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专题论坛>全部
-
·
哪为大虾能告诉我mjune邮件的地址,谢谢!
(作者:penpie 时间: 点击数: 49)
- 收藏
-
-
·
请教各位高手关于尊宝旷世11的问题
(作者:cgo1 时间: 点击数: 57)
- 收藏
-
尊宝旷世11是怎样的音箱,适于听什么音乐?全新价约是多少?配何功放较好?谢谢!
-
·
刘兄,德国意力CL-82是什么类型的书架箱?表现如何?能不能谈一谈你的见解?谢谢!
(作者:joj 时间: 点击数: 63)
- 收藏
-
-
·
高艺术品味、高密度、解析力与高音乐感
(作者:威虹 时间: 点击数: 392)
- 收藏
-
我曾试用过多款CD转盘和解码器,原因是我们对声源比较重视,除了正常的发烧和听音乐的需要之外,对於我们自已生产与调试音箱来说更是至关重要的,因为个性太强或者声源本生就不够准确,是难以保证音箱调校出来的平衡度的。
马兰仕的SA-1这一型号的SACD机,相信大家并不陌生,在以全平衡放大的播放SACD片的情况下,惊人们动态,宽广的声场以及清晰的定位,有一种令人相当惊艳的感觉:数码革命的时代终于来临了!但是对於大多数爱乐者以及用家来说,过去收集的相当数量的CD唱片,和现在售价高昂并且品种甚少的SACD片之间的确存在着一种不可轻易跨越的障碍,所以在数码革命的最危急的关头我还是选择了传统的解码加转盘作为声源,只不过要求比过去更高一些罢了。
我先后也用过几部算是比较高级的解码和转盘,对声音的质素与要求自然有一些比较清晰的认识,这其中包括SF,怀念、雅俊、CEC以及马克列文森等,但印象最为深刻的还是瑞宝和MSB的顶级解码,与CEC TL一1的转盘组合,这种组合是既中性又具有高分析力和音乐感的,它的自然和甜美绝非造作的人工味精味,是既很真实而又不失音乐味的理想声源,当然这也都是在相互比较中所得到的相对完美的印象,也足以在一段时间内让我从音响的自然鸣响中享受到更多的音乐美感。
但任何更新换代似乎都需要一些外部的条件,我的一位发烧朋友在借去我的MSB解码和CEC TL1转盘之后,就铁心将其留了下来,在这之后本人对现有系统的不满与失落就开始让我感到真的相当难以接受,在一个多月的时间中从贵丰CD到马兰仕的SACD一1从怀念的转盘解码到CARY306/200、、、忙的我颠三倒四,最终我还是下决心购入德国Accustic Arts Drive-1的转盘以配合马克列文森的36解码器,作我的新的声源。
在耐心的等了廿天之后,我终於收到了AA的这款转盘,它重有33磅,正面看起来有一点象一台制作精美的功放,左右各一个大旋钮,在中间的小型显示窗两侧又各有一个小按钮和显示灯,简洁、对称、布局工整,碟仓顶盖是手推式玻璃镜,磨沙出AA两英文字母,在宝兰色灯光的反射下透出忧雅而高贵的气息,加之手工精美,真是一件雅致的德国工艺品.
AA的DRIVE1最直观的设计特点和CEC一样也是机顶入碟式设计,而真正引起我兴趣的是在CD片的片压中内置了磁力,这样可以更有效的利用这种自然而柔和的吸引力将CD片理想的夹紧并进行流畅的转动,这种设计不但可以有效的改善音质,更显示出了这种构思的艺术般的精美,本人对此更表示由衷的赞叹,至於电源设计、避震的讲究以及转盘的使用,大家可以另查资料,在此不一一多言。
听感如何呢?!这也许是大家最关心的,坦率的说在开声的不长时间内我就得出了相当肯定的答案,全面的超过了我使用过的CEC TL1和2X这两款转盘,虽然这种讲法对CEC有点不太公平,甚至於多少有点伤害,但我还是不得不坦率直言,突出的表现在於更深的音场,更结实的低频下潜力和更自然的高频延展性,而这一种突出的表现并非仅属於音响性的,而是真正意义上的音乐表现能力的增强,也就是说音乐的信息量更加丰富了,音乐的生命更丰满了、更具有了一种勃勃的生气。听帕尔曼的小提琴,琴的音色多采多姿,琴腔共鸣总是处理的恰到好处,高贵华丽而又逼真生动,相比较而言在另一些高价机器上对琴腔的处理似乎就显得太过膨胀而缺少了很多内在的紧密相连的细节,在切分音的处理上也显得过於简单而缺乏应有的泛音,变得相对的脆弱了。
在试听过的几款高级CD机和转盘以及解码之后,就更明显的展示出AA转盘在空间的展现上似乎总是要高出其它一个手掌的位置,并且在延展出的这个空间距离上,总是具有更多的音乐讯息,展现着更广阔的音乐空间,男高音卡雷拉斯演唱的南美州弥撒,是本人最爱的唱片之一,歌声朴实,情感诚挚而丰富,没有一点造作的痕迹,当然这张唱片更突出的是在声场的展现上,宽大而且深远,对它的位置感,我可以说是心里有度的,在用上了AA的转盘之后,在那一瞬间我明显的感觉是在深度上比其它的几部机器都增加了三分之一至四分之一的距离,背景亦特别的“静与黑”,合唱队的人数虽然没有直接增加的感觉,但人的实体感明显的得到加强,有一种更明确的可数性,中低频原有的一点散乱,得到了很好的控制,也有了更自然的弹性,变得更从容有力,具体而又实在,同时也具有更多的丰富的内涵,并且低音的位置也有了明确的下降,这正是人们常常议论的所谓的低频解析力,在这一点上目前同位价的其它的CD转盘以及高级CD机的表现是难以超越的,而这一杰出的表现正是因为AA转盘在数字输出时有着特别低的时基误差所带来的。
卡雷拉斯的嗓子有了更多一点的水份,演唱的也更从容而且自信和自然了.胸腔的大小比例适中,自胸腔所发出的共鸣直到喉头的明亮的高音区域,声音的变化始终具有良好的均衡感,充满弹性的歌声相比较而言也具有了更适量的温湿感,这是在一般的所谓高级CD机上所难以体会到的,它使嗓音的丰富变化不致干涩而紧张。使声音“线条”的走向始终均衡、有力并且相当完整。因为很多的CD机在展现这一歌声时,虽然胸腔与喉头的运动感都不缺,但经常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胸腔稍稍偏大,唱到高音部分时喉头偏紧而微微有一点硬的感觉,使嗓音的线条感缺乏足够的弹性而变的干和细。似乎这中间缺少一点托住歌声的气息以及这之中所应有的相互之间的韧性联系。当然并非这些CD机的表现不佳,只是因为AA转盘太杰出了,在这种相互比较中,让你进一步的感到AA转盘传达出的中频的密度不但相当的高而且更是相当的均衡。
再听动态琴皇,贝多芬的“热情”真正可以用热情的演奏来表达,更具有感性的倾述力,琴音丰富而微妙的震颤所产生的共鸣竟然是那样的丰富而绵密,在这之前真是前所未闻的,由高音到低频的气势真正可以用宏伟壮丽来形容,.......
AA这样一部转盘,配合马克列文森36竞有如此杰出表现,真让我有一点喜出望外,他声音准确,乐感丰富,动态宏大,音场深阔,音色华丽,正是我目前所希望拥有的高级CD转盘,而我现在更希望着在不久的将来能让他与我曾一度拥有的MSB Platinum Link Plus 再进行一次强强结合的精彩演出。
网站建设中www.weihongaudio.com
-
·
lll
(作者:schiff 时间: 点击数: 690)
- 收藏
-
在众多校声方法中,喇叭摆位是最重要兼必要!
没有适当地摆好位,定位,结像,层次,音场深、阔等根本不会「出现」。
这是校声的第一步;而这第一步做不好根本发烧不成。
古今之别
在60年代之前,所有发烧友都只用一只喇叭,而且通常是放在墙角。 摆位并不重要。
在双声道立体声 (Stereo)面世之后,大部份人都是用「传统」方法把喇叭放在两边墙角或近贴后墙。
当时的Hi-End喇叭都是用这标准研制。跟今天有很大的分别。
音场阔度不俗,也有点3D立体感。也开始注意结像、定位和层次。
当Robert Fine和Kenneth Wilkinson的「天碟」相计出现之后,喇叭摆位也开始了革命性的改变。喇叭设计也随着起了变化。
「天碟」的结像、定位,音场的阔度、深度和层次等音效表现至今依然是历史之最!
要欣赏上述的效果表现,若喇叭依然是紧贴两边墙角的话,这是根本无法可施的。
聪明的发烧友想到了「新」的摆位方法。也开始研究聆听环境的影响 (Acoustics);对音波运行的模式亦逐渐了解。改善聆听环境,和找寻正确的喇叭摆位渐渐成为风气。
数十年来,万千人的无数研究和实验终于有了结果。
结果虽然不足一个,而且是各有各法。但基本原则郄是没有太大差别。
喇叭的设计也需要修改了;来喇叭逐渐被拉离后墙或墙角。 本来是要利用墙角共鸣激发低频表现的喇叭被移离后都变成低音过薄。设计者都要另想补救办法。这类喇叭便成为现代喇叭雏形。
今天如果把近代的喇叭放在两边墙角的话,低频反会变成「肥厚」了。
在讨论「摆位」之前,我必需把「聆听环境影响」、「音波运行模式」、「反射物体」、和「改善方法」的主点再说一次。
1. 一个比例理想的聆听环境可以减低驻波机会,和它的严重程度,但要用计算方法做到一点驻波也没有的房间是要靠运气的。 所以解决驻波的问题还是要讨论的。
2. 回响则在任何情况下依然存在。在了解「音波运行模式」和「反射物体」的道理之后,便可以依法进行改善。
现在就把「改善方法」跟「摆位」,与及以下所提的「音场」、「结像」、「定位」、和「层次」的互连关系一一解说。
把聆听环境「改善」的前后都需要「摆位」,因为「声」是上述一切的根源。
聆听环境理想,「摆位」亦正确的话,「音场」、「结像」、「定位」、和「层次」便一一浮现眼前。
先谈「结像」
要做到发烧友口中的「樱桃小咀」一般的人声结像其实不太难。只要你了解所谓「三角比例」便可以到正中的结像。然后再作多次的微调,「结像」便会逐渐变成「樱桃小咀」。
三角比例可以用 (图一) 清楚地表达了。AB和CD的距离适当的话,便有「结像」的出现,结像的聚焦点越Sharp (清晰锐利),人声结像的口形也越细。
道理跟用手动相机调校结像相同。
到sharp的程度是100%的时候,樱桃小咀的现像便会出现,这座位的位置也就是发烧友口中的「皇帝位」。
上述的一切与及以下的所有方法都是无法用计算方法找到,全部都要靠听觉。
再者,每一款的喇叭亦有个别的特点,每一个聆听环境的反应也导致明显分别。这些特点也改变了「三角形」的比例!
在数以百次的长方形房间的摆位测试中,我们碰到无数的比例。大部份都是1:1.25至1:1.50之间。(图二)
换句话说:喇叭中心相距80吋的话,脑后的一点是跟一对喇叭当中的一个虚点相隔100吋至120吋之间。
在一个无回响的「房」,结像是最sharp的。因为「1」和「2」的一对直接音波是没有受到其它反射干扰 (图三)。这样子,「三角比例」也有明显分别。
但在无回响的情况下,音效中的「空气感」便会大大失色。 我们在较后时间会再讨论这一点。
同时,要最Sharp的结像也要对「相位」、「电相」和「磁场干扰」等都需要了解。 在「校声」的专栏中,它们都会以不同篇幅出现,请各位注意。
音场
这是最奥妙的一门校声技术。
在不少录音测试文章里,各位可能看过一些这类的形容词。
“‧‧‧音场其阔无比,简直穿墙破壁!两端的弦乐是从喇叭两侧以外十多呎传过来‧‧‧!(例如:Stokowski -- Rhapsodies)
“‧‧‧一群小孩子从音场的极后方一步步向前走过来‧‧‧有廿多呎深!”(Bernstein - Carmen)
“‧‧‧当上帝说话时,他的高度是大约十呎‧‧‧!” (Noye's Fludde - Ter Delay))
上述的形容词好像太夸张了,是吗?
喇叭背后的墙只是5呎左右,何来廿多呎深?
弦乐从侧墙以外传过来?
天花只有8呎多,「上帝」在十呎高地方说话?
「文人多大话」,夸张些少是有的,但上述的「幻境」并不是虚构。
这幻境也可以由你一手一脚自已制造出来!
要制造这幻境,首先要了解耳朵和脑子的关系,也就是听觉中的「听」和「觉」的互连关系。
耳朵的工作是「听」,它是没有「觉」的。 「觉」是脑子把音讯分析之后成立的。 「听」和「觉」有什么分别呢?
我们看看下列这个 (图四)。
耳朵在收到「1」和「2」的音讯之后,它们在数以微秒计算的极短时间再听到同一音讯第一反射的「5」和「6」。
耳朵的工作只是把「数据」送到脑子去。
脑子便把所听到的同一音讯进行分析,然而结果郄变成「远」的错觉,这现象跟眼睛望到急转的轮子有反方向的错觉的原理是大致相同。
「5」和「6」的「远」便是音场的「阔」。
如果「1」和「2」与及「5」和「6」的时间差越大,音场也变成越阔,也超越了现实 (墙) 的规限,「穿墙」的幻像也差生了。
在这两个反射点 (A和B)上装放的「反射物体」在这时便起了减低回响以外的功能。
无论吸音或扩射,音波在碰上这些「反射物体」时都会出现「延迟」这现象。
「延迟」越长,「时间差」也越大,音场也幻化成更阔。
一间理想的房是需要顾及所用的「反射物体」。适当的使用会把小房间幻化成为小型音乐厅。
这是发烧友才有机会享受到的超常幻境。
现在看看多次谈过的音波反射图 (图五)。
各位可以看到「1」和「2」的直接音波跟「3」和「4」;「7」和「8」;「9」和「10」的互连关系。
道理跟上述的「5」和「6」完全没有分别; 「3」和「4」帮助制造「空间」。「7」和「8」负上了制造深度的责任。「9」和「10」是再一加强「深」和「阔」的幻像。
天花的反射非常重要,音场的「高度」和整体的「空间」是大部份要倚靠它们引起的幻觉。
地面的反射是需要适当控制。 太强会破坏整体平衡;太弱又会把「空间感」减少。
其实,每一小部份的处理都要适当。至于何谓适当,范围太广了。但当你认识所有道理,而又懂得利用每一个方法的「正」与「反」的时候,你自然会适当地处理。
在「校声」这一大形篇幅里,我会不断地解说利用「正」与「反」来达到目的的方法。
暂时转回「摆位」这主题吧。
定位 / 层次
当你把「结像」和「音场」掌握在手中的时候,「定位」和「层次」这两类效果亦开始有所表现。
如果「结像」和「音场」已经被调校到最尽了,「定位」和「层次」的表现亦已经有八成。
你已经可以「看」到在音场内那一个位置是结他,它的左边是色士风,中间的人声之后是爵士鼓,鼓的右方靠前数呎是低音大提琴‧‧‧‧。
一个理想的录音在拥有高等的音质,和美好的音色之外,现场般的乐器分布也需要明显。每一个发音点便成为发烧术语中的「定位」;前或后的立体表现也就是「层次」。
「音场」的「深」度越深,「层次」的表现也越明显。
「音场」的「阔」度越阔,「定位」的分隔也越鲜明。
要说到如何把「定位」,和「层次」余下的两成做好,我觉得是时间进入实际的摆位方法了。
曾经有一位外国高手提出一个十分简单的摆位法。就是相当著名的「井字法」。从以上(图六)便可以了解他的摆位方法。
把阔和长一分为三。一对喇叭和座位便是放在图中三点之上。这样子便可以达到基本要求。完美境界就从这一步开始了。然后以微调方法完成。
「井字法」跟我们的摆位理论是相当配合的。
用「黄金比例」4 (0.71:1:1:36)的房间以「井字法」摆喇叭的话,喇叭的相距是1的话,皇帝位便是1:1.36这个「三角比例」。
「井字法」是一个基本法。但需要跟聆听环境配合的。若要照足「井字法」摆位的话,「房」的阔度要有13呎以上。
想象到用「井字法」在一间10x13呎房摆喇叭吗?
喇叭相距40吋?!
三角比例
在现实环境里,墨守成规一定失败。因为在发烧世界里无论任何事情都不会是同一模式。
聆听环境太细,L型的厅。更恼人的三尖八角,太太子女一定要在厅里看电视,喇叭不可以摆发烧位,一定要几乎贴墙,一定不可以‧‧‧!
问题太多了。如果无法用「井字法」的话,究竟如何摆喇叭呢?
以下用我已经解说的「三角比例」和音场互连解说「摆位」吧。 (图七)
假若你的房间是9呎X10呎的话,你可以把喇叭摆到最阔是大约75吋,「皇帝位」便是大约109吋之遥,亦可以把喇叭摆到相距只60吋,「皇帝位」即是离开88吋。
在一般情况下,9呎阔房的长度短者10呎,再长极也是大约14呎吧。
如果是前者的话,「皇帝位」是几乎贴墙。喇叭背离后墙也只有3吋左右!一点也不理想。
14呎长好得多,有大约51吋的距离,如果只是12呎的话,喇叭背离后墙也有勉勉强强的27吋。
用75吋:109吋比例的话,侧墙的反射和直接音波的时间差太少了,很难做到阔的音场,不要以为喇叭摆得越开,音场便会越阔,这是「喇叭距离等如音场阔度」的「下乘」摆位方法!
如果你用第二个摆法(60":80")的话,你便可以把喇叭摆到离侧墙19吋,离后墙也有48吋。
这是一个相当好的比例,音场深阔的像真度不俗。
现在侧墙反射和直接音波的「长度」的分别比较明显,「时间差」会制造较阔的音场。
最细极限
如果房间长度的确只有10呎多一点的话,你可以把「三角形」跟比例再缩。
喇叭相距当然有一个「最低限度」。我相信50吋左右是非常接近极限。距离再短一点的话已经变成「大耳筒」效果了。
跟比例算,在一间9 x 10.5的房间,喇叭可以摆到相距55吋,离后墙32吋,「皇帝位」在80吋的一点。
最大限制
喇叭相距是有一个限制的。
像射击一样,在一呎距离,几乎任何人都可以打中一只蛋。如果距离拉到十呎便要有经验才成。五十呎?!哈!
如果在一间大房里把喇叭摆在相距20呎这么阔。要有上乘结像难之又难。
总结是喇叭相距超过15呎以上,要做到「樱桃小咀」现象是非常难。
以目前的Hi-End Hi-Fi 器材而论,我觉得110吋相距是比较理想。再者,如果房间不是阔到三、四十呎的话,(怕反射太弱!)一对喇叭根本不用摆到这么阔。
90吋左右是比较容易处理得多。 要摆到90吋,以「井字法」算,房阔应是22.5呎!
22呎阔的房太少见了。让我们谈谈16X24之类「梦中房」吧。
以「井字法」的话,喇叭相距是64吋,离侧墙大约50吋,离后墙76吋,「皇帝位」距离96吋,「皇帝位」之后仍有75吋的空间。
唔,实在太理想了,是吗?
好了,美梦发完了,现在谈的是第二步。
三角以外
上述这一个关系只是一个基本方法。在一般房间中,这比例的分别太大。
有分别的原因是由第一反射造成的影响。
先看清楚下列三个图:
「A」 是一般性的 12' X 16.5 '房。
「B」 是近四方形的房 (暂时不论 Acoustics 问题,「5」和「6」这两个第一反射的总「长度」比「A」的一对长。(如喇叭相距是相同的话)。音场阔度是有明显增长,但想不到结像焦点郄是拉前一点。
「C」 是横放喇叭的一个例子。「5」及「6」的总「长度」更大。结像焦点又一再拉前。
我暂时无法解释这现象,我只是怀疑它跟第一反射有关。
无论如何,摆位的「三角比例」是会跟房间的形状和喇叭与侧墙距离有牵引关连,结像焦点也因此有前后的改变。
在不同的房间里,比例也有不同。无法一概而论,只有「基本」。
在「A」形房间里,「X」和「Y」的基本比例是 1:1.25
在「B」形房间里,「X」和「Y」是大致相等。
在「C」形房间里,「X」和「Y」也戏剧化地改变成 1:0.8。
上述的比例是经过数以百计的「摆位」得到的平均数字。
有了这些基本比例和了解摆位的要点和方法。你一定可以摆到一个完美的音场;音场里有锐利的结像焦点,和定位。
音场与角度
我们用「比例」摆好「三角」之后,便可以找结像的「形」先把喇叭用90°平放,用一只听惯听熟,有中间人声结像的录音做监听标准。
要知「焦点」所在,有一个十分方便的办法,就是把坐椅拉前推后细听,「形」便会某一距离聚成「焦点」。
在正常的长方形房间中「摆位」,八成以上的组合所需要的「三角比例」是1:1.2与1:1.35之间。
曾经有1:1 (80" : 80"),亦有1.32 (80" : 105.5") 的情况出现。
不过,在无数的「比例」中,完全相同的好像未有出现过,正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正好反映「摆位」的准确情度有多高。
厂方提议的摆放角度是正确的,在可能范围内应该跟随。但在某些环境下,妥协是必然需要的。以后讲的也有很多是在劣境之下的妥协办法。
现在先讨论喇叭摆放角度在妥协情况下的改变。这样子非用图片解释不可。
「A」(图十一) 是代表一个正常的音场。喇叭是依照厂方提议摆成,有些是提议90°,有些是提议内倾 (Toe-In) 5°- 7°。但音场的比例和形状也是「正常」的 (以管弦乐队排列为标准)。人声结像是非常立体。
「B」(图十二) 是刻意把喇叭以较大角度Toe-In,而造成的一个弧形音场。听古典大型音乐时,乐队排列便是这一种比真实情况「弯」多一些的形状。人声结像也Lay Back一点,但更Sharp,立体感郄不如「A」了。
「C」(图十三) 是大弧形音场形状。听古典大型音乐时,你好像是在指挥背后!有点Surround的Hi-Fi感。特别阔,也特别深。但也同时把人声结再「拉后」,本来是在左侧后少少的乐器便会变成在人声之前左侧!
不过凡事都有例外,有些喇叭是提议你以大Toe-In方法摆位 (Duntech);大到 60°,但音场郄依然是较为「正常」,是「A」跟「B」之间的一类。亦有喇叭是「可以」Toe-Out!(JBL55000)
三大类摆放方法有利亦有弊,有「正」亦有「反」。「A」是最正宗,但深与阔都不及「B」,尤其是「C」。但「B」和「C」就有点夸张了。
无论如何,我们可以「利用」这三大类方法作为应付「劣境」的妥协办法。
如喇叭太接近后墙。经过Acoustic 处理之后依然不够深;试用「B」或者「C」,一定可以改善。
嫌阔度不够过瘾亦可以用同一方法摆位。
隐形法
「摆」音场阔度需要选用一张熟识的阔音场录音。(我的监听CD是Stowkovski 的Rhapsodies)
在A、B、和C的三个「音场幻像图」里,各位都可能注意到「音场」是在喇叭之后。
摆位正确的话,喇叭就像是不会发声的「箱子」,音讯是从喇叭之后浮现!
这便是我们说的「隐形」。
如果喇叭离后墙有「0.8」的比例,「箱声」应该不会出现。但例外还是有的!有些喇叭 (Audio Note,JBL,Klipsch‧‧‧)是在1:1.2的比例之下依然是有箱声的,要摆到1:1才突然脱离,退到喇叭之后,隐了形!
就是把喇叭靠墙摆放,「隐形」的幻像也可以做得到,困难度比较高。准则依然是「三角比例」。
在这情况下,「音场」是forward (冲前)的形状 (图十四)
再者,录音本身已经有三维效果;
录音的三维效果越好,我们利用「聆听环境」和「摆位」制造的音场越理想。
也许你会有兴趣知多一点关于录音的三维效果,以下是简单的解说。
当你坐在音乐厅中前排的正中位置听小提琴协奏曲的演奏时,你会分辨到独奏者的「定位」、「音场」的阔度、深度,与及乐器的前后感 (层次),还有浮游空间的余韵 (空气感)。
单点录音方法就是用一对咪代替了你的耳朵。由它们收录上述的音响效果。Robert Fine 和Wilkinson就是用这方法 (2至4只咪)录制天碟。
但如果录音方法改用多轨式 (multi-track)的话,每一个咪都在近距离收录一件至三数件乐器,没有阔度、深度、定位、空气‧‧‧。
所有效果都是利用不同的器材制造出来的。
深度是轻弱音量,较大的回响,甚至把相位度数调大制造而成的。高手会利用不同程度的音量,回响,和相位制造出明确的层次。这类手法在电影录音中是以极夸张程度使用,所以立体空间感是比音乐录音大得多。
就是把喇叭贴墙摆放也「感觉」得到录音里面的三维效果。
另有一派发烧友是喜欢用贴墙方法摆放喇叭。原因是相位问题。
当我们把喇叭拉离后墙和侧离时,相位也从接近「零度」开始逐渐加大,10°‧‧‧20°‧‧‧30°!
相位度数加大会制造很大的空间,但也同时把结像和空位明确度减弱。
这是不能两全其美的妥协。
如果你记得我在「房的极限」一段里的说话,「大」的极限其实跟相位有直接关系。
我认为「贴墙」或「离墙」都是可行的方法,最重要的是了解自己的取向,和懂得适可而止。
如果你是喜爱rock音乐的话,这类「音场」会令你更有好感。
以下谈谈另一类的「三角比例」。
当你把喇叭Toe-In后,「焦点」便会「走前」!Toe-In越大,焦点越前。(图十五)
解决方法一是把喇叭距离拉远一点,二是把「皇帝位」拉前。用那一种方法要看你的环境而定。
如果房的阔度已经令你不满,这样子当然是Toe-In喇叭和拉前座位。
现在已经可以作微调。目的是要求既有理想的音场,亦有Sharp到尽的结像和定位。
左右平衡
我以「Rhapsodies」和「Kidd姐」作为音场深阔和结像的标准已在CD database 里面详细报导了。
我的习惯是先用Rhapsodies「找」最阔的音场,也同时「找」乐队排列的左右平衡度。
「A」(图十六) 是完整兼正确的音场。「B」(图十七) 和「C」 (图十八) 郄是轻微变形的。但「B」或「C」的情况郄是意料之外地多,显而易见的也不少!
如果器材的左右声道音量有分别,而房间两边的Acoustics亦有明显分别 (凹位,窗台,玻璃,挂帘,L形厅,走廊‧‧‧太多原因了。可以说世间极少有相对两边完全对称的房间,不同程度的「B」或「C」的情况因而出现,由极微至十分明显。
解决办法相当简单。
在大部份情况下,喇叭被拉前,音场便「退后」;反之则「走前」。
要把「B/C」回复「A」的样子,只要把左或右边喇叭推前或拉后便可以了。
左右两只喇叭离后墙的距离的分别通常都是半吋之内,但我亦经历过1吋半这么「大」!(这一个大厅的左后墙是有一个深入去的大窗台,而且有布帘。)
至于究竟要「推」或「拉」多少,唯一方法是用耳仔听。这一刻必需有一张10
喇叭摆位的六大要决
发烧友玩Hi-Fi的最大问题是喇叭摆位不佳,想取得靓声,最重要的关键是在房间内为喇叭摆位会影响音色平衡度、低频质量、音场深阔度、中频清晰度以及结像力。正确的摆位方法是最先比较大幅度地移动喇叭位置,然后逐步轻微地称位,直至觉得声音圆滑为止。摆位正确时,整套体系会活起来,而它只不过花你几个钟头时间。
1、喇叭与聆听者之间的关系
想取得靓声,聆听位置(俗称“皇帝位”)与喇叭之间的距离应比两个喇叭之间的距离大一些,在此处,乐器有结像力及声音最好,至于两个喇叭之间距离应该多远,其中有妥协存在,两个喇叭拉得过近时,音场又太窄。聆听位置摆得好时,中间音像最佳,同时又有宽阔音场,你可将皇帝位移前移后来试听,多数会找到一个听到靓“定位”的位置,试音时可用一些中间定位明确的录音作为准则。
喇叭与皇帝位的关系还涉及到房间因素,你可以将喇叭拉得很近,而坐得离喇叭很近来聆听,但也可将喇叭拉得很开而坐得很远来聆听,假如采用后者方式,房间对声音的影响会较大,因为你坐得越近,听到的直接声便越多而反射声越少,一般来说,坐得越开来聆听,声音会更开放,坐得越近,则声音更为直接到耳,有些喇叭要你坐得较远来聆听,以便喇叭不同单元的声音可以温和。
2、喇叭越近墙壁,低音越多
房间四周墙壁对喇叭的整体音色平衡度有很大影响,喇叭靠近墙壁会加强低音,令音乐重播更具份量感,有些喇叭设计上是要靠近墙壁才取得自然的音色平衡度,如果把它们拉出,声音便会偏薄,另外有些喇叭则起码要离墙3英尺,否则声音变得又厚又重,如果阁下在摆位方面有所限制,买喇叭时应有抉择。
喇叭靠近墙壁时,低音能量撞向墙壁再反射回房间中,所以低音增强,表1显示喇叭的频率在无反射室与正常房间的分别,你可以看到,后者的低音不但更多,而且也伸展得更低,喇叭靠近任何一面墙壁(地下,后墙,侧墙)都会加强低频份量,喇叭越是接近墙角位,你听到的低音越多。
喇叭摆位与墙壁之间的关系也影响到频率的峰值点,摆位摆得好,不但可令喇叭的频率自然伸展,而且可以避免蹭出现谷峰。摆位不佳的话,低频会有渲染。
很多喇叭厂家证明产品应离后墙和侧墙,你听到的侧墙反射声越多,这是有害无益的,如果侧墙上用调音材料处理过,当然侧墙反射声就没有那么严重了。
3、不同的喇叭与聆听位置,会听到不同的谐振模式
房间谐振模式指某些频段出现峰值,或称“驻波”即某个低音频段特强,令声音有泻染,驻波的模式是取决于房间的尺寸及发音点的位置,只要将喇叭与聆听者放在最佳位置,低音便会出得比较圆顺。
根据实际体验所得,想取得最佳的低频响应,喇叭与后墙之间的距离应为房间长度的三分之一,如果这样摆位不可行,可以试试房间长度的五分一,这两个位置都能引发驻波,帮助喇叭与房间结合,可能的话,聆听位置最好是在房间长度三分之二处。
用以上方法作起步,播放一些有大量低音的音乐,然后将喇叭及皇帝逐步(一英寸一英寸)移位,直至听到低音伸展圆滑及与其他频段混和有致为止,当你听到低音最圆滑之际,便会发觉中音的清晰度与分析力也有所改善。
4、喇叭与后墙之间的距离影响音场表现
一般来说,喇叭离后墙越远,音场越深,喇叭接近后墙是很难营造出深阔音场,将喇叭拉出几英尺,音场表现之差别有如天地,可惜的是,很多客厅都不可能让你把喇叭拉到很近,如果你一定要把喇叭摆事实近后墙的话,便要在墙上作适当的吸音处理。
5、聆听高度与音色平衡度
大部分嗽的音色平衡度会随着聆听高度而改变,但改变的只是中音与高音,高音单元同一高度或位于两个高音单元多数会位于离地32英寸至40英寸之间,以配合一般人的聆听高度,如果阁下坐在可以调校高度的办公椅下,便可轻易听到其中的区别。聆听高度影响声音效果有多大,也要视不同喇叭而定,有些喇叭具有颇大宽容度,区分并不那么明显,有些却有显著区别,你伸一伸懒腰都可听到不同的声音,想取得良好的音色平衡度,请选用一张坐上去可以令耳朵与高音喇叭处于同一水平线上。
6、喇叭拗入(Toe-in)
相对喇叭平衡而言,喇叭的拗入是另一种摆位方式。但其中并无规则可言,拗入多少要视喇叭与聆听环境而定,有些喇叭需要拗入,有些则需要平摆,喇叭拗入摆放对声音有多方面影响,包括中高音,音场结像力,空间感及压迫力等。
大部喇叭在三角形聆听位置听到高音最多,于是将喇叭拗入时会接收到更多高音能量,所以一些本身过份光辉的喇叭在toe-in时就会听到过多高音。
Toe-in也影响到你听到的直接声与反射声的比例,喇叭拗入时,会将主要的声音能量射向聆听者,如果聆听房间的墙壁反弹声音较强,将喇叭拗入明显有好处,因为侧墙的反射声会较少,相反地,减少Toe-in角度会令你听到较多的反射声,但也可得到更佳空间感,音场也更阔大。同样地,toe-in可以改善结像力,很多喇叭在toe-in可以有更佳的音场表现,音像更为立体清晰。最佳toe-in角度往往是一种妥协,toe-in多时,音场够靓,但高音过多,没有toe-in时,高音顺滑很多,但中间结像又比较含糊,空间感亦然,喇叭平摆时音场开放阔大,但不够精确,toe-in之后音场缩窄,但结像力更佳,总而言之,toe-in多少要视喇叭,房间和个人口味而定,唯一的办法是不断移位,不断聆听。
两个喇叭toe-in角度一致非常重要,最简单的方法是量度后墙至喇叭背面的距离,量完一边再量另一边。另一方法是从皇帝位观察喇叭的toe-in角度,凭你看到喇叭声箱侧面多少便能决定两个喇叭的toe-in角度是否一致。
喇叭摆位总结
喇叭摆位是改善声音效果的最佳方法,它不用花钱,也可以提高你分辨声音质素的能力,而且可以令平凡的效果变得出色(就算器材与喇叭不变),在你花钱将器材升级或进行吸音工程之前,请先肯定你是否已经利用喇叭摆位将体系的潜质发挥尽致。
你为喇叭找到最佳位置之后,便要加上厂家供应的钉脚,四个(或三个)钉脚都应该负担同样重量,这样喇叭考试能站稳,不会左摇右摆。我们可通过喇叭摆位来控制声音效果,改变喇叭至后墙或侧墙的距离可控制低频质量,改动喇叭及聆听者的位置可以减低房间谐振的影响,高速聆听高度及toe-in角度则可改善音色平衡度,改变toe-in角度可轻易改动结像力与空间感,而将喇叭拉离后墙可增加音场深度。
喇叭摆位是求取靓声的最佳方法,而且它不需花你半分钱,请努力移位。
·
(作者:qy 时间:2002-04-19 09:57:04)- 喇叭有千千万,音环境又有万万千,到底那个位置才是最佳,这需要每个人耐心调整了。
·
(作者:挪揻的森林 时间:2002-04-19 10:15:30)- 在写摆位的所有文章里,这篇算NO。1,对我帮助很大,我摆位也经常参照这篇文章,绝对实用啊!!!可惜你这里少了图片,老兄能贴上来就好了。
·
(作者:qy 时间:2002-04-19 10:43:03)- 图片和数据参考就不必过分拘泥,因为每个空间的比例反射面和吸音共震材料等等都不同。
·
(作者:挪揻的森林 时间:2002-04-19 10:57:40)- 我是说有了图片更容易看懂这篇文章,当然不能一样画壶,主要搞懂那个基本原理,呵呵,对摆位我尝试过千八百次了,地板全磨掉好几层了,但我乐此不疲,每找到一个听着满意的声音就做好记号,在本子里记几句当时的感受,这样就可以对比,找到一个大致满意位置后再进行微调,有时候差之毫厘米,声音、音场都变化很大,最终无非找到一个银色、音场等各方面平衡的妥协点。
·
(作者:QY 时间:2002-04-19 11:05:58)- 其中乐趣(成与败,好与坏)只有动手的人才能深刻体会
·
(作者:挪揻的森林 时间:2002-04-19 11:19:18)- 这次li兄来听后,说我的定位有点过于精确了,稍移动下身子,定位就有点偏,但我现在喜欢这样,可能还过于有点追求HI-FI性,其实改变一下音箱的内凹角度就可以增大皇帝位的听音面积,可那样定位我觉有得不够精细、乐器、口型等形体有点嫌大,但很多朋友喜欢这样听,各人口味、喜好了。
·
(作者:QY 时间:2002-04-19 11:31:03)- 如果听音位后墙没处理好,也容易造成听音点的过分集中敏感,也就是头往左右一动就造成定位音场等变化过大。
·
(作者:挪揻的森林 时间:2002-04-19 11:43:28)- 后墙是双移开的大门,听音时拉开跟后面1几平方的餐厅相连,最大的问题是这门上装有格子玻璃窗,我估计很有坏的影响,曾一度想改装,但总下不了决心,真怕LP骂我,为了我玩音响,已经把最大那个厅让给了我,没每次她去阳台晾衣服要经过我的听音室,都要小心翼翼地走,生怕把摆满器材的DD拌到,已经很容忍我了。要不,QY兄,做幅厚窗帘盖住玻璃如何?
·
(作者:llhu 时间:2002-04-19 12:24:48)- 稍一离开皇帝位,音场定位就变化,说明您的摆位不到家,摆好了人有些移动,定位变化很小。
·
(作者:挪揻的森林 时间:2002-04-19 12:42:09)- 玩音响是这样了,有时候对丝毫改变都不能容忍,哪有纹丝不动听音乐的啊,那不是享受,简直受罪了,我是说可以把定位和皇帝位的面积可以通过摆位去调整,我完全可以调整到大幅度摆动身子而定位不变,但同时那乐器形体夸张了,口形变大了,我不是说找到自己喜欢的妥协点吗?
·
(作者:大头虾 时间:2002-04-19 10:19:06)·
(作者:zimp 时间:2002-04-19 11:11:27)- 继续努力!
·
(作者:zimp 时间:2002-04-19 13:28:22)- 原文在哪链接
·
(作者:LLM 时间:2002-04-20 14:13:36)- 大家谈得都很有道理,但我认为不要走到某个极端才好。所谓皇帝位专业上称为甜点。根据ITU标准两个音箱夹角为60度与甜点呈等边三角形。高度为1.1-1.2M(指音箱的听音点高度,专业音箱有标出,业余可取高中音单元偏下一点的位置)。音箱的摆放就这末简单,所有录音室都是这样摆的。录音师是在这个点上录制的节目,当然是他最得意的结果。只有这样才可重现他所听到的效果。
现在主要问题是房间的声染色现象,我看到很多人把音箱摆在玻璃窗前等等。举个简单的例子,大家都知道一部分低频份量撞到音箱后面的硬反射物后与音箱的直达声反相相加会抵消掉一部分低频。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只有将撞到后墙这一部分低频牺牲掉,具体做法是用大量的吸音材料将这一部分低频吸收掉,在录音控制室里通常音箱后的吸音材料厚度要50cm以上。80年代后期录音室流行的装修方式为前面为死区,所谓死区就是强吸声区,后半部为活区,后墙加一种叫扩散体的声学材料。这种结构流行了大约20年,最近这些观念有些改变。由于大量的5.1声道节目开始制作,对听音环境的要求也开始改变。录音室的装修更追求接近欣赏环境,均匀扩散的要求日趋强烈。我的意思是说在房间装修时多想想办法比搬一百次喇叭强。最近北京关于这方面的讲座比较多,我认为作为发烧友应该多接触些专业点的知识来充实自己,而不是走向某个极端,不论什麽样的器材都可以烧出一片新天地。- 大家谈得都很有道理,但我认为不要走到某个极端才好。所谓皇帝位专业上称为甜点。根据ITU标准两个音箱夹角为60度与甜点呈等边三角形。高度为1.1-1.2M(指音箱的听音点高度,专业音箱有标出,业余可取高中音单元偏下一点的位置)。音箱的摆放就这末简单,所有录音室都是这样摆的。录音师是在这个点上录制的节目,当然是他最得意的结果。只有这样才可重现他所听到的效果。
·
(作者:wfwxb 时间:2002-11-21 16:09:50)- http://www.yohifi.com/yoTemplates/audiophile/techniques/speaker_placement/speaker_place_1_frame_b5.html
嘿嘿,google就是好使.
图片很全那- http://www.yohifi.com/yoTemplates/audiophile/techniques/speaker_placement/speaker_place_1_frame_b5.html
-
·
大减价机会,发烧友不要错过
(作者:rain56 时间: 点击数: 52)
- 收藏
-
本公司有一批名牌功放,音箱,全部成本价打折,有兴趣地可以点击我们的网站www.avonline.com.cn或者打02163769738,02163674727。
-
·
转帖
(作者:leisure 时间: 点击数: 100)
- 收藏
-
论: [物理指标好的器材不一定好声]
上海 marty828(marty315@online.sh.cn)
论: [物理指标好的器材不一定好声]
这个问题的前提是,现在的物理指标是否把所有“好声”所需要的技术参数都包括进去了。
就本人目前的知识,就功放而言,在下认为两个指标就涵盖了[[[失真]]]所有的指标。噪声在后面讨论。
1:频率相应
2:相位相应
频率响应大家都懂,可是很少(至少在下从未见过)有器材厂家公布过相位响应。为什么?
相位响应的测量是非常难的,为什么?
对单一频率的相位响应测量是简单而可行的。
用一台双踪示波器就可以解决。
但是要测20~20kHz整个频段里的相位响应就不行了呢?
为什么整个频段里的频率响应是可以的呢?
因为:频率响应相对来说是连续的。(学过微积分的朋友应该知道)所以可以用扫频(也就是抽样,比如测20,50,100,200,500,1000,2k,5k,10k,20k)的频响就可以画一条连续的曲线。(真实的测量可能会选更密的频率,但总的来说,选的频率是有限的)
那为什么相位响应不能用同样的方法来实施呢?
因为:相位响应在频率的横坐标上是“不连续”的。
什么意思呢?
就是:比如,50Hz的相位响应是25度,60Hz的相位响应是35度,但,也许55Hz的相位响应确是270度。(这里是用举例的方法,不是说每件器材的响应真的就是这样)。所以无论你取多么密的频率做横坐标,在你取的点以外的频率的相位响应都是未可知的。
所以,即使做出一条相位响应的曲线,也是没有意义的。
所以,没有厂家给出过相位响应曲线。也很难给出。
那么,这个“相位响应”的作用,对音响的音色到底有多大的影响呢?
影响非常非常的大,大大超过“频率响应”对音色的影响作用。也就是说,“频率响应”在目前已经做的“非常”的好了,(相对于相位响应)来说。
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不得不谈的测试前提就是:功率。
这条曲线是在什么功率下测得的?
在不同的功率下,做同样的测试,结果不会相同。小功率的频响,相响(这里简称相位响应)和大功率的结果是不同的。
所以,真要完完全全用物理指标来表示一台器材的特性所需要的数据量是非常非常大的。
你能在0.1W,0.2W, ...200W这么多的功率下测试频响吗?没有,大多数得厂家给的只有一条曲线,有的标明了是在多大功率下测的,有的干脆没标。
这也就说明了为什么“一台物理指标‘好’的功放未必好声”。
原因就是:这里的“物理指标”并没有把所有影响音质的因素都衡量进去。
如果在不同功率下的“相位响应”也可以做到接近一条直线,那这台器材的声音一定好声!!!
那么现在的“物理指标”衡量的是什么呢?
他们都是上述两个指标的“子集”。也就是说是上述两个指标的不完全描述。
但是,不完全并不代表没用。这是我们目前能做到的尽可能详细的结果了。
举一些例子吧:
“速度”是什么?
频响上限低的功放,“速度”不可能“快”。用方波演示以下就看出来了,经过放大以后的方波前后两个上升和下降边缘不是竖直的,有斜度。频响上限是无穷大的功放,可以做到不失真。
为什么很难在家里很难重现钢琴的音色?
频响不难做到,就是相位失真大了。
为什么“胆机”的“物理指标”比晶体管机的指标“差”但声音并不“差”,有的反而“好”呢?
因为这里的“物理指标”没有把“相位响应”包括进去。
因为:
胆机的线路简单,胆机的“相位响应”远远好过晶体管机。
有的朋友知道,每个元器件对信号都是有延时的,对不同的频率的相位延时角度都是不同的。当然有的元件相位失真非常小,比如电阻。
单个元件的相位失真在频率的横坐标下可能是连续的。比如说电容。
但是在数百上千个元件组成的晶体管机的综合相位失真是什么样的一个景象呢?
如果要画出来,可能是象粉噪声一样的红红的一片,而不会是一条清清楚楚的曲线。
只能认为是:“不可知”。(其实是可知,但是太过复杂,让我们无法知道,所以只能叫“不可知”)。
“胆机“为什么好听呢?为什么有的人觉得“胆机”出来的人声“更”象“人”声呢?
因为无论发烧友还是非发烧友,人对“人”的声音的认识相对来说是最深刻的。
不少朋友对“小提琴”的认识的来源是从[电视],[音响]等器材里来的。(不好意思,在下听音乐会现场演出的经历也就那么几次,一次是在上海大剧院,那次让我初次知道了小提琴的声音“应该”是怎样的,交响乐的“力量”是什么概念)。所以,大家不会对“已经失真”了的由器材播放的小提琴的音色太过计较。但是“人”声就不同了。
长这么大,谁没听过“人”说话呢?
所以当你能听到胆机比较“真”的人声的时候,你是会觉得不同的。
原因在哪里?
胆机的“相位失真”小。
胆机就那么几个元件,即使有相位失真,也是“连续的”。
在响应这个问题上,直线当然最好;曲线次之,因为它不平坦,但曲线至少是连续的;最次的就是连曲线都不是,不连续。
所以,最后的结论是:
“物理指标”还远远没有把衡量一台器材的所有因素都考虑进去。或者说鉴于目前的技术水平,整个行业都无法做到。
“相位响应”是音响器材里极其重要的指标。但是目前无法做好,也无法测量。
于是整个行业也就没有人提出这个指标来给自己找麻烦。
但是,有人是知道这个的。
你知道麦景图的功放花那么多的元件在做什么吗?是在做一条更平坦的频响还是更小的信噪比吗?
他们是在做一条相对来说更好一点的“相位响应”。但是他们不能说。“秘籍”是不能说的。
所以不要以为你的功放有着和“麦景图”一样平直的一条频响你的功放就可以达到“麦景图”的音色了。
其实真正重要的,有人藏着。没有人说,大家都不说。
2002-11-18 12:2:22
上一条 下一条 返回
--------------------------------------------------------------------------------
©1999 版权所有
《高保真音响》杂志
-
·
关于雅骏的CD机,望赐教
(作者:赵括 时间: 点击数: 52)
- 收藏
-
关于雅骏的CD机,望赐教
我是刚来的,正准备更新一套设备。现有疑难,如能解答,不胜感激。
雅骏的老款阿尔发9、现在的92和FMJ23在声音上有什么区别?尤其是它们的中频表现上(比如厚度和密度等)。我比较在意弦乐和人声。
-
·
斑竹,请问如何找回密码啊。我原来的用户名是zkyh或zky
(作者:zkyhh 时间: 点击数: 43)
-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