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跟贴超过30不上浮,所以只有另起了,见谅。(作者:allegro 时间: 点击数: 143)
-
看楼下朋友聊CD“升频”老话题,所以也瞎扯几句。
1. 抛开模拟低通滤波器相移因素,不用数字滤波(升频、超取样、插补,叫法真是够乱的)的DAC最为理想。因为数字滤波(数字插补)相对模拟滤波(插模拟补),对于小信号来讲仍然会有较大的失真,说白点数字的不如模拟的曲线平滑。
可惜44K太靠近人耳接受20K,只靠模拟滤波,高频相位失真较大,所以sony当初的方案早就淘汰掉了;不过有人会讲,管它呢,你认为相位失真不好,可我认为比起数字滤波失真来讲,模拟相位失真是”五十步“,所以现在照样有non-oversampling的DAC在那大声叫好。
2. 4倍插补加数字相位调整是最高境界
现在最通用是8倍插补的数字滤波,好处楼下的朋友都讲了,将锯齿状的高频转换噪音推向高段,以降低最后模拟滤波器的负担。其实现在16倍插补也是轻而一举,以当今的芯片技术,还可以再高了,但没有实际意义。
前面谈了,太多的插补对于小信号来讲并没有好处,所以业界流传4倍插补实际上是最好的,但是模拟低通滤波器并不好做,看了那么多产品,只有marantz CD7使用加相位调整数字滤波,并使用老掉牙的多比特TDA1541,说它是最高境界是因为它只使用4倍插补,并将后面模拟滤波器的高频相位移通过数字处理来修正,最后是多比特TDA1541。可以讲,找不出第二个产品!可惜的是,我们的耳朵早被数字污染了,或者讲洗脑了,多数人也包括我并不喜欢marantz CD7,说白了,不刺激!
再多说一些,本来8倍插补的数字滤波后面的模拟低通滤波器可以做的很简单,但是很多HiFi厂家并不买这个帐,不领情,太简单了商业作用就小了,所以仍然将模拟低通滤波器复杂化,花花绿绿的电容电阻加各种极品有源器件确实让人喜欢,如果是用在缓冲器还说的过去,但很多时候却不是这样。确实,这种商业操作成功率高,同样也不能说是欺骗。反过来再说marantz,从最低端的到最高端,模拟滤波器绝对使用器件厂家推荐的电路,只不过,后面加个好缓冲器,虽然部分高端部分产品免用OP而用分立元件,但无源滤波元件仍然采用器件厂家推荐值,模拟滤波器能简单就简单,好!
玩了怎么多年音响,困惑真是越来越多,高保真似乎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我们追求是声音“好”,这种好虽然每个人的看法不同,但刺激、新、变是主流!斯巴克CD机44.1K-96K带来的变化-好!度高DVD机声利用相位变化做场激励器带来的刺激-更好!你能说别人的耳朵有问题吗,不能!自己认为好就是好!
所以,现在再有人让我推荐用什么CD机,我只能说质量可靠,样子好,价格合适,再加上自己认为声音满意的就行了。
春节快到了,先祝版主和各位朋友新春快乐!
·
(作者:hexfet 时间:2003-01-20 21:17:35)- 但8倍取样,16倍取样的名品也很多。问题太大,莫衷一是。
有俗话:各施各法,各马各扎,各庙有各的菩萨。- 但8倍取样,16倍取样的名品也很多。问题太大,莫衷一是。
·
(作者:luss 时间:2003-01-21 06:23:01)- TP-1兄,看来你对CD解码的了解还是很深的吗?很高兴认识你,有机会多交流交流。网络本身就是提供我们发烧友交流的地方。不过如果我言语上要是有什么不对或者冒犯的地方,还请你多多包涵。
你说的“想说明这两种技术其实是几乎一样的东西”,本身也是我要说明的观点,但是我想说明的是主要还是第三和第四点。
不过这次我先指出你的一个严重的错误:原来的超采样技术并不是DAC中的一部分,它和现在你所说的“升频”一样,也是独立的,这部分简单的就采用超采样滤波芯片,完成超采样,提升量化精度(20BIT)和数字滤波等工作,之后在输送到DAC芯片进行数模转换。要是复杂的可能就不止一块芯片来完成了。象WADIA这样的大厂就是这样,以前他们的解码就叫做“D/A convert computer”他的复杂性和独立性绝对不比你所说的现在的“升频”简单。所以你一再强调的以前的“超采样”与现在的“升频”还仅有的那点差别也就不存在了。他们本身就是一样的东西。他们的功能都是把44K采样,16BIT量化的CD信号经过运算,转换成当前最高档解码芯片能接受的数字信号,以前最好的是20BIT,44K*N倍采样,现在是为了迎合DVD-A的发展,DAC芯片厂商推出的24BIT,192K或者以上的芯片。
还有个错误,是技术上的,就是插值问题,你说的“插值运算本身是根据相邻的两个基准点的参考值通过函数计算推断一个或数个推算点填入虚拟值生成虚拟信号”和“不过“升频”的操作还要看是按44.1KHz的整数倍升还是调整到标准的24/96或24/192,因为96和192不是44.1的整数倍,严格按96和192来升的话就不是完全按原来全部信号进行等比例插值就会产生不平衡的失真或某种缺失,虽然信号密度是比原来大了”。 看来你对数字计算方法可能有点外行。 第一,插值不是仅仅根据相邻的两个点来运算的,这样的插值只能是线形插值,精度根本不能用。必须要相邻3个点以上,点越多,精度越高,而且它算出来的是个连续函数,对于插值是否按44.1K的倍数根本没有影响,也就是说你把它插成44.1K还是48K的倍数,精度是一样的。这些在计算方法里都是很基本的东西。因此你说的“超采样”和所谓的“升频”的差别又更少了。
你说我对所谓的“升频”技术的概念理解不够,我不同意,因为他们根本就是一样的东西,所以我没有对所谓“升频”进行单独的阐述
对于你说的“几乎所有厂商和音响发烧友都知道这个“升频”是指......,而不是将.......”,这个观点我更加不同意了,而且这也可能是你我分歧最大的地方。我身边的很多人就有误解,另外几个跟贴的朋友看了我们的讨论半天还是有点犯糊涂呢,而从你的贴文来看,你对CD解码技术的了解肯定非常高了,最少比绝大多数的发烧友都好,但是对于DSP里的核心内容---数字信号处理方面的许多基本概念,你还是存在着一些误解。而对于数字信号处理方面的书,不要说大学本科,就是研究生的教材都很少有很系统的介绍。所以你说“几乎所有的发烧友都知道....”,确实很难以让人信服。
国外厂商,对无论是超采样还是你所说的“升频”技术,一直以来的叫法都是“upsampling”,从来没有过什么“upfrequence”,或者“upbandwitch”。也就是说人家一直都认为这根本就是一样的东西,没有任何根本的区别,更不要说更换名字了。你要是手头上还有香港的音响杂志的话,随便翻翻就可以看到,一些国外的解码或者CD的广告上同时存在着中英文的内容,英文永远只有“upsampling”,只有中文才出现“升频”的字样。为什么本身是一样的东西,人家国外的厂商都没有改变叫法,为什么香港的代理商就要给它改个那么动听的名字呢,这就是我要写这些文字的目的和原因.
我真正想说的是我第二篇贴文上的第3和4点,前面的技术讨论也是为了这个服务的,而且一些内容对于没有数字信号处理概念的人来说不一定很好看明白。可老兄为何置之不理了?我再把他们重复一遍吧
“3,老兄说的“超取样技术也是一种升频技术,与现在市场推广的"升频"技术概念相比,其差异在于数码技术里的关键--数据处理器(DAC/DSP)的算法与速度”。我实在是不敢苟同。最少在96年的时候,WADIA的270解码器就有了24BIT的处理能力,64倍的超采样处理能力。比现在的绝大多数所谓的“升频”解码差吗?可为什么他不叫升频了。
真正的差别是在DAC芯片的改进,以前最高当的DAC一般要数 BB的 63PK,1702,以及ULTRA ANALOG的芯片。可是他们都是20BIT的。只有到DVD出现后,要对音频的格式进行改进,才有了真正的24BIT DAC。但是他们所说的“升频”是指把44K,16BIT的CD信号转换成192K(或者更高),24BIT 数字信号的DSP,这可跟DAC无关。但是这种DSP能力的话,WADIA很早以前就超过他们了,怎么没有叫“升频”啊?人家还是叫“upsampling”,而且代理商也一样叫超采样
他们真正的目的在于:DVD-A或者SACD因为记录的就是24BIT,192KHz以上的信息,因此可以重现22K赫兹以上的高频信息,这才识真真正正的对CD信号的频带的提升。可是现在他们仅仅是把CD原来44K,16BIT的信号通过运算插值后,形成格式与DVD-A一样的的信号在进行D/A转换,这样就叫作“升频”,样绝大部分不太懂的人以为这样也能重现22K赫兹以上的高频信息。这不是有意误导是什么?
4,也是最重要的,随便看看国外的厂商或者杂志,从以前到现在,一直以来的叫法都是“upsampling”,可从来没有过什么“upfrequence”或者“upbandwidth”。怎么人家产品的开发与生产者都没有说,而那些代理商们倒是“升频”,“升频”地叫得满天响来了。这难道不令人觉得奇怪吗,总不至于代理商对技术的理解比开发者还深吧?”- TP-1兄,看来你对CD解码的了解还是很深的吗?很高兴认识你,有机会多交流交流。网络本身就是提供我们发烧友交流的地方。不过如果我言语上要是有什么不对或者冒犯的地方,还请你多多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