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品牌用家>排行榜
-
- 音响哲学Hegel H80
¥14,0000.00
- 类型:合并功放
- Hegel H80綜合擴大機來挪威,品牌自1988年創立至今其品牌特色之一就是品牌創辦人Bent Holter所研發出的SoundEngine技術,並為此項突破申請了專利。什麼是SoundEngine技術呢?它是一種用來解決諧波失真對擴大機影響的線路技術,與市面上常見以負迴受消除失真的方法不一樣,SoundEngine技術融合了A類與AB類放大線路的優點,利用局部自適應前饋技術,逐級監測消除失真,以此降低AB類放大線路的交越失真問題。 H80身上即是沿用了此項獨家技術,不僅可減少人耳可聽頻率範圍內的動態失真,還可消除晶體機較尖銳的個性,讓擴大機的音色變得溫暖、柔和。除此之外,H80的放大線路、以及DAC的設計都繼承自H300參考及綜合擴大機,採雙聲道架構設計,在8歐府的負載下,每聲道可輸出75瓦的功率。端子部分它內建了包含兩組同軸、兩組光纖與一個USB的數位輸入,讓慣用電腦的用家們可連接電腦當訊源使用。 ——转自u-audio
0条帖子268访问
-
- Chord Hugo
¥12,0000.00
- 类型:其他
- Chord是一件来自于英国的发烧音频品牌,通过其他媒体关于Chord HUGO发布时的采访我们得知,HUGO这套方案在2012年成型,HUGO在2013年1月CES发布,这也是Chord的设计师使用自己设计的FPGA DAC后的首款产品。而HUGO TT,2Qute以及最近刚刚发布的Mojo都是基于这套方案。不使用集成电路DAC芯片,而通过FPGA来实现,在现有的音频产品中极为少见。当然,对于中国市场来说,HUGO做为一款相对偏便携和移动应用的产品的万元级售价已经不低。而Chord的解码器2Qute、HUGO的桌面版本HUGO TT,和旗舰产品也至少在1万元左右。倒是Mojo价格比较便宜。 FPGA为核心的DAC芯片显然是目前Chord品牌音频产品的最为核心技术,让我们来简单看看这套技术核心是如何工作和构成的。对于FPGA,熟悉Soomal的读者应该不会陌生,因为在中国也有一家以FPGA为核心技术的品牌,那就是乐之邦。我们一直认为,在解码器或声卡的核心控制方面,乐之邦的FPGA方案的品质一直处于领先水平,至今仍是如此。这套方案的品质仍然优于目前我们听过最好的XMOS,也优于一些CPLD,或者第三方FPGA的方案。而考虑到USB音频,乐之邦优势更大。 那Chord的HUGO的FPGA做了怎样工作呢?从官方的架构图可以看到,Chord HUGO的FPGA的工作要比乐之邦的方案繁重的多。从拆解看到,这只不过是一颗Xilinx 公司的SPARTAN-6 LX系列FPGA芯片,它具有9K个可编辑单元,三星45nm工艺制造,关于更细致的参数,这里不做详细介绍。而这颗芯片也应用在E-MU 1212m和1616m的主卡主控芯片中,在乐之邦Monitor 02/03一代产品中使用的是Xilinx的SPARTAN3系列的FPGA芯片。 WTA滤波升频: 如图所示,我们看到这颗Chord HUGO使用的FPGA的工作流程。USB、蓝牙或S/Pdif信号输入后,对于PCM信号经过WTA滤波器,做最大8倍采样率的升频,这个WTA滤波器单元是Chord HUGO FPGA的重要环节。它由FPGA中定义的的16个并行的DSP内核完成[208Mhz工作频率]。[而WTA的滤波升频分为两级? 还会做一次16倍的升频?这部分没看懂] 在现有的常见的DAC芯片中,这也是重要的环节,这是因为从上世纪90年代后DAC芯片开始使用Delta-sigma[Δ-Σ]架构,虽然新型的DAC芯片目前都起了有自己注册商标的名字,但也是在Delta-sigma架构基础上扩展。Δ-Σ的关键是成整数倍提升工作频率,将高频部分的量化噪声移至更高频段,将抖动的影响成倍降低,并且为高精度量化提供方便。这也让Δ-Σ的DAC和ADC拥有明显更好的信噪比,高频表现非常出色。而WTA滤波做的就是Δ-Σ DAC芯片升频的工作。不过它的升频算法是否更好,我们不得而知。 时钟控制与DPLL锁相环: 同时,FPGA要接管外来信号的时钟,它由内部的DPLL单元完成。这个单元同样要做升频后的处理,官方提供的数据锁相环精度为0.1Hz。对输入的I2S或S/PDIF信号时钟异步接管,是DPLL配合时钟控制单元完成的工作。而根据乐之邦以往的介绍,这是它们Monitor 系列FPGA做的主要工作。 数字音量控制: 在经过了升频之后,有专门的数字音量控制,数字音量控制芯片内置于DAC的意义在于此。因为它发生在升频之后,量化重整之前,所以声音动态不会受到影响。而外置的数字音量控制芯片,同样需要更高的采样精度才能保证动态不受影响,至少理论上是如此的。 耳机声场效果DSP: 对于耳机输出来说,FPGA中还开辟了两个DSP单元来做IIR的运算,提供了四种[包括关闭]不同耳机声道互串和相位算法来实现的模拟声场的效果。 数字滤波器的LPF[Low pass filter,低通滤波]:在FPGA的最后是一个两阶的2048FS的低通滤波器,这也是Δ-Σ DAC中常见的单元。但这组单元在传统集成电路DAC芯片中可否达到这样精度的运算,不得而知。而滤波器的性能和工作状态,在传统DAC也是调整音色的可控制的地方。而传统DAC设计中,还会在输出模拟信号后用模拟元件再做一次低通滤波,保证高频量化噪声被过滤干净。 DAC输出调制: 在FPGA的框架图中最后一步是一个叫做4 Element Pulse Array Modulator,这是一个总结性的命名,它配合同样命名的外部元件实现了这颗FPGA整个DAC工作的电流输出。从外形来看,FPGA外部配合的元件为一套电阻和数字开关芯片。 I/V转换与放大: 从硬件拆解和官方说明图表来看,Chord HUGO的线路输出和三组耳机输出完全并联,没有差别。它们每个声道通过一颗2907A和两颗2222A三极管“暴力”放大输出。官方数据显示,它可以在600欧阻抗下输出35mW,32欧姆阻抗下输出600mW,8欧姆阻抗下输出720mW,放大元件工作于甲类模式。从HUGO工作流程可以得知,它的音量控制来自于数字部分,所以这组三极管分立元件只要不超载都可以工作在甲类状态。 USB与蓝牙输入 在输入输出方面,Chord HUGO支持光纤同轴的S/Pdif输入,和两个不同的USB接口输入。其中一个USB接口,为了兼容通用音频设备,不支持异步USB Audio模式,使用的是常见的BB的PCM2706控制芯片。而另外一个官方称之为HD的接口,是支持高清音频、DSD DoP输入的,这套方案通过一颗ATMEL SAM3U1C MCU来完成,这颗芯片本身支持USB接口控制,另外有ARM内核和DSP单元。 电源部分 Chord HUGO的拆解中可以看到左右两侧一个圆滚滚的设备,这是两颗18650标准的锂电池,从官方的采访中可以得知,HUGO一直工作在电池供电的状态,它的充电需要一颗外接的12V充电器完成,但在外接电源状态时HUGO仍然工作于电池供电的状态。而所谓的电源部分,更重要的是PCB的布线设计,数字受到模拟部分RF干扰等等问题,这些设计都隐藏在设计之中,从表面看不出来。 小结: 简单的说,以我们掌握的资料和目前的知识水平不可能详细的解读这颗FPGA成为DAC的奥秘。因为哪怕是一个FPGA的初学者,也应该清楚FPGA擅长去做ADC和DAC工作,这也是学习过程中的经典案例。做一个可以实现ADC和DAC工作的FPGA并不算难,而且实现的方法也不止多比特调制这一种。但真正可以做好,目前我们只见过Chord HUGO等产品使用的这一套方案。但通过Chord FPGA方案,我们可以理解为它是一颗通过编程配合FPGA芯片实现的Delta-Sigma架构的DAC芯片,其中的数字滤波器在各个环节的运算能力,运算级别也许相比传统DAC来说更高。而优秀的DAC和数字滤波器让它的模拟部分设计也变得简单。值得一提的是,最新发布的Mojo,使用了SPARTAN-7系列FPGA,更新的半导体制程也让这颗芯片变得更小。 ——转自数码多
0条帖子357访问
-
- 奔玛仕B.M.C PureDAC
¥11,0000.00
- 类型:其他
- 来自德国成立於2009年的B.M.C.,在音响领域还算是年轻新秀,但实际上是由音响界老手合力打造的Hi End品牌.譬如公司总裁Carlos Candeias20多年前就在德国成立了Candeias音响,为日本品牌C.E.C做音响设计专案,例如颇具知名度的TL-1、TL-2、TL-5100等「皮带驱动」CD唱盘都是Carlos和C.E.C的合作成果.另一位创办人Bernd Hugo也很有来头,1975成立的RESTEK音响,早年在台湾也颇具名气. 记得2010年Carlos来台接受专访时就曾经强调∶「B.M.C的产品策略很单纯,也很直接,我们的产品绝对Hi End,但价格却非常合理,没有莫名其妙的高价,而技术本位的内容绝对让人看过、听过,马上燃起想换机的欲望.」对照到本次的试听主角Pure DAC,集合全平衡前级、全平衡耳扩、非同步USB DAC,再把精细加工的金属机箱与德系品牌纳入考量,不到6万元的参考售价,以金额来看称不上平价,但以Hi End器材来论算是相当实惠. B.M.C.的产品造型跟自家Logo一模一样,面板正中央有一个大大的圆形表头或旋钮是他们家的招牌设计,左右两翼的长方形区块则依据产品功能配置不同按钮. 在外观设计部分,B.M.C.的产品造型跟自家Logo一模一样,面板正中央有一个大大的圆形表头或旋钮是他们家的招牌设计,这个圆形的直径甚至超越机箱高度,左右两翼的长方形区块则依据产品功能配置不同按钮.所有资讯使用白色LED显示,表面覆上日本制造的高透度玻璃面板.机箱则采用铝金属挤压成形,表面经过雾化处理(连机底也有),触摸滑顺又不容易沾染指纹,金属板材之间的密合度很高,细摸边角完全不会割手,表示Pure DAC的箱体做工扎实也照顾到细节,质感非常出色. 比较特别的是,原厂在Pure DAC的四角设计了灰色塑胶片,但其它产品看不到同样的设计,是防撞边条吗?听起来有点不太合理,又不是随身型产品怎麽会需要防撞设计?关於这一点,原厂并没有特别说明,直到我实际使用才体会到原厂的用心.因为Pure DAC具备USB DAC与耳扩功能,刚开始我先搬到桌面上搭配电脑、耳机试听,它的体积和一般Hi End器材相仿,但对於桌面聆听系统来说还是太占空间了,几乎不可能将器材「平放」,最好的解决方案是「直立」起来,这下子豁然开朗!这个灰色塑胶片就好像角垫一样,撑起机箱,保护漂亮的雾银色机壳不会刮伤. 当您把Pure DAC直立在桌面上时,位於四角的灰色塑胶片就发挥作用了,就好像角垫一样,撑起机箱,保护漂亮的雾银色机壳不会刮伤. 功能部分,Pure DAC具有DAC数类转换功能,数位输入端子包含AES/EBU、 同轴、 光纤各1组,还搭载了USB 3.0输入并支援非同步传输模式,可以接受电脑数位音乐输入,PCM格式最高可支援至32bit/384KHz的取样率,DSD则可支援至2.8224MHz与5.6448MHz. 另外,Pure DAC强调采用全平衡电路设计,不仅前级放大是全平衡线路,连独立的耳扩线路也同样采全平衡设计,连音量控制都分开来,所以面板两侧各有一组音量与静音按钮,左侧负责前级、右侧负责耳机互不干扰,每次重开机,音量会自动回复到预设值「10」(最大66),并没有记忆功能需要重新调整. 核心技术方面,Pure DAC采用独家第二代DIGM(Digital Intelligent Gain Management)离散式智慧增益技术,精准控制音量对应到扩大机输出电压,避免输入时所产生的讯号衰减或是过度放大的状况,以确保音乐讯号的完整性.再加上自家研发的LEF(Load Effect Free)无负载效应电路,将电流与电压分开来处理,以降低放大过程产生的失真状况,使之重现出的音质更为纯净自然. 刚开始试听的时候,我先以Pure DAC做为USB DAC + 耳扩,除了播放AIFF格式之外,也有播放DSD格式的音乐档案,耳机则选用beyerdynamic T90耳罩耳机.整体来说,Pure DAC的声底带有不错的厚实感,可是不影响细节呈现,音场宽松不紧绷,听起来相当舒服. 先播放阿卡多演奏帕格尼尼「Diabolus in Musica」魔鬼的颤音,第5 轨「d小调第四号小提琴协奏曲 第三乐章」三角铁与小提琴相互辉映的炫技演奏,在这套耳机系统上聆听这两种乐器的高频音色,完全没有乾涩尖刺感,小提琴弦音水润厚实质地,三角铁敲击之後的尾音细腻绵长,淡淡的光泽感相当优美.曲目中段的整个乐团齐奏,声音厚度不错,层次感也好,整个音场轻松展开不吵不乱,要是遇上薄声底的系统,刺激感会比较明显,可能就不会这麽耐听了.聆听人声也有同样的感觉,譬如Olivia Ong的「Audiophile Selection」发烧录音专辑, Olivia乾净清新的嗓音在这里听起来也是厚声底的调性,但不会太过浓郁,演唱细节自然呈现,并没有被刻意强调. 接下来播放DSD格式的音乐档案,这首「Blue Coast Collection」精选辑中Keith Greeninger和Dayan Kai的「Looking For A Home」,先前Blue Coast Record网站曾提供免费单曲下载(现在收费5美金),不晓得您收藏了没有?在Pure DAC上聆听音乐背景乾净深邃,曲目一开始的空心吉他弹奏,指尖揉弦和擦弦时产生的细微声响非常清楚,而且人声与乐器的型体感相当明确,都有不错的厚实感,同样不会太过度,整首曲子听起来轻松自然. 最後播放陈绮贞「太阳巡回演唱会」现场录音双CD,CD1中第6轨「嫉妒」,刚开头的钢琴弹奏温润柔和,陈绮贞的歌声厚度增加了但是不影响细节,富有空气感的演唱风格还是这麽迷人,现唱观众的欢呼声出现时营造出良好的音场空间.这样就结束了吗?当然没有!这台Pure DAC不仅是USB DAC+耳扩,也可以融入一般家用音响系统,所以接下来我把聆听场所转移至U-Audio的视听室内. 先後使用Linear Acoustic LAV60II和MBL 7008综扩来搭配Pure DAC,讯源有MacBook Pro播放数位音乐档案,还有Sony BDP-S370当做CD转盘输出数位讯号给Pure DAC,喇叭则选用自家参考CC Admonitor Preference+Submonitor MK III落地喇叭.然後同样播放陈绮贞「太阳巡回演唱会」中现唱收录的「嫉妒」,在音响系统上聆听起来音场更宽松,甚至比喇叭还宽一些,陈绮贞的声音形体清楚不会太大,声音一样略微厚实,演唱细节自然清晰,淡淡的气音都有清楚捕捉到. 接下来聆听古典曲目,譬如Daniel Barenboim巴伦波因的「萧邦第一号、第二号钢琴协奏曲」,第一号钢琴协奏曲弦乐群的拉奏在音响系统上听起来是一整片的气势,中间穿插管乐器的声音温润醇厚,低音大提琴下盘扎实沉稳,接着巴伦波音的钢琴出现,琴键颗粒圆润又不失轻快的流畅感,钢琴的形体凝聚在中央向後退,音场深度不错,背景乾净漆黑.另一张杜达美指挥委内瑞拉玻利瓦尔管弦乐团的「贝多芬第3号交响曲《英雄》」,在Pure DAC上听到的也是宽松深邃的音响表现,乐器定位清楚鲜活分明,而且声音厚实富有层次感,乐团齐奏时的音场气势庞大,场面稳定不紊乱. 最後我换上陈锐与瑞典广播交响乐团合作演奏「柴可夫斯基&孟德尔颂小提琴小提琴协奏曲」,播放柴可夫斯基小提琴协奏曲第1乐章,一连串定音鼓敲击 虽然声音不大,但是颗粒感清楚低频扎实.陈锐拉奏的小提琴声音密度厚实,拉到高音时的音色不尖刺不乾涩,音乐背景乾净更凸显了小提琴的型体感,当乐团开始齐奏主题时,听到的是一整片的弦乐群在眼前展开,弦律优雅和谐非常优美. 有趣的是,前面是用MacBook Pro透过USB数位输出给Pure DAC解码,陈锐的小提琴清新中带有醇厚的质感 .如果改用CD唱盘透过数位同轴输出给Pure DAC解码聆听同样曲目,可以听得出小提琴的音色变亮了,高音穿透力更强、更有攻击性,细节也相对更丰富一些.虽然只有些许的变化,但两种音色各有优点,听起来一样轻松宽敞、流畅又富含音乐性. 如果单纯以价格来看,将近6万元的售价并不算特别便宜,但是如果将功能纳入考量的话,这样的售价就包含全平衡DAC、全平衡耳扩、前级输出,还能支援32bit/384KHz高解析播放以及DSD解码,再加上德系品牌的加持,足以成为您进入Hi End音响领域的入门砖. ——转自中国音响
0条帖子450访问
-
- Aura note V2
¥16,0000.00
- 类型:其他
- 说到今天的主角 Aura Note V2,则不得不提其设计师 Kenneth Grange 了。其实 Kenneth Grange 并不是 一位 HiFi 设计师,而是一位擅长工业设计的 ID 设计师。他的设计涵盖当代家具、室内环境艺术,而不 少 Hi-Fi 产品的 ID 设计部分,也都由他操刀。英国 B&W 的个别产品曾由他负责 ID 设计,与负责 MD 的 B&W 音响设计师共同完成。 Grange 的作品一向以直接、大方、简洁见长,这种设计也同样体现在 Aura Note V2 身上。 简洁的外观 Aura Note V2 整体外观非常简洁、美观,论及设计元素大概可以分为两种 :不锈钢镜面与磨砂金属。说 到不锈钢镜面,则可以说是这部机器的一大特色,看看其上表面,由两块不锈钢镜面所构成,其中一块也 延伸到前面板,包括按键也是由不锈钢镜面所制成。而夹在两块不锈钢镜面中间的部分则是碟仓了。虽然 碟仓采用推盖式设计,但与常见的直推设计不同,这部 Aura Note V2 的碟盖采用的是横推设计,而且设 计成透明的,于是在欣赏CD 的同时我们也可以看见 CD 在碟仓中转动,颇有一番风味。不可忽视的是这个 不锈钢的碟镇片,相较于 SONY的 CDP-X5000 的镇片,这块镇片显然轻一些,这是因Aura Note V2 的主轴 与镇片是靠磁力吸附的,而 SONY CDP-X5000 的则是单纯依靠重力。而侧面板与后面板则是由磨砂质感铝 金属所制成,其右边面板上还安置了一个两个 USB 口与一个 6.3mm 耳机输出端,用于读取 U 盘文件与作 解码使用,还能用耳机进行聆听。 接驳方式应有尽有 转到后面板上看输出输入端子,可以说是应有尽有。作为一部一体机, Aura Note V2 不仅有一对喇叭线 接柱,更有一对前级输出 RCA 端子与两对输入 RCA 端子。也就是说, Aura Note V2 除了能作为一部一 体机使用外,也能单独作为讯源或者功放使用,这也给了我们更多调整与升级的可能性,可玩性也更大。 而不仅有着这些传统的模拟输入方式,在数码输入方面,有一个光纤输入与当今新潮的蓝牙输入,用了蓝 牙输入,便可以用无线的方式播放手机、平板电脑等讯源上的音乐了。蓝牙的使用方法也非常简便,只需 在遥控器上选择蓝牙讯源,然后再打开移动设备上的蓝牙开关,进而选择连接 Aura Note V2,便能开始用 Aura Note V2 播放手机中的音乐了。其信号也非常稳定,在十米内基本上都不成问题,丝毫不会出现信号 中断造成声音中断的现象。除此之外, Aura Note V2 还有一个 FM Antenna 接口。也就是说,这部一体 机还有收音机功能。只要在 FM Antenna 接口接上随机附带的天线,并在遥控器上选择 FM 功能,便能畅 享广播带来的愉悦了。 用料不菲 外观与功能都了解清楚了,那接下来便该说说其内里的配置了。解码部分, Aura Note V2 采用了来自 CirrusLogic 的旗舰级解码芯片 CS4398。 CS4398 最高支持的解码规格达 24Bit/192KHz,总谐波失真低 至 0.0005%,更采用一个高级专用多位 Delta-Sigma 调制器,并整合了失配噪声整形技术。这块芯片对发 烧友们来说应该并不陌生,很多 Hi-End 级别的 CD 机采用的也是这块芯片,这足以见得 Aura 的用料之 重。 放方面采用的乃是 D 类放大,也许有些发烧友对 D类放大都有些许偏见,比如声音较为干涩啦,缺乏厚度 与润泽度啦,整体声音偏硬偏冷啦,音乐缺乏活生感啦,等等。然而这部 Aura Note V2 却并非如此。它 内置了 ICE Power 的功放模块 250ASX,说到这款功放模块, April Music 最早把它运用在 Eximus S1 功放上。众所周知,在April Music 旗 下 的 三 个 品 牌 Aura、 Stello、 Eximus 中,Eximus 的定位 是最为顶级的,打造只求靓声不计成本的器材。由此可见,在功放部分, Aura Note V2 也是用料不轻。 听感实况 Aura Note V2 与它的中文译名“优雅”如出一辙,淡雅而从容,在尊重音乐原本面貌的同时,又有着自己 的一丝独特韵味。首先我把它作为一部一体机使用,讯源、解码、功放全都由它所负责,音箱这一环节我 先使用来自德国的密力 Magnat Quantum 753 书架箱与之搭配。这对书架箱经过一段时间的煲炼后,笔者 也聆听了一段时间了。综合上来讲,这对音箱的声音较轻,与这 Aura Note V2 的淡雅从容基本上可以算 是同一走向的声音。于是乎,它们搭配在一起非常合拍,尽显从容、宽松之感。首先登场的是来自美国的 小提琴演奏家 Joshua Bell 所演奏的音乐,一曲来自舒伯特的《圣母颂》便尽显其宽松之美。其小提琴的 琴声清新淡雅又从容宽松,入耳非常舒服,音到高处也不会有刮耳的不适感。声音没有了紧致的疲倦感, 一曲下来不仅不觉得费神,反而有了一种久违的舒适之感。不仅如此,一曲听罢还被音乐的情绪牵着走, 被其歌颂圣母的神圣感感染了,就连一直秉持无神论世界观的我也想去教堂走一走了。 而后我又用上国产精品斯巴克的 Lyre T50 书架箱与之搭配。这对音箱与之前搭配的 Magnat Quantum 753 是截然不同的风格走向, Magnat Quantum 753 属于风度翩翩的君子,声音以轻盈、宽松见长,而斯巴克 的 Lyre T50 则是更为现代且精准的风格走向。搭配上这对精准、细腻的音箱, Aura Note V2 更为丰富 的细节也都被还原出来了。聆听尺八大师李闻海的专辑《水·月》,这张专辑由雨果唱片公司出品,使用 了他们的专利技术——LPCD45 方式进行压制,其使用了雨果专利的电源线材、超级母盘 CDR、电源设备等 专利技术。简单点说,LPCD45 就是压制过程中损耗极低,让听众聆听到的细节最接近于制作人、录音师所 聆听到的母带。所以,聆听这张专辑,器材并不能将就,而这套 Aura Note V2+ 斯巴克 Lyre T50 便是我 们所需要的讲究的器材。在重播这张唱片的时候,我们可以感受到满满的古琴振弦细节,而与之交织在一 起的还有满载空气感的尺八声音。一曲《半山梦影》听罢,我仍讶异地走神于这尺八与古琴对话的余韵当 中。首先是古琴,因为其声音足够细腻,让我们更能感受到许多平时被我们所忽略的细节,比如堂音的细 微再生得以很好地延续,振动的琴弦便也带动着周围的空气,让我们不仅能够听清琴弦振动所发出的基音 ,连其层层叠叠的泛音也能清晰地感受到,而滑弦的声音缓急与手指擦弦的细节就更不必说,这些可都是 托其高解析力与优异的细节再生所赐啊。而与古琴相约而谈的尺八,听过这尺八的声音,我才恍然大悟, 原来以前自己所听到的一些重播尺八的声音都只能算是浮于表面,而听的人也是只知皮毛不觉内里。这尺 八的声音空气感非常好,如果说浮于表面的声音是只能听见音符的话,那这 Aura Note V2 所演绎出来的 声音便是能够触及尺八中的空气了。说简单点,就是这尺八被重播得就像真的似的。当然,除了器材之外 ,雨果公司的 LPCD45 专利技术也是功不可没的。如果您从未在现场聆听过尺八的声音而又对这种乐器兴 趣浓厚的话,我真想邀您到我们听音室体验体验这套器材,因为它听起来就像真尺八一样。 总结 起初我以为,所谓一体机便是把讯源与功放放在同一个机箱里,除了节省一对信号线之外并没有其他好处 。但果然没有实践就没有发言权,其声音表现让我惊讶,这绝非把讯源和功放叠加在一起这么简单。经过 设计师的精心调试之后,这部 Aura Note V2 做到了 1+1>2。
0条帖子240访问
-
- Alluxity Pre One
¥49,9000.00
- 类型:前级
- 來自丹麥的Alluxity,是隸屬於AVM-TEC旗下的品牌。說到AVM-TEC的創辦人Alexander Vitus Mogensen(AVM)可說是年輕有為,年僅18歲時就創立了AVM-TEC公司,旗下擁有Alluxity與OEM等品牌。而本次要介紹的Pre One前級擴大機,便是隸屬於Alluxity,於2013年CES大展中首度登場就獲得了亮眼的成績,打響了Alluxity的名號。 從外觀造型可見Pre One前級帶有北歐簡約風格,四四方方的箱體,正中央只標示著品牌名稱Alluxity的大字,沒有多餘繁複的裝飾。機箱表面採啞光處理使指紋不易沾黏,讓喜歡維持機器外觀整潔的用家不需每使用過就要擦拭一遍,邊角也特別處理過,較沒有那麼鋒利。中央面板為了增加操作的簡易性,採觸控式設計,並搭配大字顯示更易於觀看,可說是很貼合人性的設計。 在內部設計方面,Pre One內部設有兩個增益模組,分別對應左右聲道,線路採全平衡放大架構以及零負迴授設計,可避免微小的相位誤差之外,這樣的設計也可產生極低的噪訊。並且,這兩個增益線路被設計成兩塊密封金屬盒中,不僅便於更換,將來產品要升級時,比起換一台擴大機要更容易也更加便宜。 ——转自U-audio
0条帖子378访问
-
- Audio Research Reference250
¥175,0000.00
- 类型:后级
- ARC这二当家有多威猛?先看数据,额定输出250瓦,但这还不是极限,真正遇到Clipping的底限可到270瓦,所以250瓦只算转速飙到红线区,270瓦才算催到底。频率响应呢?0.5Hz~110kHz,代表REF 250可以把高分辨率音乐的高频宽尽可能地发挥,甚至超过SACD规格的100kHz。想搬动这250瓦的真空管后级,最好不要一个人动手,重量33.2公斤,两个人一起搬比较不容易闪到腰,这重量也显示「君子不重则不威」,符合传统发烧友的想法。 与传统的ARC扩大机比较起来,REF 250有着传统的ARC工业设计,也有创新的思维,传统在哪里?银白色的厚重铝合金面板加上左右两侧大大的把手,这些是ARC传统的设计特征,辨识度非常高,不用近看商标Logo,远望就知道那是ARC。哪里创新?REF 250面板多了漂亮的表头,开机之后,表头底下透出淡淡的白光,随着音乐的起伏摆荡。 虽然多了表头,可是这功率表头外观质朴,看起来带有专业仪器的气质。REF 250输出功率有250瓦,所以这个表头理当可以指示0~250瓦输出功率的变化,确实仪表上的刻度最大是250瓦,但为了让表头「活跳跳」,所以刻度不是线性。表头中央一半位置为2.5瓦,之后向右跳到25瓦,而25瓦到250瓦只有一小格,250瓦之后代表超过极限了。大多数情况表头大约跳到2.5瓦之后,很少超过25瓦,而远距离看的时候,25~250瓦之间的变化则不大。 播放音乐表头活跳跳 为什么要这么设计表头刻度?怎么250瓦的最大输出功率,指针在12点钟方向(1/2)的位置却只有输出2.5瓦?这提醒我们一件事实:即便我们买数百瓦大功率后级,实际上大多数的音乐在播放时,功率扩大机输出多在10瓦之内。如果REF 250的表头像汽车时速表一样设计,从0到200公里都平均地画格子,那REF 250工作的时候表头可能一动也不动,因为很少超过10瓦。所以ARC把表头的刻度设计得不平均,2.5瓦功率就能让指针跳到1/2的位置,只要有播放音乐,表头随时活跳跳。 2.5瓦与250瓦相比,可能有人要问了:既然很少把功率操到10瓦以上,何必买比2.5瓦大100倍的功率扩大机?这是个老问题,我常这么比喻,100匹马力的房车在高速功率可以开到时速100公里没问题,300匹马力的跑车当然跑时速100公里更没问题,可是两者同样用100公里时速在高速公路上跑,速度都一样,但开起来感觉就是不一样,还有,过了收费站之后,300匹马力的跑车马上跑得无影无踪,但100匹马力的房车还要慢慢加速。以上所说种种都是遵守交通规则的情况下,安稳开车的对照比较,如果要来个狂飙暴走,那300匹马力的跑车随时都可以上阵冲杀,依然轻松自在。 回过头来看大功率后级,虽然大多数的情况下,大功率后级都处于小功率输出,好像在高速公路跑时速100公里,对顶尖跑车来说好像在散步,可是一旦需要力道时,大功率后级可以确保输出无后顾之忧,后劲源源不绝,这大功率的好处不言而喻。可是大功率有没有缺点?有的,以真空管机来说,功率越大,失真也越大,而且真空管即便是强放管,单一放大元件的输出功率都有限,为了提高功率,必须使用推挽线路,失真又比单端更大,所以怎么降低失真成了大功率管机的重要课题。 REF 250的失真度如何?250瓦输出以1kHz测试讯号测量,失真率大约0.5%,以大功率真空管机来说,REF 250这个数据算是很不错了,但如果拿来和其他晶体机比较,REF 250的失真大概都比同等级晶体后级要逊色不少。不过ARC特别标示了另一个数字,1瓦输出的失真率仅有0.04%。这代表小功率输出时,REF 250的失真度非常低,可以和晶体机平起平坐。 使用全平衡线路 以往ARC使用的功率管大多是6550,不过新一代的ARC后级大概都换上了KT120功率管,比6550效率更好,功率更大,输出级用上三对(6只)KT120,驱动级则是一对KT120,输入级和自家前级一样,使用一对6H30,整流管则是6550C。延续传统之处还有全平衡线路,ARC一直是全平衡的信奉者,REF 250不仅使用全平衡线路,输入端子还很有洁癖,只有一组平衡输入
0条帖子259访问
-
- Audio Research Reference 5SE
¥87,5000.00
- 类型:前级
- 参考5 SE真空管LINE-STAGE前置放大器参考5 SE是最新型号的系列有史以来最好的和最成功的行级前置放大器。从给定1至基准周年,每一个已建立在其作为最抢手的参考电平线级前置放大器的前任遗留下来的。参考5 SE重新定义明确的价格是不便宜,但代表了非凡的价值的艺术的状态。像每一个音频产品的研究,它完全是在我们在明尼苏达州工厂手工制作。参考周年已被视为可能是最好的前置放大器有史以来,并参考5 SE具有直接从谱系中获益的明显优势。从周年前置放大器派生关键部件技术已被纳入参考5 SE提供更多的存在,重量和清晰度比其前身,参考5,参考文献5 SE拥有巨大的带宽和分辨能力相结合的纯度和自然这是不可思议的 - 粮食及电子器物根本不存在。低音的影响,深度和控制是惊人的,而音乐极其悲伤和动态生活很少音乐厅外面经历了流动。而在录音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参考5 SE将您连接到音乐家的意图和表现的灵魂,绘制你的音乐出现在一个全黑的背景,因为参考5 SE - 无视它的真空管架构 - 是绝对的安静。只有听到它自己,你会充分体会由参考文献5 SE公布了声波的进步。 审美继续与传统的外观音频研究,加上有金属扣子重新设计的前面板的改进。天然的和黑色的面板和特征可以被装配到单元中,提供了灵活性和定制的系统的其余部分相匹配。大真空荧光灯显示器继续从以前的型号,从单位提供清晰的反馈。手持遥控器控制所有的前面板功能以及其他功能,如平衡,管小时计数器和显示器的亮度。 参考5 SE采用电路板的拓扑结构从它的前身,以及从周年,其变压器断板,并安装在机箱的两侧。音频电路是完全平衡的,纯粹的A级三极管,零反馈。该管装包括四个6H30s在模拟阶段,用6550和电源的6H30。大规模储能,双指参考5,提供了巨大的动力性能。总增益为12 dB的通过通过单端输出的平衡输出和6分贝。六套平衡和单端输入,一个单位增益(处理器)输入,以及三组输出被安装为便于连接和灵活性。 音频研究再一次重新定义了细化与参考文献5 SE。
0条帖子218访问
-
- Davone Grande
¥110,0000.00
- 类型:音箱
- 全新旗舰Grande,同样以大胆的抛物线式曲线造型、融合最新音响工程学技术,以激光加固的专用框架技术结合手工精细打造而成,整个音箱外壳采用多层木质构造,以丹麦传统的顶级家具制造工艺及品质极高的木材加工而来,而内部严格考虑了声学原理,这设计不单只是为了美观而已,它还兼顾美观及声音学的考虑。 Grande这种抛物线设计的箱体,号称能将音箱内的驻波彻底打散,声音更清晰。但是要制造这样抛物线的喇叭,采用传统的箱体制造工艺却不能实现,它是由多层原木胶合到一定的厚度之后,再马上用重型机械加压以获得需要的弧度,待胶水干后在定型,由多层原木压合而成的20mm厚的曲线木板,具有良好的整体刚性,能有效地吸收箱体多余的震动。
0条帖子437访问
-
- First Watt SIT1
¥60,0000.00
- 类型:后级
- 聆听美国First Watt单声道后级放大器SIT 1的美妙音色 概述 对于First Watt这个品牌,笔者接触得不多,不过这次在雅典音响感受到出自Nelson Pass之手的First Watt全新SIT系列放大器产品,其精湛的做工、精良的用料以及采用由JFET演变出来的SIT静电感应晶体管技术,深深吸引着笔者,更为本次聆听带来高品质的享受!下面就为大家介绍First Watt 推出的这一款SIT 1单声道后级放大器,再次让我们领略放大器设计师Nelson Pass的精湛之作! 走入First Watt的音响世界 当谈到First Watt这一个音响牌子,大家可能了解不够深入,其实翻查First Watt的厂方背景,才得知原来它是出自NelsonPass之手,说到这里,相信很多发烧友都已经猜得到First Watt是源于Pass Labs这个如雷贯耳的音响大品牌了吧! 大家还记得Nelson Pass早期的代表作Threshold昔日的放大器吗?,当时他是Threshold的总工程师,而Bladelius则是他当时的副手,后来他自己成立了PassLabs,推出了Pass系列的放大器,其实,他同时还有一个自己搞的First Watt厂房,这个厂房是专门推出他亲自设计的产品,完全满足了他自己要求的一系列放大器产品。可见,First Watt是出自这一位美国一流的大师级放大器设计师NelsonPass的手笔。 早在1991年,被业界誉为传奇的音响设计师的Nelson Pass先生在美国创立了音响品牌“PassLaboratories”,一开始,PASS Labs是为品牌而设计和制作的大功率纯甲类放大器和大功率偏甲类放大器成为不少发烧友心中的梦幻铭器,最终在Hi-Fi界乃至Hi-End界确立了牢固而显赫的地位。 然而,Nelson Pass先生并不满足于对追求音乐完美还原境界,在他的脑子中充满了许多关于音响的理论,并计划用相应的理论设计有步骤地制作可以真正量产的产品来验证这些理论。 他自己成立了Pass Labs,设计Pass系列放大器,不过他还记得Dick Olsher先生所提出了“输出功率中的第一瓦是最重要的”的理论,Nelson Pass先生由此得到启发和影响,觉得这是一个值得探索的发展方向,因小功率与大功率是相对却未必矛盾的两种工作状态。根据这一理论,Nelson Pass先生在1998年创立了一个新的First Watt品牌。 这个First Watt是他自己搞的“新作坊”,专门推出他亲自设计,并完全满足自己要求的一系列功放。 与许多音响设计师离开原来的公司进行而再次创立新品牌有所不同,Nelson Pass先生并没有离开Pass Laboratories公司,从PassLaboratories和First Watt这两个互相提供链接的网站就可从另一角度得到证明。 说到这里,大家应该明白PASS Labs与这次新研发的First Watt的关系了吧,它们是两个设计思路和方向不同的品牌,与前作Pass Labs相比起来,First Watt的设计理念是通过精心选取放大器的工作点,摒弃很深的负反馈,只需很浅的负反馈甚至不需要负反馈,就可有效地控制失真,以此避免深度负反馈在抑制失真的同时却带来音质劣化的负面影响。 在放大器从零到最大功率输出的有效工作范围内,放大器不但具有极低的失真,而且具有极好的声音还原。为实现上述理论,最可行的设计是采用经过精心选择的简单电路,精心选取工作点,并在甲类或偏甲类的状态下工作。 而相对于Pass Labs的HI-end级别器材而言,First Watt将他的Simple is Best理念进一步发挥到淋漓尽致的境界。厂方的设计目标并不是追求大批量复杂大功率,只制造简单化的高水准精品,属彻彻底底的简而精。First Watt新近推出全新两款SIT 1、SIT 2功放,其中前者为单声道后级、后者为双声道后级,采用了SemiSouth定制的碳化硅晶体管,以JFET管采用单端纯A类零反馈的放大设计,以取得更加自然的声音,提供10W/8欧或8W/4欧及10Wx2/8欧或8Wx2/4欧的输出,为发烧友带来不同的发烧器材搭配。 来自静电感应晶体管SIT的优异技术 这次使用的First Watt的 SIT 1单声道后级放大器,从产品的命名来看,便知道它大有来头,厂方采用了由JEFT演变出来的SIT静电感应晶体管,因而其产品型号的命名也是顺理成章,SIT这一种静电感应晶体管到底是何方技术呢?其实SIT的全称为“Static Induction Transistor”,早在1970年,就正式成功研发了。 静电感应晶体管SIT实际上是一种结型场效应晶体管。将用于信息处理的小功率SIT器件的横向导电结构改为垂直导电结构,即可制成大功率的SIT器件。 SIT更是一种多子导电的器件,其工作频率与电力MOSFET相当,甚至超过电力MOSFET,而功率容量也比电力MOSFET大,因而适用于高频大功率场合,目前已在雷达通信设备、超声波功率放大、脉冲功率放大和高频感应加热等某些专业领域获得了较多的应用。厂方为了更好地利用到静电感应晶体管SIT技术,特别克服了诸多技术难题,这是基于SIT在栅极不加任何信号时是导通的,栅极加负偏压时关断,这被称为正常导通型器件,使用起来不太方便;此外,SIT通态电阻较大,使得通态损耗也大,因而过往日子,SIT还未在大多数电力电子设备中得到广泛应用。 不过,厂方通过多次的技术研究,特别在SIT 2单声道后级放大器机身种采用了单端纯A类放大技术,并实施无负回输的设计,进一步提升性能,再者,为了获得SIT静电感应晶体管所呈现出的最佳特性,经过深入的研究,克服了以上的技术难关,并配合SIT 1后级放大器机身内极低的阻抗输出,让它成为唯一能够接近三极真空管的技术特性的晶体管设计音响器材。 First Watt厂方推出的最新SIT系列不仅仅是来自于著名音响大师Nelson Pass的光环设计,其内部的设计技术也是非常巧妙与优异的。在First Watt最新发布的两款SIT 1和SIT 2 后级放大器中,其中SIT 1为单声道的设计架构,而SIT 2为立体声的设计架构。厂方旗下还有J2、M2、F5、F4、F3、F2、F2J、F1、F1J、Aleph J、B1、B2等多款放大器产品。 SIT 2和SIT 1的性能同样都是每声道10W功率8Ω阻抗、纯A类输出。两端纯A类放大技术,无负回输设计,为了取得SIT新系列放大器的最佳特性,厂方更是配合了极低的阻抗输出,成为唯一接近三极真空管特性之晶体管设计器材。 在这一款SIT 1单声道后级放大器机身内采用的是由JFET演变出来的SIT静电感应晶体管。JFET是一种单极的三层晶体管,它是一种控制极是由pn组成的场效应晶体管, 工作依赖于惟一种载流子、电子或空穴的运动;而SIT,也就是静电感应晶体管,是一种结型场效应晶体管。它是在普通结型场效应晶体管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单极型电压控制器件,有源、栅、漏三个电极,它的源漏电流受栅极上的外加垂直电场控制。 静电感应晶体管是一种多子导电的器件,适用于高频大功率场合。而且在SIT 1和SIT 2 后级放大器中机内,只有一件有源元件,其余全部均是无源的零件。 毋庸置疑,Nelson Pass凭借多年以来的默默耕耘,在音响技术上所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已经备受发烧友的青睐和关注,成为非常值得信赖的音响产品。 这一次,Nelson Pass以他数十年来的实战以及与各大著名厂商之间的合作经验,针对全音域单元制作的极其简单却具有3极真空管音质与音色的两款晶体管后级功放SIT 1和SIT 2。 SIT 1作为分体单声道后级放大器,它在设计还可以根据所用全音域扬声器的不同需要,通过面板表头左边的旋钮来调整不同的参数,以配合不同的扬声器的需要;而SIT 2是立体声后级放大器结构设计,两个型号的功率都是每一边10W输出,可以应对4到16欧姆的不同全音域单元的需要。由此看来,无论是SIT 1单声道后级放大器,还是SIT 2立体声后级放大器都会是影音系统和HIFI系统的一个非常好的选择。 First Watt的SIT 2立体声后级放大器在外形上跟同门的SIT 1合并式放大器截然不同,SIT 2立体声后级放大器在机身上是具备两个闪烁的工作状态显示灯,而在SIT 1单声道后级的机身面板正中的仪表盘非常醒目,整体设计简约、明了。如此简洁的前面板及其处理工艺的风格已是给人似曾相识的感觉,很明显是留有Pass Labs的设计影子。而在机身两侧部位,还具备了向上斜翘并涂覆了黑色哑光漆的铝制散热翅片,就跟PASS INT-150合并式晶体管放大器完全一样,这也再次证明了First Watt和PASS是一脉同源的。 First Watt SIT 2与同一品牌下的其他产品一样,专门设计来推动效率相对较高的音箱,使其在合理音量下可还原出质量极好的声音,是面向具有良好音乐修养发烧友的作品。除了它与其他多款First Watt放大器有着相同外观造型的机箱和电源变压器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它使用了强放型JFET晶体管。强放型JFET晶体管,具有噪声极低、失真极低且线性极好的特性,因可还原出质量极好的声音而常常用于唱头放大器、前级放大器上;在相同的失真率下可使用更浅的负反馈度,或在相同的负反馈度下具有更低的失真,这为简化电路设计提供了更好的现实条件。 强放型JFET晶体管,能够在不高于1200V电压和不强于30A电流的极端条件下工作,在散热条件良好的前提下可承受较大的连续功率,这些出色的性能让First Watt SIT2后级放大器在设定的单端甲类状态下具有超过数十年的长久工作寿命。同时,First Watt的 SIT 2放大器也借鉴了电子管放大器的某些设计理念,采用单端纯A类放大技术,无负回输的设计,机身的内部放大电路结构非常简单。输入级电路为传统的差分式电路,其后的功率放大级电路类似于电子管放大器常见的MU跟随器,这两级电路均使用了噪声极低、失真极低且线性极好的强放型JFET晶体管。 First Watt SIT2在机身上附设的无负回输设计的回路,可以结合使用强放型JFET晶体管,与结构相同但使用MOSFET晶体管的放大电路相比较,负反馈度和总失真更加之低,如此优良的设计可以很容易就为整套音响系统再现出精确干净而温暖宽松的声音,在这次搭配同厂的B1前级放大器来驱动Hansen Audio的The Knight II落地式扬声器的音响系统中,让笔者对SIT2立体声后级放大器在重播音乐时的声音表现充满了期待。 在现场所见,凭借First Watt出色的SIT技术,使得SIT 1单声道后级放大器具备充足的功率,充沛的电流输送,来驱动这一对HansenAudio的The Knight II落地式扬声器开声演示完全没有问题。现场一开声,SIT 1后级放大器搭配The Knight II扬声器所“调教”出的甜润的音色就深深吸引了笔者的双耳。先来播放舒伯特的第15CD作品中的弦樂四重奏,在SIT 1后级放大器带来的音乐中,從大提琴、中提琴到小提琴,每一個頻域的聲音都有着生動的變化,呈现出良好的音乐性,从中也让笔者感受到纖細的微動變化與鮮明的對比,在弦乐当中應有的張力和擦弦质感當然也就不會缺乏了,这使得现场呈现出生动活泼的音乐活生感,并且带来均衡流畅、平順舒适的声音细节。在现场,笔者即使继续开大音量,SIT 1后级放大器依然有板有眼,驱动得The Knight II扬声器游刃有余,为我带来的声音底质非常纯净、扩散性很好,现场的音箱摆位也相当到位,带来了很宽大的空间音场,其深度层次也让人满意,真想不到如此功率参数不高的单声道放大器却是拥有如此充沛的能量感。 SIT 1单声道后级放大器也呈现出优异的声音还原能力,并且带来的整体平衡的设计将声音质感、通透性和庞大的音场形态完美地结合。得益于SIT静电感应晶体管呈现的最佳特性,可以展现出那种仿如雨后无尘的通透感,通过驱动Hansen Audio的The Knight II落地式扬声器,让笔者听起来很舒服自然,即使将音量加大也丝毫不觉得紧张和生硬。 在快节奏的音樂表现上,尤其節奏感豐富的音樂,透过SIT 1单声道后级的重播,可以感受到紮實、密度不錯的中低頻,而且輪廓清晰不拖泥帶水,讓這些音乐聽起來具備其應有的活躍感。尤其是在欣赏阎学敏的《炎黄第一鼓》之时,已经感觉SIT 1单声道后级驱动The Knight II的低频有一定的向下延伸,展现出鼓声强悍的低频冲击力,在全套音响器材的共同协助下,几段鼓声所带出的击鼓的劲度均呈现出强大瞬间的爆发力,真令笔者听得畅快自然、过瘾、陶醉,而且带来的低频质感非常扎实,在如此大空间下,低频的力度和量感也算满意。此时此刻,也可以感受到SIT 1单声道后级在全频段的速度都足够地快,低音不会拖泥带水。大鼓、低音大提琴的力度和弹跳力十足而不会绵软拖沓,音乐场面清爽自然,一点也不会有蒙蒙的感觉。 对于强调内置SIT静电感应晶体管的SIT 1后级放大器而言,人声的演绎给了它更好的表现舞台,果不出所料,先来播放了《民歌蔡琴》里面熟悉的曲目,现场呈现人声音色明暗适中,带来细腻而清透的质感,蔡琴女声的感情自然流露,充分将蔡琴的声底顯得厚實,歌聲更顯渾圓飽滿,力道十足,现场的结像非常扎实精准,整体表现相当出色。笔者找来Katherine Jenkins的《From The Heart》專輯,在那首“公主徹夜未眠”歌曲中,整个音响系统充分地将女高音的音色表现得相当感性,现场所听,女高音演唱時喉腔與腹部共鳴,清甜中帶有厚實,均衡地表現出簡單而又優美的音樂線條,Katherine Jenkins的歌聲就正如她的外貌一般美麗,而這位身材曼妙的女高音,歌聲也不像傳統女高音那般渾厚,在SIT 1后级放大器的配合下,上面這些歌聲嗓音的細節都活生感十足地呈現。用全套喇叭花器材来聆聽人聲確實是一大享受,在歌聲中还可以看見Katherine Jenkins的美貌,而龐大的管弦樂團隨之湧現恢弘龐大的伴奏,最后一段定音鼓強烈的敲擊,通过SIT 1后级放大器的驱动,TheKnight II扬声器的表现依然是顆粒分明,一陣又一陣地把音樂推向最高潮,不由得让笔者赞叹叫绝。 而在重播Rickie Lee Jones的《Pop Pop》音乐当中,音乐从尼龍吉他彈分解和絃開始,SIT 1单声道后级带来的聲音分離度上佳,吉他刻意錄在右聲道的定位清晰又乾淨,而Rickie Lee Jones的歌聲要進來之前,低音貝斯從左側冒出來,量感充沛,并不缺乏速度與解析力,而且在现场低音貝斯的聲響聽起來不会渾濁,反而呈現出低音貝斯的線條,Richie Lee Jones的歌聲漂亮的居中,線條很漂亮,不管是歌手、吉他、低音貝斯,音樂的密度很高,卻不顯緊繃,低音配思的牛筋味與尼龍吉他的彈跳躍動,相互輝映,讓人聽的興味盎然。 钢琴的弹奏也是欣赏SIT 1单声道后级较佳的素材,SIT 1单声道后级在表現鋼琴的能力也非常之強。在SIT 1后级的驱动下,The Knight II扬声器带出清脆明朗的音质,琴槌敲击质感细致,颗粒分明,呈现出亮丽而流畅的高频,音色亮度充足,将乐手的激情演奏表现得淋漓尽致,更让整个音场形态真实,自然。 在聆听《莫札特名作集》中,莫札特那種天真愉悅的面貌,可以活生生呈现出来,鋼琴音符闪烁着清亮的光澤,这些豐富的細節更使笔者很快便融入音樂當中。现场所感,不僅比例精巧,密度與重量感都很好,钢琴的音乐有着快速的低頻,在现场让SIT 1单声道后级搭配The Knight II扬声器,可以呈現很精緻的鋼琴聲響,乾淨、通透又輕鬆。同时,现场的钢琴音粒清新透亮變幻著光彩,觸鍵充满力量,特别是快速的運鍵也能交代得清清楚楚。 再来聆听几段小提琴、钢琴等的合奏曲目,当播放《布拉姆斯第一號鋼琴三重奏》时,音樂先从大提琴的微弱起拍開始,在SIT 1后级放大器的推动下,现场的大提琴沈穩厚實,濃郁的中頻巧妙地呈現出布拉姆斯音樂蘊藏的淡淡憂鬱,鋼琴則是輕輕柔柔的應和,待到小提琴昂揚的旋律加入,三種樂器交織在一起,一波又一波地撐開音樂的張力與場面,SIT 1后级放大器在现场显得游刃有余,可以把三種樂器的質地交代得很清楚,而当三重奏時而和諧、時而對抗的細微表情,此时此刻,整套音响系统都能適切地表達出來,带给笔者酣畅淋漓的音乐享受! 而在播放《魔鬼的颤音》弦乐录音唱片时,SIT 1单声道后级放大器也展现出小提琴拨弦时那高密度的线条和活力,特别是在拨弹弦后所产生的余韵和琴腔共鸣声一拥而上,在现场所感,可以将笔者的耳朵完全俘虏,要跟大家说的是这只是一款功率输出不大的单声道后级放大器,却有着充沛的能量感,驱动得The Knight II落地式扬声器有板有眼,在此不得不佩服FirstWatt所采用的SIT优异技术。 后话 这次在雅典音响试听大师级的First Watt SIT 1单声道后级放大器以及全套高级音响器材,带给笔者难忘、深刻的音响,更让笔者对于First Watt厂方的设计实力再次投了肯定的一票。SIT 1单声道后级有着让人难忘而细腻的声音表现、精良尖端的制作技术和用料,在此更期待着今后会有更丰富的产品带给发烧友,更出色音频技术的降临音响市场。 感谢《影音极品》提供文章! ——转自雅典音响
0条帖子402访问
-
- 峰凯(劲浪)Focal Aria948
¥33,0000.00
- 类型:音箱
- 来自法国的FOCAL音箱,近年来不断提升自身的研发技术,成为全世界少数几家能自行研发关键技术生产铍高音的厂家,因此跻身为全球最顶尖的音箱品牌之一。FOCAL能成为世界一流的音箱大厂,与它的“振膜制作技术”有很大关系,1985年FOCAL开发出polyglass振膜,至今Focal已经有将近30年在钻研振膜制作技术。而Aria 900系列的出现就是FOCAL在振膜技术上的又一次突破。FOCAL除了百万级的旗舰产品之外,其实最受市场欢迎的还是中阶与入门产品,这次介绍的不是高阶产品,而是多数人都能负担的中阶产品——Aria 900系列,此系列在用料质量与价位上算是较为超值的产品。Aria 900系列共有三款落地式音箱(948、936、926)、一款中置音箱(CC 900)、一款环绕音箱(906)和专属脚架(S 900)。FOCAL的Aria系列,刚好补在高阶的Electra与入门的Chorus系列之间,更同时发表了其最新研发的亚麻振膜三明治单元当作Aria系列的一大卖点。 Aria948的外观设计非常用心,首先为了让音箱更好看,FOCAL设计了磁吸式喇叭网罩,这样前障板就不会多出固定网罩的孔洞。此外,采用精美的黑色钢琴烤漆做现代造型,前障板的正面和背面都是采用黑色皮革压纹处理,增添了Aria 948高级家具的质感。音箱两侧采用黑色镜面处理,处理得油光水滑,非常细腻。Aria948采用三音四单元的发声设计,低音反射孔还是少有的双低音反射孔,一只开口朝前,一只开口朝下。FOCAL的设计很有道理,与其只有一个大开口,不如设计“双管”,这样可以让反射管短一点,气流信噪更低,还可以让低频宣泄得更有效率。还有,向前发射的低音反射孔,可以增加低频正面直接的冲击力,而向下发射的低音反射孔,因为打到Aria 948的底座上再反射,冲击力比较间接,但是对音场空间的深度有帮助,这双Powerflow的设计,真是一举两得。要注意的是,FOCAL的音箱底座向来品质非常出色,948的底座便是以黑色的铁以专业器具削切而成,以出色的重量与密度杜绝外界谐振干扰。Aria 948的角锥是两用的,装上橡胶脚垫,就可以放在木质地板上,拿掉胶脚垫,便是一般的金属锥。角锥可以用专用的工具从上方调整,因此很容易便可调出正确的音箱水平,设想得真是周到。 铝镁合金高音单元是FOCAL独家的凹盆式设计,高频延伸可达28kHz。中音单元则是采用原厂称之为F Cone Technology的技术,也就是使用亚麻(Flax)三明治振膜,据原厂说明,这材料能够在维持一定水准的声音表现之余,降低制作成本,是FOCAL的最新利器。低音单元尺寸不小,有21公分,采用的是同样以亚麻振膜制成的单元,以维持一致的音质、色与解析能力。FOCAL推出新的亚麻振膜,与现任总裁Christophe Sicaud有很大的关系。此君大约是五六年前被揽入FOCAL,因为是工程背景出身,所以对技术与品质有相当高的要求,同时企图从技术面着手来开创新产品。当时他就发现FOCAL之所以成功,跟它的振膜技术有很大的关系,尤其是FOCAL的W Cone三明治振膜,几乎就是好声的保证。不过W Cone振膜的制作成本很高,并非所有消费者都能拥有。Christophe Sicaud就考虑有没有可能推出类似W Cone特性的振膜,但价位更便宜一些,这样的话就有更多的消费者可以接体验到FOCAL的美声。这个想法立意很好,但是执行起来相当困难,因为想要价格便宜,又要效果接近W Cone振膜,自然不会是一件容易的事。 FOCALl制作W Cone振膜的技术已经很成熟了,结构与工艺上没有太大变动空间,关键必须从振膜的“材料”下手。于是FOCAL开发团队积极寻找新的材料,新材料必须能满足三大特性:第一、重量要很轻,振膜才能很快的运动。二、阻尼特性要好,振膜本身才不会传导多余能量,造成音染。第三、要有不错的硬度与韧性,才不会变形,才能稳定的推动空气,唯有如此才可能成为制作振膜的材料。经过数年的研究和尝试之后,开发团队找到了解决方案,就是亚麻(Flex)。亚麻是一种天然的植物纤维,全世界各地都有生长,并不是什么稀奇的材料。为什么说它是制作振膜的好材料呢?原来FOCAL团队所找到的亚麻并非一般的亚麻,而是生长于法国Flanders、Picardy、Normandy等地的亚麻,据说这种亚麻是世界上品质最好的亚麻,同时FOCAL提供了大量数据证明这种亚麻是制作振膜的优秀材料。 首先在重量方面,这种亚麻的平均直径只有20 microns左右,而且维纤多半中空,让它的重量非常轻。再有就是它80%是天然纤维,所以也有一些类似纸盆的特性,让它拥有良好的阻尼效果。除此之外,这种亚麻还有出人意料的高强度,按FOCAL所提供资料,它的硬度高达60 GPa,几乎已经接近Kevlar的水准,这么优异的特性当然适合拿来作成振膜,而且又是生长在FOCAL总部所在的法国地区,成本不高。如果真能完善运用设计出好喇叭单元,FOCAL等于是找到宝了,也达成了总裁Christophe Sicaud“控制成本”的要求。 和大多数凸盆高音长相很不一样,FOCAL的凹盆设计,可以有效增加音圈与振膜的接触面积,这样音圈驱动振膜的时候,控制力可以更好。而Aria 948使用的1英寸内凹式高音,材料是铝镁合金振膜,这是FOCAL自家仅次于铍高音的高音振膜材料,质地很轻,刚性很高。咦?以前用过了啊?哪里是新的啊?答案是全新研发的TNF铝镁合金振膜高音单元,其有二大特点:第一、它的振膜是内凹式的金属盆,因此高音后方的音圈直径可以缩小,振膜运动时不易变形,能创造出速度更快、反应更灵敏、失真率更低的高音单元,特性比一般常见的软凸盆设计更优异。其二、采用与Utopia系列一样的Poron悬边,所谓Poron是一种具有记忆特性的材质,而悬边的作用是将振膜拉回定位。把Poron运用在悬边上,等于获得更强的“拉回定位”效果。别看这小小设计,根据FOCAL的研究它能大幅减少2kHz-3kHz之间的失真,这正好是人耳听觉上最敏感的频段,所以能大幅提高声音表现。此外,Aria 948的TNF高音单元外围,还加上了导波器设计,可以增加垂直扩散性,强化音像。 接下来听听Aria 948的声音表现了。Aria 948的灵敏度有92.5dB,在代理商颇大的聆听室,能推出漂亮饱满的低频。心想小瓦数的电子管放大器一样能让Aria 948轻松唱歌。灵敏度高,刚好是大尺寸音箱的优点,很多人以为音箱越小越好推,实际上相反,音箱箱体越小,内部空气容积越小,要发出足够的声压,单元工作要更辛苦,放大器就要费更大的力量来控制单元。相反的,音箱容积够大,内部的空气“弹簧”就大,单元推起来更轻松,放大器也不需要那么费力。这种“数大便是美”的好处,Aria 948真的是充分发挥了,你大可以把预算尽量摆在Aria 948身上,至于放大器,先求有就好,这Aria 948个头虽大,对放大器却是非常有亲和力,搭配时不必太在意功率,找质感好的来推,肯定没错。Aria 948重现大场面的能力真的出乎我的意料之外,不仅音场规模庞大,能量感也强,大场面的交响乐也难不倒它。如果你喜欢交响乐,那么Aria 948可能是在同价位中最好的选择之一。听Rattle指挥柏林爱的《Igor Fedorovitch Stravinsky:圣诗交响曲》,铜管在Aria 948上面听来深远悠扬,同时听得到充满能量感的铜管,紧接着是乐团轰然齐奏,重重地敲开深沉的进行曲,在一段美不胜收的弦乐Aria 948呈现的弦乐群是一大片、一大片的,用大音量聆听,你会有宛如置身音乐厅的强烈现场感。交响乐当中强烈的对比,时而铜管与乐团猛烈咆哮,对比弦乐绵密细腻的吟唱,Aria 948尽责地把这些对比一一呈现。规模庞大的交响乐几乎没有难得倒Aria948,如果你喜欢听单纯的音乐,像是大提琴,Aria 948可以忠实地把单纯器乐中诸多细节重现,而越多的音乐细节,你越能比较出不同演奏者之间诠释的差异。拿大家最熟悉马友友来说,琴音饱满圆润,速度流畅滑顺。在Aria 948上面,你还可以听得出马友友录音的空间感比较宽广,大提琴的共鸣形体更庞大。用爵士乐来听Aria 948一样过瘾。为什么?低频!Aria 948较大的体积,让这对音箱拥有宽松自然的低频,而这般轻松优质的低频,让爵士乐更容易Swing起来,好听的关键都在那轻松自在的低频,愉悦的节奏让人脚尖都跟着跃动起来。 听了几个小时的Aria 948,让人感到其性能相当不错,低频的质感与延伸都很具水平,比如摇滚乐的冲击力道非常足够,中频部分的瞬态反应灵敏,人声歌喉的表现相当明确自然,吉它拨弦与小提琴擦弦的质感十足,乐声质地也有良好的表现。高音部分则有着FOCAL音色通透明晰的特色,属于清澈透明的类型,在搭配上建议使用音色温和柔顺的放大器,更能兼得性能与韵味之间的平衡表现。在讲究节奏明快生动的爵士乐中,Aria 948的表现相当杰出,低音提琴的旋律调性清晰明确,爵士鼓的鼓点冲击十分精彩,萨克斯风与小喇叭等铜管乐器的吹奏也相当热情激昂,即使拿出已经得很熟悉的乐曲再度聆听,还是觉得相当过瘾。 总结 FOCAL Aria 948音箱的进步不光是技术层面的升级,更在于那率真自然的音乐呈现。或许我们可以这么说,Aria 948音箱把“清新自然”的音乐诠释能力,写下了新的定义,聆听者很容易忘记自己正在“听音响”,而是自然地陶醉在音乐当中,享受纯粹的音乐美感。这对完全由法国制造的FOCAL Aria 948音箱,不但性能令人满意,加上价格也相当合理而有节制,对于讲究质量的中阶级玩家来说,是相当值得考虑的选择。(魏珏) ——转自影音天地
0条帖子203访问
-
- 高文Goldmund Telos 390.5
¥43,8000.00
- 类型:合并功放
- elos 390.5 - 合并式放大器 新的 Telos 390.5 是 Telos 390.2 的继承者,並进行了多处改善及增加了新功能。 加大面积的新底盘设计具更优秀的机械接地功能, 能更有效地化解会影响信号完整性的谐振。 配备新一代 Telos 功率放大电路、 4 组模拟输入、 改良了的编码器以及最新的 Alize 6 数 / 模转换器, 提供更佳的时间准确性及相位一致性, 从而发挥出更佳的效果。 同时兼备 2 组数码输入与 USB 输入,和 5 枚环型变压器 (上一代为 2 枚) 。 凭借 RS232 端子让 Telos 390.5 可与不同的智能家居自动化系统组合。 新的数字前面板让它具有时尚而不失经典的 Goldmund 外观。
0条帖子221访问
-
- 乐林Jeff Rowland Model 825
¥232,5000.00
- 类型:后级
- 该款单声道后级延续乐林历来优良的制作工艺,采用双单声道分体电源的设计,一套系统包括放大器组件和电源供应组件,Model825提供400WVx2/8欧或750Wx2/4欧的功率输出,频率响应为5Hz-50kHz,两组机箱都采用整块铝以高精密的CNC车床车出机箱,再用雷射精雕细琢出无懈可击的外观。这种铝材是用于制造飞机机身和赛车车体所使用的铝,对於各种干扰有很好的屏蔽作用。JeffRowland该款全新的Model825机身平整光滑,十分细腻,内部结构工整,加工精细,用料也颇为考究,整套机器重量约73公斤。
0条帖子218访问