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多声道......(作者:tw1812 时间: 点击数: 70)
-
请教各位前辈:
1:偶极/多极式环绕用在多声道HIFI上不好?用在AV上呢?
2:HIFI有无线传输的吗?好不好?调制解调的环节处理好了又如何?
3:有关多声道的知识?
4:何处有比较好的中文链接?
5:听过无电音乐会,那场所应该是没有电声扩音的,其二侧和听众后侧都是软调,唯乐队后面成圆弧型的扩散板很型。 那么观众听到的声音应该只会是前方乐队的声音。多声道系统对这样的录音是还原呢还是加工?纯粹的音乐作品是多声道表现好还是传统二声道表现得更好?
6:有人说宽频系统细节更多,空气感更好......从乐器的频响极限到人耳的听音极限来说,20KHZ以上的指标确实有实际意义吗?
·
(作者:木子。 时间:2002-11-22 08:30:05)- 1:偶极/多极式环绕喇叭用在多声道HIFI上不好和AV上的目的相同,都是为了尽量还原出录音室制作出来的声音效果,不要拿它和我们真正的耳朵听到的环境模型相比。
2:家用HIFI暂时没有量产的无线传输设备,有一些小组合会用到一些类似技术。信号传输用无线是可行的,但功率传输目前还不可能。好不好要看衡量的标准,如果调制解调的环节处理到和直接连线一样好,成本和价格目前没有进入家用的可能。
3:有关多声道的知识可翻阅相关著作。
4:何处有比较好的中文链接,用www.google.com搜索您想了解的关键字。
5:多声道系统对您所听到的无电音乐会是无法真正还原,最多是模仿您耳朵的听觉经验而已,这样的录音肯定是加工(按录音师的理解),纯粹的音乐作品目前是传统二声道表现得更合乎人的听觉习惯。
6:宽频系统细节更多,空气感更好是从理论角度来讲的,但是人的耳朵不见得都一样,您听得到的频率对其他人来说未必听得见,所以最后的感觉是不一样的,20KHZ以上的指标确实对设备来说是有实际意义的,频响宽的器材,在可闻的频率范围内有更好的失真指标和相位特性。
以上是个人拙见,欢迎拍砖。- 1:偶极/多极式环绕喇叭用在多声道HIFI上不好和AV上的目的相同,都是为了尽量还原出录音室制作出来的声音效果,不要拿它和我们真正的耳朵听到的环境模型相比。
·
(作者:Jim 时间:2002-11-22 13:53:30)
http://www.dolby.com.cn/gb/products/products_c_01.html
同时也可参照英文的图。英文比中文详细。
http://www.dolby.com/ht/Guide.HomeTheater.0110.html#s3.1
在英文的图13中(figure13),你可看到多声道HIFI和多声道AV的不同。
英文图也可看Telarc对多声道HIFI的定义。
http://www.telarc.com/surround/sacd.asp?mscssid=3NU04CRDXMSR2PJ80G05AFURQEWDAHS5
Telarc的英文图中加了两个用于表现高度的音箱。·
(作者:amati 时间:2002-11-27 05:46:04)- 对声音现场感要求高的人,我相信很多人以后会走多声道的路,但前提是在资金,空间足够的情况下!
我对优秀的新东西是不会抗拒的,一向来喜欢它们!
很久以前的多声道技术不流行,我估计是硬件和软件发展还跟不上它的缘故吧.(俺年纪轻,没经历过那时代)
现在的电子科技非常发达,帮助多声道成为现实.
两声道的录音技术近两年来在电子科技的帮助下,已颇完美的,也使两声道更上一层楼!(个人认为,两声道要做到真正的现场感是不能实现的,但用来舒服的听音乐的确已足够的)
多声道的录音技术,现在已很不错的了,但要近乎完美,还有很长的路程的.现在的多声道,可以从电影先领略到,如<>20周年版,就是现场交响乐伴奏,多声道录音,音乐(听觉)比画面(视觉)更吸引我的注意,一般的人会认为看电影,由于视觉的原因而忽略了配乐的缺点.要是有那个软件公司有出这部电影的多声道配乐,我相信很多的人会对多声道另眼相待的.
由于DVD-A还没有数码的输出,我现在也只能用DD或DTS的方式来听多声道,但感觉已非常优秀了.我有一张李娜的<<青藏高原>>DTS CD,放出来已比普通的CD靓好多,虽然只是混音的方式制作而已.
最近,我经常在听电影最后出字幕时的配乐,多声道的音乐(DD或DTS)
我的两个侧环绕是可以转角度的,这样子的7.1就可符合DVD-A,SACD所要求的音箱的摆位.
我觉得不用每个箱子都相同的,但是音箱的性格要相似,解决此问题是你的前级要有完善的辅佐调校功能,还有你要辛苦一些.- 对声音现场感要求高的人,我相信很多人以后会走多声道的路,但前提是在资金,空间足够的情况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