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专题论坛>全部
  • 全部
  • 排序方式:
  • 排序
回复: 上传图片    最大5M,支持jpg,gif,png格式。
  • · 愛迪生留聲機與CD唱盤的故事 (作者:kell 时间: 点击数: 464)
    收藏
  • 由于没有找到作者的名字、抱歉,有知道的朋友请给补上姓名、谢谢!


    從滾筒到小銀碟

    愛迪生留聲機與CD唱盤的故事


    唱盤的歷史可以從愛迪生的圓筒形錄音機(Phonograph)開始,可是單以聲音記錄來說,法國Leon Scott早在1857年就開始類似的實驗了。1877年,卅歲的愛迪生發明了簡單的播音裝置,將錫箔紙貼在圓筒上,稱為Phonograph(希臘文意為聲音記載者)。由於群眾的好奇,1888年留聲機正式商品化,但新奇感消失後,1894年愛迪生不得不宣佈他的北美留聲機公司破產。愛迪生設計的留聲機是在圓筒上刻成螺旋狀的音槽,是一種縱方向的刻製方式,它的致命缺點是複製困難,缺乏普及性。每次錄音時,必出同時出動數十部Phonograph,才能有相等數量的拷貝,而且錄音時音溝容易偏滑,效果不盡理想。要說它的好處,大概只有可錄可播的雙重功能,早期有人改良Phonograph成為簡易錄音機Dictaphone,年輕音樂家巴爾托克在東歐各地採集民謠時就背著它。布拉姆斯也利用這種圓筒錄音機,親自用鋼琴彈奏錄製「匈牙利舞曲」。 1890年代使用投幣式的留聲機點唱機在美國各地如雨後春筍般設計,顧客投下2.5角,把一條管子插在耳朵上,就能聽到喜歌劇、笑話、吹口哨與銅管音樂等。1894年哥倫比亞公司製造一種以彈簧驅動的家庭用留聲機,售價四十美金;愛迪生則捲土重來,由他的國家留聲機公司推出新產品,售價五十美金。1887年伯林納(Emil Berliner)發明了與目前唱片很相似的圓板錄音片,稱為Gramophon,並且最早在德國商品化。Gramophon採用橫向的刻錄法,比較容易複製,1900年以後發明了與目前唱片一樣的電鍍法,因此唱片能大量生產,也注定愛迪生留聲機被淘汰的命運。但不論哪種機械,錄音時都必須對著一具大喇叭演奏或吼叫,喇叭再將震動傳到刻針刻在音槽中,音域大概只有三個八度,沙沙的雜音完全無法表現出音量對比,這個時期的錄音稱為機械錄音(Acoustic)。重播時程序相反當唱針在音槽滑動時,震動傳到雲母或輕金屬構成的共鳴箱,再透過喇叭放大,因此也稱為Acoustic留聲機。
    歌王卡羅素1902年頭一次錄音,第二年俄國男低音夏里亞賓相繼加入錄音行列,除了打開唱片市場的需求,也帶動留聲機的銷售。當時採用愛迪生Phonograph的有美國哥倫比亞與法國百代公司;伯林納圓盤唱片的Gramophon後來成為Victor,不久採用著名的狗標誌更名為HMV,也就是EMI、DGG、RCA等唱片公司的始祖。圓盤唱片留聲機多半是由Victor製造,以Victorla商標發售,也就是大家印象中伸出一支大喇叭的桌上型留聲機。1925年Victor把貝爾實驗室所發明,內部裝著Exponential Horn的留聲機以「全音Victorla」的商標發售,其最高級型號是日後被收藏家搶購的Victorla 30。家庭主婦最高興了,因為再也不必看到客廳中一支沾滿大灰塵的喇叭,這下愛迪生留聲機處境就更艱難了。
    電氣錄音開始
    1906年Lee De Forest(1873-1961)發明了真空管,隨後幾年電氣訊號的放大逐漸可能,也有許多人投入研究,包括著名的貝爾實驗室,他們發現可以將聲音變成電流信號,利用真空管的電子增幅作用,再轉動錄音機,將信號刻到唱片裡。1920年英國的傑斯特與梅利曼兩個人,在倫敦「西敏寺」舉行停戰紀念日時,把典禮的實況透過電話線傳輸,記錄在附近高樓上的圓盤上,這是最早的電氣錄音實驗。
    貝爾實驗室對電氣錄音的探討到1924年趨於成熟,Victor公司非常感興趣,但一直不容易應用在實際錄音中。貝爾實驗室於是製造機器推銷給唱片公司,英國哥倫比亞與始終落在Victor後頭的美國哥倫比亞立刻接受,所以1925年被稱為電氣錄音元年,與1948年LP唱片問世;1957年立體聲唱片問世,同樣是類比時代的里程碑。Victor在1925年三月發行第一張商業電氣錄音「賓夕凡尼亞大學的面具與假髮俱樂部」,Columbia在1925年四月跟進。當時唱片稱為SP(Standard Play),材料是蟲膠加乾柏油粉為材料,轉速每分鐘78轉,一面只能錄3-5分鐘的音樂,一首交響曲往往得用五張SP唱片。雖然有許多限制,1925年三月,Columbia把錄音機帶進紐約大都會歌劇院,錄下由九百多人合唱的「神子今夜誕生」,事後這張唱片大肆宣傳,壯麗的效果奠定電氣錄音成功的基礎。
    在唱片錄音品質改善的同時,播放設備也有了明顯進步,例如轉盤的驅動從手工發條變成電氣馬達,播出時也可以透過真空管進行放大。這時唱片公司把目標轉向古典大曲,1927年哥倫比亞為慶祝貝多芬逝世一百週年,計畫錄製貝多芬交響曲全集,同時HMV、德國Graophon也在極力擴大曲目。唱片公司同時進行了一些整合,Victor入主RCA,成為RCA/Victor,1931年HMV與英國哥倫比亞合併變成EMI,德國Graophon則改用Polydor的名字,英國另有一家新公司Decca出現。
    高度傳真時代來臨
    相較於唱片業的欣欣向榮,硬體工業顯然不太出色,1929年美國經濟大蕭條,愛迪生終於在當年十一月一日退出留聲機界。對愛迪生致命的一擊是Victor公司,它大幅降低唱片零售價,七吋唱片只賣三角半,而愛迪生卻堅持圓筒設計,最後終於被市場淘汰。比較好的消息大概是Brunswick-Balke-Collender展示實驗性的12吋長時間唱片-包含有40分鐘的音樂,以78rpm轉速錄製;同時美國Shure成立,開始研究新一代的唱頭。最早的唱機可沒什麼唱頭,唱針就是一根尖尖的鋼釘,磨損後就換新的。後來聽說有人用竹籤替代鋼釘,同樣播放愛迪生的圓筒或圓盤唱片,聲音「足以令人感動」,我想,這就是音響迷的本質吧。
    三○年代以後,唱片技術沒有基本上的改變,陸陸續續改善工作像是麥克風、擴大機等,都有助於聲音的重播。電氣錄音剛開始時,頻寬只能達到100Hz?00Hz,動態範圍15dB,到了1940年左右,錄音的頻寬已經到了40Hz?000Hz,動態範圍提高到25dB。這時貝爾實驗室Arthur Keller所發明的動圈式唱頭,以鑽石和藍寶石為唱針,頻率響應居然可從40Hz?2000Hz,不能不說是偉大的成就。此外,有聲電影的發展事實上比家庭唱片來得進步,三○年代有聲電影就已經開使用多麥克風錄音,管弦樂曲配樂的各聲部清晰度比SP唱片好多了。SP時代一直努力想達到的目標:把頻率響應提高到10,000Hz以上,卻直到二次大戰以後才得以實現。英國Decca在1944年春天發表ffrr(Full Frequercy Rang Recording),成為第一家完成此目標的公司。由於在戰爭中英國海岸警備隊使用的水中監聽機,必須具備10KHz以上的能力才能錄下敵方潛艇馬達聲,Decca的技術主任阿薩.哈替努力下終於開發出高頻寬的儀器。
    二次大戰後,Decca的ffrr技術帶給其他唱片公司很大刺激,新一波的技術競爭於焉開始。SP唱片都是以高音域曲線錄音,但以樹脂為主要材料的唱片遇到高頻率常常就會被噪音所掩蓋,所以高音域的重播一直有困難。唱片公司一方面努力找尋噪音較小的材料,英國唱片公司一方面就採用加強高音的錄音曲線。在錄音刻片時,原來所用的蠟盤逐漸被醋酸盤(Acetate)所取代,並使用加熱型錄音刻針,使得唱片音質明顯提高。而家用的唱盤,則開始出現循軌能力較佳,頻寬更好,改裝寶石唱針的輕型唱頭,所謂High-Fidelity高度傳真的時代就從這個時候開始了。
    誰轉得比較慢?
    78轉唱片可用時間實在太短,1931年RCA嘗試推出33又1/3轉的LP(Long Playing)慢速唱片,但受限於條件無法配合,以致效果不太理想。哥倫比亞唱片不知道LP的前景如何,所以在錄78轉唱片時索性就多錄一套33轉的蠟板,沒想到1948年LP唱片實驗成功,哥倫比亞唱片成了最大的獲益者。哥倫比亞最初的LP每面只能錄16分鐘音樂,逐漸摸索後變成可錄22分鐘音樂,由於多數重要交響曲時間都在45分鐘以內,一張LP剛好可以容納,所以LP唱片問世後,SP很快就遭到淘汰。新的LP唱片因為戰爭時硬質蟲膠原料缺乏而改用軟塑膠,唱片重量減輕,且不易破碎,聲音又不錯,RCA這時發現煮熟的鴨子居然飛了,LP的進展遠遠落在CBS之後。
    RCA經此打擊立刻改弦易張,1949年推出直徑7吋,45轉的EP(Extended Play)唱片,音質與LP一樣優秀,每面的錄音時間約五分鐘。隨著密紋刻片技術成熟,後來EP可以錄兩首歌曲,RCA配合推出一種簡單而價廉的自動唱機,讓消費者可以用很少的費用欣賞到高品質聲音。EP並沒有受到古典音樂愛好者青睞,倒是因為便宜,很快在年輕人中間打開市場,在流行音樂使用剛剛好,以後SP成為投幣式自動點唱機的專用品,RCA總算扳回一城。
    同一時間,還有另一種16又2/3轉的超慢速唱片問世,希望在12吋唱片上錄製更多音樂。但它的頻率響應、動態範圍、雜音等均不如理想,也沒節省多少成本,所以雖然一度被用在語言教學中,但還是很快被淘汰掉。當時的唱盤往往具有78、33 1/3、45轉三種轉速切換,唱頭也分成SP、LP/Ep用兩種一般稱為Turn-Over。此時的唱臂以油質阻尼(Oil-Damp)方式最為流行,美國Pickering推出的質量分離型唱臂使音響迷垂涎三尺,唱頭也以Pickering或GE的Balanced-Armature最為有名。1946年成立的Pickering從單聲道跨進立體聲時代,一直都享有很高的聲譽,1974年他們還成為日本以外第一家推出CD-4唱頭的廠商,很多人一定記得他們唱頭前的獨特小刷子。
    LP唱片問世初期,為改善錄音音質,刻製母版時都會將低頻振幅減小,以便唱頭能輕易的循軌,而且音槽所佔的寬度小,每面LP就可以容納更多的音樂,所以會採用頻率的等化,等播放時再還原。但每一家等化曲線都不一樣,有LP、NAB、COL、AES、FFRR、NARTB等多種等化特性。1953年RCA推出的New Orthophonic等化特性獲得NARTB(美國無線電電視協會)、AES(音響工程協會)、RIAA(美國錄音工程協會)等認同而變成RIAA統一等化標準,這對LP發展有很大的幫助。
    革命性的立體聲
    1952年,工程師柯克(Emory Cook)首先介紹出有兩個聲道的立體唱片。他的方式是將一張唱片分成內外兩個部份,分別錄下左、右聲道的聲音。重播用的唱盤裝有一個Y型的唱臂,前端裝了兩個唱頭,分別拾取不同的訊號,再經由兩套擴音機放大播出來。這種設計最大的問題是兩個唱頭的等距,如果距離不對唱針就無法落在音槽的中央位置,而且唱片的內外圈大小不同,兩聲道的差異很容易被分辨出來,柯克的設計於是胎死腹中。1956年Decca研究出在一個音槽內產生兩種不同訊號的方法,美國急起直追,Westrex在1957年宣佈獲得成功,不過他們萬萬沒想到,這種方式廿年前就有了。1931年英國工程師Alan D. Blumlein就曾申請到一種立體聲唱片的專利,五年後貝爾實驗室的Arthur C. Keller與Irad Rafuse也在美國申請到類似專利,由於直到專利期滿都沒有產品問世,所以他們的發明都被忽略了。
    英美兩地新的單槽立體唱片不太一樣,Decca是在左右震動的單音音槽內再加上一個上下震動的訊號,拾音唱頭中間也分別裝上水平與垂直兩個線圈,產生兩個不同的訊號。美國所用的方法是將音槽作成與垂直方向成45度的兩個斜面,也就是互成90度的V型音槽,每邊錄下一個聲道的訊號,拾音唱頭內線圈作成兩個45度斜置式,產生左右立體效果。這兩種系統各有優點,但不能互通,最後因45/45唱片對唱片的刻製與唱頭的裝配比較方便,美國錄音協會決定採用,Decca只好放棄自己的專利。CBS趕來湊熱鬧,研發出45/45改良型唱片,利用立體聲兩個聲道的和產生水平震動,兩個聲道的差產生垂直震動,使唱頭的垂直分力大幅降低,可提高唱頭的表現能力。可惜「最好的往往不一定是最暢銷的」(蘋果電腦與PC個人電腦即是一例),CBS的計畫也未能打入市場。
    要頭還是要臂?
    1949年Magnecord製造了第一台立體聲錄音機、1952年紐約WQXR電台開始做AM/FM的立體聲廣播,1956年RCA與日本Victor開始出售45/45立體聲唱片,立體聲變成擋不住的趨勢。但立體聲初期的唱盤幾乎都是自動產品,唱頭、唱臂、馬達都是專業廠家所做,提供廣播電台等地方使用,直到1962年Ed Villchur所推出的AR唱盤,才讓音響迷有了自己玩唱盤的機會。AR唱盤有獨特的懸吊避震設計,當年令人印象深刻的廣告,是一把鐵鎚準備敲擊AR唱盤,顯示它「什麼都不怕」。立體聲唱片推出後,MC唱頭的代表作是Ortofon的SPU系列,這家1918年成立的公司原本從事電影錄音的工作,1948年第一次推出MC唱頭,立刻變成MC唱頭的領導者,1995年Ortofon還製造了一顆以6N純銀線繞製的「MC Rohmannh」唱頭,誇耀他們的技術成就。當時Fair-Child、Grado、Westrex 30A等唱頭也都很有名。Denon在1963年推出的DL-103唱頭具有高度可靠性,十字形的線圈設計也帶給後繼者許多啟示。MC唱頭輸出低,往往需要另加昇壓器,當Shure推出專利的M-3D唱頭,輸出大而且價廉,MM唱頭很快就普及起來。Shure在1964年推出的V15唱頭,進一步把MM唱頭的水準推向一個高峰,V15幾經改良,已經成為經典,1996年Shure還特別推出V-15 Vx MR唱頭來紀念S.N. Shure這位先驅大師。
    在唱臂部份,立體聲初期流行動態平衡型設計(Dynamic Balance Type),Grace不但是日本唱頭製造的先驅,也是平衡唱臂的先驅,1958年發表的G-240 Semi-Intergrated Tome Arm可以說是當時的代表性產品(這家公司在1971年還率先進入四聲道的唱臂與唱頭市場)。1959年,英國SME所推出的3009(短臂)與3012(長臂),其優秀的構想設計與精密的工藝,立刻改變了唱臂的流行方向。SME唱臂為靜態平衡方式(Static Balance),還具有向心力抵銷器、側平衡器、針壓加壓裝置,以及防止唱臂共震的設計,他們對後來唱臂影響很大,尤其是可交換的唱頭殼日後也變成一種標準。1946年成立的SME公司最早是製作精密模型起家,3009是第一個獲得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珍藏的唱臂,具有特殊歷史意義。唱盤馬達以Garrad 301或401的邊緣驅動方式(Rim-Drive)比較有名,日本唱盤也逐漸冒出頭來,YAMAHA的KT-1評價不錯。Neumann的錄音室專用轉盤,具有獨特發電方式的MC唱頭,加上嶄新的外轉子馬達,帶給六○年初的音響迷很多思考方向。EMT的927型專業大轉盤,也具有MC唱頭昇壓器,等化線路與大型感應式馬達、雙重結構轉盤等獨特設計,Thorens公司採用部份相同設計,享譽音響界多年。堪稱世界最早音響廠商的Thorens原本製作音樂盒,1957年推出的TD124為世界第一部非磁性轉盤,他們的皮帶驅動設計也淘汰了惰輪推動設計,1983年為慶祝一百週年所推出的TD126 MKⅢC Centenial巨型轉盤,為美好的類比時代留下精彩見證。
    新材料出籠,新廠商走紅
    1969年日本Technics發表DC馬達直接驅動的SP-10唱盤,開啟了D.D.的新時代,加上SONY的TTS-4000、Denon的DP-5000、Micro的DDX-1000,日本唱盤的高水準漸漸受到肯定。11974年JVC開始採用水晶震盪器的相位伺服方式以穩定轉盤轉速,也稱為石英鎖定方式,次年SONY、JVC等廠家都在家用轉盤上引進此技術,轉盤精密度更加提高。七○年代開始,各種新材料紛紛出現,1973年SONY發表碳纖維製造的唱臂;Pioneer發表鈹所做的唱針連桿;Technics發表了釤鈷(Samarium-Coblt)混和磁鐵製造的MM唱頭,Stax推出靜電式唱頭CP-X,他們替唱片播放開啟了更寬廣的道路。英國Linn則以精密的製造水準,掀起另一場技術競爭。此外,唱片墊、避震器、訊號線、唱盤的無諧振設計(例如在木板塗阻尼材料、用BMC數脂製造唱盤箱,或用鉛等材料來製造唱盤箱)等,都一一強化了轉盤的聲音表現。這時LP唱盤與唱頭的製造,幾乎變成日本人天下,1962年朝倉收創立的Supex再次年就推出MC唱頭,以Ortofon的方式製造,讓世界各地認識日本的聲音美學。全世界規模最大的Audio Technica由松下秀雄在1962年成立,發表第一個MM唱頭AT-1,1967年推出第一個VM式唱頭AT-35;1977年推出第一個雙動圈式MC唱頭AT-34,從高價到低價建立起一個龐大的王國。
    當時英美唱頭比較有名的為Shure、Stanton(1961年由當時IHF會長W.O. Stanton創立的)、EMT、Benz Micro(70-80年間有一度曾為世界最大的MC唱頭OEM廠)與Decca。Decca的Mark系列唱頭把磁鐵從旋轉軸附近移到針桿端,聲音非常有特色,當時Decca Super Gold只賣450美元,裝上van den Hul唱針賣850美元,是許多人好聲的標準。1977年以後,由於Grado的慷慨,MC唱頭專利慢慢鬆綁,更多日本MC唱頭出現,甚至有許多一人公司。當時的牌子如Win(他的拉力測量式唱頭只接受定製)、Koetsu(名為瑪瑙鑽石的唱頭賣2500美元)、Miyabi(唱頭由象牙製成)、Kiseki(它的Lapis賣3500美元)、Promethian、Goldbug(使用煙斗用的石南根製造Mr. Brier唱頭)、Argant(唱頭上鑲藍寶石),也給音響迷帶來很多樂趣。由鑄造武士刀大師Sugano所製作的Koetsu光悅唱頭,更成為許多人的終極目標,幹過汽車推銷員的Sugano有雙巧手,早期他的唱頭只分贈親朋好友,1978年以後才有少量在美國上市,他強調傳統技藝與神秘氣氛,更讓音響迷為之瘋狂。另一位東京技術學校畢業的Nabori Tominari從技術觀點製造MC唱頭,以Dynavector品牌出售,他與光悅截然不同,但仍吸引一些追隨者。
    慢慢的,高級唱頭變成只有少數玩家買得起,Mark Levinson在日本定製的一些唱頭更貴得叫人吒舌。這引起一些批評,Sao Win就指出許多唱頭都以Namiki(日本最大的唱頭零件供應商)零件製作,如果改用廉價包裝,根本只該賣7.95美元!但隨著數位時代來臨,唱頭銷路一落千丈,平價唱頭的呼聲不再,現在最貴的唱頭幾乎與黃金同價(德國的Clearaudio),如果這班老人們還在不知有何看法?數位唱片問世後,LP老兵不死,仍有許多廠商繼續投入,例如日本Highphone(1982年成立,由Denon離職員工組成)、海老澤澈在1984年成立的Roundale Research、Audio Craft、1988年成立的Lyra、小澤安生1986年成立的Shelter、Ikeda等,都在進行LP保衛戰。曾經在Fudelity-Research(日本最早製造MC唱頭的廠家之一)工作的池田勇,1984年成立了Ikeda公司,隔年三月發表的Ikeda 9唱頭震驚音響界,這顆直接耦合的MC唱頭首創無針桿設計,唱針、線圈、阻尼器直接結合,與刻片用的唱頭有同樣結構,因此被稱為夢幻級的終極唱頭,Ikeda算是數位時代類比的一大進步。在歐美部份,瑞士的Goldmund、英國Roksan(1985成立)、Immedia(原來SOTA工程師在1990年成立)、美國VPI、由MIT教授在1986年成立的Graham Engineering公司,設計人造衛星工程師在1986年成立的Well-Tempered、1989年成立的英國Wilsonbenesch、英國的J.A. Michell、1983年成立的Stabi等,也都是數位時代不怕死的類比擁護者。
    D.D.D……Digital來了!
    看到類比唱片從電氣錄音到立體聲唱片走過漫長的道路,就不難明白為什麼要D那麼多下了。早在1937年就有一位叫李伍士的夢想家,做過數位錄音的預測,但以當時的電子科技來看所有人都認為他頭殼燒壞了。事實上我們看看電腦的發展,就可以知道數位錄音的難處。在李伍士作夢的那一年,IBM嘗試作了一套大電腦(還真是大,重有五十噸),使用打卡片輸入指令,總共用了卅五萬個零件,但計算1x1這麼簡單的乘法需時六秒鐘,連我都認為李伍士癡人說夢話呢。到了1947年大電腦變成MKII,1948年又有SSEC電腦,仍然使用了兩萬三千個繼電器與一萬三千根真空管,計算乘法「只需」一秒。二次大戰時美國軍方開發了ENICA電腦,使用一萬八千根真空管,使乘法運算速度達到每秒三百次,好厲害!1951年終於有人敢賣電腦了,第一部商用電腦UNIVAC賣給美國政府,使用兩萬支真空管,佔滿一整層樓房,為了散熱還必須加裝大型冷氣,這部電腦的記憶容量是一千個字。到了1950年代末期,電腦改用電晶體運算,並且有磁蕊當記憶體,有磁帶可保存資料,計算乘法進步到每次十萬分之一秒,這時李伍士的構想好像可能了!
    隨著LSI、VLSI等積體電路的研究慢慢有眉目,唱片公司開始嘗試數位錄音,首先涉入的是Philips公司,它們在六○年代末期擬定了雷射光學科技的長程發展計畫,最後結果包含小型雷射數位唱片、雷射錄影盤與雷射電腦記錄系統等三項。套用現代術語來說,Philips的研究開發出CD、LD與DVD,以及CD-R、MO等產品,改變了廿世紀人類的工作方式。1969年Philips首先介紹了雷射錄影盤系統(同時還有一種VLP系統,在LP唱片中加入影像),1974年雷射數位唱片的系統確立,並與錄影盤系統分開。到了1979年Philips與日本SONY取得協議,修訂一些CD(這個名稱由Philips決定,因為該公司曾創造Compact Cassette,所以新產品叫Compact Disc)的規格,並且正式向新聞界展示。很快的,其他大廠取得授權,1981年松下電氣宣佈加入CD陣營,CD迅速的席捲市場。
    數位錄音走在前頭
    和LP一樣,錄音師總是走在硬體工程師的前頭在CD唱盤還未推出前,他們已經開始準備數位唱片了。早期的數位錄音叫PCM(Pulse Code Modulation,脈衝調變),是由日本NHK放送協會發展出來的。PCM的原理大致是這樣的;從麥克風傳來的類比訊號,先把它們分割,稱為「取樣」(Sampling),取樣頻率每秒鐘44.1KHz也就是每秒鐘有四萬四千次的切割作用。這是根據人耳只能聽到20KHz的理論所計算得來,當時的科技也認為44.1KHz夠快了,96KHz取樣頻率又像是緣木求魚。切割以後的訊號按照頻率高低加以調變(Modulation),使其成為一個個階梯狀的脈衝(Pulse),接著加以量化,使它們變成二進位的數位訊號。量化的過程與位元數有關,每一位元有6dB的範圍,位元數越多動態範圍就越大,當時科技認為16位元的96dB已經綽綽有餘,至少比LP錄音的50?0dB強多了。
    英國BBC與日本NHK兩家國營機構幾乎同時展開PCM錄音的研究,BBC率先在1972年的VHF/FM廣播中試用數位設備,當時所用的器材只有13 bit/32KHz(因為FM廣播頻寬只到15KHz,這個規格其實夠用了)。日本NHK的技術轉移給Denon公司,1972年四月廿四日在東京青山Twer Hall音樂廳,錄製了史麥唐納弦樂四重奏演出的莫札特第15號弦樂四重奏,後來並做商業發行(以LP形式)。更早一年,Denon在東京文化會館替打擊樂演奏家努山下的音樂會做了PCM記錄,結果不太成功,最後曾以類比錄音母帶發行過CD。當時Denon所用的PCM錄音機一樣只有13 Bit,因為機器龐大,所以多半錄一些簡單的室內音樂,七六年捷克愛樂訪問東京時所做的貝多芬第九號「合唱」交響曲錄音,是PCM少有的大製作。
    1973年元月在東京新宿厚生年金會館,由池田潭指揮New Breed Columbia Orchestra伴奏,木村好夫擔任吉他,超人氣偶像歌手美空雲雀的演出,是歷史上首次成功的現場音樂會PCM錄音。歐洲的第一次PCM錄音1974年在巴黎聖母院大教堂進行,收錄管弦樂演奏的巴哈音樂,這時候錄音機已經變成16位元。美國第一次PCM錄音時間較晚,1977年底在紐約Sound Ideals錄音室記錄鼓手「喬老爹」喬瓊斯的演奏,這同時也是全世界首次全指向性麥克風實驗。美國Soundstream領先Denon開發出16位元的數位錄音機,它們第一個客戶Telarc在1978年錄製了震驚音響界的柴可夫斯基「一八一二序曲」,足以燒壞喇叭與擴大機的大炮聲讓人見識到數位錄音的威力。1979年Denon利用SONY U-Matic專業錄影機改裝成16位元數位錄音機,但優勢已逐漸失去,包括JVC等都有新產品出現了。1979年元旦,Decca在維也納錄製了鮑斯考夫斯基指揮維也納愛樂的新年音樂會,這是英國唱片公司的首次PCM錄音,成績相當不錯。但直到八○年代早期,許多錄音都還是使用14位元的設備,第一批推出的CD唱盤,也都是14位元的產品。
    當年規格驚人,如今規格不堪
    第一批上市的CD唱盤包括Hitachi DA-1000、Kenwood L-03DP、Kyocera DA-01、Magnavox FD1000SL(這是Philips的美國分公司)、Mitsubishi DP-101、Phase Linear 9500、Sharp DX-3、SONY CDP-101、Technics SL-P10、Toshiba XR-Z90、YAMAHA CD-1等。「Stereo Review」雜誌曾對它們進行測試,認為規格驚人,而這些產品最貴的不過1395美元(YAMAHA CD-1),比MC唱頭便宜太多了。例如顫抖率約0.001%,頻率響應20Hz-20KHz之間起伏都不超過1dB,平均諧波失真在最大輸出時為0.003%,平均升到分離度99.5dB(1KHz),遠遠超過當時最佳的類比唱盤系統。「Stereo Review」還發出驚人之語,由於測試結果的一些區別微不足道,因此所有CD唱盤的重播品質應該都差不多,在正常情況下沒有人能分辨出它們的不同!這位負責測試的仁兄今天露面,肯定會被K得滿頭包,但當時的確對CD唱盤充滿了期待。
    早期CD唱盤為發揮短小輕薄的優點,一方面盡量增加操控功能, 一方面把機器做得小巧可愛,對避震不太重視,對Jitter時基誤差更是從來沒聽過,唯一可以肯定的是它們聲音還是不如LP,除了深沈的低音與乾淨的背景等優點外,CD幾乎是「生冷乾硬」的同義詞。這個觀念,在1986年春天Accuphase發表DP-80/DC-81分體式數位系統後,終於被徹底顛覆了,它是第一套Hi-End級的家用數位音響。專業用的CD唱盤進步較早,Denon在1983年推出的DN-3000FC內藏鑑聽喇叭,只接受定貨生產,預示了Denon未來的發展。Philips1985年的LHH2000不但創下價格新高記錄,操作功能也十分奇特,1987年Philips的家用版LHH-1000(在日本以Marantz CD-12編號出售),居然成了這家數位創始者唯一的分體式系統。1998年Denon推出DCD-3500/G首先將兩顆18位元晶片加成為20位元解析力,第二年的DCD-3500RG更用了四顆DAC,準備往高位元前進。1993年發表的DP-S1/DA-S1分體式系統與第二年推出的DCD-S1,到今天都還難有敵手超越。
    日本成為CD王國
    東京陶瓷推出的Kyocera首先揭示了材料與震動的重要性,1984年推出的DA910使用CCR材料為底座,線路密封在非磁性的金屬盒中,嚴謹的結構對後繼者影響很深。Hitachi早在1985年就推出DAP-001/HAD-001分體式數位系統,這套訂做的器材號稱是日本第一號的發燒數位音響,可惜Hitachi後繼無力。既然有人說CD生冷,一度被Alpine收購的Luxman在1985年推出LV系列唱盤,將真空管運用到放大線路中,提供包括Sonic Frontiers在內的廠商許多靈感。Nakamichi在1990年推出多片裝CD傳動系統,1991年再接再勵推出1000mb/1000mb/I分體式系統,以及1995年的Dragon-CD+Dragon-DAC分體式系統,常常在結構上出現許多創意。
    Pioneer在1990年介紹了PD-T07,包含特殊的倒置式傳動系統,到今天仍被視為最佳設計之一。中央電機以CEC品牌推出的產品中,1991年問世的TL-1最受矚目,這是世界首部皮帶驅動CD唱盤,1993年的TL-0更集科技與藝術於一身。創意無限的SONY不但參與CD規格的制訂,現在還積極推動Super CD,並在DVD也獲得很高成就。1987年的CDP-R1/DAS-R1分體式系統,使得SONY晉身世界Hi-End之林;1993年推出的CDP-R10/DAS-R10採用固定光學式系統,至今仍無人能及。Teac是日本加入CD陣營的廠商,它們開發的VRDS夾片系統成為西方Hi-End廠商的最愛,而Teac本身的Esoteric P2/D2分體式系統也有極高評價。JVC除了機械外,還著力在DAC的開發,1990年首先發表K2介面,在1993年的XL-z1000A/XP-DA1000A分體式系統中有了淋漓盡致的發揮,JVC並以K2接面製造了XRCD軟體而鬨動一時。YAMAHA的CD唱盤不特別出色,但是它們的數位音場處理器卻舉世聞名,1986年首度發表DSP-1,開啟多聲道音響的新紀元。如今中低價位的CD唱盤全是日本廠商的天下,隨身聽、DAT、MD、汽車CD唱機等,歐美廠商已全盤棄守。此外,CD唱盤中所用的傳動系統、伺服系統、DAC晶片與其他控制晶片,通通是日本人提供的,歐美廠商只能在夾縫中求生存。
    不這樣做活不下去了
    歐美廠商在機械結構上幾乎談不上創意(德國Burmester與CEC的皮帶驅動CD唱盤爭議是例外),要不是採用Pioneer的倒置式系統、Teac的VRDS系統,要不然就是SONY的系統,理由很簡單:方便、耐用而且效果不錯。Philips的傳動機構早期獲得許多擁護,後來Philips往CD-ROM方向發展,並不重視音響迷的需要,近年來市場佔有率持續滑落中。不過歐美廠商在數位線路方面的成績,卻比日本廠商進步,而且對聲音的調校也成效卓然。
    CD唱盤推出近二十年來,值得紀念的產品不少,德國Barco-EMT以製造專業器材聞名,包括1971年推出的930st LP唱盤,首先以專業用鑑聽盤姿態闖入家用市場,成為傳奇性的名機,它內建專用等化線路,其貌不揚,但卻使聲音達到超高水準。1988年Barco-EMT推出的第一部專業用CD唱盤980再次引起矚目,到1994年的EMT982,又一次為數位聲音建立新的標準。美國Boulder以製造錄音室擴大機起家,1996年推出的2020數類轉換器簡直就是明日科技產品,售價創下歷史新記錄。1994年成立的丹麥BOW Technologies,在1996年推出的ZZ-Eight CD唱盤,賦予音響器材建築般的美感,肯定會留名青史。同為丹麥廠商B&O,他們並未推出CD單機,但雅致的外觀與先進的操控功能,把音響提高為視覺欣賞藝術的層次。對了,這家1925年就成立的老廠,在七○年代他們的卡式座、LP唱盤與線性驅動唱臂,都有很好的評價,同時他們也率先將遙控裝置運用在音響上。
    有儀器般外觀的Cello也推出一部R-DAC,基本上是給錄音室使用的,但一樣具有驚異的音質。1977年成立的瑞士Goldmund在LP唱盤與擴大機獲得成功後,1991年開始進入數位領域,1996年推出的Mimesis 36+轉盤與Mimesis 20數類轉換器,並沒有花俏的設計,卻有不凡的聲音表現。英國Linn對類比轉為數位抱持不信任態度,但他們加入後卻一鳴驚人,1991年推出的Karik/Numerik分體式系統,到現在仍不覺落伍。英國Meridian最早製造擴大機,1986年推出的207-Pro可以說是早期最貴也最好聽的CD唱盤之一,近年來Meridian轉向家庭劇院發展,DSP方式的環繞聲效果頗受注目。法國Micromega也在1987年推出第一部CD唱盤,除了外觀迷人外,他們的聲音飄逸浪漫,1995年的Stage系列,更號稱是世界唯一可升級的CD唱盤。Mark Levinson的副牌Proceed在1991年推出的「CD Library」,可容納100片CD,成為Hi-End世界中的一個奇景。瑞士Studer/Revox從1948年創業以來,一直以高穩定度而著稱,1984年他們進入數位市場,第一部產品B225還是14 Bit的DAC,但首創承片盤放在中間的設計。1985年第一部專業唱盤A725發表,到現在D730 MarkⅡ依然是音響迷的最愛之一。
    DSP技術領先
    以軟體驅動DSP運算進行數位濾波的廠商,包含1988年成立的Wadia、Theta,以及製造擴大機起家的Krell、Mark Levinson,至於Vimark已經退出市場了。英國dcs算是異軍突起,他們與音響業沒有淵源,1987年成立時先是製造軍需用品,1987年推出的dcs900以128倍超取樣設計震驚錄音界,包括Chesky等廠家很快採用,幾經改良後的dcs950,更是第一部可進行24 Bit/96KHz錄音的器材。Krell從1990年進入數位市場,壓克力頂蓋令人迷炫的MD-1唱盤與六十四倍超取樣設計的SBP64x數類轉換器很快建立聲望,從1994年的KPS20i一體式CD開始,他們專注於超高價CD唱盤的設計,到KPS25i為止,Krell已經達到難以超越的地位。Theta第一部DS Pre發表,奪得世界首部DSP數位器材的頭銜,稍後Wadia隨即跟進,推出Wadia 2000解碼電腦,而且是世界第一部六十四倍超取樣設計,兩家公司你來我往,直到今天還在競爭之中。1996年Theta推出Casablanca數位中心,針對家庭電影院系統進行整合,或許也指出廿一世紀數位音響的新方向。
    Mark Levinson則在1991年進入數位市場,首先推出的No. 30數類轉換器與No. 31轉盤在價格與聲音方面都達到新高,1998年最新的No. 360改款完成,是Hi-End大廠中首先推出的24 Bit/96KHz產品,同時也跨入DSP領域,技術越來越成熟。1976年成立的Spectral,靈魂人物Keith O. Johnson不但是錄音大師(RR唱片老闆),也是電子奇才,1994年他結合一些電腦工程師開發出HDCD編碼系統,可以在16 Bit的CD中記錄20 Bit的訊號,Spectral SDR2000 Pro是第一部可對應HDCD的Hi-End器材。但DSP也不是萬靈丹,加拿大Sonic Frontiers與法國Jadis就是最好的例子,他們都以真空管擴大機起家,也都把真空管放進數位器材中,營造出與眾不同的趣味。1985年Sonic Frontiers推出的SFD-2 MKⅡ堪稱是最佳的數類轉換器之一,新的Processor 3更進一步說明了這家公司的實力。Jadis在1992年推出的JS-1是與美國Altis(有名的數位公司,同樣運用真空管在類比放大線路)公司合作開發的,兩年後推出的JP-1轉盤則是當今最豪華氣派的CD轉盤,雖然價格不斐,聲譽依然不墜。
    最早研究數位音響的目的,就是希望突破類比唱片的規格極限,同時用更低的價格獲得更高的享受。從愛迪生留聲機一路走來,讀者你可以發現,我們真的做到了嗎?
回复: 上传图片    最大5M,支持jpg,gif,png格式。
  • · Rogers新五军 (作者:maxcai 时间: 点击数: 485)
    收藏
  • --转载自香港<<音响天地>>杂志(Vol.140 March 2007)
    Rogers新五军
    溯源
    要探求一件音响产品的实力。是否物有所值?必须知悉其来龙去脉,从历史根源开始,再了解其设计精粹,最后实试印证其质量音效。
    英国音响名牌乐爵士(Rogers)于1947年,由创办人占乐爵士(Mr.Jim Rogers),与一班军部通讯工程师创立。之后的60年,乐爵士不断以科研成果,推陈出新,带领音响工业,大步向前。当中包括创新的Horn-loaded 扬声器设计,率先研发应用塑料音盆和碳织震膜高音,与及业界首台晶体功放等,都是对后世音响工业,影响甚大的伟大贡献。十一年前,笔者曾自费访问,乐爵士在英国的总部大本营。亲眼看过R&D部门内,大量研究手办,先进仪器;又在陈列室参观过大量经典铭器。可以说,乐爵士的历史悠久,技术雄厚,遗产丰盛。

    不说你可能不知道,原来乐爵士并非在一开始的时候,便制造扬声器;反而,是以收音机和扩音机打天下。
    第一台Cadet合并式胆机,是在1960年面世。之后,乐爵士受英国BBC电台委托,设计出闻名天下,近距离监听用的LS3/5a扬声器。换而言之,论辈份,Cadet还要比LS3/5a高!
    由于占乐爵士先生和设计师们,都是军旅出身。所以,他们别有心意地把这台合并式胆机,命名为『军校学生Cadet』,以示其正式受严格训练,科班出身。
    第五届毕业生
    被发烧友捧上神台供奉的LS3/5a,已于年前光荣退役,解甲归田,正式停产。正当人人以为乐爵士会在纯音响方面无心恋战,甚至无以为权之际,于2007年,乐爵士正式宣布,推出第五代cadeV合并式胆机。它标志着乐爵士的优良传统,得以延续。
    第五代的cadeV,和过往旧款产品最大的分别, 设计已移师德国,由电声工程师Mr。Karl Fink负责。从实物上看Cadet V,它三双方壳牛(供电牛和左右独立轮出牛),放在机身的后方作护屏,拱护着4支特别订制,丝印上乐爵士名字的KT88强放胆,透明强化胶面板上镶上骨子有型,实用性强的指示表(调校胆偏厌和量度左右声道胆输出),再加电铬的镜钢前级控制面板和旋扭,双重避震脚,胆护罩;不论外型,手工艺,都处处流露出一份设计周全,用料一流,制作典雅正统,复又不失时麾摩登的品味。
    一台全新的Cadet V ,日前送抵『音响天地』,由我们作全港独家首试。我们以如下器材匹配:
    讯源:Denon DCD-SA1
    Marantz SA-7S1
    扬声器:Elac310.2 Jet
    Escalante Design / The Pinyon
    Dynaudio DM2/10
    KS 太子
    Manger/Zerobox 109
    Mark&Daniel/ Ruby
    Rogers/LS3a
    Smart Harmony/SH Mini Classic
    Sonus Faber /Cremona Auditor
    讯号线:FM Acoustics 1.5m×2
    电源线:SuperConductor 1.5m×2
    喇叭线:SuperConductor 3m
    洁电器:Esopower IFPC
    排苏:Monster HTS1000
    HiFi 架:Copulare/Tonbasenbau
    Solidsteel 20,28寸喇叭架
    试音室:『音响天地』 80平方尺试音室
    『音响天地』 300平方尺试音室
    热身检阅礼
    全新的Cadet V 先在『音响天地』300平方尺试音室作进驻检阅礼。我们以Marantz SA-7s1 SACD/CD机,一对订价八万多元的『树仔Escalante Design/The Pinyon』喇叭,和它匹配,开声试行操演。第一张播的是大陆粗制滥造,吹水作大的口水歌CD。从组合回放出来的声音,好清楚告诉我知道,录音好差好水皮。中高音过多,口齿S声刺耳,低音脚软,无力下滑,打鼓含糊如放屁,又浊又臭。难道这是Cadet V无料到之过?我马上换上一张听惯听熟的Diana krall/Love Scenes,播第11Cut 的“My Love Is”来印证。声音一出,完全是正常得很。歌中黛安娜的打手指的摇动定位,她的人声气息,以至伴奏的大牛筋,份量厚度和质感都能忠实还原。之后,我再放了多张不同类型,声音有好有差的CD,Cadet V 都能一一分辨出它们之间的优劣之处;充份证明它是一部高分析力,且响应颇全面的胆机。作为一部胆机来说,它的分析力是超班的;而且足以媲美高档原子粒机!
    在未进一步考验它的能耐之前,我刻意先行考验它的稳定性。告诉你知,我招呼它的『第一夜』是『全速夜行军』。我把音量开大至100dB,然后重复播放CD,之后开门到另外一个试音室做别的事情。每隔一小时便回来检查它是否工作正常?让我再次告诉你知,我替它量温度,供电牛较热,但不烫手,而且相当稳定。其次,四支KT88的工作十分偏压稳定,飘移摆幅不足2%(7.5V±0.1V)。其三,声音愈来愈壮实有力,厚度不断增加,凝聚力更强,结像更清晰立体。
    连续三天,我没有让它休息回气,仍然要它继续不停工作。只不过在日间把音量调至正常的70-75dB之间,反复不断播放不同的CD。晚上,又再以100dB,大大声煲机。不过,两日通顶的我,今回没做,亦无能力做『陪训组』,静鸡鸡赶回家跟周公开会,商量对付它的策略。第三天,早上回到试音室,隔着房门,仍然听到它在正常工作,高歌前进。我的心大乐,果然是个硬汉子,操足近七十小时仍然未散未谢。合格过关!
    连番变阵试真章
    试Cadet V,我前后换过九对喇叭。由最迷你Smart Harmony/SH Mini Classic到最大片的KS太子。由300平方寸的试音室至80平方尺的试音室。日子一天一天的过去,我对它的了解亦愈来愈清楚。我不想花太多篇幅,介绍它和逐款喇叭匹配的效果。这样写记叙文和描写文,可以随时长达万字。以下,是我归纳出试用试玩Cadet V 的整体感觉和结果。
    1、 扬声器需从级功放的输出阻抗匹配吻合,方能完全发挥正常。这道理虽然是老生常谈,但许多人却甚少亲身体会,理解其重要性。今回试用Cadet V,正好发挥它这方面的设计功能。在实试的过程之中,效果最明显的一对喇叭是Sonus Faber/Cremona Auditor,用上错误的8ohms接驳,声音缩了水,细了声,动态收敛,舒展毫不顺畅,精神有力。
    2、 超线性和三极工作模式,是胆机的胆工作方式。超线性的功率较大,但质的纯粹度较低。三极工作模式的功率较少。能量损耗浪费,但音质的纯粹度较高。这情况就如原子粒晶体管的A类和AB类相类似。传统的胆机,大多数只设有一种胆工作模式。消费者如要改变胆机工作模式的话,便函要自行动手摩改。虽然,对摩机某些Cadet V具备了三组,分别为4,8,16 ohms的输出组抗,匹一配不同扬声器非常实用有效。就手上所试的9对扬声器来说,4ohms的便有Sonus Faber/Cremona Auditor,Dynaudio DM2/10,Manger/Zerobox 109和Elac 310.2 Jet;8ohms的亦有Escalante Design/The Pinyon ,Rogers/Ls3a和Smart Harmony/SH Mini Classic 等。不同阻抗的自作派来说,未尝不是一种发烧乐趣。但对只想听歌叹靓声,本身又不懂焊机的发烧友来说,则是一种限制和遗憾。笔者以前便试过买两部同一款式的胆机,一部为原装超线性工作,另一部改为三极工作,方便匹配不同声专用器,听不同口味需要。但这绝对是劳民伤财,用时亦不大方便兼阻地方的事。近年,有部份设计师,把两种胆工作模式一并包揽在同一部机内,方便用家,实在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在此,Cadet V 便具备了这两种胆工作模式。需要大功率,好力好动态的时候,如推策拥有10寸低音的Dynaudio DM2/10之时,超线性工作模式便派上用场。推迷你喇叭Elac 310.2 Jet和Smart Harmony/SH Mini Classic的时候,三极工作模式便较合适了。这种只需一根指头,发动制杆,便可不费周章,随时变更胆工作模式,匹配不同场声器,得到最佳配合下,不同动态音色,鱼与熊掌亦兼的烫贴享受,实在好用好玩,点止过手瘾甘简单!
    3、 推低效率静电喇叭胜任有余,手到拿来。静电喇叭KS的太子,是今次测试所用的扬声器中,效率较低,只有84dB的扬声器。另外Manger/Zerobox109,也不是一对省油的灯。Cadet V和它们匹配的过程之中,我们并无发现不妥之处。它的电流足够应付太子的诸多需索,绝无脚软崩散的毛病。整体吞吐浮沉,做到节奏准绳利落,呼吸流畅的一流水平。
    刻意拿一台国产Classic16.0胆合并机和它同场拍跳,试作比较印证。采用KT88R Cadet V,整体效果便明显较采用EL34的Classic16.0为佳。动态更全面,低频控制更流畅固不在话下,就算是中高音,亦去得更高,质亦更纯。音色亦幼细得多!当然,Cadet V是洋货,贵过国货Classic16.0成倍,是不能在相提并论的。
    4、 动态和音色。一般情况下,每声道使用两支KT88胆作放大的功放。输出可轻易达至60W。不过,Cadet V标示的输出功率只有40W,表示它非常保守稳重。事实亦然,它重质不重量,贵精不贵多,只取工作线性最平顺的一段功率来使用,是一种非常踏实认真的做法。从实际聆听上,Cadet V的频应比我珍藏的参考胆机Luxman MA88(也是用两支KT88推挽,而且是原厂金狮胆),更有过之而无不及之处,明显去得更高。动态则瞬变更快,力量则稍逊于Luxman MA88的沉雄浑厚,但仍属于扎实有力,有板有眼。
    我有心试尽Cadet V的潜能,替它换上四支GEC的KT88,与Luxman MA88再拼一回。今回,在动态上,二者可用各有千秋,难分轩辕去形容了。
    更进一步,我把Cadet V 换上金狮KT88再战,战果更为难分难解。以价论声,我会说Cadet V胜过Luman MA88。今回的AB比较,让我更具体知道,Cadet V在动态的设计取向上,是针对今天音响需要更广带宽响应,更快瞬变,更高分析力,噪音低,讯噪比高的取向。它与传统的胆机醇和厚润,慢一拍,噪音高的表现大相径庭。音色上,原装跟机的Rogers KT88,音色较爽快开扬,但嫌味道单寡,相比传统的胆机,便不够和味耐听。换上经典的GEC KT88或金狮KT88,发烧友追求的所谓和味,便完全回到耳畔了。此事再次反映出,Cadet V是一部高分析力,颇为中性的胆功放。对不同胆的特性,都能如实反映。而且,配不同靓胆,便可得不同靓声;无须担心它会中途偷食,上下其手,阳奉阴违,扭曲真相;让人玩得放心开心,乐趣无穷。

    悍卫靓声猛将
    中华人民共和国,有身经百战的十大元帅和多支极有名的军系,为建国立过汗马功劳,名垂青史。同样,在乐爵士军门的过去六十多年历史之中,亦代有杰作,不断制作出价钱合理,技术先进,音效出众的影音产品,造福乐迷和发烧友。在竞争激烈的音响市场,建下不朽的功业。今天,他以第五代的军校毕业生Cadet V合并式胆机,向世人再次宣示,他在音响器材制作上,仍能与时并进,结合时代需求,承先启后,通盘考虑,设计制造出声情并茂,物有所值的新一代胆机。从Cadet V的身上,我看到一位从英国乐爵士的后人,派到德国接受军事交流训练,学懂文韬武略,拥有全盘全方位工作能力,毕业派驻音响市场前线,装备现代化,有姿势,有实际,为捍卫音乐美声而战的新一代猛将。Cadet V,You’ll keep marching on!



    (为了更好的服务中国市场,Rogers面向全国开展“Rogers500经理人”招聘工作,欢迎各地区行业精英的垂询关注!详情了解请登陆http://www.rogershifi.com.cn)。
回复: 上传图片    最大5M,支持jpg,gif,png格式。
  • · Sonic Frontiers Line 2前级 (作者:mix888 时间: 点击数: 595)
    收藏
  • 我前几天接了只耳机在Sonic Frontiers Line 2前级耳机插口上听了听,耳机接上后前级显示MUTE(静音),这是正常的。拔掉耳机后MUTE不显示,前几天都是好的,昨插上后听完拔下后MUTE(静音)显示没消失,我关机后重开机,没插耳机MUTE还是显示在那,这样音箱就没法听了,郁闷啊,没声了。我以为耳机部分出了问题,拆进去拔掉了内部耳机连线插,可开机后依然如此,用过的朋友可有类似经验?请求帮忙,遥控和面板上的MUTE键都不起作用,难道我的前级就倒在耳机上了吗?
  • ·

    (作者:masterli 时间:2007-04-13 20:57:38)
    致电马思特音响维修,可以免费教你10分钟内修复。
回复: 上传图片    最大5M,支持jpg,gif,png格式。
  • · 求求大家了 (作者:烧猪 时间: 点击数: 547)
    收藏
  • 求求大家教教我,真的,如何推好JBL4344M(迷你版),不用电子分音,就用一台推全频,真的没人听过这箱子么,谢谢了
  • ·

    (作者:烧猪 时间:2007-04-12 19:44:02)
    ?????????????????????????????????????????
  • ·

    (作者:iyyzx 时间:2007-04-12 22:05:37)
    我也有一对4344M,现用一台CROWNM120专业功放,但中高稍亮,有人推荐用KRELL.
    胆机推来至少是不全面的
回复: 上传图片    最大5M,支持jpg,gif,png格式。
  • · darTZeel (作者:老装 时间: 点击数: 380)
    收藏
  • 上海2007HIFI展别超展台的darTZeel的后级,黄金色的面板金工水平极高,比小日本的ACCUPHASE金工水平有过之而无不及,声音也可想而知,想必售价ACCUPHASE与其相必也是小巫见大巫了吧。
回复: 上传图片    最大5M,支持jpg,gif,png格式。
  • · 请问有谁用过这两个牌子的功放望各位高手给点意见 (作者:ggyy8 时间: 点击数: 412)
    收藏
  • 请问Sunfire Cinema Seven Signature 7声道影院后级(签名版)和PowerMaster8300 8声道影院后级,那个NB些。
    Cinema Seven Signature 7声道影院后级的输出是:
    7×400W/8,7×800W/4,7×1600W/2,但重量只有22KG.
    PowerMaster8300 8声道影院后级的输出是:8×300W/8,8×500W/4,但重量有50KG.
    不知那个音质好些,望各位高手给点意见。谢谢了
    我主要是不理解22KG的Cinema Seven Signature 7声道影院后级是什么技术能产生如此高的效率,他的声音究竟怎样?
回复: 上传图片    最大5M,支持jpg,gif,png格式。
  • · 请问有谁用过这两个牌子的功放望各位高手给点意见 (作者:ggyy8 时间: 点击数: 337)
    收藏



  • 请问Sunfire Cinema Seven Signature 7声道影院后级(签名版)和PowerMaster8300 8声道影院后级,那个NB些。
    Cinema Seven Signature 7声道影院后级的输出是:
    7×400W/8,7×800W/4,7×1600W/2,但重量只有22KG.
    PowerMaster8300 8声道影院后级的输出是:8×300W/8,8×500W/4,但重量有50KG.
    不知那个音质好些,望各位高手给点意见。谢谢了
回复: 上传图片    最大5M,支持jpg,gif,png格式。
  • · 资深潜水员,浮上来问候大家 (作者:danny 时间: 点击数: 396)
    收藏
  • 最近又收了对老款PROAC T3,跟我的SPENDOR音色趋向差异较大。两个都很喜欢,都要留下。
    想找台价格相宜的胆机推PROAC,不知用哪种管的合适?因一直玩弄晶体管的,对胆机了解不多,望知情的兄弟指点
回复: 上传图片    最大5M,支持jpg,gif,png格式。
  • · 电压问题 (作者:hitzeus 时间: 点击数: 579)
    收藏
  • 各位大佬,

    本人想托朋友从美国买一些器材,其中有功放。但是美国的都是110V的,不知道在中国是否有合适的变压器来配合使用?对声音会有什么影响?

    非常感谢。
  • ·

    (作者:hitzeus 时间:2007-04-03 15:04:29)
    请各位多多指教。
  • ·

    (作者:walkman 时间:2007-04-04 12:28:58)
    我常从美国买回器材,一是较国内相对便宜,另外可靠性相对好点。从我个人的使用情况看,一般国内的变压器无法在变压后真正稳定,后来买了ps的电源处理变压器后,就可以很好工作,同时也可以作为好的电源处理器用。同意前面烧友的意见,如果是后级,原则上不买。
回复: 上传图片    最大5M,支持jpg,gif,png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