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专题论坛>
  • ·  一个藏在心里许久的疑问,今天想打破沙锅问一句:(作者:小白 时间: 点击数: 152)
  • 各位DX认为,人的“听觉记忆能力”到底能维持多久?几秒钟还是几分钟还是几十分钟?
    换句话说:在做A/B切换对比时,听完A后,听B之前,间隔最长不应该超过多少,才不至于因为时间关系造成对A音质特点的淡忘,从而影响A/B切换试听的准确性?
    这个问题是很关键的。因为很多器材的试听文章,论坛上的、甚至有杂志上的,评论者都是在间隔很久的情况下对器材做出比较的,比如:
    1)有人说把某器材的电容或接线全部换成XX牌后,声音好了多少多少?那么除非他保留着一台原先的机器,用来和换后的机器比较,否则,换了元件后,至少已过了几十分钟,他所凭的,就是对几十分钟前原先器材的声音的记忆——听觉记忆能维持那么久么???
    2)有人说把线换了、或者机器之后,如何如何,那么请问,插拔线、换台新机器,至少要化上几分钟吧,还是那么问题——听觉记忆能维持几分钟而丝毫不走样么??
    3)有人说煲机或煲线的过程中,音质有啥啥变化,云云。那就更离谱了。这等于是说,这人对最初的机器的音质的记忆是“磨灭不掉”的,可以随时调出来,和当前的音质进行比较。这就更玄乎了。还是老话,除非他另外保留着一台新机,才可以供随时A/B切换比较。
    以上这些情况下,这些评论者在对A和B作出评论时,依据的都不是间隔很短的A/B比较,而是间隔较长,几分钟到几十分钟不等,甚至有几天的。那么,这些人凭什么对自己的“听觉记忆能力”那么有信心,相信自己的听觉记忆能力能准确地保持数分钟甚至几十分钟、几天呢?
    到底人对音质特点的记忆,能不能忠实准确地保持几分钟、几十分钟甚至几天?如果不能,那么以上这些评论,我是否可以看做是没有什么参考价值的胡诌???若是这样的“胡诌”经常出现在论坛、杂志上,我该做何解?
  • ·

    (作者:小白 时间:2003-05-14 13:20:07)
    我觉得这个论坛是国内水准最高的音响论坛之一才在这儿提这个问题的。希望各位DX的解答对我有裨益。
  • ·

    (作者:xie 时间:2003-05-14 13:30:54)
    打个比方,自家的黄脸婆,天天都看着,忽然有一天黄脸婆画了点妆,于是乎就会觉得眼前亮了一下。。。换线的效果大抵如此吧。。。。
  • ·

    (作者:包整烂 时间:2003-05-14 13:35:27)
    进行实际的鉴定聆听练习并使用本文以及音响杂志里所用的术语,你将会更有能力去评价音响器材的共同水准,以便在选购器材时作出明智的抉择。结合这些描述性术语和你自己的聆听印象,你就更能以量化的方式归纳出器材和系统究竟有多好,以及她们为什么好或不好。
    我建议你在聆听过程中或者是聆听完毕后记下自己的聆听印象,这不单能强化你的印象,而且能强迫你去找出适当的字眼来描述它。我们通常会记得有某种印象,却记不清具体是什么印象。我经常被问到某件器材的音色如何,但我已经很久没有听过这件器材了。因为我曾经为《STEREOPHILE》写作器材评论,在聆听之际就把器材音质特性记录下来成为一套挡案。当然,我并不记得每一个细节,但是记忆中应该还有些感触,例如“高频有些刻板,音场很透明宽广,低频清瘦”之类。我也会给器材一些概括性的判断,例如我是否愿意在长期内使用此器材来做休闲聆听。如果把聆听印象记录下来,你就不仅是有一份聆听经验的书面记录,而且有更多可量化的感观印象能够在日后与其他器材做比较。
    这是《鉴定聆听---来自Stereophile主笔的建议》中摘录的一段,全文请见http://www.andiy.com/member/shownews.asp
  • ·

    (作者:wfwxb 时间:2003-05-14 13:43:56)
    我开始听器材也是记不住声音,因为人对于声音的记忆确实非常短。
    但是有的DX干过乐队或者长时间玩过乐器,这就对听音很有帮助,
    因为他对于某些乐器的记忆是非常强的。这就有助于判断音乐的重现能力
    对于声音的变化也会敏感。
    听器材多了当然也会有这样的效果,如果经常听某一张cd很多年,换器材后的变化
    肯定会更容易察觉一些。
    如果这两个都还没有条件(比如我)只好凭听常听音乐的感受去感觉了。但是这样的感觉非常主观。
    跟听音环境,心情关系都挺大的。只能自己努力调整心态了。
    如果试图听某一个片段甚至某一个音符,然后在另一种情况下再听这段,我自己感觉非常难记住。
    我还是菜鸟,只能多听多练了。呵呵。各位不要见笑。
  • ·

    (作者:待为玫瑰 时间:2003-05-14 13:45:13)
    如果只专注于某一特征来记忆,应该可以记住几十分钟不会搞错:比如,口型大小,某一个字的齿音强弱等等。
  • ·

    (作者:大锅 时间:2003-05-14 16:16:04)
    但是版主的这句话我认为合乎实际:“假如你也跟硬件发烧友那样到弄上几年硬件的话,我想你提出的这些问题就不需要别人解答讨论了.”
    我自认为是泥耳朵,LP的耳朵都比我的灵。A/B切换对比很少搞,我听线是把它接上去放不同类型的音乐随意听上十天半月,这时候“听觉记忆能力”可谓是零了,但是这条线材与其他线的风格差异慢慢反而越听越明,特质也渐渐把握到。
    发烧友每天听音响的时间很长,(像我至少5小时),对自己房间、声学效果、器材特质可谓熟之又熟,甚至比LP的声音还熟悉(谁家LP每天对耳朵聒嘈5小时的?非要大棒子把.....自己打蒙),这时候没有“听觉记忆能力”之说,对声音的熟悉可称为本能了。不敢称对其他器材如何如何,这时候需要“听觉记忆能力”的。
  • ·

    (作者:wh_ln 时间:2003-05-14 22:23:07)
      我看了后又有一个新的想法,既而很难听出差异,为什么一定要听出差异呢,发烧友为什么非要听出某个并不算重要的、很易忽略的声音呢,其意义何在?
      因为人耳的遮掩效应才有了MP3、MD,其实CD从根本上来说也是44K频率取样得到的声音,也会丢失部分细节。
      我也玩了很长时间的音响,就一直对那种追求完美的发烧友感到不理解,觉得那和洁癖有点类似。我们到底追求的是什么?搞不懂。我们到底要追求的是音乐还是放音乐的机器,是否是买椟还珠的笑话仍然在继续?
  • ·

    (作者:imxp 时间:2003-05-14 22:42:45)
    我觉得分析听觉机制和生理是件很有趣的事情,正如小白兄所说的,听觉记忆能力,究竟能维持多长的时间?实际上大家也讨论了-----如果你对这声音非常熟悉的话(前提是你熟悉的过程中基本不发生变化),例如你的某个同事或老朋友,我想他随便用鼻子“哼”一声你也能分辨究竟是谁吧?我想记忆能力可以维持的时间是以年来计算的。但除了这个“非常熟悉的”前提,还有个前提就是你每个朋友的声音特征要不同(“专业”一点的术语是音色:-)),这在一般情况下是成立的,例外是,我曾经误会一个“新同事的说话声”是我3年长的同学(他们的体形都胖、喉咙也有点沙)。张学友的声音,无论在收音机还是HI-END上放别人都不会误认为是黎明。(反过来这句话就是无论收音机还是HIFI它们对“人之耳-脑系统的声音特征分辨能力”的影响确实不大,呵呵可能有人要扔我了)
    但目前很多人评比的是器材的声音特征,如说换机内线后如何如何等(个人认为随便换个不同录音版本引起的音色变化绝对要大很多-----但也是没有出现不同版本的张学友的碟会让人听成是黎明的)。正如前述,前提一是要对这套系统(含环境)非常熟悉,另外我们也知道换线后也不会将张学友变成黎明,也就是我们要对比的、要分辨的并非是普通人耳最敏感的部分,而或许是不太敏感的部分(或者是有部分人对此种特别敏感,而某些人特别不敏感)。另外的前提二或许就是他应该很熟悉最初的声音是如何的,拿一个未经过加工的声音作为参考或许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了。。。。。
    写的有点乱也写不下去啦。。。。。。
  • ·

    (作者:Jim Wang 时间:2003-05-15 07:26:08)
    http://www.audioasylum.com/audio/general/messages/269763.html
  • ·

    (作者:color4 时间:2003-05-15 13:39:19)
    比如俺8,9年前第一次在北京超音波听到某段大提琴,一年前在上海听过的某段咏叹调,
    或者听过某次现场的细节都记忆犹新.

    这可能和心理学有关了,人们经常在复习
    对你影响深的某段记忆,导致记忆和印象被放大.

    我常想,HIFI由听觉带来的心理体验,听觉和情绪双向影响,就是令人着迷的原因吧.
回复: 上传图片    最大5M,支持jpg,gif,png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