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专题论坛>全部
  • 全部
  • 排序方式:
  • 排序
  • · (作者:雪自水生 时间: 点击数: 25)
    收藏
回复: 上传图片    最大5M,支持jpg,gif,png格式。
  • ·

    (作者:jadis 时间:2002-11-26 00:34:18)
    这个是你的??
回复: 上传图片    最大5M,支持jpg,gif,png格式。
  • · 转贴,很有趣 (作者:wju 时间: 点击数: 194)
    收藏
  • 关于发烧的一些看法
    2001年11月27日8:38:19 张 恪

      在音响发烧方面,我只是一个新手。由于性格和银子的缘故,我发烧更多的是纸上谈兵。为了少走弯路,我阅读了不少音响书籍、杂志,但是我发现自己越看越糊涂了,因此我在发烧之门外徘徊了很久,不敢贸然进入。

      任何物理现象都该有相应的理论基础,以理服人是最重要的。如果暂时总结不出理论,那么首先就要利用事实证明该现象确实存在。比如在常压状态,零度以下,水会结冰。像我这种低水平的人没法从物理方面做出精确解释,搞不懂原理,但是不妨碍我相信这种现象的存在。同样,如果对音响设备做了什么改变,导致音质发生了变化,就要用实验来确认,用事实来说明。很多文章大都不肯屈尊讲一下道理,总是用“资深烧友XXX和XX听了之后,一致认为......”来说事儿,这就让人越看越不服了。

      如果一个物理现象,只有你一个人能够感觉到,那么这个现象是否存在大可商榷。在科学界,科学实验要具备公开性、规范性、可重复性和可检验性,如果全世界只有你一个人宣布:“在某某条件下某某事物会如何如何”,任何人都无法按照你所公布的条件来重现这个实验,那么,这个结论是不会被大家承认的。
    同样,很多器材评论都缺乏以上条件,比如,更换线材对声音会带来改变,但是究竟带来了什么改变呢?应该是在多位听音者不知情的情况下,以多套线材随机更换,让每位听音者填写表格,以我国在音质评价上的标准用语,按一定分值进行评分,用数据来说话。每个人的感觉不同,就像炒菜一样,可能你觉得咸了,他却觉得淡了。要使得到的结论对大多数人有实际意义,就得加大取样范围。如果只是一两个人的评论,就算是再著名的“金耳朵”,参考意义也不大:因为你的耳朵不是他那么长的,你的脑子不是像他那么想的。

      另外有很多朋友追求美好音质的精神让我佩服,但是采取的方法让我实在难以理解,让我反复问自己:如果这些做法是对的,是否说明我这种普通老百姓根本不配涉足发烧领域?
    音响器材与主观感受

      比如,在很多杂志上许多朋友大谈“CD机下面加了三个铜脚锥后声音就是和原来的木脚锥不一样!”和“功放的下面用了几只美国进口的橡胶脚垫后,声音好得多了!”之类(省略若干澄澈、通透、甜美、结像力之类的形容词)。我承认自己才疏学浅,搞不明白这其中的道理,于是乎心悦诚服,击节赞叹,对各位烧友的耳朵佩服得五体投地。但是看了很多篇此类文章之后才发现,各位烧友对声音的改变一律只有听感的描述,没有任何理论解释。好,就算是您还没把理论总结出来,但是总得让事实说话吧?持这种观点的朋友,您有没有做过盲听实验?请几位所谓的“金耳朵”坐在一间听音室里,音箱在听音室里,功放和CD机在另外一间屋子里,播放同一曲目,通过掷硬币的方法随机决定是否在CD机和功放下面垫东西,试100次,看看每一位的正确率是多少。如果只有50%左右,我不靠耳朵听,光靠猜也可以办到。如果觉得100次太多,30次也可以,但是不能太少,否则偶然性太大。

      如果哪位高手对器材做了什么改变,有感受打算写出来的话,我希望文章中有以下几点:,
    一、 采取的措施
    二、 改变的原理(即该种改变为何会对音质造成影响,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三、 听感的描述
    四、 实验科学性的证明。

      世界上没有两片叶子是相同的,任何条件的改变都会对声音造成影响,即使只在CD机或者功放下面加几个角锥,最起码也是改变了听音室内的空间状态,但是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这种改变是否能够被人耳分辨出来。

      音箱是个喇叭与箱体的组合,喇叭是音源,箱体是共鸣腔,不同的脚架或者脚钉因为和音箱箱体的接触面积、方位的不同和制作材料有差异影响了箱体的振动,从而对发声产生了影响,这个道理可以理解。众所周知,歌唱家的身体就是一件乐器,也是一个大的“音箱”,但是如果哪位朋友说,帕瓦罗蒂穿着皮鞋与布鞋演唱的“音效”不同,而且能够听出来,我就不敢苟同了。

      如果说CD机和功放下面加三个脚钉真可以改善音质的话,我怎么从来没见过厂家直接出售3只脚的CD机和功放?好像也没有哪个厂家把脚钉当作CD机和功放的标配出售?我怕是因为自己见识太浅,又特意去请教了一些器材店的老板,他们很谨慎的告诉我:“不敢说没有,但是99%的CD机和功放都是4只脚的。我们见过的最多的原配有3个脚钉的器材就是炒菜用的铁锅。”

      也有朋友说CD机下面加脚锥是为了防震,从我本人目前掌握的知识来看,家用CD机只要放在一个基本水平的面上就可以了,根本无须防震措施(除非地震或者CD机在放音的同时在做剧烈运动)。普通电脑的光盘驱动器,身处在一个做工很一般的铁皮箱子里,箱子里最少有一个电源风扇和一个CPU风扇在转动,至少有一块硬盘在转动,工作在如此“恶劣”环境之下的CD-ROM,整张盘的数据读取下来,一个字节都不会错,说明光头读取数据并不需要很高的要求。有的朋友提出,计算机的CD-ROM和CD机的纠错方式不一样,因此CD机转盘的优劣对音质的影响极大。我没有做过实验,没有权利乱说,但是有没有人找一找音频CD的白皮书之类的,看一看音频CD的纠错原理是什么?在什么情况下会出现误码?规定误码率是多少?是否能够被人耳察觉?

      我是个粗人,没什么文化,实在搞不懂CD机的所谓“时基抖动”现象到底是怎么回事。不就是无法在正确的时间为解码器提供数据吗?误差的时间范围有多大?多少毫秒?还是多少微秒、多少纳秒?有多少纳秒的误差将会导致什么结果?顶级机的抖动是多少?普通机的抖动是多少?有没有具体数字?到底是现在的科学技术没法解决这个问题,还是生产厂商根本不想为这个问题提供廉价的解决方案?

      当然,大多数烧友家里不可能按照这个标准来进行测试,但是切断心理暗示的各种途径,自己坐在那里蒙住眼睛听音,找个朋友用几套线材来回换换(甚至假装换线,而只搞点声音出来),听上几次,看看是否能听出它们之间的区别,还是不难办到的吧?

      我个人认为,如果一位听者听不出几种器材之间的区别,那么对于这位听者来说这些器材就没有区别,选择便宜的即可。有区别,还要能听出来才算数。

      有些朋友发烧的热情很高,平时天天抱着杂志看,或者上网聊天,没有太多机会实际接触贵价器材,就算偶尔接触,也很少有同时比较的机会,一旦和某种器材有了一次“亲密接触”就“惊为天人”,到处大谈感受。须知听音的感受不但和设备、听音环境有关,和听音者的情绪、文化修养、审美情趣、生理条件等等关系也很大,如果不是当场对比,那么感受是否受到其他因素影响就很难说了。对自己不熟悉的器材发表看法就像评论自己并不不熟悉的人,难免走眼。

      经常接触计算机的朋友应该有感受:身边有个专家很好,但是有个菜鸟级的电脑发烧友就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了。他们的特点就是热情如火,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多数知识来自书报杂志,脑子里有一大堆所谓“秘技”,对高配置的机器有深厚的感情,甚至达到崇拜的地步。看到任何人的微机都觉得还有优化的余地,不但动口,而且勇于动手,至于引起什么后果往往出乎大家的意料。如果拜托他们来为你组装一台微机,十有八九会是一堆他的“梦中情人”的组合,至于实际效果,关键要看运气。现在发烧界也存在这种现象:很多烧友有热情,乐于助人,也不是某某的“托”,只有一点:缺乏实际经验,缺乏比较,看法不客观。把多少万元以下的器材统称为垃圾,更是这些朋友的口头禅。

      从我的观察来看,真正高水平,有修养的烧友往往开口十分慎重,惜言如金,生怕贻笑大方,总是随便发表看法的大多是我这样的菜鸟(就象新司机总是渴望开车一样),一有点感受恨不能发布到全世界。不光发烧如此,其他方面也是如此,这就是现在报纸杂志上的高水平文章并不太多的原因。

      我朋友的母亲是评酒师,评酒的过程是很严格的,很多种酒都统一包装起来,从外观分不出牌子,避免倾向性,品酒前不许吃这个、不许吃那个、不许感冒之类的,要求很高。更重要的是,都是同一时间,同一批人进行评测,根据标准打分。而且在品了一种酒之后要清水漱口,休息一段时间后再品下一种,另外不会一天品很多种酒,以免影响判断。当然这些人的个人偏好、口味会对分数有影响,但是由于参加品酒的人很多,少数人的特殊情况影响不大,结论还是比较客观的。

      酒的情况和Hi-Fi器材有些相似,各种各样的酒都有自己的特点,在达到了一定质量水平之后,除了同种类型的酒可以互相比较之外,其他情况下基本不具有可比性。哪位敢说白酒比啤酒好?黄酒比红酒好?
    器材与听音环境搭配

      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好像很少有文章涉及,就是听音环境和器材搭配的问题。很多朋友看到这里一定要笑死了——谈论这个问题的文章数也数不清,你是不是傻呀?慢来,我看到的文章不少,但大多都是谈论如何改善听音环境以取得更好的听音效果的,很少有涉及在现有条件下如何保障听音效果的文章。

      我家里的组合是一对丹拿的听众50和一台ONIX-A60,CD机是马兰士CD17。可能在某些烧友眼里我的器材不值一提,但是我现在苦恼不是音质方面的,而是音量方面的:我的音箱是书架箱,功放力度也不算很大,但是在我的15平米房间里面音量旋钮从来没有超过9点——音量一到7点半左右,有时是8点(要视播放什么音乐而定),第一个出来反对的人就是我妈。到了九点,连我自己都觉得有点过分:低频震得地板都抖(我家是预制板楼)。我在买音箱和功放的时候在听音室里以同样音量听起来效果绝对没有如此惊人。我真得感谢北京久谊音响的那位老板,在询问了我的听音环境之后,没有按我原来的意思卖给我更贵的听众70和ONIX A120(如果当初我买了70和120,旋钮到了9点时有什么效果就可想而知了),而是推荐了现在的这套设备。
    在一个周四的下午三点,我妈没有在家,我用10点钟的音量欣赏了一下《阿姐鼓》,当朱哲琴唱完第一遍八字真言之后,我突然发现一件音色很熟悉的乐器加入了演奏,声音绝对100%的保真——我楼下的邻居开始用暖气管子给朱哲琴伴奏。

      隔壁的邻居在和我妈聊天的时候也开始有意无意的谈到:“我家孩子也有一套音响,但是我从来不让他们开大声。”看来我的器材真的已经人人喊打了。
    我个人认为在现有住房条件下,选择器材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不能盲目听从专家的意见,尤其是国外的评论。国外的居住条件和国内的绝对不能相提并论,一味的强调某些音箱的低频够不够有力、下潜够不够深、功放力道够不够足,对大家的实际意义有多大很难说。以国内普通烧友的条件,很难和试音室的听音环境相比,就算哪位烧友有钱买大房子,客厅面积可以超过30平米、可以四壁软包,可惜楼板厚度不会随着房间面积的增大而增厚,楼上楼下怎么办?有几位烧友敢把每声道100W的功放老是放在10点钟听音?那些评论文章老是说某某功放推某某音箱音质如何如何,可是怎么没见哪位说说要达到这种效果需要多大音量?某些贵价器材好是好,但是在同样音量情况下的表现可能还不如某些小功率的低价组合。性能好要看在什么地方用:把一级方程式的赛车放到北京的大街上,开起来可能还不如一辆普通夏利——先不说路面够不够平,恐怕一脚油门就得来个追尾,老得小心翼翼,都跑30公里的时速,开赛车得多难受呀?我们毕竟不是生活在真空里,总得考虑一下实际情况。

      对器材的评价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情,看了很多文章,读遍全篇,只得出一个结论“某某情况的描述来自于某某人的主观感受”,看的我欲哭无泪:“又白看了,买杂志的钱又白花了!”既没有数据,也没有客观事实。

      有人可能会说:“听觉是一种感觉,不可能人人一样,音响是一种技术,但也是一种艺术,而艺术是不可以完全用科学来解释的,不能拿指标套。世界上有很多事情都是如此,比如,感情问题,比如恋爱中的情侣的行为,同样不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解释。”这话原本不错,但是请大家想象一下,如果一个小伙子觉得一个姑娘在喜欢自己,“心中窃喜、没事儿偷着乐”是可以的,和知心朋友聊聊这种感觉,征求一下意见也是正常的,但是要是把这种感觉当作一个定论去到处嚷嚷“某某某喜欢我!”那就完全是另外一回事了。现在的电视剧都经常打上一个“本剧情节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我们的某些文章作者是否也应该在文章中注明:“本文纯属作者个人主观感受,请读者不要当真。”

      某些评论文章对器材的评价完美得简直像悼词,让人听了之后怀疑:“躺在那的人是我认识的那个人吗?”除了最后有时轻描淡写的说上几句:“毕竟是一对书架箱,低频的量感不如落地箱”或者“××方面再××一些就更好了,但是如果解决了这个问题就不是这个价钱了”之类算不上缺点的缺点之外,全篇的溢美之辞,让人看了之后,热血沸腾,恨不得立刻跑到商店,把他们评价的器材都搬回来,无论买了哪种都算是拣了大便宜。而且看这种文章有一个特点,就是对任何器材都一视同仁,要是把十篇八篇这种文章都放到一块,简直看不出来那些器材的差价有什么道理:甭管什么价位的器材都一律是那么完美,他们价钱上的差别到底体现在哪了?

      对音响的看法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度和感受,是完全私人的问题,别人无权对此说三道四,但是在杂志上公开发表文章给别人看就要格外慎重了。须知,绝大多数初哥都是非常厚道的,经常把杂志上的文章当作采购指南来看,稍不留神就会为此付出惨痛的代价,衷心希望某些烧友“口下留情”。
  • ·

    (作者:amati 时间:2002-11-26 02:02:13)
    等你进入了hifi圈,你就会明白了很多。
    杂志上的写手很多是不可以相信的,很多是商业性的。
    有些发烧友也喜欢说他自用的东西好得不得了,其实他们还可能没听过正确、真实的声音。
    不是贵的东西出来的声音就是正确、真实,但可以出正确、真实的声音的器材一定不会便宜。
  • ·

    (作者:haiweipeng 时间:2002-11-26 08:09:30)
    器材:cd -100 + DAC-AC + 珍珠10 + ae100
    主要是对dac-ac 进行摩机,在摩机之前,首先对比cd100 的模拟输出和dac-ac 的模拟输出的效果,觉得在声音的质素基本在一个层次。
    于是开始摩机,换电容,好象作用不大,并wima 电容,感觉有了一点改善。
    过了几天,找到一台坏了的sony cd 机, 把里面的稳压集成放到dac-ac 上,马上有了"脱胎换骨"的感觉, 心情极为兴奋
    连续听了几周后,再对DAC-ac 和CD1-100 进行对比,我发现,dac-ac 其实并没有任何的改善,为什么感到改善?因为再某一个时刻,耳朵的听觉和心情特别好而已
  • ·

    (作者:荒漠 时间:2002-11-26 10:54:22)
  • ·

    (作者:ldh 时间:2002-11-26 11:21:13)
    对这篇文章的最好回答,就是让他持之以恒的发烧10年后,再回过头来自己回答自己。
    好朋友送我一幅名人字画,我看不出有什么好来,很随便的就送人了,因为我觉得那发黄的纸张,灰暗的颜色,就是一张脏西西的垃圾。朋友知道后无不惋惜的说:那是中国唯一一个真正可以左右开工同时写字做画的国画大师、中国老年人书法协会副会长杨老先生的画(他的获奖奖作品在香港被拍卖到7000美圆,在香港日本等地很有名气)。我愕然。。其实我真的看不出那画有什么值得夸赞的。。因为我不懂。在我看来那字就跟蚯蚓一样,横竖都看不出字摸样来,难道这就是艺术??但是我知道,我是门外汉,所以我不会多做评论。。事隔多年,想起这事来就后悔。。唉。。。那画少说也要价值几千元。。
  • ·

    (作者:大家的名线屋 时间:2002-11-26 11:54:10)
    综合所说,房子是发烧第二大敌!如果你是烧软件,那么买什么器材可能都不会太较真!如果你是在玩硬件硬件,或是
    辨别咸菜,脚钉,那么你硬件和器材搭配就很讲究了。论坛上的DX注意,我去过很多烧友家,主要是给人家
    配线,我发觉凡是听不出咸菜区别的(很多人)基本都是器材搭配不对,要么就是环境很不理想!音箱摆位和
    周围吸音不良尤为多见!像有个初烧,玩全套马崽推802,环境恶劣,回音翁翁,根本听不出什么,还夸下
    口说器材那么牛,怎么听不出来线的区别?我只好哑口无言!我要劝解初哥们,玩音响硬件先搞环境,环境
    搞好了廉价器材也会让你大吃一惊!
  • ·

    (作者:tzlion 时间:2002-11-26 12:09:49)
    真知灼见!
  • ·

    (作者:嘉木 时间:2002-11-26 12:18:44)
    讲得不错,初入道又想“叫真”的人往往都有此类疑惑。
    音响是男人的玩具,各人有各人的玩法,只要自得其乐就行了,不然多累。
    对于杂志上写手的文章,上过两回当之后就知道是怎么一回事了。人家领了别人的钱只能那么说.权当参考消息,老烧友谁会认真?
    至于别人在那里鼓吹什么,权当庙会上看耍把式的,看的是热闹,知道什么是“烧胡涂了”,什么是“鬼迷心窍”,临了也别忘了叫声“好!”
回复: 上传图片    最大5M,支持jpg,gif,png格式。
回复: 上传图片    最大5M,支持jpg,gif,png格式。
  • · ask (作者:monvie 时间: 点击数: 32)
    收藏
  • 为什么我的收音头只能用manual,而不能用auto档收到立体声的fm,只能收到单声道啊?
回复: 上传图片    最大5M,支持jpg,gif,png格式。
  • ·

    (作者:挪揻的森林 时间:2002-11-25 14:59:52)
回复: 上传图片    最大5M,支持jpg,gif,png格式。
  • · 关于先锋LD机的激光头 (作者:grate 时间: 点击数: 46)
    收藏
  • 请问各位DX,谁知道先锋1715K的激光头是哪个型号的,在什么地方能买到!
    我的机器最近读盘有的盘就沙沙响,很影响心情!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光头老化造成的!
  • ·

    (作者:小牛哥 时间:2002-11-25 20:16:03)
    是不是一种有规律的间断的"咔....咔",换新的CD盘,能减轻一点现象?
    毕竟是老家伙了,为你服务这么长的时间了.........
    至少应该给人家洗洗头,如果洗头还不能解决问题,多数是老化了.
回复: 上传图片    最大5M,支持jpg,gif,png格式。
  • · XDK8800 (作者:iyyzx 时间: 点击数: 47)
    收藏
  • 新德克一二手8800(100w/8 A类),人家要4K,值不值?
  • ·

    (作者:ldh 时间:2002-11-26 12:42:25)
回复: 上传图片    最大5M,支持jpg,gif,png格式。
  • ·

    (作者:xuzhu 时间:2002-11-26 13:14:51)
    今天偶然找到Pentagon A-70 的资料,在97年的时候惠威做过他的代理。机子的形状是五角形的,有记起来的吗 (空)
回复: 上传图片    最大5M,支持jpg,gif,png格式。
  • · 没有音乐的日子真是难受。 (作者:Jim Wang 时间: 点击数: 50)
    收藏
  • 说来也是很难相信,我的atc50的中音单元有点滋滋声。js说要送回atc作一点调整。同时,我的100还未到。ATC说将和我的中音单元一起运给我。没有音乐的日子真是难受。
  • ·

    (作者:ldh 时间:2002-11-26 12:09:55)
    中音单元有滋滋声估计不会是单元的问题,应该是中音放大器的问题吧。
  • ·

    (作者:chen_sp 时间:2002-11-26 12:22:34)
回复: 上传图片    最大5M,支持jpg,gif,png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