性,但如果基本功太熟了,下笔反而成了俗老套,僵化了,失去了思想性的发挥,反而不如基本功差一点的时候有灵气,我们常说的物极必反就是这个意思。在低档机上我们多讲究技术性,在中档机上,技术性和艺术性会共同存在或各有侧重,在高档机上,技术性和艺术性会分道扬镳,各立门户。这么多年以来,纯音响一直被称作Hi-Fi是不恰当的,不全面的,它应当被分为两个门类,Hi-Fi音响只是其中的一类,另一类应该叫做艺术音响。
      音响器材要有生命力,我觉得艺术性在很大程度上起决定作用,艺术讲究个性而不是讲究共性,凡事个性强烈的东西,会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而不容易被人忘记,逐渐流传下来,而个性不强的东西时间一久会被人淡忘,在流传中逐渐从历史上淘汰出去。象马兰士、麦景图,我们仅凭声音,一听就知道,哪是马兰士,哪是麦景图,他们就是凭着各自强烈的个性流传至今,成为一代又一代人心中的偶像。如果所有的器材都是同一种声音,我想人们不会记住这两个伟大的名字。
      所以说,要做一部成功的器材,就要做出它强烈的个性,要立足一百年不倒,象马兰士、麦景图,既使再下去一百年也不一定会倒,就是说,不要只追逐当时的虚名,要前看后看一百年才行。
      构成音响器材的两个方面,一是器材本身,二是器材的性情。电子元件构建了器材本身,而器材的性情则是人赋予它的,这中间校音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器材的性情来源于人的性情。所以说探索音响不能只限定在音响这个圈子里烧,应当在圈子外多下功夫,事物从大的方面着眼道理都是相同的,艺术各门类也都是相通的,我们要多吸取文学、美术、音乐、舞蹈、绘画甚至道家、佛家的东西,来丰富自身的修养,最后把这些东西融入到制作音响器材中去,达到器材与人性情合一。生活中我们常说,字如其人,画如其人,音响器材又何尝不是这样。我们在聆听一部器材的声音的同时,我们也感受到了器材的制作者的文化修养,思想,情感,和秉性。从温文尔雅的英国声中,我们会体会到英国人翩翩的绅士风度,从冷峻清艳的美国声中,我们会体会到美国人豪爽的个性,从严谨的德国声中,我们会感叹德国人一丝不苟的做事作风,从浪漫的法国声中,我们似乎看到了法国人的万种风情。音响器材的种种不同风格,正是不同国家和地区历史文化背景和人文修养的真实写照。
      美国声和英国声是音响的两大宗派,也是两种对立的风格,他们把各自的风格发挥趋向到极至,一个代表冷,一个代表暖,一个代表阳刚,一个代表阴柔,一个代表男性美,一个代表女性美,他们各自居在相距对方近乎无限遥远的两个端点上,这是我把它们定位于两大宗派的原因和依据,他们走的是两种不同的路子,(当然今天,美国和英国也出现的一部分过界的产品,我所指的是传统的,典型的美国声和英国声)。
      这两大宗派,没有谁好谁坏之分,这两大宗派统治了今天音响界,其它国家的器材,要么就接近美国声,要么就接近英国声,要么就保持中性,但跳不出美国声和英国声这两个宗派之外。美国声和英国声风格不同,用料做工也不同。美国声用料奢华,不惜工本,讲究器材的技术性,讲究声音的形质。而英国声用料朴素、节俭,讲究器材的艺术性,讲究声音的神采。美国声讲究声音高度还原,重现音场,声像历历在目,轮廓鲜明。而英国声讲究声音的听感享受,重放声像如诗如画,各种声响的轮廓界面有着良好的融洽度。美国声象一张高质量的写真照片,英国声象一幅怡人的水墨画。美国声象阳光照耀下的草地,各种声象互不摭挡,让人目不暇接。英国声象月光笼照下的树林,各种声像有着迷人的阴影,美的让人想入非非。美国声象一个阳刚的男子,热情而奔放,雄强而豪迈,英国声象一个委婉的女子,温柔而有涵养,细致而又传神。
      美国声和英国声又是互补的,美国人不愿意搞的东西,恰恰是英国人乐而不倦的东西,英国人不太讲究的地方,恰恰又是美国人极力追求的地方。英国的用料和节俭,是美国人不理解的。而美国人的不惜工本,在英国人看来,又显得过于讲究。
      所以说,美国声尚形,英国声尚神。美国声尚质,英国声尚韵。
      中国人要想让自己的音响器材走到世界上去,我们就要有自己的中国声,代表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秉性的声音。
      这几年,中国的音响技术发展得很快,出现了部分顶级的器材,这是非常好的事情,说明中国人在争气。我见到一些工薪级的器材,无论是做工还是用料,都是相当不错的,但在听感上,与国外的普及性机种还是存在较大的差距。平心而论,在用料上他们没有我们奢侈,特别是英国的器材,他们的东西造价低但声音耐听,能打动人心。而我们国内的多数器材大都有个通病,五音俱全,句句铿锵,但少内涵,少素质,没有感染力,不能抓人心,就像一个美人,五体俱全缺少神采,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呢,我觉得还是我们的校音有问题,这依赖于我们技术人员的文化素质和艺术修养。
      提到校音,英国人的校音水平是最高的,他们能用最廉价的东西校出好的声音来,他们似乎更相信自己的耳朵,从技术指标上看,数字不见得很理想,有些器材频响既不宽也不平坦,有些密闭箱的Q值不见得是0。7,更有甚者高音喇叭在分频器上该反相接却没有反相,你说不奇怪吗?
      前不久, 见到一位朋友购得一对KEF coda7,他打开箱体一看,气的要死,用它的话说,简直没法看,用料太差劲了,没想到英国人这么不像话,太小气太寒酸,这样差的东西我们都觉得拿不出门来。我劝他说,英国人搞的东西很玄妙,技术性不象美国人搞的器材那样直观,不易掌握,不要轻易给它动手术。但后来他还是动了,他说不出手大摩睡不着觉啊,线材和元件全部换成了补品,连吸音材料也升了级,再听就不是那么回事了,声像人高马大,人声句句清晰夺耳,哪里还是细致传神的英国声?后来他又改了回去,但也落下了一个心病,总觉得不是原来的声音,问我为什么。我对他说吸音材料里大有文章,它的选材,用量,状态,放置位置都能影响到声音,这些看似不起眼的东西恰恰是英国人的灵性所在,你没有英国人的调校功夫,也就调不出那样的声音。为什么说铭器不易仿制,我们取得和铭器一样的线路和单元却做不出铭器的声音,问题还是在校音上。功放机也是一样,一部铭器,如果你只看到了它的形,给你原配的单元和器件,你未必能仿造出它的声音,如果你抓住了它的神,你可以轻易得做出它的声音,却不一定非用和它一样的线路和元件不可。好声不一定要靠补品,CBB电容都认为是好东西,但它声底薄声音耀眼也是他的不足之处,电解电容难道就没有好吗?虽然漏电大,性能欠稳定,但他声音朴素厚重,也是一种风格美,像鲁迅先生作的文章,杜甫的诗,有几个好词句?他们要的就是一种真诚朴素的文风,就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也不一定全用华丽的词句,它的千古绝唱《静夜思》,是他最好的一首代表作: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就是这么简单而又平常的几个字,用的是平铺直叙的白描手法。后人评论它,文章天然而成,妙手偶得,丝毫没有雕琢的痕迹,一共二十个字,哪一个字都非常恰当,由不得再修改,如果没有深厚的文学功底和艺术修养,是写不出来的。当然这个比方不一定恰当,但也可以说明一个道理。对于英国的器材我们会有这样的感受,所以说千万不要小瞧了英国人。
       烧友多追求声音的平衡,声音的中性,声音的原汁原味,认为这才是音响的最高境界,我不承认这种观点,但也不否认。声音的平衡固然重要,但如果都讲究平衡也就都平平无奇了,事物是辩证的么,从艺术性上讲,音响器材还是要有风格,有内涵,有品味。音响器材做好并不是最难的,难的是能做出器材的精神来,讲技术,讲风格,讲流派,一个比一个难,在这方面,LS3/5a就是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杰出典范,它的确是个好东西,抓住你耳朵抱住你心,听过一次让人难以忘怀。音响界对它的争论最多,褒贬不一,喜欢它的人终生抱着不放,推捧致极,不喜欢它的人则完全拒绝它。对于它的争论,归根结底还是技术性和艺术性上的争论,没有争论的意义。论艺术性,他至高无上,论高保真,他似乎又沾不上边,的确,它的效率太低,低频下潜不足,动态上不去,并且失真度还比较大,有人形象地称它为“下肢残废的美人”。 最让人难以费解的是它的分频器,电感、电容、电阻一大堆,并且电感还是带磁芯的,有人不是说么,即使换上最顶级的喇叭线,经过这一大堆元件的折腾,也就消耗的差不多了,是的,今天再愚蠢的人也不会设计出这样馊的分频器。其实看问题不能一概而论,俗话说寸有所长,尺有所短,如果你求大气,那么你就要牺牲细腻,你求甜美,你就要牺牲动态,或者两者都要,互相妥协做出让步,都不突出,但是个性也就不强烈,平平无奇。LS3/5a的优点是靠它的缺点换来的,所我们不必对它的缺点抱有成见。我倒是十分想提醒摩机派,不要擅自对他动手术,那不是改进,那是在糟踏艺术品,有时候我们接受不了它,是我们的艺术修养细胞太少。事实上,至今也没有哪一个厂家,或那一个音响大师能把它摩好,不是有改良型的新版本么,是针对它的缺点重新设计的,论声音,好象人们并不喜欢它。有些东西就是这样,初看怎么也不好,可时间越长越觉得它好,而有些东西,初看很好,但时间久了会觉得乏味,器材同样要有内在的美,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 ·

    (作者:肖骄瑟 时间:2002-04-10 19:37:20)
    • ·

      (作者:小久 时间:2002-04-10 20:24:42)
    • ·

      (作者:lg365 时间:2002-04-11 08:52:24)
      • ·

        (作者:小久 时间:2002-04-11 10:35:29)
        在你的5000张片子中。
        • ·

          (作者:lg365 时间:2002-04-11 13:44:38)
  • ·

    (作者:j 时间:2002-04-10 22:02:39)
    • ·

      (作者:lg365 时间:2002-04-11 09:25:24)
      • ·

        (作者:大头虾 时间:2002-04-11 09:37:37)
        我非常认同你这句: "凡事个性强烈的东西,会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而不容易被人忘记,逐渐流传下来,而个性不强的东西时间一久会被人淡忘,在流传中逐渐从历史上淘汰出去"
        这跟做人一样, 有性格才招人喜欢, 不过得自然而不造作, 东施笑颦, 扮有型就让人恶心了.
      • ·

        (作者:j 时间:2002-04-11 11:13:15)
        • ·

          (作者:lg365 时间:2002-04-11 13:15:46)
    • ·

      (作者:大头虾 时间:2002-04-11 09:27:53)
  • ·

    (作者:小众 时间:2002-04-10 22:25:49)
    以前记得刘汉盛说过,音响的最高境界是达到艺术的境界。THE STATE OF ART。小刘哥真是健谈呀,但提醒一句,音响界比较忌讳”吹水”,要平和谦逊。悟性高的有两年就得道了。没悟性的怎麽点播也没用。(其他烧友别误会。这与法轮之流是两回事)。也转篇文章, 如何晋身为大师级发烧友。作者李哥。

    李哥(李建华),香港资深音响发烧前辈,发烧经历超过40年,曾任香港金弦洋行董事。在90年代初,曾为推动大陆高级音响发展立下了不少功绩。近年在内地设立音响顾问公司,为发烧友提供听音室设计、装修与改良、影音调梭、电源处理、疑难问题解答等服务。李哥身怀音响绝技又为人谦和,实为发烧友的良师益友。



    上次我谈过一些要成为大师级发烧友所具备的条件作为大家参考。好,我们今次继续谈。

    我说过培养喜爱和学习欣赏音乐,加上追求完美的心态才有动力去追求音乐的至善世界,在追求完美的过程中以理智的态度去玩HiFi才是正确的态度,而在追求的过程中必须具有无比的恒心、毅力和坚强的斗志才可希望有所成就。

    但具备了上述的两个条件,只不过是基本的正确态度而已,要是你只靠一腔热诚,盲打瞎撞,盲目跟风,别人玩什么,你就玩什么,从来不知道自已的组合究竟出了什么毛病,需要改善的是哪一环节,更患上了一般的HiFi 友的致命伤--急于求成,想一步登天,以为组合工作正常就一定可以弄到像音响书上所描述的效果,结果空有恒心和毅力,组合的表现不是原地踏步就是效果更糟,情况就好比狗追自己的尾巴,团团转,永远追不到!想玩好HiFi,就像学功夫一样,必须由习马的基本功开始,循序渐进,一招一式地去学,勤加苦练,多加思考,透过实践验证,参考别家所长,去芜存菁,有所创造和改良,才可成为真正的高手。至于能否成为大师级人马,那就看你能否突破和创造,自成一家了。

    实要成为真正高手或大师的话,以下的几点不可不留意。

    第一,要有敏锐的观察力
    发烧友都有很多机会去别人家里聚会和谈发烧经,请千万不要失去这些机会,因为我们可以透过细心观察,虚心去请教别人的心得,学到很多别人校声的方法,避去很多冤枉路。例如在某些人家里,你见到扬声器的摆位并不合理。但效果却不俗,原因为何?这时你必须细心观察音箱附近的环境。家具的摆设位置。主人家如何去处理声音的反射面,如何放置吸音物料或反射板和扩散物料的处理,往往都是学问。这一切,透过细小观察和不耻下问,你一定有所得,日积月累,把不同环境的处理经验累积起来,有朝一日,碰到类似的环境,那时你的经验就大派用场了。

    记着,到别人家里,除了留意音箱摆放的位置外,更要留意器材的摆放方法,供电的处理,器材的防震措施,防震物料的运用,多请教别人防震方法和物料的特性和对声音的影响。这一切都是你必须留意的地方。

    有一点必须提醒大家的,当你听到一套靓声的组合时,你必须紧记观察所得,在回家后用笔记录,否则你会很快忘记的。若你听到一些效果欠佳的组合,你就要检讨哪里出错,研究用自己的经验去判断为何衰声,尝试用你的方法去改善它(除非你的朋友乐意接受你的意见,否则切勿作此“乞人憎”之举!)透过朋友彼此互相学习和实践,在不同的组合和环境中去练好校声的功夫是提高功力的最佳办法,也是不费分文的玩HiFi办法,因为别人已为你提供一套和你所拥有的完全不一样的组合和环境给你试验。如你真的有方法改善别人组合的效果时,那份成功感带来的喜悦和满足不是用金钱可以比拟的。

    在不断的学习和实践,你很自然地培养起正确的判断力,但正确的判断力是由多方面培养才成的,在下面将谈及。

    第二,要有正确的判断力
    所谓判断力,也就是如何去判断声音正确与否,这也是发烧友最难通过的一关。

    判断力也可解作是监听能力,是一个辨别声音是否正确和好坏的标准,这标准是心中的一把尺,是一个准则,没有这标准的人,根本就没有成为高手的可能,更遑论晋身大师级了!

    判断力(或监听力)是通过很多方法才可以正确地建立起来,例如多听现场演奏,个别乐器的独奏,个人演唱会等都是一个训练自己认识乐器音色的方法,而直接参与乐器的演奏,真正玩埋一份,则更易建立起对音色的正确认识,加强正确的监听和判断能力。一般发烧友若没有经常去音乐会的机会,又不懂玩乐器,如何去建立起自己的判断标准,我稍后会作专题讨论。

    第三,要多做学问功夫,培养对各种艺术的兴趣和修养。
    看起来多读书和裁培一些艺术兴趣和修养与HiFi简直风马牛不相及,但,我多年观察所得,很多真正高手或大师级的发烧友,都有共通之处,就是他们除了有很高的学问修养和喜欢音乐以外,更涉及其他艺术,例如绘画、书法、摄影、文学欣赏、古玩、陶瓷等等。虽然表面上这些艺术和音响毫无关系,但音乐也是一种艺术,也像其他艺术一样具有抽象的和形而上学的美学观念在内,懂得欣赏其他艺术的人,更能深刻地体味音乐中所具有的真善美。上面所述的艺术品,每每表达了作者个人的人生体验外,更表达了作者对美的诠译,人性的真善美,对生命的讴歌,当人受到这些艺术的薰陶,潜移默化,日久有功,每每令人气质也为之改变。愈能欣赏艺术的人,愈能藉着艺术修养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而超然物化,心灵对美的感受也愈敏锐,所以他们的音响系统也在有意与无意间成为他们表达自己的艺术修养和个人性格和情操的工具,每每具有一些别人难以模仿的独特气质和美感。这种自成一家的风格和表现,也就是他为什么被人视为大师的原因了。

    第四,要有谦虚和开放的胸襟
    中国人有一句话:人家老婆,自己文章。这清楚表达出中国文人的特性--假谦虚。除了文人适用处,其实很多发烧友也是:别人老婆靓,HiFi自己好;他们在别人面前,表面只是假谦虚而已,当别人批评他的系统时,你看看他的面色就知道了。

    这种假谦虚其实是防碍我们进步的绊脚石。有人说这是自信的表现,实在这是自视过高,以为自己看多了几本书,懂得一些电子学的皮毛理论,背熟了一些数据和线路,懂得装配一些扩音机,就自评为专家,目空一切,这些人很容易被人分辨出来,因为只要有发烧友的场合,一谈起发烧经,不消五分钟,他就会令到“全人类”都知道他是如何的高大威猛,他的理论和数字何其精通,他的组合如何“劲揪”,别人的如何不济,世界上的名牌在他眼中看来不过尔尔!要是别人在他面前提及他认为不符合他心水的机种或设计时,他更会以专家的口吻教训别人一番,但,当你有机会听听他组合时,哈!哈!哈!

    只有虚怀若谷,开放胸襟的人,才能用心去观察别人所长,多学、多听、多问、多思考,多求证和实践,最重要的是少发谬论,有容纳别人观点和意见的胸襟。对别人的新感观或意见,他们都采取尊重的态度,积极求证,去芜存菁,变为已用,这样才可使自己的修行更上一层楼,达到更高的艺术境界。大师们都深切体会到艺术是无止境的。

    我认识的大师级发烧友,无不是胸襟广阔,谦逊有礼,深藏若虚的谦谦君子。

    骄傲,自视过高,目空一切的人,永远和高手的层次沾不上边。

    第五,要有创造力和个人风格。
    一个人能否被人公认为大师级的发烧友,并不是将系统弄得靓声就算数,正如上面所说的,大师级的的发烧友最突出的一点,也是修行达到极高境界时,组合往往就成为他表达他个人的艺术修养和风格的工具。
    他们的系统很多都不是名贵的器材,很多都是中等货色或很多人认为不够班的机种,但比起很多号称有百万元的巨制动听得多,除了水准极高之外,更洋溢着某种特有气质和特色,在表现出个人风格,声音的表现也往往是独一无二,深刻动人,别人想模仿也做不来。只要你坐下聆听,音乐便会深深地打动你的心灵,忘了什么是HiFi。他们系统独特之处很容易被辨别出来,就像我们多听各家各派的音乐时,虽然不知道曲目和作者,只凭音乐中的特色和风格就很容易知道是莫扎特或是贝多芬的作品一样,因为他们的音乐都具有强烈的个人性格。

    要达到这种大师级的修行,除了深知器材的特性,通过巧妙的调校去发挥个人的创意外,更要真正认识音乐,认识乐器与乐队的互为关系,还要有极强而正确的监听力和心中有一个极高而恒定正确的标准,深知道什么是好与坏,什么是准确和不准确,他们深知系统失常时的毛病所在,所以除了把握调校好系统以外,更能创造有自己风格的音色。

    一般高手只能将系统搞得靓声,但往往缺乏了内涵,令人听过后,瞬间便忘记,但大师级的系统,听过后往往令人回味不已,长在心间--这就是大师有别于他人的地方!由模仿到创造以至晋身高手或大师级,都是艰辛而路途漫长的,愿同好努力,更希望同好有以见教。




  • ·

    (作者:mhm 时间:2002-04-11 10:00:50)
    我首先就想到老猿,但又想猿先生似乎不会这么说的,原来是“同门”。
    其实我发现没有哪个烧友不偏激,只是有的涵养高,有的比较鲁莽(也有个别捣乱分子)。感觉对器材有点象追星族,各为其主,可以争得头破血流。其实大家争争也无所谓,注意“刹车”就行。也不能一概而说成耍嘴皮子,高手看了发(冷)笑,低手却是津津有味,也能塌长见识,何况至少能热闹论坛气氛。
  • ·

    (作者:旁观者 时间:2002-04-11 10:14:51)
    只要有人和刘斑竹稍有争执,其他刘斑竹同道便群起而攻之!
    • ·

      (作者:mini 时间:2002-04-11 11:33:18)
      到一个志同道合的坛子里去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不是更痛快?我看到刘斑竹辛勤的打点着这个坛子,为大家解释各种疑难杂症,有什么不好?没看到斑竹跟谁在坛子里争执过,甚至一些很明显挑衅的语言也不见斑竹回应,我很佩服斑竹与世无争的平淡格调。你找出几个斑竹与人争执的帖子也让我开开眼界好吗?
    • ·

      (作者:dadoudou 时间:2002-04-11 12:08:46)
      对一些不知高低自以为是的先生,在与刘班主讨论问题时,用了些狂妄自大、有损人格、不尊重别人的语言时,引起本论坛大都数的网友的不满,正说明本论坛有一股其它论坛少有的正气!同时也说明了本坛主受人尊重的人品!
      • ·

        (作者:ldh 时间:2002-04-11 13:06:12)
        坛子上的帖子各有各的招数,各有各的神通。大哥不必为我计较。我已经习惯了。
        过些日子等你完全康复后,如有合适的机会我会去看你的。顺便去欣赏你的单拿C4勾千喜龙。
回复: 上传图片    最大5M,支持jpg,gif,png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