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专题论坛>全部
  • 全部
  • 排序方式:
  • 排序
  • · QW (作者:690905 时间: 点击数: 31)
    收藏
  • 各位DX,请问广州谁代理ProAC?
回复: 上传图片    最大5M,支持jpg,gif,png格式。
  • ·

    (作者:qq0412 时间:2002-11-25 20:00:18)
    这是老呔的
  • ·

    (作者:qq0412 时间:2002-11-25 20:04:11)
    这3款都不一样,现在关于此问题在高保真论坛上正在争议,期望线材高手指点一二,谢谢!究竟哪个才是真的?
  • ·

    (作者:qq0412 时间:2002-11-26 09:43:23)
    不麻烦各位了,已经确认结果了!
回复: 上传图片    最大5M,支持jpg,gif,png格式。
回复: 上传图片    最大5M,支持jpg,gif,png格式。
  • ·

    (作者:花满楼 时间:2002-11-26 10:52:10)
回复: 上传图片    最大5M,支持jpg,gif,png格式。
  • ·

    (作者:wlx123 时间:2002-11-25 18:37:33)
    器材manartz sr9200+dv8300+b&w,晴帮忙推荐一款电源拖板,在北京能买到的。
  • ·

    (作者:amati 时间:2002-11-25 22:54:49)
    我用的是这个,5千多,虽然超出你的预算,但效果非常理想的,用特殊材料做滤波,不限电流,可以用大功率的后级!
回复: 上传图片    最大5M,支持jpg,gif,png格式。
  • · 多声道...... (作者:tw1812 时间: 点击数: 70)
    收藏
  • 请教各位前辈:
    1:偶极/多极式环绕用在多声道HIFI上不好?用在AV上呢?
    2:HIFI有无线传输的吗?好不好?调制解调的环节处理好了又如何?
    3:有关多声道的知识?
    4:何处有比较好的中文链接?
    5:听过无电音乐会,那场所应该是没有电声扩音的,其二侧和听众后侧都是软调,唯乐队后面成圆弧型的扩散板很型。 那么观众听到的声音应该只会是前方乐队的声音。多声道系统对这样的录音是还原呢还是加工?纯粹的音乐作品是多声道表现好还是传统二声道表现得更好?
    6:有人说宽频系统细节更多,空气感更好......从乐器的频响极限到人耳的听音极限来说,20KHZ以上的指标确实有实际意义吗?
  • ·

    (作者:木子。 时间:2002-11-22 08:30:05)
    1:偶极/多极式环绕喇叭用在多声道HIFI上不好和AV上的目的相同,都是为了尽量还原出录音室制作出来的声音效果,不要拿它和我们真正的耳朵听到的环境模型相比。
    2:家用HIFI暂时没有量产的无线传输设备,有一些小组合会用到一些类似技术。信号传输用无线是可行的,但功率传输目前还不可能。好不好要看衡量的标准,如果调制解调的环节处理到和直接连线一样好,成本和价格目前没有进入家用的可能。
    3:有关多声道的知识可翻阅相关著作。
    4:何处有比较好的中文链接,用www.google.com搜索您想了解的关键字。
    5:多声道系统对您所听到的无电音乐会是无法真正还原,最多是模仿您耳朵的听觉经验而已,这样的录音肯定是加工(按录音师的理解),纯粹的音乐作品目前是传统二声道表现得更合乎人的听觉习惯。
    6:宽频系统细节更多,空气感更好是从理论角度来讲的,但是人的耳朵不见得都一样,您听得到的频率对其他人来说未必听得见,所以最后的感觉是不一样的,20KHZ以上的指标确实对设备来说是有实际意义的,频响宽的器材,在可闻的频率范围内有更好的失真指标和相位特性。

    以上是个人拙见,欢迎拍砖。
  • ·

    (作者:Jim 时间:2002-11-22 13:53:30)

    http://www.dolby.com.cn/gb/products/products_c_01.html

    同时也可参照英文的图。英文比中文详细。

    http://www.dolby.com/ht/Guide.HomeTheater.0110.html#s3.1

    在英文的图13中(figure13),你可看到多声道HIFI和多声道AV的不同。

    英文图也可看Telarc对多声道HIFI的定义。

    http://www.telarc.com/surround/sacd.asp?mscssid=3NU04CRDXMSR2PJ80G05AFURQEWDAHS5

    Telarc的英文图中加了两个用于表现高度的音箱。
  • ·

    (作者:amati 时间:2002-11-27 05:46:04)
    对声音现场感要求高的人,我相信很多人以后会走多声道的路,但前提是在资金,空间足够的情况下!
    我对优秀的新东西是不会抗拒的,一向来喜欢它们!
    很久以前的多声道技术不流行,我估计是硬件和软件发展还跟不上它的缘故吧.(俺年纪轻,没经历过那时代)
    现在的电子科技非常发达,帮助多声道成为现实.
    两声道的录音技术近两年来在电子科技的帮助下,已颇完美的,也使两声道更上一层楼!(个人认为,两声道要做到真正的现场感是不能实现的,但用来舒服的听音乐的确已足够的)
    多声道的录音技术,现在已很不错的了,但要近乎完美,还有很长的路程的.现在的多声道,可以从电影先领略到,如<>20周年版,就是现场交响乐伴奏,多声道录音,音乐(听觉)比画面(视觉)更吸引我的注意,一般的人会认为看电影,由于视觉的原因而忽略了配乐的缺点.要是有那个软件公司有出这部电影的多声道配乐,我相信很多的人会对多声道另眼相待的.
    由于DVD-A还没有数码的输出,我现在也只能用DD或DTS的方式来听多声道,但感觉已非常优秀了.我有一张李娜的<<青藏高原>>DTS CD,放出来已比普通的CD靓好多,虽然只是混音的方式制作而已.
    最近,我经常在听电影最后出字幕时的配乐,多声道的音乐(DD或DTS)
    我的两个侧环绕是可以转角度的,这样子的7.1就可符合DVD-A,SACD所要求的音箱的摆位.
    我觉得不用每个箱子都相同的,但是音箱的性格要相似,解决此问题是你的前级要有完善的辅佐调校功能,还有你要辛苦一些.
回复: 上传图片    最大5M,支持jpg,gif,png格式。
  • ·

    (作者:ldh 时间:2002-11-25 09:01:45)
    CEC-51(皮带传动转盘),TEAC T1,TEAC付牌的D700(VRDS转盘)。这个价格内的纯转盘声音的区别不很大,买个同档次二手状态良好的CD机做转盘并不比上述几款差到那里,例如TEAC10、TEAC25(VRDS),先锋T06、T07(倒置转盘)以及一些采用费力扑CDM4、CDM9转盘的一些CD机。最实惠的是TEAC10,跟TEAV25XN一样的转盘,唯伺服电路是模拟的,三千左右可拿成色不错的。其次先锋的T06也很实惠,转盘跟T07、T09基本相同,三千以内也可拿的到。
    我以前使用TEAC25做转盘,现在使用了一款SONY的553ES做转盘竟然也非常不错!而这款553的价格只有1000多一点。553的转盘跟数码输出部分做的很考究。
  • ·

    (作者:大忙人 时间:2002-11-26 21:48:39)
    梦寐以求啊:
回复: 上传图片    最大5M,支持jpg,gif,png格式。
  • ·

    (作者:feng 时间:2002-11-25 23:34:23)
回复: 上传图片    最大5M,支持jpg,gif,png格式。
  • · 请问 (作者:电位器 时间: 点击数: 44)
    收藏
  • 请问哪位大虾知道金宝8TC喇叭线,线的特点是什麽?多少钱一米?
  • ·

    (作者:zrcc_hys 时间:2002-11-26 12:38:01)


    美国KIMBER KABLE拥有十多年制作音响导线的经验,老板也是设计师的MR.Kimber天才横溢,对物料的要求十分严格,就连一些细微之处也不会马虎了事,多年来一直坚持采用多股幼身导线组成一条粗身线芯的设计理论,当中优点广为人所认同,不过制作难度及成本却比起一般单芯线高出甚多却鲜为人知,皆因如何控制多股道线工作时所产生的电感及互相干扰便是知易难行的事情,再者每条道线本身又会因电流通过而产生不同程度的震荡,直拉影响整体效果,还要考虑屏蔽等问题,少一点功力及经验都辩不到,但MR.Kimber才华出众,经多年苦心尝试,成功研制出道线编织方案——让多股线芯互相有系统地绞合起来组成一条便能全面克服上述问题,音效水平更有破天茺现现,打从昔日成名作KCAG与KCTG以至大众化价钱的PBJ及4TC喇叭线,均获得全球高级音响杂志写手一致推崇,不但引证了Kimber Kable的设计理论,同时亦令人对设计师Ray Kimber的超凡实力感到钦佩。

    8TC喇叭线其实大有来头,它是当年卖满堂红的6TC改良型号,线芯数量由每极6支增至8支,电流量相等於一条9号尺码单支线,线身直径约为1.5公分,由於较软熟关系,接驳时全无困难,另外8TC的线身颜色亦有所改变,由前的啡撞黑改为蓝撞黑,用料方面则与英雄线大致相同,同样选Hyper-pure高纯度铜线,由於外围没有独立保获层,固此绝缘物料亦用上能承受大幅度温差变化兼具拒静电能力,但成本极高的Teflon,加上独门道线编织技术而成而8TC所用的接线头亦颇为独特,一端采用香蕉型插头,另一端则属独家开发的三文治式线叉,笔者在接驳时就亲身体验到个中优点;当收紧接线柱时,中央的胶介子便会产生一度反弹力,令外围的两个独立接触面更参紧巾接线柱,信号流失机会自然大大减少,而所有接驳端子均由纯铜制成,表面镀上一层白金,相信只有Ray Kimber才会想到。

    参考器材及软件:是次测试Kimber道线,所用器材包括Sony XA50ES,自制真空管前后级扩音机和ProAc Response 1SC扬声器,参考线材计有Tara Labs Decade(CD机至前级),Straight Wire Crescendo(前级去后级)及Tara Labs Master G2喇叭线,软件包括蔡琴新作“机遇”,张学友“有个有”专集,口琴大师Robert Bonfiglio的Master of the Harmonica,“打鼓山传奇”及“鬼太鼓座”,而所有Kimber线材在测试前,均预先透过煲线机作廿四小时不停Run-In,务求取得更准绳结果。

    终於轮到8TC喇叭线担任主角了,先把所有接线回复最初设定,抽起Master G2,先播蔡琴,质量与感情投入度较用开的G2明显有更佳水准,亲切的读白配合温婉的歌声令人听得格外投入,反观G2所播的蔡琴就显较为理性,味道较清淡,至於口琴大师的个人演绎,8TC表现沉实,口琴质感和线条明确,结像没有明显化大,而G2则线条较织幼,强弱反差更明显,音声营造力与连贯性更佳。接著是“打鼓山传奇”,8TC的低频份量十足,鼓皮余震较持久,不过起落速度就不及G2的明快果断,下潜力及乐器尺码亦以G2更为精准。

    由於手头上收到两对8TC喇叭线,因此便顺势玩到尽,实行用Bi-Wire接驳方式再试一次,之前单一对8TC所欠缺的速度,细节及冲击力,采用Bi-Wire之后完全是两码子的事情,感情变化更大,余韵更丰富,同时亦由於线条收得更紧,连带背景乐器清晰度及细节亦大为增加,尤其当播放大爆棚录音,低频份量虽然没有明显增多,但两极伸展更顺畅,速度反应亦有提升,脱脚失控情况大有改善,至於制动力就始终以Master G2较为收放自如。(级数与价钱有别,无计!)

    结论

    经过接近二十小时反覆测试,笔者认为Kimber Kable这对中价接线,所走路线并非超阔频宽或快速敏捷一类,音色算不上特别厚润,效果亦不算太突出,整体却有上佳平衡度,加上其中性偏向温暖的音色取向,无论配套原子粒或真空管器材亦不难取得良好效果。质素方面,面对其他身价高出两倍以上的高档产品,他亦绝不失礼,亦由於他售价颇为大众化(8TC 8尺一对售价2780元),倘若阁下不想花费太多在道线上,8TC喇叭线绝对值得留意。
  • ·

    (作者:amati 时间:2002-11-26 23:32:11)
  • ·

    (作者:qq1313 时间:2002-11-26 23:52:43)
回复: 上传图片    最大5M,支持jpg,gif,png格式。
  • ·

    (作者:amati 时间:2002-11-27 00:47:45)
回复: 上传图片    最大5M,支持jpg,gif,png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