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科学“发烧”
音乐与音响的关系是什么?如果把音乐比作“小姐”,音响就是“服侍小姐的丫鬟”。然而不少所谓的“发烧友”并不明白此理,而是“反仆为主”,甚至奉音响为神明而“走火入魔”。
比如为了能找到摔碎瓶子的每一个碎片的不同声音、为了判断蔡琴唱歌时的“准确年龄”、为了数出《山童》合唱时孩子的多少和队列等诸如此类,一些财大气粗的“发烧友”会不惜高价购置南美紫楠木机柜,说是用来放置器材会使音质提高许多,或是买来水晶石脚钉垫在音箱下面会使解析力大增,或是高价寻购明朝砖瓦用于避震以“防低音驻波”;囊中羞涩的“发烧友”会将CD碟放在冰箱冷冻室进行“冷冻”5分钟(不能多也不能少)、或在CD碟上涂抹“神油”以“获得分析力”、或用杭州真丝包扎线材以“消数码味”、或专买深色外表的音箱以“增加声音的厚重温暖感”、或用闪光灯将CD碟连续照射15-20次(不能多也不能少),以求20bit-24bit的录音效果、或用针头在CD碟中心孔周围无信号轨迹处打上6个小孔(不能多也不能少),使唱盘发抖率过高的缺陷大为改善……
凡出如此“发烧”高招者看似寻求真实自然声音的偏方,实际上就像是“皇帝的新装”中的皇帝,因为他们不了解音乐究竟什么?也不知道音响的科学性。可谓“精神可嘉,行为愚蠢。”
音乐是“谜”,因为音乐是抽象的,给人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也赋予音乐在各种艺术中最具深奥的性质,是能使人产生丰富想象力的艺术,每次聆听好的音乐,都会因为当时的心情和环境的差异以及各人的经历而产生不同的感觉。所以音乐的内涵决不是诸如频率、泛音、分贝、功率、阻抗、失真、阻尼等刻板的技术参数所能概括得了的。技术参数描述的不是音乐,只是音响本身的物理特性和状态,而这些特性和状态是离不开科学规律的,超出客观规律寻求提高音质的偏方只是“缘木求鱼”,必将走入歧途。只有用科学和艺术的态度将听音乐和玩音响结合起来,才不会本末倒置而“走火入魔”。
0571-88804016/13805737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